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十三)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看不見了,等於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就是說我的自身同男女之間的他身,隨意一化、一變化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天道。 那麼這種天道要男女媾精而生的,有精交、有氣交、有神交。但是到了六欲天最高層氣交的時候,男女笑一笑、兩個人拉一下手,就達到這個人世間兩性之間男女相 愛那個快感的境界了,只要一握手;沒有精液,就是氣,生人出來,六欲天。所以啊,你們修道到達這個境界,注意哦,道家、甚至有些密宗,你看密宗有些像塑 的****,密宗道家所修的都在六欲天、借用六欲天的境界作方便修法,特別注意啊!(怎麼時間這麼快?是到時間了嗎?噢,那好。無記,無記。休息一下。休 息五分鐘、六分鐘就可以了。)

還要繼續討論,對於你們大家修持非常重要,用功的路線。放放腿啊!休息一下。所以啊,你們這個慾望大的人趕快修啊,修去當天人,你看就方便了啊!(一笑)

下面同學問:南老師啊,變成天人,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我想這個太太誰做啊?

師問:啊?什麼?

同學又問:有了福報,到天上去了,一個男人六百個太太,那太太是誰做啊?

師答:也是天人修到的呀,你要曉得,能夠修……

同學:假如我福報大,生到天上去作男人,誰生到天上去作女人?

師答:這些女人也是天人,就是說修十善業道、修的中間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報應了。為什麼會變男、變女的報應了。

同學:平等嗎?

師答:平等啊,心念不平等,自己心念不平等,因為一個負責不負責的問題。但是呢,男女是非常平等。修到上層天啊,這些勞苦工作、生孩子的工作是男人幹的,老兄啊!(眾笑)哈,不是女人幹的啊!所以這些佛經你們平常都沒有注意哦。當小說了,以為這些是落伍的思想,不看了。

……在《瑜伽師地論》裡都有了,都屬於「意地」的境界。意地——意識所生,都是有心去修、做到的福報,善有善報。

根 據佛經,我告訴你,你們是比我高明,我這個人迷信的很!這些事都信。怎麼都信呢?你以為天人看得很清楚啊,你眼睛亮一點看這個世界,天人、地獄、畜生,都 在這裡,這些果報都看得很多。尤其朋友多了,看這個人遭的什麼果報了,「嗯,這個人是什麼果報。」清楚得很。所以我都信。那麼,你要真看到天人啊,趕快修 定,你自己都會看到,真的啊!所以作功夫要緊了。但是作功夫不是瞎修的哦,修一個竅啊、在打坐啊、氣脈通了,通個什麼?最後還是通到殯儀館去。當然我們大 家都要到殯儀館啦!

現在再講,你看天人表欲界,夜摩天以上,夜摩天還是屬於六欲天哦;貧、富,沒有哪個窮一點、哪個好一點,平等。夜摩天以 下不平等,連貧富都不平等,享受都不平等。忉利天以下,果報更有厚薄的不同;也有衣服,也要穿衣服,天人的衣服;也有七寶的宮殿。但是忉利天以下同我們人 類一樣經常會鬧饑荒啊!有時候吃不飽。所以,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個天人,以這個為階段劃一個階段,就是前生修戒、講道德、修戒律,所謂修戒守戒,就是道 德行為嘛,有道德的善報;但是沒有利他之心、佈施不夠,所以有飢餓的果報、有貧窮的果報。就是所謂講道德、守戒律的人,善於潔身自好,其他對於利世利人的 行為是——樹葉子落下來都怕打破頭的呀!尤其一般修道學佛的人,十個有五雙都犯了這個毛病,絕不肯利人利世。因為妨礙我的定嘛,妨礙我的修持。即使肯做一 點佈施幫忙人,都要計算有沒有價值、劃不划得來。菩薩道佈施,花錢也好或者……沒有計算,傻裡瓜唧。你要,拿去就是了!我還問有沒有價值?!你要,我有, 你拿!你看他傻人,做的事是菩薩道哦!你說:哎呀!這件你划不來呀!那個划不來——我一聽,像我做事有許多朋友勸我這個,我一聽我都替他嚇!嚇什麼?這個 心性怎麼修行的啊?菩薩行道還要利害計算的呀?頭目腦髓都是屬於人家的啊!那叫大乘。大乘不談。小乘都做不到哦!修行,大家檢查自己行為。

那麼,簡單的講一講了,多得很哦!你們好好去研究。

過 了六欲天以上,初禪天了,那就注意哦,你看這個表,沒有欲了;不是沒有——淡了,欲淡了才能得初禪哦!你們打坐能不能得到初禪?初禪我們告訴你,經常講 的,再提啊: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佛經上就是那麼簡單告訴你。這八個字,包括了多少東西!心、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這個意念就在一個境界上不動。我們在 座很多作功夫修道打坐的人,你自己問問看,你第六意識的意念能夠擺在一個境界上嗎?沒有。雖然你坐了幾十年,坐起來坐得很舒服什麼的,你都在鬧感覺啊!你 那個第六意識思想搖擺沒有停過啊!對不對呀?沒有講錯吧?講錯了馬上糾正哦。這是牽涉到大家自己本身哦。你儘管看你眼睛閉著坐得很好,坐三天三夜也沒有用 啊。你那個意識在裡頭在轉啊!意識在行陰,「色受想行」,行者就是動態。一下覺得:「哎喲氣已經到頭上來了!哎呀我的腳通了!哎喲我海底通了!」你還海底 通了,通了海底呢!那個意識都在玩這一套哇,在玩弄自己啊!意識沒有專一、心一境性啊!

心,就是意識,剛才講,當然不是無想,是有想哦!不 是滅盡、也不是睡眠、也不是悶絕,意識是清明的。所以為什麼淨土叫你念佛呢?一句佛號。當然你一句佛號自己念的聽得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不是心一境性 哦。一句佛號有六個字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了;如果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念頭了。況且你在念的時候,這裡想、那裡想,中 間都在岔亂、散亂啊,沒有心一境性啊!就是你們守竅、打坐、守個定、證個空吧,你能夠心一境性嗎?身體都沒有感覺,做到啊?做不到的啊!這是非常實在的事 哦。

那麼所以真正念佛是「淨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念到佛的那個境、意境,等於我們心裡掛念一件事。我常常給你們講,你們沒有注意,什麼 叫念佛?譬如我們出來做事,心裡想著:哎呀有一件事。譬如你們當學生的,一邊出去街上玩,一邊想著:「那個南老師!回去給他曉得一定挨罵,那個老師啊!」 害怕得很!這一念掛著,玩還是玩、電影還在看哪,不過「怕南老師知道」那一念始終掛著,這叫「念」。淨念相繼,淨土那一念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專一了、心一 境性,其他沒有雜念,這樣是專一。那麼這個定定久了以後,慢慢定,定久了以後——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出離什麼?第一個覺得身體拘束我不住了,好像超出 身體以外了。所以你們現在打坐都在身體裡頭搞,禪宗祖師所以罵你:黑漆桶一團!眼睛閉著,裡面黑洞洞的,就在裡頭瞎摸。摸了半天,幹什麼呢?好像變蟑螂一 樣,這麼瞎摸在裡頭!有什麼用?

到這個時候,「離」,有出離之感;「喜」,無比的喜悅、高興。到這一步已經是「煩惱無由更上心」了,普通的 煩惱不會動念了,沒有什麼。「樂」,這個色身身體上發生快感,每一個毛孔、連著頭髮、到腳趾頭手指頭,那不是男女之間的快感,那不能比呦!那是喜樂。你們 打坐兩個腿都沒有走通。我告訴你,打坐坐到了兩個腿氣走通了,從腳趾頭開始起,兩個腿在發快感,等於男女性關係的快感不能比,那就一看性關係的快感,覺得 不值錢、太粗了。這個是細的。一天到黑是樂的哦!而頭腦的境界,連頭腦頭髮都在快樂。不是說:「哎我悶悶的,這裡發漲,老師呀,這裡怎麼樣?」我說用灸筒 啊。噢!灸一下才舒服。再不然扎針啊,再不然跳「生八式」啊,「哎喲!好舒服!」那個舒服能夠比的呀?不能比啊!那當然氣脈通了。

所以氣脈通了,什麼奇經八脈、什麼脈、什麼脈,那個氣脈是肉體方面的事嘛。普通的氣脈;高一層的又是一層,氣脈很多層次,要注意。

那 麼,離生喜樂,是初禪的境界。哪個人(做到了)?你看我們大家做功夫自己問問看,做到沒有?「離生喜」,得喜沒有?隨時都在歡喜,隨時臉上都有笑容的,不 是一股死相。再不然就是仇恨相,越看那些修道人每一個面有菜色、臉帶仇恨相,啊。那就看到人——(師示相),因為怕人家打攪嘛,都是一股仇恨相,對不對? 初禪都沒有到。

那麼,什麼是到達初禪呢?初禪的果報超過了六欲天了,你看看表——梵眾天。「梵」這個梵字,所以我們唱念叫梵音,「梵」代表 清淨,意境上已經非常清淨了。梵輔天,高一層天。再高一層「大梵天」,心念清淨了、意識清淨了。但是有層次不同。清淨再進一步「少光天」,一片光明,同無 色界的光又不同哦,又不同,光也分很多種。然後再進一步啊,到二禪去了。初禪叫少光天。哎,你們打坐坐起來有沒有少光啊?有啊!黑光一團!

真 得到定境的人,夜裡,所以像密宗的修法,有一種閉關叫閉黑關,房子是專門修的一個房子,修的都兩層牆,裡頭跟現在一樣進步,有洗澡的。人打坐在裡頭,兩層 光線是一點不透,要設計起來空氣是流通的、光線不透,一點光線都沒有。進去閉關的時候裸體的,免得穿衣服麻煩;氣候當然要調整得很得當,要入定。在黑關裡 頭定到什麼?開眼閉眼,所有東西看得清清楚楚,乃至透視到兩層牆的外面,外面都看到了。但是這是功夫哦!不算得道哦!換句話說人的身體功能、生命功能做得 到的。所以,初禪得到了,黑夜打坐,就是莊子說的:「瞻彼闋者,虛室生白」,一片光明中。這是少光天的境界相近而已。這是初禪,只到初禪。

那 麼,如何離開了六欲天以上呢?初禪到了。那麼二禪呢,就更不同了:「定生喜樂」,心一境性還是一樣,還在一個境界裡。定的功夫進步了,定境是常定,「定生 喜樂」,只差一個字。在出離這個肉體、出離這個範圍以後的感覺,「定生喜樂」,到二禪。到二禪你看看天人表,你就稍稍懂得一點禪定境界了。無量光天、極淨 光天,二禪二個天,兩個境界。層次的不同,定力功德的不同。

再進一步到三禪呢?「離喜」,心境的喜、意識上的喜沒有了,清淨了,喜都沒有。當然無喜也無憂,無喜也無悲,更無煩惱了;只有樂。這個樂不只身上的樂,身心都是樂,上妙安樂,非我們所能想像的。你看幾個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到了。

三 禪到達四禪的中間,你看這個表上,有福愛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實際上都屬於無想天的範圍,凡夫所居。就是說,你要注意,這個表是立體的啦,實際上 到那個時候,有些人,人中間做到至善,等於《大學》上講的「止於至善」,有人絕對好人,做好人一輩子的,這個社會上很多啊!你們不曉得是否交往過,我看到 我的朋友裡頭有些人,你看他笨啊、笨得要死,好是好得要死啊!他生來世果報直接生無想天。沒有慧,可是大有福報——善人哦。所謂凡夫並不是看不起哦!沒有 慧力、沒有悟道、沒有得道。可是他善行、心理的行為的果報是如此哦,得到無想了。

常常我發現,像我們鄉下出生,我現在回想,那麼過去我在外面很多年交的鄉下朋友也很多,那些老實人,哎,我發現他們都在道中。一天沒有多大的慾望,也沒有多大思想。

你說:「你這樣環境苦不苦啊?」

他說:「嗨,有什麼苦啊?馬馬虎虎啦!」

「哎呀你住這個茅草棚,不難過啊?」

「這有什麼,命嘛!你們命好住高房子,我覺得蠻好啊,哈!」

他無想哦!無想也無慾。可憐的我們所謂讀了書的知識分子,想又多、欲又多,將來的果報變蜈蚣一樣——多腳蟲噢!慾望太多了嘛,每樣都想抓,一兩個手不夠,所以變成蜈蚣啊,多抓;變蜘蛛啊,多幾隻手——都抓不住。

但是你要注意啊,先還慢一點講。到了三禪又四禪,那麼你說打坐定力功夫就到了?不行!

把 這個表拿出來,你打坐功夫好了、念佛念到了什麼境界呀,不管你修密宗啊、修氣、修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都不管你,你用哪一種方法得到定都可以。主要的你 看,這個講見惑思與三界九地,斷惑才能證真。什麼是惑?煩惱。所以你看,我們叫你背講唯識的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講第七識末那識這個我執——意的根 怎麼樣才能轉?他不是有一句話嗎:「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四惑是四煩惱,迷惑你的,把「我」自己迷惑住了:我見、我慢、我貪、我癡。

你 要曉得,男女飲食、淫慾之念、兩性慾念並不是不容易斷哦,那很容易斷的,容易不起嘛。大家都作人,我們大家男女並不是一天到黑都在那個男女兩性慾念中。欲 可以不起呀,「愛」斷不了。這個愛的這一念,愛是非常難斷的。你以為男女之間我愛你、你愛我那個愛死的愛,那個我們所講的那一種愛是欲呀!真的愛是什麼? 你愛山水、愛清淨,我愛道德、我愛善人,這個東西就是——沾染你,這一點愛心很難斷。這就是我癡。至於男女之間兩性之愛呢,一半還屬於物理作用,同性相 排、異性相吸,那還是屬於六欲天下面的「欲」,還談不上。當然很嚴重,在我們凡夫很嚴重。

修道的人,所以你定力高了,你看這個表。十個根 本,有關於思想方面、理上的,身見、邊見,叫做十惑,第一條,三界天人八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自己所看到的主觀,我認為這個是道,這 個見解:哎,老師這個理、你這個理不對了,我這個才對——見取見。這是叫做「五見」。

這個見惑,是思想上的、理論上的,隨時困住我們。我們作人,今天世界的戰爭、社會的亂,就是個思想觀念,就是觀念問題。

這五個惑:身見,你看我們修道,斷了沒有?你說打坐坐得好,今天病了,不得了。「哎呀老師啊,我大概坐壞了啊,我要去看一下醫生去。」身見非常難捨哦!誰能把身見捨得掉?所以你功夫做得好有什麼用?這個結使一點也不斷哪!身見。

邊見,你那個境界有邊沒有邊啊?你說我空空洞洞——你那個空的境界、你那個清淨境界不過那麼大,我看只有水桶那麼大。不行耶!

邪見很多了,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

戒 禁取見,如果學了佛的:「哎喲!這個不對呀。」很多學佛人:「老師啊,我今天不對呀,昨天我大概燒香沒有燒好啊!」「哎呀,今天不對呀……」有些:「哎 呀,我什麼啦,哎呀我大概怎樣……哎呀我拜佛的時候,哎呀老師啊,我沒有穿海青耶!所以今天馬上受果報啦!」——就是戒禁取見。每個宗教都列了許多的戒 條,把你困住了。到最後是戒而無戒哦!戒都為了起心動念啊!哪裡有那麼多形式啊?把形式主義、戒條當成修道,宗教徒都犯這個戒禁取見,是很嚴重的錯誤,所 以不能成道。

知識分子犯下面的「見取見」——我所見到的這個理論。你看許多人修道到某個階段,老師講的話不一定聽啊,認為我見的對,馬上墮 落了——見取見,就是我慢、我見嘛。知識分子啊,普通人我見是最嚴重的,見取見,「我這個理論拿邏輯來邏過的,那還有錯的啊!」根據什麼西方哲學家,什麼 蘇格拉底的,還有什麼根據什麼孔丘啊、莊子啊,哎這還有錯啊!——統統犯了見取見!再加上我見。

你檢查[錄音中斷]……在意識上、意識地來 你每天檢查自己這個地方。我打坐是坐得好,你說我今天都沒有動——你沒有碰到外境啊!碰到一個人跟你倆談學問的問題,那些學者、修道的,一談到意見: 「哼,格老子!」那個氣得臉紅脖子粗,坐在我前面,「格老子!我什麼都可以不要了啊!」那個樣子,哎呀我看到比野狼啊、比那個瘋狗都不如啊!你修道,你修 些什麼道?就是見取見,就墮下去了。你那個功夫,功夫有什麼用?功夫是肉體上的。你說:「不過老師啊,我沒有動氣哦,就是氣到上面來了,氣得我睡不著 了。」切!你說自己該打什麼……唉呀,我有時候真是沒有方法!我講的話你們自己曉得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檢查一下看。所以你要我罵你,你以為我愛 罵人?哎呀!我罵你?我吃飽了飯,沒有那麼大的力氣。這是見取見。

至於下面的:「貪」,貪很多啊,功名富貴樣樣貪。就是你現在我貪進步也是 貪。這個意識的心念你要搞清楚哦!無貪?切!怎麼做得到!所以我常常夜裡看書,自己放下書本一笑,——貪!這就是貪哦。這同你研究賭票是一樣哦!沒有兩 樣,告訴你。手不釋卷讀書總算好吧?修道就要注意,這個是「貪」哦!被它牽走了,一樣的墮下去,永遠不能了道。所以我不是去年有一首詩啊:「一念關心天下 事,塵心不了滯非心。」也是貪哦!我自己做的,這個上面還有兩句了,不談詩了,隨便提到這個。「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文學境界多高啊!看到 好像聖賢一樣,國家、天下——貪念哦!你注意什麼叫貪,就告訴你們貪的境界,你以為哪裡不貪哪?一念之間,你就是貪乾淨、貪清潔都是貪哦,當然你貪贓更貪 哦!

瞋,發脾氣當然是瞋,恨人、想殺人、想整人,那當然是瞋。善惡是非太分明也是瞋啊!「這個壞蛋我看不慣。」你正是瞋中啊!那是上界的瞋。有什麼看得慣看不慣啊?這都是你意識造的嘛。

癡,那更嚴重了。

慢,處處是我慢、我第一。

疑, 這個疑是天生的,哪個人都疑。你看兄弟夫婦、父子之間,哪個人不懷疑誰呀?我爸爸不曉得給不給我錢——疑嘛!這個心理就是疑。這個疑,你以為我沒有疑,那 怎麼做得到啊?你看看,苦諦下面十個惑,第一行,人生的痛苦,這些心理狀態、意識的行為所招來的苦果。苦集滅道四諦。集比苦還厲害——苦還是講一個普遍的 現狀——集是抓住,等於是抓得很、集中了嘛。那集中了你看只有七個惑,少掉了什麼?身見、邊見。因為你身見邊見在其中嘛,自然有身在其中。所謂「滅」,修 到了,把這種心理行為、思想意識上這一種壞的染污,把它清除了才算滅。滅了以後得到道的境界有八種惑。

我們這是講普通欲界裡頭的眾生。色界 裡頭呢?色界,我們功夫到達了初禪二禪的境界了,你心理上有沒有東西呢?心理上這個東西沒有動搖不能證果的哦!你看色界下面九個惑,色界同無色界,你功夫 是到了,你意識心理狀態、意識裡頭這些心理的種子,一點都沒有動搖在裡頭,不過是暫時看到被那個靜定的功夫壓制下沒有起來而已,因為你有個大貪的境界在 ——我貪靜嘛,貪這個定嘛,不敢動念啊!不是你了道啊!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敢吶!利害關係嘛:萬一我動了這個念,我這個功夫掉了!所以你意識還有,這 個種子都在啊。只有了一個什麼呢?色界同無色界得了道的這個境界——瞋念比較沒有了,但是不是了哦,瞋念是斷伏下去,並不是慈悲哦!沒有瞋念不是慈悲—— 慈悲是大菩薩境界——只是無瞋而已。

色界與無色界,其他的結使,這個意識上面、心理的行為上面,大家都老了——你不要看別的,不要看這個教 理,以我數十年的做人的經驗,我從十幾歲起搞這一個東西、追這個東西,結交了、看了多少修道學佛的人,老實講,到了中年以後,看的真可怕啊!功夫做得很高 的,道也修得很好,冬天都只要穿一件衣服了,什麼都好幾個月不吃飯了,貪嗔癡慢疑是一樣都不斷!尤其學佛的居士們我也看到,那個熊十力(那當然還不夠 亮)、他的老師歐陽竟無先生,那個脾氣之大,發起脾氣來額頭上三條青筋就立起來了,那不得了啊!唯識般若中觀那個佛學講得那之好,太虛法師算是他的同門小 師弟,太虛法師要來跟他談一下、請教一下唯識,「不見!他怎麼有資格來問我唯識!」所以我只跟他倆做朋友,我不會叫他老師的,我也不要這種老師。這是講學 的人。修道人我也看得多了,不管什麼,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大,貢高我慢,所謂「增上慢」。沒有道的時候慢心本來有,因為有道、有學問,他那個慢越來越大,所 以叫做增上慢,增加上去。

所以你們做功夫守戒的人,第六意識這個地方。四禪八定是功夫哦,功夫不到而能夠說得道了、證道了,說學佛,那不是 自欺嗎?你功夫到了以後,心理第六意識的這些東西……不能證果位的,不可以。不是不可以,是不行耶!你自己的業力不行耶!一到這個肉身一壞的時候,那個中 陰境界的貪嗔癡都出來的呀。不是男女來貪哦,你這一輩子道德很好,男女之間、飲食男女什麼都不要,它到你變中陰身的時候,這個肉體一壞了,它現出一個青山 綠水,哎呀有個山洞,那個風景又好;哎喲這裡正好打坐——你一進去一打坐——入胎了。就是這一念愛,好厲害哦。

所以學佛要整個的把這個結使研究通哦!這個東西,不是做佛學表拿來寫文章查查的哦,要多來反省自己哦!這個東西要千萬注意啊!我們一般做功夫的最不願意看書,尤其學道家學佛的。其實你只要好好看一次記住了,自己在功夫上就是你最好的鏡子測驗了。

在這裡認為這些理論我都懂了。你懂了?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懂,你比我聰明多了!那又何必聽我的騙呢?要注意呀!要注意呀!萬丈高樓從地起,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踏實的。

四 禪八定修到了,三界天人表,好,有一位道友的問題:那無想天以上有男女關係生命嗎?下面都有;到了這個以上,色界以上、上界,不是了,沒有男女了。所以無 色界天,《成唯識論》你們不是念了嗎?注意一條,無色界天,《成唯識論》第幾頁啊?又叫意成天。二百七十三頁第二行的下面:「無色亦名意成天」,懂了吧? 無色界,上升無色界得四果羅漢的境界,當然沒有中陰了。假使這一生修到了,怎麼樣得四果羅漢呢?這些結使、心理的這些行為——貪嗔癡慢疑,細淨的、最薄的 都能夠斷惑了、伏下去,沒有了。但是沒有伏完,完全伏完了得滅盡定了。滅盡就是滅掉了意識境界這一些都沒有了,乾淨了,得滅盡了。但是還不是得大乘的道, 滅儘是滅心理這一些東西哦。那麼沒有得滅盡定,到無想天以上的,是意成天。所謂無色界還沒有光明,不是光,也沒得身,謂之(無色界)。

實際 上啊,達摩大師告訴我們,修禪宗的人以《楞伽》印心。破了重關就要意生身,意成天同意生身是一個東西,我告訴你們秘密。我從來不講密教哦!因為天下無秘的 事,只要你懂了,秘密就拿走。道是天下之公道,所以用不著什麼磕頭拜門,我很討厭。當然我儘管向人家磕頭拜門來,到我手裡我就(不搞這個了。)有此一念、 有此一個習慣也是戒禁取見,而且增加我慢,何苦呢?道是天下公道,明告訴你拿不走,這是大秘密;拿得走你拿走。所以到重關自然意生身,大乘菩薩。所以四禪 八定修到四禪得意生身,道家所講的出陽神真修到了,「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相近於意生身了。

你們修道家出身的,陽神怎麼出呢?

「是啊,老師啊,現在我就不能進步啊,不曉得怎麼辦!老師啊,你也不告訴我!」

我 活該告訴你呀?我不是要你來磕頭,你沒得誠意嘛!沒得謙下的誠意。求道、求道,你總要求之嘛。你想發財、想做一個公務員八千塊錢、六千塊錢拿個履歷表,還 要拜託求人嘛。碰到老師,老師就要告訴你呀?而且一個個覺得這個老師就是教他們,好像:「我嘛!都應該教的。偏不教我,真是!這個混賬的老師啊!」呵,你 們年輕的都犯這個毛病,在這個上面檢查一下心理看。

所以《成唯識論》告訴你;為什麼先選這種地方,其他的資料我當然沒有給你講完,多得很。所以心理與功夫的檢查配合,為什麼發這個表。

現 在我們曉得,定到達什麼境界?初禪到了嗎?初禪都沒有,凡夫禪而已、打打坐而已。凡夫禪第一步的心行,十善業道修到多少還沒有做到,何況這些結使!結使打 得很牢啊!所謂結,解不開,叫做「結使」,九十八個結使,一地一地、一層一層,功夫到了一層,你的見地到了一層。那麼這些貪嗔癡慢疑心理行為,在《成唯識 論》告訴你,怎麼來的呀?——「修所斷惑」,非修行做功夫斷不了的。不是打坐的功夫;你心理行為、起心動念處要檢查,做人做事、說話做人,「修所斷」,才 把這些結使斷得了,不修斷不了,所以叫修行、修行,修正心理的行為、心態的行為,修所斷的惑。

至於其他的五見裡頭有些不是修所斷的哦!五見裡頭 「身見」這些惑還可以修所斷;至於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修不能斷;那是見所斷,要慧開了才能斷哦!不然你自己被觀念困住了。要注意哦,千萬要注意!

所 以你說我打坐,以為打坐——天天萬事不做,一輩子搞一個清淨的生活,打打坐修一輩子,萬事不管,以為自己修了道——沒用處!那你修的果報是什麼?注意,將 來有果報的——升六欲天變天人。不曉得變男的、變女的,看你心理狀況了,看你的果報了。你的個性陰的就會變女性,個性陽的變男性;內向性的變女性,外向性 變男性。看你心理行為同你的果報行為。許多人你打坐一輩子、修道一輩子,老實講能夠修到四天王天最低一層都不可能噢!等而下之走入什麼——阿修羅道,阿修 羅也是天人哦,不過瞋心脾氣大,脾氣大就是瞋心大,也是天人哦。

你修到夜叉、羅剎談何容易呀!比我們高明多了。羅剎也能在空 中飛行的呢。男的羅剎是都很難看,壯健、很威風雄壯;女的羅剎一個個漂亮,有一個女羅剎站在你面前,我們所有的男生不拜倒了才怪呢!那漂亮的很哦!所以修 道注意呦,你搞了半天,還在這裡轉呢。你以為《金剛經》我都懂了,什麼經我也懂了,禪宗我完全懂了。你懂了?你算不定變蛇、變泥鰍去,真的呀!所以呀,我 看到大家嚴重啊,沒有辦法!所以講《成唯識論》告訴你們注意啊!注意啊!心行是要這樣檢查的。

如果把理觀通了以後,這一輩子做人,不算是超 出三界,至少不失其為人,人道中,聖人,成就很高哦!人道可以上升佛道,還不是作人?!所以佛說,一切十方諸佛要想成佛以前都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留學一番, 因為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容易成道。其他的世界純樂的地方啊,沒有煩惱刺激他、沒有痛苦刺激,成道很慢的;這裡是什麼都有。所以釋迦牟尼說諸佛菩薩都要到 這個世界上過一下才能成佛。

那麼還有,再重要的,大乘菩薩那怎麼辦呢?大乘菩薩發心不同,心量境界不同。功夫呢?四禪八定就是基礎。四禪八 定功夫定沒有到,你叫做大乘菩薩?有些講教理的人,研究,以為菩薩道哪裡講打坐啊,只要管心理行為——全錯了!沒有這個定、沒有這個戒培養那個心量的擴 大,那叫大乘菩薩?所以你看,我們剛剛講完滅盡定(上一次講完的),到了大乘菩薩的法身,他是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他立刻可以進入滅盡定,因為他心量大、功 德大、心大,換句話提得起放得下,說空就空,說把結使切掉就切掉。所以禪宗的頓悟,真頓悟了以後,已經到色界無色界天的阿那含果了,提得起、放得下,萬念 皆空,一下就把它空掉了,連身體都丟掉、忘掉了,那才叫頓悟。那叫「禪」,禪宗的禪。你以為什麼「月白風清」啊,「只在蘆花淺水邊」,你去淺水邊去吧!蘆 花淺水同你有什麼關係啊?所以,我們講完了意識現行不起的五位,作一個結論的時候,探討我們作功夫的境界。

下面開始繼續下去《成唯識論》,你們聽得可能會很沒有味道,邏輯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多,但是同作功夫都是切實的關係,就是要智慧去研究。今天上到這裡。

 

我們這個唯識的課,現在又有些問題有人問,第一個問題:唯識的意識的五位(就是五個部分,沒有意識、不起作用的五位),已經有無想定,怎麼又列無想天?

我 們曉得,四禪八定這是修的因,不是果位。所謂無想定是它的因,生無想天是它的果位。所以啊,因果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假使修持得到了無想定,那麼中間自 己這個意識上還有時候錯了別的因果,不一定能夠生無想天。所以四禪八定每個天位的列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了無想天以後,當然超過了無想定的時間,就是劫 數的長短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凡夫所居的天位於三禪四禪之間,他同生在四天王天之善行與果報有什麼差別?

所 謂凡夫是佛經的名稱,就是一般人、一般普通的人,拿現在講「一般普通的人」。這個無想天啊,位置相當高,由此也可以想到,一個人要修到真的沒有思想、第六 意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不起現行的作用,是有意修到的哦!假使第六意識昏迷、昏沉,那個果報不是天位的了,不是無想天,那是無記果,很麻煩的。大昏沉 譬如睡眠、悶絕這些,絕不能生無想天;所以只有無想定才能生無想天。所以無想定、無想天這個修持到達並不容易的。但是為什麼將他列為凡夫、說外道凡夫,因 為心外求法;這個是意識造成無想境界,他以為這個是涅槃、是道果、是究竟。所以無想天的位置雖然高,是色界天的中層——三禪四禪之間。所以真正的無想,由 此你可知,禪定不修到三禪四禪的境界,你想意識不起現行、無想,還做不到的。何況我們光是靜坐的人,連初禪定都還沒有,這個是一個道理。等一下禪定的道理 正要再講的。這個道理連帶地說。

那麼生欲界四天王天,你們諸位把天人表拿出來才知道,光靠記憶恐怕還不行,如果能夠記到了,那是好極了,這 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哦。如果生四天王天,是欲界裡頭的六欲天,比人位比較高的,四天王天大家位置找清楚。這個表畫得比較清楚,已經校對過好多次了,這一次又 是最新的校對,連英文名稱都是校對過的,順便帶著,不過這個英文名稱是幾十年的翻譯,能不能確定下來?現在西方、中國還沒有人出來整理過,這是根據梵文的 過去的一種翻譯。啊,這個年輕人還可以努力的,譬如漢英字典,許多佛學名詞的翻譯都不確定的,不過現在都用慣了,但是很不確定。

四天王天是 六欲天的初層,六欲天同人一樣。這些六欲天中、人當中能夠行善,當然包括十善業道的,不一定是每一樣好,樣樣做到那是太好。所謂善行,一個人善人心善到了 極點,自然進入禪定,所以得天人果報。天人果報就是等於我們人中肯努力的人,富貴功名地位高一點,就是這個天道了,當然也是凡夫境界。至於凡夫不凡夫的境 界,換句話說嚴重地講,修到了三界天人之間,甚至於九次第定,幾乎可以超過三界的樣子——滅盡定;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凡夫。佛所以在《楞嚴經》上說, 還是外道。

所以《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行所包括的五十種陰魔,第五種陰魔就是識境界,就是見解、思想上的錯誤,連聲聞緣覺得阿 羅漢果,佛還罵為(呵斥,所謂罵他們)還是外道,識陰境界上的錯誤。那當然,沒有色陰、受陰,看到什麼了、人發瘋了是沒有了,但是思想觀念見地上的錯誤。

所以嚴格講起來,三界的天人往生,不但要禪定到,都要善行做加行的。所謂加行啊,都要善行為其加行,都要善行做加工的。所以由此我們也可以近 代一個假和尚、一個詩人——蘇曼殊的詩,你們年輕大概都喜歡看的,這兩天經常引用到它,他不是有一首詩:「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這個人生差 不多修行的人,雖然他沒有真的修行,道理都是差不多,詩人的境界。「生天成佛我何能」,他說我哪裡做得到?「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 詩僧。」這是蘇曼殊一首名詩。所以,三界天,四禪定是中心。換句話說,我們要想修道學佛而得定,沒有善行的加行還做不到的,這個心理上轉不過來的。所以 呀,四天王天的善行果報,同禪定禪天的果報不同在這裡。

第三個問題,哦,是那個《禪海蠡測》有錯,印錯了,先有離生喜樂,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上次法程師也提出來過。那一本書上沒有錯,《禪海蠡測》有錯,現在好像已經改過來了。這個等一下我們再討論禪定方面同今天這兩張表,希望隨時都要帶著的。

第四個問題:貪瞋等,為何稱為思惑?貪嗔癡慢疑,都是稱「惑」,這個「思」字與「見」的意義相 近的。哦,第四個問題就是問的,我們要注意:貪嗔癡慢疑,這個屬於思惑。身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這屬於見惑。那麼現在提出的問題:貪嗔癡慢 疑(就是心理的狀況),為什麼我們當年翻譯佛經,古人把它翻成了思惑?思想這個思。那麼現在問問題的這位先生(哎喲後面還有啊!哈,你提的本身啊),他說 因為這個屬於情感上的情惑,普通我們講情感作用、情緒的作用,為什麼古人翻成思惑?

這個是有道理的。我們曉得,現在站在佛法的立場,又是站 在唯識法相宗的佛法立場,「想」與「思」是五遍行裡頭分析最清楚。八識裡頭都有五個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拿現在如果假使我們把它翻譯成「注意」可不 可以呢?差不多。不過還沒有「作意」的清楚,這個東西我們研究了很久。第一「作意」。

第二是「觸」,接觸外界的反應。譬如說我們現在頭腦神經肉體對外界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觸。反應的東西是機械化的,不一定有思想。

「受」, 有反應、有領受,這個受、感受,感受到氣候的舒服不舒服,冷與暖,吃的東西好不好吃,已經較「觸」要深一層,進到心理狀況去。所以受也可以作兩方面:生理 的感覺(這個感覺不是機械的反應),心理上會引起苦、樂,痛苦或者快感;憂、煩惱或者喜歡;愛與不愛,等等,所以是受的境界,心理狀況。

「想」,我們現在講一個「想」,就是我們能知覺的、能夠思想的這個想,這個都是想,想的作用。

「思」 呢?就是「念」,不一定在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這是《中庸》的兩句話。「不思而得」,不要去用心,像我們現在思想那麼波動性地去想它。「不勉而 中」,不勉強做到的,自然很清淨,好像自己腦子在清淨、極其寧靜的狀態,譬如禪定的狀態,什麼都知道,這個是思的境界。想與思。

好,我們所 以呀,嚴格地講,想是很粗的,第六意識分別、計度,這個是想的作用。思呢?做個比方,就是當我們早晨睡醒、剛剛睡醒腦子還沒有起思想作用,眼睛還閉著,還 沒有起來,身體尤其是春天年輕人睡得,大家都年輕過來的,睡得慵慵然,都融化了,身體都懶得動,還想睡、睡得很甜,可是似乎醒了——那一點,接近于思的作 用,不是想了。

那麼這一點不能算是情感,不能說是情緒。這個情字,我們中文裡頭啊,所以就不同了,這要離開佛學的立場。所以佛學裡頭我們看 到了,佛經的翻譯眾生稱「有情」,這個情包括了不只貪嗔癡慢疑了,貪嗔癡慢疑有一個東西不在內——「愛」不在內。這個情啊,偏重於愛了,偏重於愛。愛這個 東西也是念。所以譬如說你要愛一個人,愛到了極點,並沒有那麼下流,只是心理上放不下他(她),等於《西廂記》描寫的文學,「茶裡也是他,飯裡也是他」, 隨時隨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是念。念到那個愛念到如此,那個是情。

那麼在中國文化裡這個情呢?我們很早, 像佛學還沒有進入以前,已經有了,《周禮》《禮記》上面,情與性兩個分開,就是我們講明心見性這個性,「性是心之體」,所以人性。「情是性之用」,起用。 所以我常說,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人特別要當心,譬如講四書,大家都會,當然年輕人不一定大家都會。我們這個年齡,受這個教育出身,手心挨過打的,都要背 的。所謂《中庸》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只提到喜怒哀樂,沒有提到七情,《禮記》上提到七情: 喜、怒、哀、樂、悲、歡、欲,這是七情。所以中國文化後來講七情,這算很早了。

六欲,是佛學進入以後的名詞,可以說東漢以後才有「六欲」名詞,所以聯合起來叫「七情六慾」。《中庸》所講的喜怒哀樂,一般人的解釋,好像從唐宋以來,甚至說嚴重一點從漢朝以來,解釋就是心理狀況,是錯誤的!絕對的錯誤!

喜怒哀樂是「情」,不是心理狀況。

譬 如說,我們有時候碰到自己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大好的時候愛發脾氣,但是我們的心理思想意識很清楚,告訴自己:「哎呀!何苦呢?這個事情發什麼脾氣,而且對 他也不應該。」可是到那個時候受不了,那是情——喜、怒、哀、樂,那大半、大部分是生理問題。譬如說肝臟不好、肝氣旺了、肝火大了,消化不良胃火旺了,脾 氣特別大;或者神經痛了,情緒不好——喜、怒、哀、樂。所以有人,這個身體不好的人情緒都好像一天的面孔是討債的面孔,就像欠他多、還他少,青臉寡生的, 看到人好像他在笑,實際上那個笑比哭都難看,因為他情緒不好、身體難受,那自然表現在外面會是這樣。他的理性並不一定要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思不是情。

那 麼貪嗔癡慢何以作為思惑呢?那很嚴重了。貪嗔癡慢裡頭沒有喜、怒、哀、樂哦!那屬於有情眾生的「情」裡頭。貪嗔癡慢,我們看到是心理狀況,這個心理狀況, 所謂是「宿業」,意識這個心所境界,個人的前生帶來的。有人生來就瞋心大、脾氣大,譬如張獻忠、譬如李闖、譬如某某人,以殺人為樂,這些比較有名。過去古 今中外歷史上的名將一天不殺個把人或者沒有吃到人肉,睡不著,那是很多,**。像我們的過去在大陸上有些朋友也是這樣,一帶兵,看他那兩天眼睛這麼一瞪, 發紅了,說:哎,小心一點!下邊人說他要槍斃人了。他莫名其妙的!覺得殺了別人就是一大快樂的、人都輕鬆了,那個樣子。這個各人業力。這種業力,屬於心念 心意識的「思」的那個問題,念的問題。

為什麼翻譯成「思」呢?貪嗔癡慢非常難斷。我們看看哦,你對兩張表,這個思惑、見思惑,到了三界的色 界裡頭,你看看、查一查看,思惑還有多少?還有七個。只是他的程度輕重的問題。貪嗔癡慢疑都還存在的。例如說得無想定生無想天的人,這個意識都不去思想, 有沒有貪嗔癡慢?一樣在呀!所謂貪,不是貪錢、也不是貪名,貪這一個無想禪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而且見解上因這個貪念引起見地上的錯誤,見地上錯誤是什麼? 見取見、邊見都有,他認為這個是道,所以這個是思的境界——貪。你說瞋不瞋呢?無想定的人很瞋啊!他所有的念頭,真到無想定那真是可以做到無情哦,不是太 上忘情,是無情。任何感情動的時候他馬上把它滅掉,不想了,那是重瞋才做到的,能斷一切,這是瞋的一種作用哦,瞋的心 理作用。迷戀在無想境界以為是究竟——當然是癡啊!而且認為自己得道了——是慢哦!有沒有疑呢?他有疑啊!說假定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他:你現在修的無想定這 個不是的,你丟掉!他不敢信——他疑呀!統統具在的。所以這個叫做思惑。

每一個禪定天裡頭的,見思惑是很微細很難查出來。所以這一點我們修 道所以最近特別注重叫大家注意這個,看到老朋友們學佛打坐很多年的、修持很多年,修密宗、修禪宗,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老實講,自己的心理狀況、見思惑 上好好要檢查。如果見思惑一點沒有動搖,你那個靜坐定的功夫是白學的,結果是絕無用處。只有他生來世,人中再來,人中的福報好一點,人中的慧力聰明一點。 世智、人中的慧、人道中的慧,就是四個字了,叫做「世智辯聰」,世間的學問智慧高;辯,嘴巴會講文字、筆下會寫、聰明,如此而已。就是人道中的智慧高一 點。

但是我們曉得在打坐禪定的境界裡,貪嗔癡慢疑微細的惑一點都沒有去掉。所以在《楞嚴經》阿難讚歎佛的那個偈子,就是我們廟子裡早晚作功 課都唱的、都念的:「令我更除微細惑」,就是見思惑這個惑。微細惑,我們粗惑都檢查不出來,不管你打坐、定,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什麼也好,都重得很,見 思惑一點都沒有檢查出來。那麼你說那個定的境界我有沒有呢?有一點,那個我剛才說的,我今天正要開始繼續上次講的,現在先答覆問題。

第五 個,三界結使同為結使。所以我剛才講過,譬如色界天應該無瞋,我說他有瞋,因為這個結使拿大乘的思想看,瞋心都在。這是第五個問題,你問:三界中間這個結 使,都是見、思二惑所生,唯一的差別就是色界、無色界少一個瞋念。都是叫做結使,就是輕重厚薄的分別。所以佛經講我們修持修行,先到「薄地」,所以有個薄 地;薄了以後,「軟地」。我們這個心理心性剛強,自己很難以調伏。先有薄,薄了、輕了。譬如我們脾氣大,慢慢地修持,轉輕了、變薄了。所以一下子大脾氣轉 過來大慈悲,恐怕不可能吧!呵,只能是輕一點、薄一點、好一點,現在的脾氣好一點了。由輕由薄慢慢變成淡,結使慢慢地輕,差別在這裡。

色界 的四禪天「捨念清淨」是否只是壓伏、壓制?也只是壓下去,是伏斷。這個伏斷還拿小乘的修持來講的,小乘是「斷惑證真」,這是小乘的境界。所以比斷的功力還 輕一點就是「伏」,壓下去。都非究竟的。譬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性情是好得多,比一般好得多。有沒有呢?心理上都是硬壓,宗教心理把自己壓著 在那裡。實際上啊,有時候,你不相信拿個心理測驗試驗他一下,凡是宗教家、學問好、哲學家,脾氣比誰都大,貪嗔癡慢發起來比誰都厲害。乃至我們信佛的看那 個行為不對、沒有道德的,哎呀,那恨極了,實際上比普通人都不如啊。一個信宗教的人看到不同一個宗教信仰就是仇人。很嚴重!

所以斷惑證真,斷與伏是小乘的說法,尚非究竟,這個再說。

第六個,滅盡定是無心,是否無分別?及無心無想定之無心如何區別?

師答:這個上次我們講過。滅盡定無心,現在照教理來答,很簡單:斷盡一切結使。斷盡、淨盡一切結使。無想天的無心,許多是斷滅、壓制。

第七個問題:書裡頭講各識皆有轉識,轉識的轉是否識的行轉?

師答:對呀!識的行轉,識的智也轉,理轉了,理同智相合的哦。

第 八,色界滅心成色,色界天中人,沒有我們普通的心理作用;但是「成色」,光色,色界天的天人不是這個肉體,有光,當然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光,我們地球上 的光是一種哦。太空裡頭黑的,黑也是光啊!太空現在發現的黑洞,黑洞也是光啊,黑光啊!色界天是哪一種光色,果報不同。那麼色界天的天人是色界身、是光色 之身,所以「滅心成色」。無色界是「滅色」——連光都沒有;「成心」——沒得形像了。

接上問:「其所成者生於色界,所滅之心是異是同?」

師答:身體是一個啊,身體只有一個,但心所作用不同。

第九問:「八十一品都是思惑,上下,上上至下下。……」[斷錄]

「……斷見惑容易,(還是)斷思惑容易?」

師答:同等難!同等難!不過呢,拿大乘道的說法,見惑比思惑還難。所以你看聲聞緣覺就是見地上的偏差,所謂見地。因此大乘尤其是禪宗首先重見地,不重功行、不重你功夫,因為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

第十一問:「滅盡定為阿羅漢果,見思惑該斷盡,在斷惑證真欄內須陀洹果註明已斷見惑,為何三界九地呈列八十八結使?」

師答:這個就是輕重的差別!還有,「滅盡定為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果)——有餘依涅槃,得滅盡定,轉入有餘依涅槃。」

所 以涅槃分兩種:大乘菩薩成佛,才「無餘依涅槃」。那麼「余依」兩個字,剩餘下來的余、多餘的余,依傍的依。什麼是他的余依?還有餘習(剩餘的習氣)很難割 斷;就是「藕斷絲連」,就有這樣的味道。譬如大乘經典描寫:迦葉尊者(當然大阿羅漢,還是大祖師呢)多生累劫喜歡音樂,所以他在入定的時候,緊那羅(就是 虛空中的音樂神)放了最高的音樂、最美的音樂、天人的音樂供養佛的時候,他老哥子坐在那裡還打起拍子來,還搖起來呢,呵!那麼,他動念沒有?沒有動念。 ——余習未斷。所以《維摩詰經》所謂講天女散花的時候,一班五百大阿羅漢坐在那裡,這個花一掉下來到身上就沾住了,滿身都是花。菩薩的身上,花一掉下來不 要抖的,自然都掉在地上了,沾不住的。那麼這個道理呢?所以大家就問這個道理了,那麼,文殊菩薩就答覆:阿羅漢余習未斷,天花著身。所以有一位劉鶚的詩作 得很好:「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滿護身雲。」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叫余習未斷——有餘依。所以滅盡定有這個差別,滅盡定不是有餘依,還不是有餘依涅槃,還 要進一層;有餘依涅槃到了,還不是大菩薩、佛的涅槃的道理。

現在大概這個問題簡單明瞭答了,研究唯識問題會多得很啊!不過我保險研究唯識很多人都沒有問題,哈!因為對唯識本身已經是鑽不進去在那裡,所以問題在哪裡還找不出來。

上 次講到四禪八定這個禪定,我們注意噢,《成唯識論》上有,也講過的,不管是哪一種定,就是無想定同滅盡定、無想天,這兩個部分他講得很清楚,我請大家特別 注意八個字:身得安和——「令身安和」。所以得到無想定同滅盡定,都會令身安和。那麼唯識《成唯識論》現在只講心意識的狀況來講、由這個入手,沒有明白地 講到身的部分。因為給大家也報告過,身是屬於色法。色法這一切等等,是心意識的相分,不是見分。我們這個心意識又分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那麼 有人又把名詞、有一種翻譯的,同樣的意思四個,也叫做: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不過多加一個字,實際上一樣的,這個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曉得,我們的所有心理狀況、思想心理狀況這個變化就是心意識的相分,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肉體四大也都是識變的相分——相。見分,這一切的現象,包括心法與色法,心所的所起的心法與色法都是心意識的相分。這各種現象起……

(第13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10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