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著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著

第三章 東傳之小乘宗派源流

[日期:2010-07-22] 來源:轉載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  東傳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律學之東傳宗派

  諸部律學之翻譯

佛教東來,其初譯皆小乘之經。曹魏時法時尊者雖創受戒,律論末度;晉釋道安等以僧伽闕儀律,頗憂及之。至羅什漸出大部經論,並與弗若多羅三藏共譯薩婆多部之十誦律,事半未就;得曇摩流支及卑摩羅叉續成之,共六十一卷,是支那有廣律之始也。次由佛陀耶舍譯出曇無德部之四分律,共六十卷;彼時由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僧祇律得四十卷,而罽賓佛陀什共智勝譯彌沙塞部之五分律亦成三十卷。當譯出時四並傳行,唯後代則獨宏曇無德部耳。至迦葉遺律,唯傳戒本,其廣律未傳也(按戒本梵名波羅提木叉,廣律梵名毗尼即毗奈耶)。至唐時義淨三藏譯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甚多(應即十誦律之別譯)。此外若毗奈耶律,至趙宋時猶有翻譯,然束之大藏,未有宏傳者也。嘗觀各部之廣律,所述律文及緣起之跡,大致從同,出入甚少,足見其是從一本轉鈔,各宗派分誦耳。至其造論解說,則各彰宗義,異同者多。各宗釋律之論,東傳者凡五:一、毗尼母論,二、摩得勒迦論,此二是宗薩婆多律立論者。三、善見論,此解四分律者。四、薩婆多論,此亦釋薩婆多之十誦律者。五、明了論,則依正量部律立論。四律五論,為東土從古所傳稱之小乘律也。

  四分律之宏傳

四分律乃佛寂第三百年時,由法藏部主(即曇無德羅漢,或譯法正尊者是)集誦而出,既來東土,化緣獨深,於諸部律獨宏此論。先由慧光律師作略疏四卷,稍後相部(即法礪)律師作中疏十卷,智首律師作廣疏,名三要疏。厥後除南山道宣律師外,更有嵩岳律師作相部大疏飾宗記十卷,東塔律師四分開宗記十卷,玄惲律師毗尼討要三卷,蓋唐時已不下二十餘家矣。此皆依六十卷之四分廣律,及宗釋四分律之善見論,以廣為宏揚者也。

中國在初傳,四律雜宏,未有定習,迨終南山道宣律師承智首律師之統,尊依四分律以明受體而談隨行,漸成專尚。然當時與之並宏四分律者,尚有相部法礪律師及東塔懷素律師之二家,宗義相差,門徒互諍,謂之唐朝四分律之礪、宣、素三派。其律義不同之處,今不能詳考矣。而不久之間,諸家概廢絕不行,唯終南山道宣律師一派獨傳,自爾以來,遂號南山律宗。以南山宗義,受隨相稱,行相備足,大小途和,解行相應,故古今諸德,俱競歎美,中日各宗並承依學。其所著行事鈔,作記解者且百數家,可想知其盛矣。

  南山律宗與四分律

東土四分律之宏,本不始於南山律師,而此師於四分律之遺傳後世,實有大因緣也。一、因此師建立化制二教故(亦名化行二教)。謂化教者,經論所詮定慧法門,四阿含等大小乘經論是也。制教者,律教所詮戒學法門,四分律等大小乘律教是也。今此宗部即律藏教,以戒為宗,戒行清白,定慧自立,故先持戒制禁業非,然後定慧伏斷煩惱。為道制戒,本非世福,三乘聖道,唯戒為基,能判攝如來一代遺教故也。二、因此師融通大小乘故。四分一律,慧光云是大乘,法礪玄惲云是小乘。南山律師獨云義通大乘。業疏中立五義分通,謂沓回心,施生成佛(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識了塵境,相召佛子,捨財用輕。遙超餘部,實為深義。又謂此教所依,本是小乘四分律本,元被小乘故;然義當大乘,根機漸進故。當分小乘,故小乘無不兼,分通大乘,故大乘無不攝。三、因此師束諸戒為四科故。謂一者、戒法,如來所制法通萬境故。二者、戒體,受者所發,心府領納故。今四分宗依成實論非色非心為體。三者、戒行,受者隨持,三業廣運故」四者、戒相,美德外彰,持相可軌故。故南山律宗雖為融小歸大之一乘律宗,而實為四分律宗傳統之祖。自曇無德尊者、曇摩迦羅尊者、法聰律師、道覆律師、慧光律師、道雲律師、道洪律師、智首律師、以至於師,稱為四分律宗九祖也。

  南山宗明小乘律之大綱

南山律師於小乘戒學,曾著有章疏五大部:一、行事鈔三卷,二、戒疏四卷,三、業疏四卷,四、釋毗尼義鈔三卷,五、比丘尼鈔三卷。此外若戒本羯磨註解及小部律章,諸文部帖,皆律宗之北辰、戒學之南針也。其大綱不出止作二持,略表如下:

                          ┌四 波 羅夷───波羅夷───波羅夷

                          │十 三 僧殘                  偷闌遮

                          │二  不  定───僧  殘───僧  殘

          ┌比丘二百五十戒┤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波逸提

    ┌止持┤              │九十波逸提─┘

    │    │              │四 提 舍尼───提舍尼───提舍尼

    │    │              │百  眾  學─┬─突吉羅───突吉羅─┬惡作

    │    │              └七  滅  諍─┘                      └惡說

戒法┤    └比丘尼三四八戒┬八波羅夷  十七僧殘  三十捨墮  七滅諍

    │                    └百七十八波逸提  八提舍足  百眾學

    └作持──十二犍度

止作二持,別律攝學,廣攝一切佛法。二具足戒,其比丘戒廣則無量,中則三千威儀、六萬細行,略則二百五十。比丘尼戒廣亦無量,中則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略則三百四十八戒。以比丘比丘尼受具戒時,並得如此無量無邊等戒,故名具足戒也,其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皆攝於具戒。漸誘機根以為具戒方便,故戒總有五位。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優婆塞、優婆夷五戒,八戒則為在家眾授暫時之出家戒也。

第二節  教義之東傳宗派

  小乘經論之傳譯

自漢明帝夜夢金人,派蔡愔等十八人迎得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像來後,支那佛法即增高繼長,迄今流衍不絕。但摩騰等僅於小乘經中摘譯若干條法義以示於人而已,若今所謂之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之類。其次漸抽譯阿含等一品數品或其頗小部之經,大概皆小乘經也。嗣乃漸譯般若法華等大經,然未譯論也。已而漸有傳譯毗曇者。至鳩摩羅什始譯小大乘論,成實論即譯於其時者。其後小大乘經及論,翻譯漸備。真諦三藏譯論頗多,俱舍論曾由一譯,復由玄奘三藏重譯。按譯傳來之小乘經論未嘗不多,然以支那人根習相遠,不成宗尚,故成為宗派者僅小乘中最進步之成實論與俱舍論傳宏一時,然唐宋來亦早銷沉矣。

  成實宗之源流

  成實宗之原委

宗成實論立教之宗派,故名為成實宗。造成實論者,相傳佛寂九百年時,薩婆多宗學者鳩摩羅陀有高足訶黎跋摩者,嫌師見解疏淺,簡取小乘諸部之長,以譯成如來所說三藏之實義,故名成實論也。論主述懷云:「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即其命名之意,亦其作論之故。姚秦時羅什三藏翻譯且弘講之,其門下釆承師說,製造章疏,自是講習頗盛,乃與大乘之三論宗,同為中國最早所成之宗派也。唐代傳至日本,亦無何進步,漸歸寂落,古德章疏,早皆散滅,今殆無從得之矣。宗此論者,大都兼習三論般若,故無嚴正之傳承宗系云。

  成實論乘部之判屬

成實論是大乘乎抑小乘乎?若係小乘,則於二十部屬何部乎?頗成六朝隋唐間諸古德討論之一問題。此論梁時最為盛弘,大概與諸部般若及中論等並視,故光宅法雲法師、開善智藏法師、莊嚴僧旻法師、皆判為大乘也。至攝山、天台、嘉祥,始判為小乘。後南山律師、靈芝律師,復云與四分律同,教是小乘,義通大乘。然天台之後,大都評定為小乘論中之長耳。既判歸小乘,當屬於小乘二十部中之何部,說亦不一。或云依多聞部,或云依化地部,或云依曇無德部,或云取諸部之長。然由奘師基師考定,係屬末經量部,兼取諸部之長,為六宗中之現通假實宗。其義分通大乘般若宗,為從小乘進入大乘之一塗徑云。

  成實論之法相

此宗立八十四法以攝教理,立二十七賢聖以攝行果。所云二十七賢聖者:一、隨信行,在聞思位。二、隨法行,在四善根位。三、無相行,即前二人入見道故。此三位人名預流向。四、須陀洹果。五、一來向。六、一來果。七、不還向。不還果中開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樂慧,六、樂定,七、轉世,八、現般,九、信解,十、見得,十一、身證。並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學人。自下九人,並是無學:一、退法相,二、守護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慧解脫,八、俱解脫,九、不退相。並前十八有學位,合成二十七賢聖。所談行果不出小乘,故屬於小乘教也。

  成實論之宗義

此宗得諸部小乘中最長之義者,即以其具明人法二空也。論中立二種觀以觀二空:一者,空觀、如瓶中無所盛之水,五蘊之中無人我故,此即人空觀也。二者、無我觀,如瓶體相無實,五蘊諸法皆假名故,此即法空觀也。然此宗雖具觀二空,唯在斷見思惑,證空滅理,故不能具斷二障,以證二空真如也。若依賢首家義,成實論雖義通中論,仍是析空拙度,不同中論體空巧度;但以利根智解深故,未析空前先見其空,實則仍須析而後空。若依天台家義,可是體空巧度。實法、既堅情冰釋,假有、亦幻象林森,三乘同以無言說道而出生死;以鈍根故,僅見於空未見不空,故止於小乘涅槃耳。

  俱舍宗之源流

  俱舍宗之名義

宗俱舍論立教之宗派名俱舍宗。然俱舍論,具云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譯對,達摩譯法,俱舍譯藏,今云對法藏論。對法藏即論藏總名,以此論總為決擇評論對法藏之義故,別得名為對法藏論也。對法體即無漏慧境。對有二義:一者、對向涅槃故,二者、對觀四諦故。法有二義:一、勝義法,即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聖諦;謂無漏慧對向對觀涅槃四諦境故。藏有包含、所依二義。包含義者,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對法之藏,依主釋也。所依義者,此論依彼發智論等而造,故全取本論對法藏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財釋。略釋論名其義如是。

  俱舍論之緣起

此論於佛寂九百年時世親菩薩初學小乘時所造,源出婆沙,勢插諸教。婆沙本於發智六足。如來示寂第四百年後,迦溼彌羅國王迦膩色迦敬信佛法,往往請僧入宮供養,王因問道,僧說不同。怪問脅尊者曰:『佛教同源,理無異趣,諸德宣唱,何其有異』?脅尊者曰:『諸說皆正,隨修得果,佛既懸記如折金杖』。王問:『諸部立範,孰為最善?我欲修行,願聞指示』。脅尊者曰:『諸部之中,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遵此矣』。王即歡喜,令集有宗法藏。有德之僧四方雲集,簡凡留聖,簡有學留無學,於無學內擇果滿六通、智圓四辯、內閑三藏、外達五明者,唯得四百九十九人;遂推世友尊者為首,足成五百聖眾。初集十萬頌釋素怛纜藏,次集十萬頌釋毗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釋阿毗達摩,即大毗婆沙論是也。五百聖眾既結集已,刻石立誓,唯聽自國,不許外國,敕夜叉神守護城門,不令散出。世親尊者初習有宗,後學經量,將為當理,於有宗義懷取捨心。欲定是非,潛名重往,時經四歲,屢破有宗。時有宗阿羅漢悟入尊者,入定知之,告曰:『此眾未離欲者,知長老破必相致害,長老可速歸還本國』。時世親還至本國已,講毗婆沙,日造一頌,刻赤銅葉成六百頌,攝毗婆沙其義周盡。標頌香象,擊鼓宣令,誰能破者,吾當謝之,竟無一人能破斯頌。使賚往迦溼彌羅國,時彼國主及諸僧眾聞皆歡喜,謂弘己宗,悟入獨非,遂請造釋。世親應請造釋成八千頌,果如悟入尊者所言。於是悟入弟子眾賢,造論破俱舍,名俱舍雹論,世親見之,讚改順正理論,今藏中譯成八十卷。眾賢論師又造一顯宗論,譯四十卷,後世稱新薩婆多宗。此俱舍論與說一切有宗大毗婆沙論前後之關係,亦即俱舍論之緣起也。

  俱舍宗之傳衍

此論成後,印度內外道大小乘俱習學之,稱聰明論。陳朝真諦三藏初譯成二十卷,並造疏五十卷以弘講之,一時學者頗多,惜其疏早亡逸不傳。至唐遍覺三藏玄奘,永徽年中於慈恩寺重譯成三十卷,傳之門人普光法師及法寶法師,各作疏釋,號俱舍宗。故此宗以世親為祖,玄奘三藏、普光法師以相傳承。唐後此宗雖絕不傳,且少研鑽於此論者。然為從小乘法相轉進大乘法相之大關鍵。而天臺之三藏教、賢首之小教,其義亦皆取之於是。傳於日本,雖與成實宗同無傳統之宗徒,至今大乘各派猶多研習之云。

  俱舍論之文義

此論三十卷文,總有九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間品,四、業品,五、隨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其頌卷數云:「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隨三、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頌」。此九品中初之二品,總明有漏無漏,後之六品,別明有漏無漏。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次根品明諸法用。別明六中,初之三品別明有漏,後之三品別明無漏。明有漏中,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隨品明緣。明無漏中,聖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其破我品明無我理。今撮錄為一表如下:

                ┌總明有漏無漏諸法┬明諸法體(界品)

                │                └明諸法用(根品)

      ┌明諸法相┤                ┌明有漏果(世間品)

      │        └別明有漏無漏諸法┤明有漏因(業品)

俱舍論┤                      │  └明有漏緣(隨眠品)

      │                      │  ┌明無漏果(賢聖品)

      └明無我理(破我品)    └─┤明無漏因(智品)

                                  └明無漏緣(定品)

  俱舍論之法相

此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撮一切法。表其名數如下:

        ┌色法十一………五根、五塵、無表色

        │心法  一………意識心王

        │            ┌大地法十………受、想、思、觸、欲、慧等

        │            │大善地法十………信、不放逸、輕安、捨等

       │            │大煩惱地法六………癡、放逸、懈感、不信等

七十五法┤心所法四十六┤大不善地法二………無慚

        │            │小煩惱地法十………忿、覆、嫉、惱、害、慳等

        │            └不定地法八………尋、伺、悔、眠、貪、瞋等

        │不相應行法十四………得、非得、同分、無想果、滅盡定等

        └無  為  法  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

  俱舍論之宗旨

此論雖祖述有宗,時亦取擷經量部義,且由論主自為權衡,評斷諸說。故論文云:「迦溼彌羅義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又云:「經部所說不違理故」。故其宗旨,顯宗說一切法實有、為法有我無宗,密通本末經部法無去來宗、及現通假實宗也。約其顯宗言法有者,謂三世法實有。大毗婆沙論有四說,法救尊者說由類不同有三世,妙音尊者說由相不同有三世,世友尊者說由位不同有三世,覺天尊者說由待不同有三世。俱舍論主評此四家,則以世友尊者之說為最善云。既三世法實有,則不觀法空,然明無我,故以觀五蘊和合聚中無實人我、證生空理為宗旨也。

  俱舍論之行位

此論總明三乘行果,謂聲聞觀四諦,經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方便有七階級,即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煖、頂、忍、世第一也。果即四果四級,緣覺觀十二因緣,經四生百劫修因證果。因行積集,直登無學,無有多階,唯一向果。菩薩行六度經三阿僧祇劫,百劫之中植相好業,最後身中於金剛座斷結成佛,化緣已盡三乘同入無餘涅槃。有為無漏,行果有別,無為無漏之果是同。天臺所立三藏教,全依此論以明行果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總論 第2頁: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3頁:第三章 東傳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4頁:第四章 各地小乘之宗派源流
第5頁:第五章 印度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6頁:第六章 中華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7頁:第七章 藏蒙滿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8頁:第八章 朝鮮之大乘宗派源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