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第一部份

[日期:2010-08-16] 來源:般若文海  作者:圓因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修行精華序

佛教的廣博深奧,即使是最聰明的人,窮其一生的精力鑽研苦讀,也無法完全理解。三藏十二部經教律論,浩瀚無邊,處處是寶,字字珠璣,但有幾位學佛人能一一閱過?閱過後又有幾人能真正吸收?吸收後又有幾人能真正實踐?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善知識的相導,沒有選對法門,沒有在切要急迫處下功夫,所以絕大多數的學佛人都是渾渾噩噩,迷迷茫茫,朝三暮四,東參西究,修行路上只是所學非用,虛擲光陰,終究落得一生空過,徒勞無功,沒有得到真正佛法的實益。

然而,佛教的平易平實,即使是最愚笨的人,只要能把握住修行的要點精華,努力實踐,卻可以當生成就,了生脫死,成聖成佛。因為學佛的精髓就在於實踐,學佛絕非佛學,學佛是用行動,用身體力行來學佛,絕非演說或是研究,光是在口頭言語或是在書本學問上下功夫就可以得到利益。一位一字不識卻能老老實實的修行者,遠勝於一位能倒背經論,演說妙法的大通家,其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實踐,有一分實踐,得一分功德,成就一分道業;有十分實踐,得十分功德,成就十分道業;沒有實踐,就一點也沒有功德,一點也別想成就道業。

難能可貴的是,在此末法蒼茫,佛法式微,邪師邪說遍滿天下的時代,我們得以逢遇一位難得難逢的善知識,那就是我們的導師—上圓下因老法師。師父以年屆九十的高齡,隱居於山中茅蓬清修達三十餘年,其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苦行精神,令人十分感佩!更殊勝的是,師父注重實踐,絕不空談玄妙理論,而是平平實實地身體力行,以身教示現一位真正修行者的行持,並且把佛法中最重點最切要的精華殷切叮嚀所有來訪求法的佛弟子,讓每一位學佛人都能體會修行的真諦,進而抓住修行的要點努力實踐,真正得到學佛的實益。

師父常常教導大家修行的要點,謹恭錄如下:

一、「老實念佛」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師父明明白白地訓勉我們,末法今日,修行者一定要慎選法門,只有念佛才是真正的依靠,唯有依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倚仗佛力救拔,才有可能了生脫死,不管是禪密教律,所有其他一切法門都只是靠自力,末法眾生慧淺障深,絕對絕對無法在今生成就。

二、「拜佛禮懺」

華嚴經云:「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師父教導我們,今生累世以來,我們早已積欠了無窮無邊的罪業,如不消除罪業,將來的果報是非常可怕的,而滅除罪業最好的方法就是懺悔,用禮拜八十八佛洪名求懺悔的方法,每天禮懺,每天拜佛,依憑諸佛的本誓願力,滅除我們宿世的業障。

三、「戒殺吃素」

楞嚴經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楞伽經云:「食肉與殺同罪。」師父強調吃素對於修行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如果每天還在吃肉,就等於每天還在造殺業,每天又與眾生結血海深仇,每天都讓我們的功德有失有漏,如何能夠求生活順遂?如何能夠求道業成就?上根的人,明白吃肉的罪過,能夠馬上戒殺吃素最好,中下根的人,雖不能馬上禁絕肉食的習氣,也要減少吃肉的次數與份量,趕快督促自己,一步步走上完全吃素的正途!

四、「贖命放生」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一事,師父特別強調注重,因為吃素只是消極地不再造新的殺業,但以前我們已造已欠的殺債還是有因果報應的,還是須要償還的,而放生就是積極地償還以前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並且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為,消業最快,善緣最深,福報最大,對於我們修行的往生大業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

這本「修行精華」是師父在茅蓬自修當中,擇取書本中契機契理,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精華所集結而成,其中的內容正是現在學佛人最須要了解的部分,文章中處處點出了修行的陷阱與盲點,相信仔細閱後,對於學佛同儔,都能助益匪淺,對於我們的修行目標與基本行持當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更明白的認識。

感念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歷劫修行,成就如此偉大殊勝的淨土法門,令後世愚劣庸俗的吾輩凡夫,尚可依憑佛力救拔,於此生了生脫死,往生西方!

感念大慈大悲的世尊,在此五濁惡世中,宣說如此難信難逢的淨土法門,令後世一切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能倚仗佛力,橫超五濁,永斷輪迴!

感念師父,把佛法最重要的精髓教導我們,並以身教實踐一位真實修行者的典範,令一切後學都能深體聖心,領受佛陀無問自說,反覆叮嚀淨土法門的深意,從此老實念佛,身體力行,信願求生,真正在今生成就,完成往生西方的學佛大業。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蓮池功德會謹記 

感應與巧合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過,其造成禍福的結果,但憑各人的取捨,但憑一念之間,上天並沒有對誰作特別的照顧,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種何種因,得何種果,譬如受持佛號必得不可思議之果,殺生必得短命災難之報。

業障重重無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壞的一面想,聞正論而鄙視,逢君子而迴避,因此只有痛苦與失敗的機緣。

福慧厚重者,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練人生的試金石,好事當榜樣,惡事當警惕,兢兢戰戰,則人生自然會有許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談論佛法,有人認為痴人說夢話,不當一回事,有人則認為如獲玉寶,非常歡喜形成了人生的轉捩點,因此說: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只在一念之間的取捨而造成,總之多種善因,巧事自然會輪到你身邊。

為什麼要念佛?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與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是關心子女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世貪、瞋、痴的煩惱所造成的。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比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如果想要教它放下來,怎麼能辦到?故以念佛之藥,來治妄念之病;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這個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以糖果換之,自然會放。

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老實地念,妄想就會慢慢減少。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別多。」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哪裡覺得有妄想。現在開始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斷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哪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去想他,他也不會找你了。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真理一樣。假定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妄想就會減少到最低程度了。

此生若不念佛,永無了生脫死之期

參禪靠自力,不開悟即無成就,一生不開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後還要修,理可頓悟,事須漸斷,修是修無始以來的煩惱與習氣,念佛則不同,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值末法,以念佛法門最為契機,若違反佛之訓示,恐勞而無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於過分愛惜自己的身命,對於精進上就會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量無邊,修任何一種法門,必須承受相當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人生就像演戲一樣,必須認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須認真多念,念到妄想漸少之時,亦是你得力之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

現在來說事,屠夫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必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聽聞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長遠心,將來必登佛位。

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慘的環境,果能一生受盡就解脫了,也不算苦。地獄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獄,經過很長的時間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脫,也還算有期限,並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輪迴之苦沒有完,永無止境,起惑造業受報,六道輪迴頭出頭沒,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學佛後要怎樣行持

學佛是一種實驗的學問,沒有實驗到,光是說說,無論如何也見不到它的好處。

學佛行持,似很艱難,但也很簡單,只需平常自己時時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運用佛法處理一切事務,就是最平實、穩健的修持,是會得到好處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閉起門而不見人,才真是行持。

太虛大師有偈云:「佛法如如萬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會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由於我們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因此我們在這裡介紹一個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那裡知道一句佛號,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貪、瞋、痴迷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須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知見未忘,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驀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門如參禪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念佛則因自力與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有障礙。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佛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難病厄。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

消災延生的原理,在於懺悔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若承認犯行而有悔意,並和法官合作的話,法庭對他的判罪量刑為輕,古有戴罪立功,將功贖罪,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執行,有不起訴處分,還有庭外和解等,都是雖有罪行的因,而能轉變了犯罪果報的例子。

祈求消災延生的人,當然不會一邊祈求,一邊繼續造惡,這就是懺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誦經、拜懺、布施、供養來求消災延生,便是對淪於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債主,用佛法開導,使之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索還舊債。再者,由於發願的力量,而把將來未發的事件的因素改變。若繼續做惡,便和災難的原因相應。若棄惡向善,便消弭了災難的因素,而遠離災難了。

所以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三寶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延生的道理。

造業終有報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何種業果先熟,即被其牽引受報。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並非他有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

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因必有果,並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期之報,絕不可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業來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念佛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則意業清淨,此即意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則身業清淨。如能做到三業清淨,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說「眾生皆有佛性」

雖然佛教說「眾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畢竟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須努力擴充存養,始能為聖為賢,所以尚書也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眾生雖有佛性,但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正因為他有無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眾生之佛性大多抵不過無明,因無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緣起的哲理,正所以增進人際的寬容與諒解,進一步拯救眾生於罪苦的深淵。

聽經閱讀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

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或閱讀,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佛理,否則很難成就。

煩惱即菩提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些挫折,這是好的,它可以磨鍊我們的意志,等到你能夠從中體會到「煩惱即菩提」「生滅即是永恆」的時候,你就知道,偉大與平凡是一樣的。因此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沒有平凡,就沒有偉大,因為偉大在平凡中,偉大就是平凡;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因為菩提在煩惱中,煩惱即菩提;沒有生滅,就沒有永恆,因為永恆在生滅中,生滅即永恆。

蟲蟻、蚊、毒蛇之類可撲殺嗎?

一切動物之類,都是牠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牠們傷人不出於預謀,雖有惡行,沒有惡心,所以雖然算造殺業,應當受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牠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為人類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破執著不等於可以亂來

許多人以為佛家破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做人的規矩,處事的原則都可以不必再去堅持,而可以變得隨隨便便,該上課的不去上課,該吃飯的時間不去吃飯,該睡覺不去睡覺。有人問:「你何以如此?」他說:「佛教人不要執著嘛!為什麼一定要上課、吃飯、睡覺呢?」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便是會錯意了。佛說性空是根據緣起說的,脫離緣起去談空,去破執,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緣起有緣起的結果,不讀書、不吃飯、不睡覺,各有其不良的後果,與佛家的宗旨,離苦得樂相違背,所以是不對的。一個人若修到阿羅漢的境界,是可以不須讀書、吃飯、睡覺,但凡夫卻不能。讀書、吃飯、睡覺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緣」。

在緣起性空的哲學中,一切的萬物、名言都無絲毫的絕對真實性,都不應執著,但因緣果的法則卻是極端的真實而超越時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緣」,會產生什麼「果」,這是一定不變的。所以佛家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所以說因緣果的法則,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高度的處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緣起法則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沒有規矩,處事不能沒有原則。

印順導師說得好:「緣起性空的哲學要落實於八正道的實踐才無弊害。」這真是透徹之言,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不執著,於是他故意不按時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鈕釦,故意隨地吐痰,故意在車上高談闊論,故作瀟灑豪放狀,行為不顧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在佛教說是「被法縛」,說清楚一點,他已執著於「不執著」,因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於「不執著」這種反常失態的表現,乃是另一種形態的執著,同樣會帶來許多麻煩。

不執著,消遙,自在

迷執是煩惱的根源,佛所不許,一個人只要顧及時空因緣,他的執就不屬於迷執。比如說,肚子餓了就想吃飯,這是合理的。但是迷執的人,就堅持要吃什麼樣的菜,到那裡去吃,不管他口袋裡有多少錢,不管時間來得及否。不執迷的人會考慮時空因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不會堅持非吃什麼不可,非到那裡去吃不可。又比如說有人對職業很迷執,非要幹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舉例說,某大學的張姓學生,因轉牙醫系不成而上吊自殺,這是職業迷執造成的悲劇。

不迷執的人考慮到種種時空因緣,或隨順因緣,不過分強求,只要能維持生活,貢獻社會,從事任何行業,都能覺得心安理得,勝任愉快。

定業可轉嗎?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不然,不然,如果定業真的不可轉,同樣是可怕的。因為,定業既然不可轉,那麼作惡的人,再怎樣改過向善,也沒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惡報,悔改是無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懺悔呢?因此佛教認為定業是可以轉變的。如此豈非自相矛盾嗎?一下子說是定業不可轉,一下子又說可以轉,其實這是立場觀點不同的原因。同樣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乃至是相反的結論。

定業不可轉是從果的觀點來看,所產生的結論。定業可以轉,則是立足於因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不過這樣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同樣一個問題,何以會有相反的答案?現在就從因果和因緣的觀點,來探討定業為何不可轉,而又可以轉。

站在因果的觀點來說,定業是不可轉的,為什麼呢?乃是由於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善因,必會感受到善良的果報,種了惡因,也必然會感受到惡的果報。一個人造了什麼業,就要去領受所造的報應,這就是因果。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公私分明,絕不寬貸,所以從因果上來講,定業是不可轉的。但從因緣上來說,就不同了。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何以故,乃是由於「因」要形成「果」必須依靠「緣」來助成,因緣具足,才能結果,而「緣」可以改變「因」,既可改變「因」,自然也就改變了「果」。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過去年輕無知,曾造下了一些惡業,後來年歲漸長,他覺悟了,不但不會再造惡,反而不斷的懺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同時盡己所能的廣行善事功德,如此他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受到後來所作善業的影響與改變。如果懺悔的功夫足夠,過去所造的惡業都已清淨,那就不會再感受惡果,以後他受到的,將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緣」上來講,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也就是說,當「因」還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轉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宗教都注重懺悔,改過的原因。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便不為過,任何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懺悔,有過就悔改,惡業消失,將來就不會再受惡報,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這不是表示定業可以轉嗎?佛經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誠心懺悔,重罪可以輕受,小罪當下更銷亡。這顯示了定業也可以轉變的。

就以上所說,可以了解到,立足於「因緣」的觀點上,定業是可以加以轉變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觀點來看,定業就不可轉了。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點,定業不是那麼容易轉變的,歷史上轉變了定業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如果我們造了定業,試問,我們能變得來嗎?轉業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們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造罪業,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將來受罪,那時為時已晚了。

學佛最重要在那裡?

學佛最重要在那裡?這是一個很難確定的問題,何以故?譬如世間最重要的當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財色名利,而各人的環境、欲望、智識、個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處,即是各人認為最重要的,而且每個人時時都有他認為最重要的看法。

至於學佛最重要的當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禪、念經、念佛、持咒、求懺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貧窮人最重要的是錢財,富貴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孫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賺錢,農夫注重的是收穫,工業界是生產,政治界論治安,軍人則保護國土,學生所重的是求智識學問。

總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個人,有每個人最重要的事,若能處理適當,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錯邪路,即是失敗的人。學佛人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不可好高騖遠。虛心進道,依教實行為首要。

福德與功德如何解說?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的是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為是福德,無為是功德。

行解相應

佛法重學,學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須行解相應,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學佛數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變,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貪瞋痴絲毫沒有放下,遇到煩惱即發脾氣,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學佛要掌握「信心清淨」為綱領,世間事樣樣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見實相即是見性,見性即見佛,所以學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別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寶方面去種,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為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三寶中來,眾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時期,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應依聖言量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

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餘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應該深信尚有四道。

學佛後常易退心應如何把持

首要信願堅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願的基礎,進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於退心,乃因對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堅,願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過程中,遇著不利的環境或宿障魔怨的突擊,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種情形,在今日的學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學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聽解佛法,多閱讀佛書,配以堅信切願,有了深入了解,則日後無論遇到何種惡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過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萬行,都是學佛人所應修學的,尤其重要的要從五戒、十善、六度漸次腳踏實地來做起,切莫好高騖遠,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許多眾生

佛身是遍一切處的,若以數字來說,則有無量諸佛,你一定會說那有那麼多的佛,因為有無量的眾生,就有無量諸佛,這樣說,當然還是不了解,因為眾生心量的空間,全部裝滿了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一類濫雜的東西,就是佛和我們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見不相應的。

現在用太陽來說明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的道理。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太陽,但是千萬眾生想利用太陽,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麼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難應如何克服

修行難,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並不難。

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因)必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應該也有錢用,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

至於性空,是說萬有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相),而是體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

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飢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為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感應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感應,何況佛法,須知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打鐘一樣。禮記學記云:「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為了斷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應心亦不有,只許如此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裡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還沒有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住院就開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麼感應也須視各人根性,有的人因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慾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為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

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眾善奉行),或是因緣未到,只要你能慎終如始的行善,虔誠修道總會有應的。

念佛要常念嗎?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須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唸。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抵償所作的惡業,因此就必須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罪業。

發起正信

梁啟超先生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謂確論。

佛教的所謂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測得到,而在事實上或許尚未能證驗的理體,與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對象完全不同。

心地清淨

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菩薩感應。

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應付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清淨,心裡有雜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中得來,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正觀

佛教並不主張悲觀,但也不主張樂觀;悲觀與樂觀都是偏於一邊,佛教所要的是正觀。何謂是正觀?就是符合了事實真相的觀點,所以正觀又叫做如實正觀。

人生是苦,苦是人類生命中,不可否認的事實,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對它。人生是苦,就說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這個事實,面對它找出苦的由來,人生為什麼有苦?然後把苦消滅,使人類得以離苦得樂。這是佛教對事情的態度。如此的態度,不但不是悲觀消極,甚至超越了一般樂觀與積極,進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 第2頁:第二部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