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第一章 放空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科威特)阿瑪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你的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解脫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么便是什么。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解脫狀態。

  自我解脫的過程可以從兩個息息相關及互補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觀點將自悟的過程看成是一種自我實踐或本體(Essence)的發展,另一個觀點則將其視為一種解放或開悟的過程。你會強調哪個觀點,完全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覺察,而你的覺察又可能會出現兩種論點:本體或是人格,你的真實本質或是你所習得的身份認同。如果從本體的角度來看,自悟意味著了悟到自己的本質或發展出自己的本體。但如果從解脫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開悟指的則是從人格之中徹底解放出來。

  在我們的工作中,這兩種發展是同時並行的,它們其實是同一個過程。過去的靈修體系不是強調前者就是強調後者,以至於乍看之下它們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有時矛盾會生起乃是因為名相所致。那些采取自悟之道的人往往會說:“你只要了悟自己,發展出內在的潛能就夠了。開悟這檔子事根本是不存在的。”而那些追求開悟和解脫的人則說:“什么是自我了悟?根本沒有一個自我可以被了悟!自我這個概念正是你必須去除的東西。”

  我們的內在工作從未把這兩種觀點分開過。我們看待解脫主要是從本體的發展著眼的,不過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探索解放或開悟這個觀點。

  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解脫狀態

  對那些嘗過本體的滋味、經驗過自己真實本質的人而言,可能會特別渴望徹悟境界,但解脫或徹悟境界是不會去特別關注本體的任何一個面向、品質或狀態的。假如你已經從人格之中解脫了出來,那么不論本體有哪些狀態都跟你無關了。處在解脫境界裏,你所經驗到的意識內容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性。一切都變得很平常,沒有什么事在發生,也沒有任何巨大的悟境或令人震撼的經驗。那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它自然和平常到即使我們擁有了它,也不知道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幾乎每一個人都經常出入於這種狀態,其中沒有任何乍現的靈光或璀璨的內明經驗,它絲毫沒有戲劇性。解脫超越了本體和人格的二元性,就因為它是這么平常,所以經常被我們忽略,它的細致使我們無法認出它來。在日常生活裏,每當你沒有自覺意識或不特別關注某個事物時,你就是在經驗這種狀態。

  你的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解脫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么便是什么。你的心是自在的,你心裏不會想著:“我要這個”、“我要想一想這件事”或“我非得這么做不可”。你的心是放松的,“逍遙自在”這個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什么是解脫狀態。

  解脫意味著不執著於任何事物,沒有擔憂,沒有掛礙,沒有沉重的負擔感。這時心不專注或束縛於任何特定的意識活動,你可以毫不費力地覺知到心中所生起的意念,甚至連覺知它的意圖都沒有。你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察覺本體或者本體是否存在,也不在乎自己是快樂或哀傷,身邊是否有人陪伴。這些事都無足輕重了,因為那一刻你已經徹底了脫了你生命中所有的掛礙。這樣的狀態永遠無法通過努力而達成,它會在某一天自然出現,而且當你注意到它的時候,你甚至不會認為它是多么了不得的事,你會照舊做你正在做的事。一旦把它看成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它就不見了。當你產生“噢,太奇妙了!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我一定要保住它”的想法時,它就不見了。

  執著正好是解脫所沒有的狀態,就因為我們總想抓住這個微細的境界,它才會一閃而逝。小孩兒經常處於這種不特別關注什么的狀態裏,譬如當他們在嬉戲或無所事事的時候。但由於早期的養成經驗,我們的心變得只能朝某個特定方向思考,如此一來,我們便拒絕了實相的其他部分而只固著於一點。這份揀擇性造成解脫狀態的喪失,這種情況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了,而定型的時間主要是在五至七歲之間。在這之前,解脫經驗還是來來去去的,之後它所出現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它都是來來去去的,不過某些人比別人更容易經驗到它。這是一種我們不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解放狀態,處在這種狀態裏,心中所有的事都放下了。然而這並不是一種從特定壓力之中解脫出來的感覺,它是最原始的解放狀態。你不在乎你正在經驗的是什么,你的心是開放的,腦子也不固著在任何想法上,你徹底接納一切而又不感覺自己在接納。那種時刻不論你的存在有何需求,你的本體都在那裏,但本體並不是你所關切的焦點,因為它就是你當下的經驗。

  我們可以談論這種狀態,卻無法說出它是什么。你可能會發現,這是你早已經驗過無數次的一種熟悉狀態。這個狀態非常普通,為了活下去和享受人生,每個人都需要體驗它。

  促成解脫的七個要素

  為了達到這種解脫境界,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准備呢?我們在這裏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能促成解脫,不過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它所需要的幾個主要元素,這裏稱之為 “解脫的要素”。什么樣的要素能使你“解脫”——刹那即逝的精微覺知?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解脫大概有七個主要的元素。

  首先你需要的是能量(energy)。能量可以幫助你轉化人格及其模式。有能量意味著你有足夠的能力、勇氣和耐力來轉化自己。有了能量你才會感覺:“是的,我可以辦得到。我有潛力、毅力和勇氣。”這股能量將會提供你觀察自己和理解事物的燃料。你需要理解和體認的事實在太多了,因此你需要大量的勇氣和精力才能突破過程中的障礙,有能力對治那些障礙住覺知的幻象。因此,能量和勇氣必須發展和釋放出來。

  另一個元素是決心(determination)。缺少了決心,能量就會失去意義。你需要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不動搖的意志,才能持續地面對挫敗和失望。毅力能促使你堅持下去,因此,了解圍繞著意志和毅力的人格議題是很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議題導致了你的被閹割情節?是什么東西障住了你的意志?你要認清是什么東西在阻止你說:“無論發生什么事——失望、痛苦或恐懼—— 我都要堅持下去。我可能在開悟之前就死了,但我還是不會停止。死後我仍然要堅持下去。”有了這種能力,你的內在工作才會言行一致。

  凡事充滿興致,你便能輕松突破障礙

  另一個元素就是對這整件事的一種輕松感,一份欣喜(asenseofjoyousness)的感覺。這是一種特定的喜悅感與輕松的態度,它是內在工作的本質,亦即對真相、看見真相及體認到真相的一份欣喜。它有點像好奇心——對事物充滿著欣喜的好奇。如果你只有能量和決心,事情會變得過於沉重和嚴肅,但欣喜這個元素能幫你輕松地突破障礙。無論做什么,你都充滿著興致。這份輕松感之中帶著一股孩童式的好奇,當孩子感到好奇時,他的心中並沒有特定的目標,他不會想得到碩士或博士學位,他只是單純地感到好奇罷了。

  接下來的一個元素是仁慈(compassionatekindness)。這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一種品質,因為過程極為艱辛,所以你必須仁慈對待自己。就因為你還沒解脫,所以受苦是很自然的事,為什么要用驅迫的方式讓自己更苦呢?為什么一犯錯就必須懲罰自己?仁慈這個元素會使你更信賴自己、信賴成長的過程、信賴你的心和你的本體。仁慈會帶來無私的態度,一旦有了這種仁慈之心,你自然會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別人受苦也會令你感覺痛苦,你不但想解脫自己,也想解脫別人的苦。解脫是沒有固著點的,所以如果集中焦點在自己身上,你就變成一個最大的固著點。“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會傷害我?什么是對我最有利的?”這些想法都圍繞著“我”以及自我的身份認同。仁慈能夠消融掉這種固著或設限的傾向,使你從自我中心的狀態裏解放出來。仁慈能使你承受得住艱困中的痛苦,使你更能信賴自己的本體以及自己的心智能力;仁慈使你在內在工作中變得更柔軟,對別人更慈悲。這是我們在對治人格模式及人格議題時,必須發展出來的一種能力。

  處在安詳的狀態裏,自然會生起直覺與洞見

  內在工作的另一個要素是內心的祥和(peacefulness),一種安靜下來的能力,而不是永遠都在活動和思考。為了體認到真正的解脫,你必須有能力讓心安靜下來,因為解脫境界是刹那即逝的。如果你永遠都在思考和擔憂,並且維持著一貫的快速活動,那么你就是在阻礙你對解脫的體認。一旦發展出這份能夠去除焦躁的安詳感,我們就會從這種安歇的狀態之中,自然生起直覺、洞見和細微的觀察。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是融入於某件事的能力(capacitytobeabsorbedinsomething),也就是完全融入於你正在做的事,不論那是什么。你完全專注於眼前的經驗,徹底涉入其中,甚至到忘我的程度。這是一種能力,一份與經驗之間的關系,一種擺脫掉人格的解放感。人格通常會跟經驗保持距離,它對徹底融入、與經驗合一感到恐懼。當你完全證悟到本體時,這份了悟是無法說清楚的;你已經完全投入於其中,除了本體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了。譬如你正在制作一張桌子,你是那么地投入,以至於你、工具和桌子都結成了一體。處於這種狀態裏,你的頭腦完全停止了區分或分別意識。你可以融入於任何一種行動、情緒、思想、感覺或本體的某個面向,印度教徒稱這種境界為三摩地,自我的徹底消融。處於這種狀態裏,人格終於允許自己死亡、消失,與眼前的任何一種經驗徹底融合。

  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解脫的元素就是覺醒(awakening),亦即在你的經驗之中覺醒的一份能力。前面我們談到的是徹底融入於經驗的一份能力,現在我們要談的則是覺醒和覺知。你的覺知是這么的清晰,就像是剛剛醒來一樣,甚至有一種周圍都是光的感覺。覺醒的品質是內在工作對治昏沉和愚鈍的解藥,你必須靠它來了解你所有的人格議題,也必須靠它來對治執著的傾向。你對眼前發生的事是充滿著覺知的,裏面沒有絲毫昏沉的成分。在你清明的覺知之下,事物變得清楚而明確,你能如實看見事物的真相而非通過潛意識在看。這樣的狀態就像萬裏晴空,沒有一絲的雲霧。但這並不意味你在看著一片晴朗的天空,因為你本身就是這片晴空。你的心是徹底開放及清明的。

  擺脫執著的鑽石意識

  這所有的要素最後會結合成客觀意識。這七個要素——能量、決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覺醒——會融合成一種現象,一種客觀的品質。這份客觀意識正是對治人格執著傾向的必要條件。有了客觀意識,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無意識的影響。你不再受過去的經驗、觀念或意見的制約。你的力量是客觀的,意志是客觀的,你的欣喜是客觀的,仁慈是客觀的,你的祥和是客觀的,融入的能力也是客觀的。客觀意識將這七個元素帶入了另一個次元,另一種層次。這七個要素也被稱為Lataif——七種精微意識的元素,能量屬於紅色Latifa,決心屬於白色Latifa,欣喜屬於黃色Latifa,仁慈或慈悲屬於綠色Latifa,祥和屬於黑色Latifa,融入的能力屬於藍色Latifa,能夠使我們解脫欲望的覺醒元素,我們稱之為澄明的Latifa。Lataif是一種非常精微的東西,有人說它像空氣,能夠產生七種品質的精微之氣。

  因為上述七種元素已經得到平衡,所以意識變得客觀了,而這正是擺脫人格的執著傾向所必備的品質。客觀意識,我們所謂的鑽石意識,能夠使我們從人格的執著傾向之中解脫出來。鑽石意識是一種全觀意識,它不像人格只集中在某個焦點。

  這七個要素都存於當下的解脫狀態裏,如果你能客觀地審視內心的沖突和困境,你會發現它們不外是對客觀意識的抗拒,或是不想看到事物的真相。你執著於你所依戀的事物,你並不想看見事情的真相。

  其實你最執著的對象就是你的人格、人格的運作模式以及你的好惡模式。你和你的人格已經相處了很長的時間,對它早就習以為常了。即使你並不喜歡它的某個部分,你仍然依賴它、熟悉它,因此為什么要擺脫它?你並不想從中解放出來。

  客觀則意味著你必須認清你的人格所扮演的角色。憑著這份客觀意識才能覺知到解脫境界,因為它沒有任何會阻礙覺知的執著態度或蒙昧傾向。這七個元素所以被稱為解脫的要素,不只是因為它們可以引領你進入客觀意識和解脫狀態,更因為它們都存在於當下的解脫狀態裏。你本來就是喜悅的、仁慈的、充滿活力的、有決心的、明透的、覺醒的、徹底融入於經驗中的、祥和的。這所有的品質同時都存在於客觀次元、鑽石意識或客觀意識裏。當鑽石意識最終覺知到解脫境界時,它會變得更柔軟、更細致、更放松、更暢然無阻。其中沒有任何的結構與執著,不堅持這樣或那樣,也沒有任何偏好。但這並不意味你是客觀的或不客觀的,是仁慈的或不仁慈的,因為連這種分別意識都不存在了。上述的品質全都以暢然無阻、融為一體的方式同時存在著。你是那么的放松和自在,根本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否快樂或仁慈;只要你一說:“喔!我現在很快樂!”快樂就不見了。其實你就是它,事情只是這么簡單。你照舊做你的事,吃早餐、讀報、上班、跟人吵架,任何事都沒什么大不了,因為你徹底自由了。你已經學會了如何放松。你已經解脫,而且覺醒了。

  澄明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終於知道你知道了,這便是一種悟境。小孩可能處在悟境裏但無法認出它來,喪失時也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它,但身為成年人的你卻有能力認出它來,因為你覺醒了。這就是為什么佛家會強調覺醒的原因。你必須有覺有知才能認出解脫境界,才能融入於其中而不緊抓著它不放。

  一旦變成一盞明亮的燈,你就不需要刻意去看了

  這七個元素最終會制造出第八個元素,亦即七者結合成一體形成一個八角形。我時常會談到這些品質,因為它們是構成Lataif的幾個重要的本體面向。如果你繼續進行內在工作,你會發現每一種Lataif都像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們會幫助你達到徹底的放下。我們今天所探討的東西已經解釋了人格和本體的關系,以及本體如何能幫助我們從人格之中解脫出來,進而促使我們得到享受本體的自由。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留意在這整件事中有什么作用?

  阿瑪斯:留意是發展出覺知的一種方式。當你覺醒時你是警覺的,但又不是在刻意留心什么。一旦變成一盞明亮的燈,你就不需要再刻意去看什么了。因此覺醒又稱為完美的不留意。你留意、留意、再留意,直到變成留意的本身為止,然後你就不再需要費力去留意,而只是覺知罷了。你已經不需要為了看見而留意,你自自然然就看到了。但首先你必須留意很長的一段時間,必須發展出留意的能力,直到你變成留意本身為止。

  學生:你可不可以談一談Ridhwan這個詞的意思,還有它和解脫之間的關系。

  阿瑪斯:Ridhwan指的是從解脫之中生起的一種圓滿感。當你解脫時,你的人格終於感到滿足了,你的人格終於從痛苦和沖突之中解脫了出來。耶穌基督說過,你必須像孩子一樣才能進入天國。Ridhwan或圓滿感乃是通往天國的一扇門,它也是本體的一個面向。

  解脫真的只是人格變得自由的那個當下,人格終於放下了它的執著而允許自己放松下來。人格一旦放松下來,你就會變成一個小孩,那時你就在天堂了。在阿拉伯文裏,Ridhwan這個字指的是守護天堂的天使,不過它也是圓滿、滿足和自我完成的一種條件。許多修行體系都不談論這件事,理由很簡單:對一個沒有解脫經驗的人談論這件事,只會徒增他的執著傾向。事實上,一味地談論天堂有多么美好,只會加強不幸和固著的態度,這就是許多修行體系只探討如何放下的原因。你也許正處在天堂裏,可是如果不知道放松,你還是無法享受它。

【書籍目錄】
第1頁:圖書目錄 第2頁:第一章 放空
第3頁:第二章 心與本體 第4頁:第三章 無有疑惑的了知
第5頁:第四章 執著於空無 第6頁:第五章 “無望”之教誨
第7頁:第六章 接納 第8頁:第七章 改變與真相
第9頁:第八章 意志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5-27 22:32:58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