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第五章 “無望”之教誨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科威特)阿瑪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每當你發現自己在認同某一部分而排斥另一個部分,你就已經落入了自我或人格的局限中。拒絕自己某部分的經驗,是不可能獲得解脫的。企圖得到快樂,就是一種不快樂的態度,因為期望和排斥正是不幸的根源。

  到目前為止,你們有些人已經嘗到和體認到內在工作的滋味,並且已經認清我們的教誨確實有效。雖然如此,這也只是教誨的某個面向罷了。通過教誨你雖然可以找到一條通往解脫的路,但解脫仍然會迷惑你。只要你還是渴望它,你就得不到你所想要的快樂。

  這真是進退兩難。你來到這裏,想對治自己的心理問題,你得到了某些理解,也發現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這會帶給你一份強大的希望以及你所渴望的內在力量,於是你的欲望就變得更強烈了:“我真的渴望登入本體,真的想得到解脫。”但不論處於任何一個層次或階段,欲望本身都是你和解脫之間的障礙。

  我所說的“你確實有解脫的可能性”,並不意味你的渴望越強烈,解脫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真正的意圖是不想增加你對它的欲望,然而要制止這份欲望是很困難的事。你越是發現一個方法能產生真正的效果,欲求就越強烈,而且離解脫就越來越遠。或許最無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你會從一開始就放棄它!

  這雖然是很難認清的一件事,但確實是最單純也最根本的攸關心識的真相:只要你渴望解脫、渴求快樂,它們勢必會迷惑住你。

  你所渴望的若非眼前的真相,心就會開始爭戰

  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如果渴望快樂和解脫就無法擁有它們,那我們到底在幹什么?畢竟我們來到這裏,就是為了要得到快樂和解脫啊!”

  請你檢視當下這一刻的經驗。當下這一刻,你的內心發生了什么事?你看到了什么?你會發現,一方面你看到了心中所發生的事,另一方面你並不想接受那個正在發生的事,對不對?

  你心中有某個部分接受了事實,但另一部分卻說:“我要一個有別於真相的東西。”這是否意味著你被分成了兩半?你跟自己是沖突矛盾的?你跟自己產生了對立?與真相對立的那個部分可能充滿著美妙的靈修知識與概念:“我渴望我的本體,我想得到解脫。”然而這些想法是不是等於在說:“另一半的我真是令人作嘔,誰想要它啊?我想擺脫掉它,我想通過了解它而讓它消失。”

  這便是所謂的“心靈上的唯物傾向”,一種二元對立的分裂觀點。你的心分成了兩半,其中的一半不喜歡另一半,它渴求的是另一樣東西,這樣你如何能得到統合、快樂、和諧及解脫呢?你的內心一直在打仗,你的行為全都是從沖突之中產生的,這樣如何能得到療愈?內心怎么可能祥和呢?

  這是你所經驗到的每一個當下之中,最明顯與最根本的真相。不論你想要的是什么,不論你想變得更富有、更美麗、更解脫、更快樂、更不害怕,你都是在跟自己作對。只要你所渴望的那個東西不是眼前的真相,你的心中就會出現爭戰和分裂。假設你的內在工作是根據這種對立的態度而進行的,你的分裂將會更嚴重。

  有人會說:“這個世界的戰爭實在太多了,如何才能擁有和平呢?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武力,這樣才不會有更多的戰事發生。”就是這種態度制造出了更多的界分、更多的對立。以暴制暴怎么可能有效呢?你能以對抗的方式來制止心中的爭戰嗎?這么做只是在強化心中的鬥爭、沖突以及二元對立性。重點並不在你認為你想要什么,或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那些抗拒、渴求及渴望的心理活動,內容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你可能經驗到的是悲痛而渴望的是快樂,你可能經驗到的是恐懼而渴望的是解脫,或者你正在經驗解脫而你很怕失去它。你可能正在體驗某種美好的感覺而想抓住它,不想讓它產生任何變化。

  這些全都是相同的心理活動,裏面都有二元對立與掙紮。這些全都不是祥和,也不是解脫。我所說的這一切並沒有任何玄秘色彩,你只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經驗,就會看到這些現象。

  排斥的態度只會令你心中的沖突更嚴重

  假設你曾體驗過你的本體或是解脫的滋味,你會發現在那種時刻裏,你是沒有任何批判、沖突或渴求的,因為本體從不依照這種方式而運作。本體沒有任何批判的態度,即使對人格的活動也不產生批判。本體只是如實存在著,它可能是愛、慈悲或任何一種品質,但重點是它從不抗拒某個東西而接受另一個東西。

  因此,這種抗拒某個東西、渴求另一個東西的態度,就是人格的特質,這便是自我的人格。人格的基本結構就是拒絕眼前存在的東西,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

  事實上,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份抗拒傾向就已經形成了,而你的人格和本體也就開始分家了。你發現某個東西的感覺比另一個東西好,於是就發展出了趨樂避苦的態度,整個恐懼和期望的心理動力就是這么形成的。恐懼會形成是因為我們害怕不好的事會發生,期望會形成則是因為我們希望令人愉快的事能夠發生。

  我們會看見人格基本的本質,就是恐懼、期望和欲求。現在你來到這裏,渴望做內在工作,但是要如何進行?你是不是抱持著排斥的觀點在進行這件事,你們心裏的想法都是:“我現在要開始進行內在工作了,我要利用鑽石途徑來充實我的本體,去除我的人格。”“現在我要去除我的痛苦,重拾那令我感覺美好的本體。”然而進退兩難之局就是這么開始的。這種態度會造成人格和本體的分裂。你雖然想去除內心的沖突,卻反而徹底認同了這份沖突!

  你既不需要接受也不需要排斥我所說的這些觀念,只要觀察一陣子就知道了。你可以研究它、探索它、覺察這種分裂的活動和態度,看看它在你心中埋得有多深。越是能經驗到本體,就越能清楚地看見你心中的好惡傾向。

  我並不是在說這個態度很糟糕,我的意思是,這種態度其實是源自於人格,它會制造出沖突、痛苦及不和諧。你現在是不是又在排斥這種態度了?“啊,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裏!我現在知道該怎么做了,我要設法排除掉這種態度。”請問你現在正在做什么?有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

  越早發現一切無望,對你越是有利

  你會發現你重複地在做同樣一件事,因此到底該怎么辦?仔細地檢視一下,你會發現你什么也不能做,眼前的情況是徹底無望的。越是能及早發現事情沒有希望,越是對你有利。一旦認清事情是百分之百無望的,那時你就會停止造作了。現在你終於有了一絲希望:“如果我更努力一點,就可能對無望這件事產生真正的了解,然後情況就會改變了。”但這不又是完全相同的態度嗎?

  你永遠都在固化心中的沖突、對立和不快樂。如果因為不喜歡某件事而排斥它,你就是在加深問題的嚴重性。你現在是否覺得更無望了?我並不是在嚇唬你或開玩笑,因為事情本來就是徹底無望的。當你想要造作的那一刻,抗拒就產生了。這是非常深、非常微細的問題。它在你的生命和意識裏無所不在地運作著。

  了知整個情況就是解脫

  我今天所以會談論這個議題,是因為我們這個團體裏已經開始出現一種越來越明顯的態度。其原因是我們的內在工作確實有效,所以才造成了我剛才所說的那種想要累積、達成以及獲取的貪欲。缺少了正確的認識,內在工作的本身可能會擦槍走火,不但無法帶來解脫,反而會強化你的人格傾向。從目前看來,你們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放下想要開悟的欲望,因此如同我所說的,你什么也不能做。開悟這件事是無望的,然而你會發現不論如何你都會有這份渴望。

  任何的期望或造作都是一種抗拒,也就是在強化人格的矛盾傾向。我雖然這么說,可我們在這裏仍然是在造作。我們擁有一個團體,而我確實是在跟人們一起工作。我的說法是不是有點矛盾?如果什么也不能做,如果整個情況是徹底無望的,那又為什么要創立一個學校,為什么要傳播教誨,內在工作又有什么意義?

  這真是一個自相悖駁的情況,讓我們來深入地了解一下。我之所以要創立一個學校來傳播教誨,並不是要加強你們的期望,而是遲早你們會發現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相。這所學校的創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它最終一定會幫助你了解事情是無望的。教誨的作用就在這裏。只有當你徹底了解所有的心識活動和真相都是徹底無望的,你才會真的放下。當你真的放下並且徹底無望時,你就自由了。不過這份了解之中並沒有絕望的成分。解脫並不是靠著努力就可以達成的境界,只有當你了知所有情況之後,解脫才會出現。事實上,解脫也不是了知整個情況之後的一種結果。了知整個情況的本身就是解脫。

  心識一旦停止運作,便只剩下每個刹那的真相

  我們確實還有一絲希望,但我們只能期望有一天自己會發現事情是無望的。一旦從自己的經驗裏體會到解脫是無法制造出來的,你就會停止掙紮,你會心甘情願地說: “我確實什么也不能做,我最好趕快停止這番造作。”當你不再期待、抗拒的時候,你心中的對立和沖突就不見了,然後祥和、快樂和解脫自然會出現。愛就是這么誕生的。

  你會發現這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現在你可能會告訴自己:“太好了,我要努力得到這份了知。”可是你為什么要努力?這個想法的動機是什么?我只是想幫助你看到事情是無望的,不過你的心仍然會緊抓著希望不放。心識的運作總是在期望和抗拒中打轉,它沒有別的方式,但如果既沒有希望也不抗拒,它就會徹底停止活動。剩下來的會是什么呢?剩下來的只有每一個刹那的真相了。不論你喜不喜歡,你眼前的真相就是真相。對另一個東西的期待,並不會使眼前的真相消失。你也許能壓抑它、否定它、制止它,但這只會制造出不和諧及痛苦。

  請記住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是內在的經驗。在你還沒認清你的心識活動之前,請不要把這裏的教誨運用到外在的世俗行為上,因為這么做會增加你的困惑。

  如果你愛的是真相本身,它就會使你解脫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眼前的真相,你只能無條件地覺察眼前的真相,這便是本體或實相的一種根本態度,它絕不是源自於人格。這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但是在感覺上它並不是一種希望,因為其中沒有目標、沒有界分,也沒有掙紮。存在的只有純粹的、沒有任何動機的對真相的愛。

  如果你是為了真相本身而去愛它,那么真相就會使你解脫;但如果你期待真相能使你解脫,你卻無法解脫了。你必須不抱持任何希望地去愛真相本身,然後就沒有所謂的解脫或不解脫、本體或非本體、開悟或不開悟的問題了。存在的只有對真相之愛,其他的東西都消失了。接納眼前的真相,認清眼前的真相,愛每一個當下所出現的真相,乃是無心、無界分、無人格的一種自然狀態,這種狀態是全然放松的。

  我所謂的愛真相、愛眼前的事實、無條件地全盤接納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眼前這一刻你心中所出現的真相很可能是對真相的抗拒,這時你會不會去抗拒那份抗拒?你必須很細微地留意這整個過程,並且去覺察其中的心識活動。徹底覺察這個活動,將會為你帶來完整的理解,而我們曾經說過,理解的本身就是解脫。覺察不需要任何動機,我們永遠都在覺察某個東西。只要我們產生任何一種動機,覺察就會受到局限。動機一旦消除,覺察便是自由的、自然存在的。

  所有的情緒都是奠基於對眼前真相的排斥

  內在工作必須抱持正確的觀念,那就是你必須隨時覺察,你真正感興趣的到底是眼前的真相,還是想達到某種狀態。你做內在工作是因為想得到某個東西、達成某個目標,還是因為你愛真相?

  我們必須有這種態度上的改變,才能了解事情是徹底無望的。你心中所以會有界分和困境,是因為你仍然希望事情會有所不同。這份希望會制造出欲望,而欲望又會制造出對眼前真相的排斥。排斥眼前的真相會制造出界分感,界分感又會制造出沖突。沖突會制造痛苦,痛苦進而會促使我們不斷地追尋,追尋又會制造出更多的排斥以及更多的沖突。惡性循環就是這么產生的。

  或許你會認為我是在告訴你內在工作沒有任何意義,其實我的重點只是在厘清整個情況的來龍去脈。我們確實需要本體,只有本體才能幫助你接納眼前的事實。有許多方法都在試圖幫你理解這整個情況,但卻不指出本體的存在,這么做會令事情變得很困難。我們這裏的內在工作卻很容易使我們經驗到本體,本體的存在並不是要讓我們獲得快樂、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去得到什么東西。本體真正要幫助我們認清的是:“了解真相”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如果你還是排斥真相,那么就排斥它吧!如果你接受真相,那么就接受它吧!排斥自己的經驗只會令你痛苦,接受自己的經驗則會使你站在本體這一邊,事情就是這么簡單。因此重點並不在於得到了什么、擁有什么,而是你所抱持的是什么態度。你是從人格還是從本體運作的?這才是真正的轉化。

  我們必須了解一件事,那就是當我說接受時,我指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一種執著於某個東西的態度。我指的是不帶任何批判地與眼前的經驗共處,也就是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從你意識之中示現出來的任何一種心境。

  你也許能累積無數的本體經驗,但如果你的態度之中有貪婪的成分或是想達到某個目標的企圖,那么你就是強化你的人格,如此一來你勢必會受苦。但是當你沒有任何想要解脫痛苦的欲望時,解脫卻可能自動出現。所以我們最後必須放下對解脫的欲求。

  這並不意味你應該消減你的欲望,你只能試著去理解欲望的來龍去脈。如果你默觀自己的內在活動,你會發現你的心不斷地在動,你的情緒也不斷地在生滅。當你在生氣時,你氣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為眼前發生的事不合你的意,某人做了一些你不喜歡的舉動,或是你經驗到了某件你不喜歡的事?因此從最根本上來看,憤怒往往是奠基於排斥之上的。又或者你正在哀傷,請問你為什么哀傷?是不是因為你失去了某樣東西,還是事情沒有按照你所想要的方式發生,或者你想要的東西沒有出現?因此哀傷也是奠基於排斥的。所有的情緒都奠基於對眼前真相的排斥,你的思想也是同一回事。徹底的解脫意味著人格完全不見了,也意味著本體的出現——沒有任何心識活動,沒有任何情緒。

  這並不表示你就該排除你的哀傷和憤怒。我們現在只是在試著了解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要達到某個目標。內在工作並不是為了獲得解脫和快樂,而是為了有一天能夠跟真相調和一致,幫助你站在實相的這一邊。

  開悟、解脫或實相,指的都是不期待另一個東西

  一旦認清情緒上的活動都是在排斥眼前的真相、渴求另一個東西,一旦發現思維裏盡是想要經驗某個東西、得到某個東西、期待某個東西、想象某種狀態會比現在更好之類的活動,你就會看見那些感覺和想法自然靜止下來,然後徹底的空寂就出現了。這空寂便是人格的消失,然後本體就會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

  這種境界只能通過理解或認清真相而發生。理解只是一種單純的了知而不是想達到某種悟境,它本身就是無私的愛。如果排斥眼前的真相,你就看不見它了。不妨一開始就試著去了解你對真相的排斥。

  任何對真相的排拒都是痛苦的,即使這排斥的傾向是為了解脫、開悟或見到“神”。內在工作最終一定會帶來開悟、解脫或證入實相,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重點。重點不在開悟也不在解脫,而是如實見到眼前的真相。

  當我說接納眼前的真相時,我指的並不是接納你的無意識。接納真相意味著徹底而完整地覺察眼前的真相。如果你對真相不知不覺,就是在排斥它。從解脫的角度或是從自然的觀點來看,真相是一直存在的,它可能是人格、本體、熱或冷等等的內在活動。真相是什么就是什么,事情就是這么簡單。如果你企圖得到另外一個東西,或是想改變你內在經驗的真相,沖突就會產生。這便是一種了知,也是一份對事情如何運作的洞察。你既不想得到任何東西,也不想達到任何目的,你只是洞察事情是如何運作的。

  如果你真的抱持著誠懇的態度去探索自己,你會發現你所排斥的事很快會示現出來,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嘗到痛苦增加的滋味。一旦了知到這一點,事情一定會改變,但如果不斷地想要改變,改變就會慢一點來到。假如你感興趣的是真相,改變的速度就會加快。真理一點都不神秘,真理就是你眼前的經驗,它跟過去或未來都無關。真理只是當下這一刻,你的人生也只有當下這一刻。

  心念止息時,本體會自然流動和運作

  你能夠活在過去嗎?你能夠活在未來嗎?你的人生只有當下這一刻。你的心可能會朝著過去和未來思考,但真相永遠屬於現在。“是”這個動詞就代表著當下這一刻。因此人生永遠是當下這一刻,其他的事都只是想象罷了。有沒有任何問題?

  學生:期望是不是本體的一種品質?

  阿瑪斯:期望不是本體的一種品質。期望只是對眼前真相的一種排斥,但本體確實是希望所在,因為本體能夠讓你認清無望才是真相。本體能夠讓你看見你人格的態度是沒有希望的,所以是一種客觀的希望,然而主觀的希望永遠是以未來為導向的。

  當你感到又有希望時,你會做什么,你難道不是在排斥眼前的事物嗎?你難道不是在渴求另一個東西嗎?在這種情況之下,本體怎么可能會出現呢?本體就是存在,就是當下啊!本體所帶來的希望就在於它能消解掉這種情況裏的絕望,但本體並不是一種有希望的感覺。

  學生:如果放棄希望,我怕我會不能運作。我如何能再生起做任何事的動機呢?

  阿瑪斯: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最近我幫助某個學生進行內在工作,不久之後他就進入了無心、無思想、無希望的空無境界。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有點害怕:“這樣我如何能開車呢?”他失去了做任何事的動機。但是在療程結束時他卻說:“廁所在哪裏?”他不需要任何心智活動便自然知道自己想上廁所。如果餓了,你會去找東西吃。困了,你會去睡覺。需要去洗手間時,你自然會知道。這些事跟渴望或希望都無關。當希望止息下來的時候,本體自然會開始流動和運作。這就是一種無私的愛。

  本體之中有一種活動是朝著良善在進展的,而良善永遠屬於當下。本體的活動也是朝著當下在進行的,它從不朝著未來而發展。你可能會把它經驗成一種朝向未來的活動,因為那是你心智運作的模式。本體出現得越多,你就越能活在當下。本體永遠屬於當下這一刻,但是你的心智只能依據過往的經驗而運作,而真相和過去所發生的事是沒有任何關聯的。眼前的真相只是如實存在著,可是你卻想按照過去來局限它。

  對真相感興趣,就會有一種巨大的解脫感

  學生:你可不可以談一談努力和欲望要怎么區分?

  阿瑪斯:努力和欲望是攜手並進的,努力就是奠基於欲望之上的。如果沒有任何想要某個東西的欲望,還需要努力嗎?我們起先排斥的是眼前的真相,然後又生起了對另一個東西的希望。那份希望會制造出一種欲望,而欲望會帶來意志力,然後人格就會利用這份意志力來達成它的欲望。替人格服務的意志力就是一種努力的態度。

  我並不是說欲望不好,你不該擁有它。我的話裏並沒有批判的意思。我想說的是,理解乃是從真相出發的一種觀點,努力則是永遠奠基於排斥之上的,不是嗎?努力永遠有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

  一開始你確實需要努力。你會繼續努力,直到你理解了努力的本身才是問題所在,然後你會發現停止努力也不是重點所在。你既不能停止努力,也不能制止自己的欲望,如果想停止努力和欲望,你就又落入了人格的觀點之中。因此你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去理解努力的活動是怎么一回事。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在煽火,煽起你熱愛真相之火,但我並不是在教你拒絕某個東西或追求另一個東西。我們確實可能活出一種不依據人格而行事的生活——不依據欲望、沖突、希望、渴求、過去、未來或努力而行事,只是沒有任何動機地對真相感興趣。

  這種無動機的對真相的興趣,就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想象你的心沒有任何活動,也不想達成什么;想象你獨自坐在那裏,心裏既不想達成任何目標,也不想開悟,更不想排解掉什么,那不就是一種毫不在乎的解脫狀態嗎?我們小的時候就是處在這種狀態裏,我們從不認為有一個必須擺脫掉的人格,也不知道有所謂的開悟或本體這檔子事,我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罷了。那便是一種自然狀態,一種天真無邪的狀態。

  我現在所說的一切並不局限於內在工作,它可以適用於任何一種欲望、人生的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事。舉例而言,當你和你的愛人在床上做愛時,如果你很努力地想得到快感,快感就不見了。對快感的渴望本身就會降低快感。任何一個時刻你都是如如存在著,不僅僅是做內在工作時如此,就算是在開車、賣東西、和朋友交談、上大號、吃東西、睡覺、刷牙或打人,存在的都只有如是。

  學生:你可不可以多談一談欲望和恐懼?

  阿瑪斯:我們所認為的恐懼只是一種情緒,但仔細檢視一下,你會發現恐懼其實是一種源自於沖突的態度。只要你渴求某個東西而排斥另一個東西,恐懼就會出現。如果你想要某個東西,就會害怕失去它,不想要某個東西,又會害怕得到它。恐懼和欲望其實是同一個東西,是一體的兩面。害怕受傷,就會渴望不受到傷害。害怕自己受到排斥,就會渴望別人能接受你。因此恐懼跟欲望一樣都是奠基於對當下的排斥,處在任何一個層次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對死亡恐懼或是這一類的事很難被認清,其實它們都是對當下真相的排斥。從根本上來看,恐懼死亡就是害怕活著或是渴望能活下去。

  如果對真相恐懼,就是在害怕你不喜歡的事情會發生。你害怕一旦看到真相,將會感覺痛苦,這意味著你對痛苦有一種批判。因為害怕痛苦,所以你對那一刻的真相產生了排斥。如果發現自己對真相產生了恐懼,不要排斥這份恐懼,只要理解它就夠了。

  我要揭露的是我們這個團體裏已經出現的一種貪婪和不斷累積的態度。這種想要得到某個東西的態度,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和諧。如果你到這裏來是因為你對真相感興趣,而且想了解真相是什么,這樣就不會在心中制造出沖突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圖書目錄 第2頁:第一章 放空
第3頁:第二章 心與本體 第4頁:第三章 無有疑惑的了知
第5頁:第四章 執著於空無 第6頁:第五章 “無望”之教誨
第7頁:第六章 接納 第8頁:第七章 改變與真相
第9頁:第八章 意志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5-27 22:32:58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