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主講

必成正覺第七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必成正覺第七

一、淨影云:「前所發中,求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

二、《甄解》曰:「吾祖(善導)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柿相並耳。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而所織成,但匹錦耳。今亦如是。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

三、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四、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此乃《瓔珞經》中六種性之第四種,即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

五、《後出偈經》云:「發願踰(超也)諸佛,誓二十四章。」

六、經中成就文曰「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七、《法華經壽量品》:「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八、《法華勸持品》曰:「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九、《淨影疏》曰:「得果決定(即決定得果),故云必至無上道矣。」

十、憬興師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

十一、《宗鏡錄九十五》曰:「以無財法,名為貧窮。」

十二、《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

十三、《華嚴經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十四、《四十二章經》云:「離欲清淨,是最為勝。」

十五、《觀經疏》云:「捨相入實,名為正念。」

十六、《會疏》云:「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故名淨慧。」

十七、《會疏》:「欲是諸苦之因,施(度)戒(度)能離之。正念是善護助,如著鎧入城。忍(度)定(度)能為之。淨慧則是般若(度)。精進一度總通五故。是則菩薩六度也。」

十八、望西師云:「離欲即無貪,善正念無瞋,淨慧無癡,此名梵行。」

十九、善導大師《定善義》曰:「一一誓願為眾生」。

二十、《涅槃經》云:「光明名為智慧。」

二一、《超日明三昧經》曰:「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

二二、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

二三、《俱舍論》曰:「以諸無知,能覆實義,及障真見,故為冥。」

二四、《會疏》曰:「三垢是貪瞋癡。此三垢染心性,故名垢。令眾生盲冥,故云冥,是流轉因(流轉生死之因)。眾厄難,是其果。謂六趣四生也。佛光普流清淨、歡喜、智慧之德,消除三障之冥。集因既滅(消滅集諦之苦因),苦果盍止(終止流轉之苦果)故云廣濟等。」

二五、《會疏》曰:「智慧眼,即智慧。謂眾生心中本具智慧眼,由無明幻翳,妄為昏盲。住昏盲中故,以佛眼為彼,認盲為自。佛光普照,開眾生心中本慧眼,滅無始時來盲冥,故言『開彼』也。」

二六、《三藏法數十三》(一)外光明,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二)法光明,妙法能除愚癡之暗者。(三)身光明。諸佛菩薩及諸天等之身有光明,能除暗者。

二七、《千手陀羅尼經》曰:「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

二八、《論註》云:「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二九、《思益經》曰:「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

三十、《地持經》言:「乘惡行往,名為惡道。」

三一、《會疏》云:「六道,則流轉所由。故言惡道。」

三二、《大乘義章一》曰:「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即分門別類之義,如部門、門類)。又能通入趣入,名門。」

三三、《四教儀一》曰:「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

三四、《會疏》曰:「菩提者,則上善所入,故言善趣門。」

三五、《法華經寶塔品》云:「持八萬四千法藏,為人演說。」

三六、《俱舍論》云:「所化有情,有貪瞋等八萬煩惱。為對治之,世尊說八萬法蘊。」

三七、《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三八、《勝鬘寶窟上》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三九、《仁王經良賁疏》曰:「梵云摩尼,此翻為寶。會意翻云,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備足故。」

四十、《涅槃經九》曰:「摩尼珠,投於濁水,水即為清。」

四一、《彌陀疏鈔》云:「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四二、《智度論四十七》曰:「於諸法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

四三、《觀佛三昧經觀佛密行品》云:「譬有貧人,依豪貴衣食。時有王子出遊,執大寶瓶。瓶內藏王寶印。貧者詐來親附,拿寶瓶逃走。王子覺之,使六大兵乘(騎也)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毒蛇自四面來,欲嚙持瓶者。惶懼而東西馳走。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鬱。頭載寶瓶,攀樹而上。時六兵疾馳至樹下,貧人見而吞王寶,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貧人墮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放光。毒蛇見光四散。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

四四、《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也。

四五、《涅槃經八》:「如來不爾,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來名無礙智。」

四六、《大集經一》曰:「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業事。」

四七、《魏譯無量壽經下》云:「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

四八、《法華經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

四九、《淨影疏》云:「世雄,佛之異名。」

五十、《會疏》曰:「願是萬行之先導,慧即佛道之眼目。願以導因行,慧以照佛道。願慧成滿,即名如來,故謂『得為三界雄』。」

五一、《涅槃經廿七》曰:「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五二、《維摩經佛國品》曰:「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

五三、肇公註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百獸下之。」

五四、《往生論》謂三種莊嚴(佛土、佛、菩薩)「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

五五、《會疏》云:「剋謂剋成。果謂果遂。」

五六、《淨影疏》云:「斯願一偈,請證要(求也)瑞。若定剋果,大千應動,空雨妙花。」

五七、《大品般若經一》曰:「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

五八、《智度論八》曰:「佛何以故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軟,然後說法。是故六種動地。」

五九、《嘉祥疏》云:「地動表皆行因。雨華明必得果。自然音樂,證妙樂之土,說法化物也。」

六十、《會疏》曰:「剋果無疑,故云決定。決定中之決定,故言必成。無上正覺,即佛果。無有此上。故名無上。」

【書籍目錄】
第1頁:壹、前言 第2頁:貳、概要
第3頁:法會聖眾第一 第4頁:德遵普賢第二
第5頁:大教緣起第三 第6頁:法藏因地第四
第7頁:至心精進第五 第8頁:發大誓願第六
第9頁:必成正覺第七 第10頁:積功累德第八
第11頁:圓滿成就第九 第12頁:皆願作佛第十
第13頁: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4頁: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5頁: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6頁: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7頁: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8頁: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9頁: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0頁: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1頁: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2頁: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3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4頁: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5頁: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6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7頁: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8頁: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9頁: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0頁: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1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2頁: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3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4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5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6頁: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7頁: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8頁: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9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0頁: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1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2頁: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3頁: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4頁: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5頁: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6頁: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7頁: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8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9頁: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0頁: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