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死亡回憶:瀕死體驗訪談錄 雷蒙德•A•穆迪

死亡回憶:瀕死體驗訪談錄 雷蒙德•A•穆迪

對死亡的看法

[日期:2011-04-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雷蒙德•A•穆迪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可以預料到,這種經驗會使得人們對生理死亡的態度發生巨大改變,對那些未曾想到死後會有什么事情發生的人尤其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跟我談到,他們不再害怕死亡。但要說明的是:首先,有些死亡方式仍然讓人無法接受;其次,這些人都不會去主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覺得既然回到了人世間,就有足夠的理由和使命活下去。一名男子對我說:“在我離開之前,好似整個人都變了。”他們都不認同通過自殺返回那個世界。不過,對他們而言,死亡不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讓我們來看看以下摘錄,以對這種態度的改變有些更明確的了解:

  1.我覺得這種經曆讓我生活的某個方面重新構築。這件事發生的時候我不過是個小孩。大概10歲吧。但是,在那以後我就不再對死後的生命有任何懷疑,我也不會害怕死亡了。我認識的人裏面,有的對死亡害怕得很,常年擔驚受怕。我跟他們不一樣。當別人對死後是否還有生命竊竊私語時,我暗自微笑不語,或者告訴他們:“死過一次後,你們就會明白了。”當然,我知道他們還是沒法理解。

  在我的生命中有過很多生死一線的瞬間。有一次在商場裏,我被別人用手槍抵住了太陽穴。我並未因此驚慌失色,因為當時我在想,即便我死了,即便你真的殺了我,我也會活在某個地方的。

  2. 當我是個小男孩時,總是很怕死。我那時候經常在夜裏突然醒來,面對漆黑的房間放聲大哭,大發脾氣。我父母會立刻跑到我的房間來,問我怎么了。我告訴他們我不想死,不過我肯定會死,我哭著問他們有沒有辦法不讓我死。媽媽會耐心的安撫我,她跟我說:“人總是要死的,所有人都要面對那一刻,無法避免。”她說,我們必須獨自走過那段曆程,當生命的喪鍾敲響之時,我們就會安然而去。許多年後,母親先我而去了,我只能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死亡。我還是怕死。我不想讓死神帶走我的生命。

  但是經過那件事以後,我不再害怕死亡。那種恐懼的感覺一下子消失了。我不再因為葬禮的氣氛而感到不適。某種程度上,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我知道死亡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我相信正是因為我對死亡如此恐懼,對死亡的認識如此錯誤,上帝才慷慨地讓我了解了那段過程。當然,我的父母也曾竭力安撫我,但是只有上帝才能將全過程展示在我面前。現在,我不想再多談這些,但是,我知道,我很滿足。

  3.現在,我一點不害怕死亡。噢,我不是說我想去死,或者現在就要去死,不是這樣的。我現在並不想立刻到那一邊去生活,因為我還有理由在這裏活下去。至於我為什么不怕死,應當是由於我曾經去過那裏吧,我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怎樣。

  在我回到人世前,回到軀體中的最後時刻,那道光對我說了一些話,簡單扼要地來講就是他會回來,與我再次相會。他告訴我,這次我可以回去繼續生活,但是總會有一天他會來帶我離開,而那時我會真的死去。

  所以,我知道那道光會回來的,還有那個聲音,雖然我並不知道那會是什么時候。我猜想,到時候應該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吧,或許更美好,因為我可以預料到將會出現什么,而不再陷入迷惑不安中。不過,我並不渴望立刻回去,既然還活著,我就有許多事情要做。

  當一個人經曆過那一切,他就不再對死後的世界或者死後的生命充滿疑惑,這也是他不再害怕死亡的原因。死亡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宿命,而是一種真實的體驗。

  之前,我曾經談過“靈魂毀滅論”,比如“不醒的睡眠”、“徹底的遺忘”,等等。死過一次的人發現上述比喻是完全錯誤的,他們把死亡描繪成從一個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的通道,或者是從一種形態到更高形態的必然階段。一名婦女在“死”後受到了親人的歡迎,她把死亡比作“回家”。還有人把它跟許多積極的心態聯系起來,比如,覺醒,畢業,或者擺脫枷鎖。

  1.有些人說我們總是不用“死亡”這個詞,是為了逃避它的陰影。但實際並不是這樣的,當你經曆過這種體驗後,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什么“死亡”。你只是從一個階段畢業,到了另一個階段——就像小學畢業到了中學,中學畢業到了大學。

  2.生活就像牢獄。雖然我現在沒法跟你解釋,到底我們的身體是怎樣被看不見的枷鎖牢牢銬住的。但死亡卻是一種徹底的釋放——就像從不見天日的監獄逃脫。這是我能想到的最貼切的比方。

  對於思想傳統的人,經曆過死亡後徹底摒棄了從前對於死後世界的看法。實際上,在我搜集的所有報告中,沒有人給出神話裏死後世界的那些典型特征。沒有人提到鑲滿珍珠的天堂之門,沒有人提到黃金鋪磚的街道、長著翅膀到處飛翔的小天使,或者地獄的烈焰和手持鋼叉的惡魔。

  另外,在大多數案例中,死後大審判都是不存在的,即便那些人在生前對這類事情耳熟能詳。他們驚奇地發現,即便在光的面前坦誠了許多以往的過失和深感羞愧的罪過,光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憤怒和不滿,而只是表現出理解和寬容,甚至還是用幽默的方式來寬解。當一名女子回顧自己一生時,她看到了一些自己沒有表現出愛心,而是貪婪自私的場景,她說道:“當我們瀏覽這些場景時,他只是讓我知道那些事是曾經發生過的,沒有附加的責備。”人們對死後世界有了嶄新的認識,替代了以往陳舊的想法,他們面臨的不是一種單方面的審判,而是一種合作的學習精神,通過回顧,自我檢討過失,從而達到更加完美的人格。以這個觀點來看,靈魂的升華,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博愛與自我完善,即便在死後也不停止。它在世界的另一端得到延續,或許它是一個永恒的概念,但在某個時間范疇內,它的深度卻是得到限制的。當我們尚處於肉身之中時,對這些概念的認識,不過是“隔著褐色玻璃”的匆匆一瞥。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中文版序言 第4頁:梅爾文•摩爾斯:最新版序
第5頁:初版序 第6頁:何謂死亡?
第7頁:瀕死體驗 第8頁:無以言表
第9頁:親聞死訊 第10頁:平靜安詳
第11頁:噪音 第12頁:黑暗通道
第13頁:脫離軀殼 第14頁:相遇
第15頁:光的存在 第16頁:回顧
第17頁:界限 第18頁:歸來
第19頁:傾訴 第20頁:對生活的影響
第21頁:對死亡的看法 第22頁:確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