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宗大意 正果法師編述

禪宗大意 正果法師編述

六 禪宗的五家七派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正果法師編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痖禪宗的五家七派

這裏所說的禪宗五家七派,都是指的南宗慧能以下分宗分派的情況。自初祖達磨五傳而至五祖弘忍,之忍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於北地,數傳而絕。南宗行於南地,普傳既廣,改變了師弟單傳的做法,往往一師傳幾個弟子,各為一家。於是愈衍愈繁,禪風遍於全國,各務其師之說,競自為家,遂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七派者,在五家中的臨濟宗第六代石霜楚圓下分為黃龍慧南與楊歧方會二派,是為五家七派。其中溈仰早歇,曹洞僅存,而雲門、臨濟、法眼三家,在宋朝還很盛。到清末民初,臨濟則遍天下,曹洞僅一角了。然其宗派的興衰,非法有強弱,在得人不得人耳。五家七派之分,唯以家風不同而有差別,不是宗旨或教義有差異。今將五家分派之系統,列表如下(表略)。

(一)溈仰宗

溈仰宗是慧能為代表的禪宗中最先成立的一個宗派,由於此宗的開創者靈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後在潭州的溈山(今湖南省寧鄉縣西)、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縣南),舉揚一家的宗風,後世就稱為溈仰宗。

露佑禪師是福州趙氏子,十五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戒,二十三歲遊江西,參禮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侍立至深夜,百丈云:「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云:「無火。」百丈起身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曰:「此不是火?」師由是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百丈曰:「此乃暫時歧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仰山慧寂禪師,韶州懷化人,姓葉氏。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許。後二載,師斷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正法,以報答父母劬勞之恩,父母乃許。遂依南華寺通禪師落發,未受具足戒即遊方。初謁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溈仰,遂升堂奧。耽源謂師曰:「國師(慧忠)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授,無令斷絕。』我今付汝,汝當奉持。」遂將其本過與師。師接得一覽,便將火燒卻。耽源一日問:「前來諸相,甚宜秘惜。」師曰:「當時看了便燒卻也。」源曰:「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祖、諸大聖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師曰:「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源曰:「然雖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師曰:「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源曰:「然。」耽源上堂,師出眾,作此「○」相以手托呈了,卻叉手立。源以兩手相交,作拳示之。師進前三步,作女人拜。源點頭,師便禮拜。

參禮溈仰靈佑禪師時,溈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曰:「主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溈知是異人,便垂開示。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溈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師於言下頓悟。自此執侍前後,盤桓十五載(見《五燈會元》卷九。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住夏探究律藏(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溈仰宗的家風,審細密切,師資唱和,事理並行。體用語似爭而默契。《人天眼目》說:「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亦方圓默契之意。《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溈仰宗明作用。」如普請摘茶的時候,溈山問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請現本形相見。」仰山搖撼茶樹。溈山說:「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說:「未審和尚如何?」溈山良久不語。仰山說:「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誰痖吃?」溈山曰:「放子三十棒。」此即「明作用論親疏為旨」的意趣。又如《歸心錄》說:「溈仰家風,機用圓融,室中驗人,句能陷虎。」又《五家宗旨纂要》說:「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明暗交馳,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

在禪宗五家中,溈仰宗最早興起,但衰亡也較早。其法脈流傳約一百五十年。

(二)臨濟宗

臨濟宗是禪宗五家中繼溈仰宗之後而成立的一個宗派,由於開創此宗的義玄禪師,在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的臨濟院,舉揚一家宗風,後世就稱為臨濟宗。

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華人,姓邢氏,幼負出塵之志,及落發進受具戒,便慕禪宗。起初在黃檗希運禪師會下隨眾參侍,行業純一。時睦州為第一座,見師行止乃歎曰:「雖是後生,與眾有異。」遂問:「上座在此多少時候?」師曰:「三年。」州曰:「曾經參問過和尚嗎?」師曰:「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麼?」州曰:「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黃檗便打。師下來,州曰:「問話作麼生?」師曰:「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州曰:「便更去問。」師又問,黃檗又打。如是三度問,三度被打。遂向州告辭曰:「早承激勸問法,累承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往諸方行腳參訪。」州曰:「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師禮拜退。州先到黃檗處曰:「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引。已後為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師來日辭黃檗,檗曰:「不須他去,只往高安灘頭參大愚,必為汝說。」

師到大愚,愚曰:「什麼處來?」師曰:「黃檗來。」愚曰:「黃檗有何言句?」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愚曰:「黃檗恁麼老婆心切,為汝得徹困,更來這裏問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乃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愚掐住曰:「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什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肋下築三拳,愚拓開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實。」

師辭大愚,卻回黃檗。檗見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師曰:「只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問:「甚處去來?」師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師舉述前話。檗曰:「遮大愚老漢,待來見與打一頓。」師曰:「說甚待見,即今便打。」隨後便掌。」檗曰;「這瘋癲漢來這裏捋虎須。」師便喝。檗喚侍者曰:「引這瘋癲漢參堂去。」後來溈山舉此話問仰山云:「臨濟當時得大愚力?得黃檗力?」仰云:「非但騎虎頭,亦解把虎尾。」

臨濟與黃檗一起栽松時,檗曰;「深山裏栽許多松作甚麼?」師曰:「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說了將鋤頭打地三下。黃檗曰:「雖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師又以鋤頭打地三下,作噓噓聲。黃檗曰:「吾宗到汝,大興於世。」

師後住河北鎮州臨濟禪院,學侶雲集。一日,謂普化、克符二上座曰:「我欲於此建立黃檗宗旨,汝且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三日後,普化卻上來問:「和尚三日前說甚麼?」師便打。三日後克符上來問:「和尚前日打普化作甚麼?」師亦打。

師上堂說:「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當時有個僧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僧擬議,師拓開曰:「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歸方丈。

師接引學人有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等施設。師上堂時說:「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僧便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曰:「如何是第三句?」師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師小參時指示接引學人方法云:「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諸方目此為四料簡。

師接化學人常用棒唱,他說:「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見《五燈會元》卷十一)

師示眾曰:「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合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已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師見僧來,舉起拂子。僧禮拜,師便打。又有僧來,師亦舉拂子。僧不顧,師亦打。又有僧來參,師舉拂子。僧曰:「謝和尚指示。」師亦打。

師示眾曰:「參禪之人,大鬚子細。如賓主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獅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便被學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只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賓。或有學人應一個清淨境,出善知識前,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喚作賓看賓。大德,山僧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師云:「山僧無二法與人,只是治病解縛。爾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師示眾云:「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又說:「大德!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剎那間,不擇貴賤老少。爾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爾一念清淨心光,是爾屋裏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是爾屋裏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是爾屋裏化身佛。此三種身,是爾即今目前聽法的人,只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唐咸通八年(867)丁亥四月十日,將示滅,說傳法偈曰:

臨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復謂眾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出曰:「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曰:「已後有人問,你向他道甚麼?」聖便喝。師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端坐而逝。塔全身於大名府西北隅,諡慧照禪師,塔曰澄靈。」

臨濟宗的家風,機用峻烈,自古有「臨濟將軍,曹洞土民」之稱。意謂臨濟宗似指揮百萬師旅之將軍,如以鐵錘擊石,現火光閃閃之機用。故《五家參詳要路門》說:「臨濟宗戰機鋒。」指出義玄,最初入處痛快,悟後參禪瞥脫。雖有五家各立宗旨,但初中後事,頭正尾正,中興如來正法眼藏,明瞭祖師西來密旨者,只此臨濟一宗最為至當。五祖法演禪師說:「五逆五雷」之喝,一喝之下,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五雷所裂。其禪之峻烈可知。凡僧有問,即喝破,或擒住,拓開等。其接化之熱烈辛辣,五家中罕見其比。如《歸心錄》說: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又《五家宗旨纂要》說:「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迥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為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

總起來講:臨濟宗接人的方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對學人剿情絕見,使其省悟。此宗流傳最廣最久,是同它所具備的這些特點分不開的。

這裏引證《人天眼目·臨濟門庭》之語供學者參考:「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是故示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簡、金剛王寶劍、踞地獅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四料簡者:中下根人來,奪境不奪法;中上根人來,奪境奪法不奪人;上上根人來,人境兩俱奪;出格人來,人境俱不奪。四賓主者:師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學人有鼻孔,名賓中主。師家無鼻孔,名主中賓;學人無鼻孔,名賓中賓。與曹洞賓主不同。三玄者:玄中玄、體中玄、句中玄。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體攝三玄三要也。金剛王寶劍者:一刀揮盡一切情解。踞地獅子者:發言吐氣,威勢振立,百獸恐悚,眾魔腦裂。探竿者:探爾有師承無師承,有鼻孔無鼻孔。影草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簡之類。大約臨濟宗風不過如此。要識臨濟麼,青天轟霹靂,陸地起波濤。」

(三)曹洞宗

曹洞宗是禪宗五家之一。由於此宗開創人良價及其弟子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曹洞宗。宗名有兩說:一為取六祖慧能所居曹溪及良價所居洞山之名故稱曹洞宗;二為取本寂所居曹山及良價所居洞山之名,後人為語音之便,不稱洞曹而稱為曹洞宗。實則取曹溪與洞山合稱更近於情理。

良價悟本禪師,會稽俞氏子。幼年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勝默禪師披剃。二十一歲具戒於嵩山後即遊方參學。

首詣南泉,泉贊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次謁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末究其微。」溈曰:「闍梨莫記得麼?」師云:「記得。」溈山云:「試舉看。」師舉了。溈云:「我這裏亦有,只是難得其人。」師云:「乞師指示。」溈豎起拂子點一點曰:「會麼?」師曰:「請和尚為某甲說。」溈云:「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云:「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麼?」溈令見雲巖。師辭,直到雲巖請示前話。巖云;「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也。」師因有省,乃述偈呈雲巖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一日師問雲巖:「某甲有餘習未盡。」巖曰:「汝曾作什麼來?」師曰:「聖諦亦不為。」巖曰:「還歡喜也未?」師云:「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

師辭雲巖,問曰:「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藐得師真否?如何祇對。」巖曰:「但向伊道『只這個是。』師沈吟。巖云:「價闍梨,承當個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睹影,大悟「渠正是汝」之旨。因作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憑麼會,方得契如如。

僧問:「師尋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闍梨因甚顛倒!」曰:「什麼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師因曹山辭別,遂囑咐曰:「吾在雲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窮的要,今付與汝。」詞曰: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境,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語來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繫駒伏鼠,先聖悲之,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如馬之□。以有下劣,寶幾珍御。

以有驚異,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臣奉於君,子順於父。

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師作《五位君臣頌》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

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要回避。

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

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依曹山本寂的解釋,正者是體、是空、理是:偏者是用、是色、是事。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從體起用,偏中正是捨事入理,攝痖用歸體;兼是正偏兼帶,理事混融,內外和合,非染非淨,非正非偏。

洞巳為了廣接上、中、下三根,因勢利導,從事理各別交涉的關係上,根據《寶境三昧》所說:「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之意立正偏五位以接引、勘驗學人。總起來講,五位有四種:正偏、功勳、君臣、王子。其中正偏五位,功勳五位都是良價的創說,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則為曹山本寂禪師所立。

曹洞宗的五位,諸祖語錄中大都有所解說。除意義大體相同外,也互有指責,以己說為正,以他義為非者。特詳者如《大正藏》第八十二卷的《報恩編》,於五位立說「洞上五位辨的」,廣辨五位大義,非他所說,以己說為正。樂廣知者,可取閱讀。今引《佛學大辭典》第四冊所說,以供參考。

「洞山良價禪師為廣接上中下之三根而開五位。其法從《易》之卦爻而來。先以陰陽之爻如下相對。

 — 痖 正也、體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

--麫痖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

取離卦回互疊變之而為五位。先言變疊之次第,則離卦如麫,第一重之,則為麫麫重離卦。第二取重離卦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為麫麫中孚卦。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為麫麫大過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於上下,則還於前之重離卦,故三變而止。《寶鏡三昧》謂之「疊而為三」。次取單離,以其中爻回於下,則為麫巽卦,以中爻回於上,則為麫兌卦,依之而成前後之五卦。《寶鏡三昧》謂之「變盡成五」。以此五卦判證修之淺深,名為功勳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為君臣之五位。功勳之五位,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為曹山之發明。又由卦爻之形而圖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發明。

巽卦  麫痖君住  正中偏

兌卦  麫痖臣位  偏中正

大過卦痖 痖君視臣痖正中來

中孚卦痖痖君視臣痖正中來

重離卦痖麫痖君臣合痖兼中到

第一正中偏,正者,體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體處,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為體,所具為用,故以能具之體,定為君住。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學者始認體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為修行之位,為功勳五位之第一位。配於大乘之階位,則與地前三賢之位相當。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體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論之則為正認事具之理用中之體,達於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見道也。第三正中來,是有為之諸法如理、隨緣、如性緣起者,即君視臣之位也。學者於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與法身菩薩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當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間錄》以之為大謬),是事用全契於體,歸於無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學者於此終日修而離修念,終夜用而不見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無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體用兼到,事理並行者。即君痖臣合體之位,而最上至極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論理之回互,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淺深,為功勳之五位。《五燈會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禪師》章載:「師因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捨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兼帶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隱之《五家參詳要路門》曰:「卻怪大圓鏡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於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寶鏡三昧多時,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無礙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為足,親入正中來一位,依兼中至真修,獲得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後到兼中到一位,折合還歸炭裏坐。」黑白之五相,《五燈會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純白,第五兼中到造純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誤為兼中至而來)。洞山之作有五位顯訣,五位逐位頌,功勳五位頌。曹山之作,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五位旨訣、黑白五相偈。」

師又向曹山說:「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和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於此三種,子宜知之。」(《五燈會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禪師拜受而去。唐咸通十年(869)三月,師命剃發澡身披衣,擊鐘儼然坐化。時大眾號痛不止,師忽開目謂眾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辦愚癡齋,眾猶慕戀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眾齋畢。乃曰:「僧家之事,大率臨行之際,忽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長往。壽六十有三,臘四十二。諡悟本禪師,塔曰慧覺。

曹山本寂禪師,福建泉州莆田縣人,俗姓黃,少業儒學,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受具足戒,不久即參謁洞山良價禪師。山問:「闍梨名什麼?」對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師曰:不道。」山曰:「為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乃辭洞山。洞山問:「什麼處去?」師曰:「不變異處去。」洞山曰:「不變異處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乃辭去。山密授洞山宗旨,師拜受而別。遂至曹溪禮慧能六祖塔。後還止江西吉水,大眾請開法。因追念六祖的遺風,便把所住吉水汕改名為曹山,後又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有僧問:「於相何真?」本寂說:「即相即真。」又有僧問:「幻本何真?」本寂說:「幻本元真。」又問:「當幻何顯?」本寂說:「即幻即顯。」這是曹山為啟發上機而說的道理。僧問:「學人通身是病,請師醫。」師曰:「不醫。」又問曰:「為什麼不醫?」師曰:「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師作四禁偈曰:「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憑麼,切忌未生時。」師有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問:「披毛戴角是什麼墮?」師曰:「是類墮。」曰:「不斷色聲是什麼墮?」師曰:「是隨墮。」曰:「不受食是什麼墮?」師曰:「是尊貴墮。」

問:「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師曰:「是。」又曰:「忽遇六賊來時如何?」師曰:「亦須具大慈悲。」曰:「如何具大慈悲?」師曰:「一劍揮盡。」曰:「盡後如何?」師曰:「始得和同。」師示人偈曰:

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

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

問:「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師曰:「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僧舉:「有人問香嚴如何是道?」答曰:「枯木裏龍吟。」曰:「如何是道中人?」答曰:「骷髏裏眼睛。」學人不會,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石霜云:「猶帶喜在。」又問:「如何是骷髏裏眼睛?」石霜說:「猶帶識在。」師因而頌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其僧復問師:「如何是枯木裏龍吟?」師曰:「血脈不斷。」曰:「如何是溈髏裏眼睛?」師曰:「乾不盡。」曰:「未審還有得聞者無?」師曰:「盡大地未有人不聞。」曰:「未審枯木裏龍吟是何章句?」師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天復辛酉(901)夏夜,師問知事僧:「今日是兒何日月?」曰:「六月十五。」師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有二,臘三十七。門人樹塔於山之西阿,諡元證禪卷,塔曰福圓。

曹洞宗的家風:《五家參詳要路門》說為「究心地」,即丁寧綿密。《十規論》說敲唱為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虱可稱綿密。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意謂曹洞接化學人,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化學人的一種特色。

(四)雲門宗

雲門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由於此宗的開創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廣東乳源縣北)的光泰禪院(今名大覺禪寺),舉揚一家宗風,後世就稱它為雲門宗。

《五燈會元》卷十五說,韶州雲門山光泰院文偃禪師,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及長,落發稟具於毗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州才見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作甚麼?」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麫轢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州指見雪峰。師到雪峰莊,見一僧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耶!」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雪峰見這僧與麼道,便下座攔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棒來。」僧曰:「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峰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師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

後來歷訪洞巖、疏山、曹山、天童、歸宗、灌溪等處,最後往曹溪禮六祖塔,便到靈樹如敏處,如敏很器重他,請他為首座,最後便繼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雲門光泰禪院,恢宏法化。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法嗣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六十一人。

《指月錄》卷二十一說:「南漢乾和七年(949)四月十日端坐示寂。迨北宋乾德元年(963),雄武軍節度推官阮紹莊,夢師以拂子招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我在塔久,可開塔乎?托時奉使韶州,監修營諸寺院。因得紹莊之語,奏聞,詔迎師肉身內宮供養。啟塔顏貌如昔,鬚髮猶生。自南漢乾和七年(949),至宋乾德元年(963),蓋十七年矣。留京師月餘,仍送還山。

雲門宗旨有三句、一字關及顧、鑒、咦三字旨。師重視一切現成、「即事而真」的石頭希遷思想。上堂,師每顧見僧即曰:「鑒」。僧欲酬之,則曰:「咦」。率以為常。故門弟子目之為「顧、鑒、咦」。德山緣密禪師,刪去「顧字,但以鑒咦二字為頌,謂之抽顧頌。禪學者認為,顧鑒咦三字是雲門宗旨,必須親切參究才能體會。上堂說:「函蓋乾坤,目機殊兩,不涉世緣,作麼生承當?」眾無對。自代曰:「一鏃破三關。」後來他的法嗣德山緣密把它析為「三句」,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頌初句云:「乾坤開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恰當地說明了一切現成的見解。因函蓋乾坤,即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包羅,不待躊躇,全該妙體。師語函蓋相合,立使學人悟旨。截斷眾流、隨波逐流二句,則是說他接引學人的教學方法。雲門經常用截斷眾流的方法接引人,每用一語一字,驀地截斷葛藤,使問者轉機,無所用心,立悟世諦門中一法不立。例如有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乾矢橛。」又有僧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師曰:「須彌山。」可謂奔流突止之概。他還常用一字回答問者,如僧問:「如何是雲門劍?」師回答說:「祖。」問:「如何是禪?」回答說:「是。」問:「如何是雲門一路?」師答說:「親。」問:「如何是正法眼?」回答說:「普。」問:「三身中那身說法?」答曰:「要。」當時禪學者稱為一字關。《五家參詳要路門》評雲門為「擇言句」。法演禪師評雲門下之事為「紅旗閃爍」。都是說他言悟頓機的作用、宗旨、家風。總起來說,此宗家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其接化學人,不用多語饒舌,於片言只句之間,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為示,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五)法眼宗

法眼宗是禪宗五家之一。由於此宗的開創者文益禪師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給以大法眼禪師的稱號,後世遂稱此宗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餘杭人,姓魯氏。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出家,於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後,到明州 山育王寺從律師希覺學律,復旁探儒家典籍。既而玄機頓發,拋掉一切雜物,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禪師,無所契悟,乃同紹修、法進三人遊方參學。路過漳州,值遇天雪,暫時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參謁玄沙師備的法嗣羅漢桂琛,琛問師曰:「此行住往?」師曰:「行腳去。」琛曰:「作麼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琛曰:「不知最親切。」雪霽辭去,琛送出門,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衣包,依琛席下求抉擇。經一月餘,每日呈見解,說道理。琛語言之曰:「佛法不憑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琛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師於言下大悟。後至臨川崇壽院,開堂接眾。

僧慧超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慧超。」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師忽聞齋櫓聲,謂侍者曰:「還聞麼?適來若聞,如今不聞,如今若聞,適來不聞,會麼?」師嘗指竹問僧曰:「還見麼?」曰;「見。」師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曰:「總不與麼。」師笑曰:「死急作麼。」因開井被沙塞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什麼礙?」僧無對。師代曰:「被眼礙。」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師曰:「取捨之心成巧偽。」問:「如何是沙門所重處?」師曰:「若有纖毫所重,即不名沙門。」如則監院在師會中,卻不曾家庭請入室。一日師問云:「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則云:「和尚豈不知,某甲於青林處,有個入頭。」師云:「汝試為我舉看。」則云:「某甲問如何是佛?」林云:「丙丁童子來求火。」師云:「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則云:「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師云:「監院果然錯會了也。」則憤而起單渡江去。師云:「此人痖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則到中路自思忖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識,豈可賺我耶?遂回再參。師云:「爾但問我,我為爾答。」如則便問:「如何是佛?」師云:「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這段公案,久參者一舉便知落處。法眼下謂之箭鋒相拄更不用五位君臣、四料簡等,一句便見,當陽便透;若向句下尋思,卒摸索不著。

師出世有五百眾,此時佛法大興,當時天臺山德韶禪師,久依疏山,自謂得旨。乃集疏山平生文字,領眾行腳。至師會下,他不去入室參痖請,只令學人隨眾入室。一日師升座,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師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而退。韶在眾中聞之,忽然大悟。後出世承嗣。有頌呈云:「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師印可曰:「只這一頌,可繼吾宗。」並告曰:「子後有王侯敬重,吾不如汝。」後德韶果為吳越國師。

法眼宗的宗風,簡明處似雲門,穩密處類曹洞。其接化之蔔吾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面而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法眼宗先利濟。」直論箭鋒相拄,是其家風。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隨對方人之機宜,接得自在,故說為「先利濟。」《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此亦先利濟的意思。《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說:「法眼宗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裏藏鋒,言中有響。三界唯心為宗,拂子明之。」

師前後三坐道場,朝夕演旨。時諸方叢林,咸遵風化,異域有慕其法者,涉遠而至。師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以周顯德五年戊午(958)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後主駕至慰問。閏月五日剃發沐身告眾訖,跏趺而逝,顏貌如生。世壽七十有四,戒臘五十四。於江寧縣丹陽起塔,諡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法嗣有德韶(吳越國師)、文遂、慧炬(高麗國師)等十三人,各化一方。有《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門十規定論》等行世。

法眼宗在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中期,法派遂絕,時間不過一百年。

法眼禪師的《宗門十規論》,說四家宗風,其時尚無四家五家的名稱,但已有門戶之見。自宋以後,揭出五家宗名者,以契嵩的《傳法正宗記》為開始什麼此外《人天眼目》、《普燈錄》、《五燈會元》、《五家正宗贊》、《續傳燈錄》、《會元續錄》、《佛祖統紀》、《佛祖通載》等書,亦說五家區別。

(六)楊歧派

楊歧派是是禪宗五家臨濟下面的一個支派。由於此派的創始人方會在袁州楊歧山(今江西省萍鄉縣北)舉揚一宗家風,後世就稱其為楊歧派。

袁州楊歧方會禪師(992—1046),袁州宜春人,姓冷氏,是臨濟下第八世。二十歲時,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九峰山投師剃發出家。閱讀經典,心融神會,又能折節參學。慈明住南原時,師住依參。及明遷石霜,師亦隨往,並自請總院事。依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每次諮參,明輒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問。明曰:「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為?」一日,明適出,值雨作。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扭住曰:「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未卒,師大悟,即拜於泥途。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明曰:「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裏去。」師歸,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明呵曰:「未在。」

慈明飯後經常遊山經行,禪學者想問道,多失所在,師窺其出未遠,即打鼓集眾,明遽還,怒曰:「作什麼?」師曰:「晚參。」明遂示眾,叢林因號「晚參。」

一日,明上堂,師出問:「幽鳥語喃喃,辭云入亂峰時如何?」明曰:「我行荒草裏,汝又入深村。」師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明便喝。師曰:「好喝。」明又喝,師亦喝。明連喝兩喝,師禮拜。明曰:「此事是個人方能擔荷。」師拂袖便行。一日慈明問師:「馬祖見讓師便悟去,且道迷卻在什麼處?」師曰:「要悟即易,要迷即難。」

一日師示眾罷下座,九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個同參。」師曰:「作麼生是同參底事?」曰:「九峰牽犁,楊歧拽耙。」師曰:「正憑麼時,楊歧在前,九峰在前?」勤擬議,師拓開曰;「將謂同參,元來不是。」

問來僧曰:「雲深路僻,高駕何來?」曰:「天無四壁。」師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師曰:「一喝兩喝後,作麼生?」曰;「看這老和尚著忙。」師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

示眾云:「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還知楊歧老也落處麼?河裏失公河裏摝。」

楊歧的根本思想,是臨濟正宗,重在一切現成。所以《續傳燈錄》說他接化學人痖,提綱振領和雲門文偃相類似;又說他勘驗學者的機鋒類似南院慧顒,他兼具臨濟、雲門兩家的風格。當時稱他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雙得馬祖的大機大用,謂其宗如龍。洪覺範贊曰:「會如玉人之治璠璵,碔砆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克旺其家,蓋碧落碑無膺也。」《五家正宗》卷二贊曰:「神機穎悟,逸氣軒渠……斤削鏗鏘,擬石匠之擊墁堊;鉗錘妙密,如玉人之治璠璵。」

慶曆六年(1046)移住潭州雲蓋山海慧寺。皇佑改元(1049)示寂,塔於雲蓋,有《楊歧方會和尚語錄》、《楊歧方會和尚後錄》各一卷。嗣法弟子有十二人,以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為上首。

楊歧派後期恢復了臨濟舊稱,所以臨濟後期的歷史,也就是楊歧派的歷史。此派禪法,在宋元兩代傳入日本,創行別派,在日本鐮倉時代禪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於楊歧法系。

(七)黃龍派

黃龍派,是禪宗臨濟下的一個支派。此派開創者為慧南,在隆興(今江西省南昌市)黃龍山舉揚一家的宗風,後世就稱其為黃龍派。

黃龍慧南(1002—1069)禪師,是臨濟下八世,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縣)章氏子,童年不吃葷、不嬉戲。年十一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依泐潭懷澄禪師學雲門禪,受泐潭印證,今分座接物,名振諸方。臨濟宗人雲峰文悅見之歎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鉗錘耳!」偶然會元峰文悅禪師同遊西山,夜間談論雲門法道,因問泐潭所授之旨,師言其要。峰曰:「澄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師詰其所以異,峰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如藥汞銀,徒可玩,入煆則流去。」師怒,以枕投之。明日,峰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語訖,即背去,師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峰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子宜見之,不可後也。」師默計之曰:「悅師翠岩,使我見石霜,於悅何有哉!」即造石霜。中途聞慈明不事事,慢侮叢林,遂不往,登衡嶽,謁福嚴賢,賢命掌書記。不久賢圓寂,郡守以慈明補之。師心喜,且欲觀其人,以驗雲峰之言。明既至。貶剝諸方,斥為邪解。而泐潭密付之旨,皆在所斥中,師為之氣索。乃曰:「大丈夫為此事求抉擇,豈可置疑胸中。」遂造其室懷香求指示。明曰;「書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師哀懇愈切。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雲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師曰:「有吃棒分。」明色莊而言曰:「從朝至暮,雀噪鴉鳴,皆應吃棒。」明即端坐,受師炷香作禮。明復問曰:「如汝會雲門意旨,則趙州道:臺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那裏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答。次日又詣,明詬罵不已。師曰:「罵豈慈悲法施邪?」明曰:「你作罵會那?」師於言下大悟。作頌日:「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呈慈明,明以手指「沒」字,師為易「有」字。明點頭印證之。

後來在同安(今福建同安縣)崇勝禪院開法,初受請日,泐潭遣僧來審,師提唱之語,有曰:「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覺妄無虛,即凡心而見禪。便爾休去,將謂同安無折合,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歸,舉似澄,澄不擇。自是泐潭舊好絕矣。既而又移住廬山歸宗寺。上堂:「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乃拈拄杖曰:「道之與聖,總在歸宗拄杖頭上。汝等諸人,何不識取?若也識得,十方剎土不行而至,百千三昧無作而成。」他這樣指示,揭出臨濟宗「觸事而真」的見解。不久他又移住筠州(今江西萬安縣)黃檗山,有開示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心息故,心心無處。不修故,步步道場。無慮,則三界可出,不修,則無菩提可求。」

因化主歸,上堂:「世間有五種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三變生為熟者不易,四端坐吃者不易,更有一種不易是甚麼人?」良久云:「□!」便下座。

宋景佑三年(1036),在隆興黃龍山振興禪宗,自言:「黃龍出世,時當末運,擊將頹之法鼓,整已墜之玄綱。」法席盛極一時。師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復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垂足曰:「我腳何似驢腳?」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者莫能契其旨。天下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師頌曰:「生緣斷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一一透將來。」熙寧己酉(1069)三月七日午時,端坐示寂。闍維得五色舍利,塔於前山,諡普覺禪師。有《黃龍禪師語錄》等行世。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門葉繁茂,形成了黃龍一派。

慧南初學雲門,經雲峰文悅指點而參石霜大悟,明瞭以死句教人的錯誤。但在接引學人方法上,還是參用雲門的宗風。因此,門庭嚴峻,人喻之如虎。如南州居士潘興嘗問師設三關所以?慧南說:「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關問可否,此未過關者也。」可見其設三關的機用,是要學人觸機即悟,而不應死於句下。

黃龍派流傳最廣的有祖心、克文、常總三系,其中除祖心系靈源惟清六傳而得日本明庵榮西而傳域外,其餘大都一二世而絕。黃龍派的興起到衰竭,止一百多年而已。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 達磨以前的中國禪學
第3頁:二 禪宗的創立 第4頁:三 禪宗的傳法授衣
第5頁:四 中華五祖旁出尊宿簡介 第6頁:五 禪宗門下的楞伽師
第7頁:六 禪宗的五家七派 第8頁:七 調和五事助參禪
第9頁:八 參禪的入門方便 第10頁:九 參禪宜觀心
第11頁:十○ 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 第12頁:十一 見性成禪
第13頁:十二 公案的啟示 第14頁:十三 頓悟漸修
第15頁:十四 《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第16頁:十五 漫談參禪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13 20:37:38
二祖慧可大師旁傳十七人,介紹三人。

1.僧那禪師

2.向居士

*3.相州隆化寺【慧可】禪師,是滎陽人,姓張氏。初於本寺遇僧那禪師,開示法要,志存儉約, .....

此處【慧可】→應為【慧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