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宗大意 正果法師編述

禪宗大意 正果法師編述

八 參禪的入門方便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正果法師編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八痖參禪的入門方便

很多學佛的人,想通過參禪的方法衝破凡聖關,了脫生死累,轉凡成聖,成為無掛無礙的見道人,證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脫。但是對於參禪怎樣用心、怎樣體會、怎樣實踐、怎樣參究、怎樣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經祖語裏去找現成的答案是很難的。即使有所闡發,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話。真是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沒有你插嘴處,問者給三十棒。禪師們主張不論禪定解脫,只須自見本性,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凡落言詮皆是錯誤,不疑語句是大危險。起心即乖,動念即錯。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一佛字,滿面羞慚,念一句佛,漱口三日。如人立在十字街頭,辨不出東南西北,不知道向哪里走才是。於是就行腳參方,求師問道,想在自己的本分上討個分曉。但從上各家接引學人的方便卻不相同:有的說當體是,佛不要再參再學,自然解脫。有的說鼻直眉橫,本來是佛,只要時刻保任便是。有說萬事無心,只問自己是誰,自然相應。有說空心靜坐,久之必悟。有說放下一切,穿衣吃飯,脫體現成。有說不染一物,自然成佛。有說一念淨心,便是參禪。有說只管打坐,終為妙悟。有說要得妙悟,必須破關。有說參一句話頭,必得開悟。如此等等,是則俱是,非則全非,弄得想參禪的人,不知所措,好像呆子似的找不到一個門路。

禪宗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那怎麼透去?祖師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這樣說來,大似掉棒打月,隔靴抓癢,永處纏縛,無有出期了。其實不然,禪雖然深邃,還是有門可入的。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前。」這是釋迦如來最初成道後的教導,也就是禪的來源和禪的本質。經文告訴我們像如來那樣的智慧人人本具,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如來是通過修習禪定開悟的,那麼我們只要窮心參究於禪定,也就會發生無漏的根本智而證得一切智智。禪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心是什麼?就是禪的體。所以禪的起源,在於釋尊的正覺,正覺即禪心禪體。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的本源,即可得其本旨。禪宗的本源,是佛的正覺,不在語言文字上,必須領會正覺的意義,以心為宗。

「禪」即梵語「禪那」的略語,漢譯為思維修,亦名為靜慮,是靜止念慮散亂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稱。知道了禪的本源和意義,就會覺得禪門是有方便可入的。

《傳燈錄》上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對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傳付摩訶迦葉。」這是釋尊與迦葉在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間的大法授受,迦葉就成為傳燈的第一祖。這樣的傳授,完全是公開的授受,絕無一絲一毫的神秘之處。如果說它是神秘,無非是教外別傳,以心傳心而已。

自此二十八傳至菩提達磨,自印度來中國倡導不涉名言、不歷修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法,是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血脈論》裏說:「若要亂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即心是佛,無心是道。」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參禪的入門方便。禪是心宗,必須體會心的正覺,才能悟得即心是佛,唯證乃知。眾生的心,都是妄想,只有斷除妄想徹底無心,才能通達即心是佛。大死一番而後大活,無心而後真心現前,心與法界,共同一體,無掛無礙,智境雙忘,脫體無依,無依亦不存,方是大解脫之時。

馬祖道一示眾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馬祖這段教導,對於即心是佛的意思,開示得非常明確。當時有大梅法常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馬祖答:「即心是佛。」常即領悟,遂到大梅山隱居。馬祖令僧去問他:「得到什麼好處,便在此住山?」他說:「馬大師問我說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僧說:「大師近日佛法又別,說非心非佛。」常說:「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來說給馬祖聽,馬祖說:「梅子熟也!」印證法常堅持「即心是佛」是正確的,馬說贊許他對禪的認識和參究的工夫成熟了。

即心即佛是禪宗的根本觀點,是諸大禪師一貫的主張。如僧法海參六祖慧能,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禪。我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說明領悟了即心是佛語,就能大徹大悟,直到不疑之地,解脫自在。特別是「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值得參禪者深思體會,不要放過。

五祖弘忍曾經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名大丈夫、天人師、佛。」這些言教與《華嚴經》所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完全一致。所以初祖傳法給二祖慧可時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是獨指妙心為禪源體性。這個宗旨,豎義於達磨,弘演於諸祖。因為參禪學道的人,停滯於經教語言,終不能契合妙心,立地成佛,所以達磨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獨傳妙心,悟此心當體是佛,雖萬劫輪迴而不動的天真佛性從無遷變。二祖悟得禪源的妙心後,忽然向初祖說道:「我已息諸緣」。初祖問曰:「莫不成斷滅否?」二祖答曰:「不成斷滅,了了常知,言之不可及。」初祖印證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因為息卻諸緣,則外境相空寂;內心無喘,則內尋合等絕;如牆壁則心行處滅;言不及則言語道斷;了了常知而無妄念,則寂照同時,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其恰到好處時,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行住坐臥,莫非妙心體現。這就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境界。

寶志公《大乘贊》說:「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傅大士《心王銘》說:「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諸佛諸祖,讚歎即心是佛的語句甚多,不煩廣為引證。但馬祖又曾答僧問而說「非心非佛」,因此引起了後世禪者的爭議辯論,以非心非佛為極致之談,從而引起《宗鏡錄》的破斥。《傳燈錄·馬祖章》說:「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云:『為止小兒啼。』僧云:『啼止時如何?』師云:『非心非佛』。」《宗鏡錄》說:「問:『如上所說,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詮。理事分明,如同眼見。云何又說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詮,直表其事,令證自心,了了見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詮,即護過遮非,去疑破執。……近代有濫參禪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為是教乘所說,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並是指鹿為馬,斯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為法。』」可見妄執非心非佛的人,必然走上邪途痖,不但不能開悟正覺,而且永沈三界。禪宗門下,諸祖許多言句,都是為對治學人的妄執愚迷解粘去縛而設施的,把抽釘拔楔的語句,迷執為是,豈不大錯特錯!還有別的祖師對此也有斥責,那就不再引證了。

即心即佛既是參禪最好的入門方便,用什麼方法去參究,才能真正證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說:「即心即佛,唯證乃知。」不是嘴上說說就能真正了知的。成佛實際上是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之相。親證無相,剎那間是智境冥合,能所雙忘,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樣的境界,絕不是有分別心能通能證的。因此,我覺得古德所謂「無心是道」的說法,是正確的方便法門。如黃檗答僧問時就說:「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達磨傳心給二祖慧可時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徹底的無心。所謂無心者,非無真心,而是沒有一切雜念妄想,只有孤明歷歷的心。六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就是無一切念,一切處無心,對一切境界不動不起,無念時即真念,一切處無心,六根即無染,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即稱無念。入佛知見復從何建立?從無念立。如《維摩經》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所謂「無相為體」,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在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眾生,若起分別,即見相取相,不見法界平等相。真如佛性,本來無相。所謂「無住為本」,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維摩經》文殊師利問顛倒想孰為本?維摩大士答曰:「無住為本」。所以六祖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六祖最初教導惠明時,就是用無心是道的方便。他教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遂於言下得悟。說明無心是道,是令學人大徹大悟的最好方便。六祖自己,也是從體認無心是道而悟入的。五祖給他說《金剛經》至「應所住而生其心」,他便言下契悟。眾生的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境性是空,執世法是實,便在境上生心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顛倒。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即是智慧,無諸惱煩,譬如太空,無有掛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傳心法要》說:「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從達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佛心印以來,參禪入門之道,可以說都是用的「無心是道」的方便。

但是同安察祖《十玄談》第九卻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這實際上也是對學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的手法。怕學人在用功上迷執死法而給與否定,使其百尺竿頭再仕一步。在參禪上講,真正的宗師,決不以實法與人,隨時給學人撥轉迷頭,令其處處無礙,事事圓通。禪的真實相,是本來無物,說似一物即不中,「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愧。」從這點出發,一切言語,一切心行,都是多餘的,豈能停滯在無心是道上面?當知以為「無心」還是一種執著。為了打破「無心是道」,使學人在參學上活潑潑地見性成佛去,所以說「無心猶隔一重關。」

明白了祖師否定無心是道的意趣,還是扶著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參實究。黃檗說:「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遠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淨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對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無相的一真法界,怎麼會現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禪最好的一著子。這個方法要求學人,對已經生起的心,不讓它繼續生活;對未生起的心,不讓它生起。不續前,不引後,中間自孤。黃檗說:「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佰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現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愛憎心,現在心自絕。於三世事不生心,則心忘境自空。

南嶽懷讓禪師禮拜六祖,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懷讓答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問:「還可修證不?」答:「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馬祖示眾也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捨,無斷常,無凡無聖。」虛靈本心無物可比,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此虛靈的本心,不可染汙,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對孤明歷歷的心加以保任護持,令不染汙即是。

禪宗常用「牧牛」做比喻,以顯示無心是道的方法。如馬祖問慧藏禪師作什麼?慧藏答:「牧牛。」馬祖問他怎樣牧?回答說:「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來。」馬祖說:「子真牧牛。」參禪要保持無心,必須時刻反省內心,照顧當前一念,如牧牛一般,不讓它犯人苗稼,做到一回入草去,立即把鼻拉回。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做到對境心不起,亦無散動,透過一切色聲,無有滯障,名為道人。如一團火相似,觸物便燒。古人說,直截徑要處,一刀兩斷,直下便休。

無心者,即是內照反省,一念觸境生心,就是生死,離境痖無生滅,就是解脫。一念無心,凡夫等佛,煩惱即菩提。六祖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此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參禪貴實踐,即真參實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但銷溶凡情聖解,都無人衣執,心如虛空,離有無諸去,到此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若不會此,縱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識自心,儘是邪行。今但學無心,實修實悟,死卻心猿,殺卻意馬,一念不生,顛倒心絕,妄息心空,真知自現,枯木生花,大事了畢。如《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始知不從他得,慶快平生。

再說一點對於心的認識問題。心有兩種,一種是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一種是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住為體,攀緣思慮為相。參禪用功,要保任孤明歷歷,不續前念,不引後念,逼使中間孤明,那就要時時對治妄心,使真心得以顯現。真心以實相為相,必須是無念無相之心才能冥合親證。明乎此,「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是參禪最初的方便之門,還有什麼可懷疑呢?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起信論》也說:「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一達到這種絕對境界時,便處處無礙,事事通達,大用現前,一切光明。這便是不存規則的自在無礙境界。

最後,借永嘉禪師的一個頌文,幫助參禪者時刻檢驗用心之正確與否。偈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黃龍死心禪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黃檗斷際禪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禪,重在真參實悟,上來閒扯葛藤,以死法給人,自感慚愧,應該痛杖三十棒!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 達磨以前的中國禪學
第3頁:二 禪宗的創立 第4頁:三 禪宗的傳法授衣
第5頁:四 中華五祖旁出尊宿簡介 第6頁:五 禪宗門下的楞伽師
第7頁:六 禪宗的五家七派 第8頁:七 調和五事助參禪
第9頁:八 參禪的入門方便 第10頁:九 參禪宜觀心
第11頁:十○ 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 第12頁:十一 見性成禪
第13頁:十二 公案的啟示 第14頁:十三 頓悟漸修
第15頁:十四 《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第16頁:十五 漫談參禪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13 20:37:38
二祖慧可大師旁傳十七人,介紹三人。

1.僧那禪師

2.向居士

*3.相州隆化寺【慧可】禪師,是滎陽人,姓張氏。初於本寺遇僧那禪師,開示法要,志存儉約, .....

此處【慧可】→應為【慧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