本書是「三十七道品」的系列講記。「八正道」為三十七道品中第七科,是求得涅槃的八種修道條件。聖嚴法師提綱挈領由四聖諦之意旨切入,指出如何透過八正道,對治一般人在觀念思想以及心理情緒兩個層面上的顛倒,進而揭示出離脫苦之道。
本文字內容系根據南懷瑾老師的說法錄音整理而成。
有兩個原因要講這個課程。第一個原因,就是今天我們整個的世界,科學的發達同神秘主義、神秘的思想幾乎已經到達了並駕齊驅了。不單只是我們這個地區——台
灣,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術的沒落,人們的好奇心,想追
究物質世界之外的東西這個思想趨向,(也)越來越濃厚。因此各種宗教、各種修證的學識也越來越發達。比如像佛教來講,在世界上現在最流行的兩個宗派、兩個
方法:一個是禪、禪宗,一個是密宗,尤其是近幾年以來,在我們這裡還不覺得啊,我們這裡很亂的密宗不談;在國外,像美國、歐美,對於這個所謂密宗的研究、
愛好、趨向也越來越嚴重了。 為了修習正命,你必須找到一個謀生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不會違背你慈悲的理想。你用來謀生的方法可能是你心靈最深處之自我的一種表現,或者它也可能成為你和別人痛苦的根源。 經典上通常這樣解釋正命,即不需要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去謀生;不做武器交易,不進行奴隸貿易,不經營肉類買賣,不出售酒類飲料、毒品或毒藥;不作預言或 算命。比丘和比丘尼們必須注意,不要為醫藥、飲食、衣服、臥具四事對在家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要佔有超過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物品。 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上看,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主要就是為學習《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到印度從戒賢論師聽聞這部論,有一個故事。戒 賢論師原患有風病二十餘年,時常發作。在玄奘大師抵達那爛陀寺前...... 「雜」:南傳佛教譯為「相應」。在這一部經內有很多相應經,如蘊相應、處相應、界相應、緣起相應、諦相應,故名為相應。在五蘊、六處、十八界等緣起諸法上,觀察苦、空、無常、無我,能夠遠離煩惱,見第一義,與第一義相應,故名相應經,也稱之為相應部......
筆者十餘年來,濫芋於南北佛學院、所,講授唯識學一系列的課程。但當講到《成唯識論》時,發覺有些同學視此門課程為畏途,並且市面上也買不到詮釋此論的參考書(坊間有售每套五大本、演培老法師的《成唯識論講記》,售價千餘元,不是一般學生所能買得起的)。筆者為解決學生用書困難,發願以簡單明暸的方式,把此一鉅著語譯出來,命名曰《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唯識學在佛學領域中,一向稱為難治之學,它名相繁瑣,辭意艱深,古人稱此學「文如鉤鎖,義若連環」,「字包千訓,辭含萬象。」由此可知這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但相對的,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理論,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
<唯識三十頌> ,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所以要講三十頌,必須要由唯識宗的建立與傳承說起。‧‧‧
|
網站搜索
本周此分類熱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