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師
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慈悲博愛的。釋尊自從成佛後,一直以真理為基礎來實現他的理想,以道德的感化來推翻當時印度四種
階級的不平,而提倡「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一釋子。」的平等思想。佛教僧團中,不分階級,不問種族,無論貴賤,皆可以出家,正是實行種族平
等。‧‧‧
今天的聚會、並非宗教的佈道,而是學術性的研究,因為貴同學會,現正學行中國文化週,本人應邀前來參加你們的研討會,故特別提出「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問題,分幾點與各位共同討論。‧‧‧
我們,是佛弟子的代表,亦可以包括全人類;責任,是指人類應有的責任。因為只要是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是出家人、抑或是在家人,都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既對佛法有了正確的理解,就應該依解起行,進德修業,將所聞,所信,所解的佛法付之實踐,從實踐中去止惡生善,斷煩惱,證菩提,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便是修慧。聞慧、思慧,屬於散慧,修慧屬於定慧,散慧僅可以止惡行善,定慧方能斷惑證真。
人的見解,正直不曲、不誑不妄、既合情理,又合乎社會道德標準;既能正己正人、又能令自巳與他人互相得益的思想與言行,應該是屬於正知正見。凡是違背真理,歪曲事實,毫無邏輯根據的妖言邪行,既陷人於不軌,更導人以迷信,使人誤入歧途,危害身心的見解,可以說是邪知邪見。
世間事物,由無而有謂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斷生長,得以延續的有機體謂之命。所以,生命不僅限於動物,一切植物皆能生
長,皆有限期的延續,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與值物的枯死,同樣是有生必有死。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值物的生命,也不涉及其他動物的生命,
只限於人類的生命。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嘆為希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
我們生長在資源發展迅速的大都市,工作疲勞,生活緊張,身心都不自由;更無法解脫現實種種煩惱的困擾,可謂心事重重,相當苦惱。現在,本人藉此機會,與各位談心,介紹心的種種及其作用,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啟示
|
作者簡介
![]() 文珠法師,生於公元1930年,俗姓詹,原藉廣東湛江市,三歲出家,禮福壽山玉佛寺德周師傅為師。1946年受具足戒後,隨佛教耆德海仁老法師前往香港學習經教,先後畢業於香港正心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葛亮洪師範學院,及日本東京佛教大正大學研究院。
網站搜索
相關熱門書籍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