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持驗錄 許添誠編著

金剛經持驗錄 許添誠編著

第八篇 救水火險難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許添誠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篇 救水火險難

一 投經浪平

唐朝時,有位王待制坐船行經漢江(今漢陽),突然遇到暴風,霎時波濤洶湧,江面昏黑,船上的檣桅及木槳都被折斷,船身擺盪得非常厲害,隨時有顛覆沉沒的危險,全船的人驚恐萬分。

王待制信佛多年,手裏正拿著一本持誦多年的金剛經,心中也焦急不已。這時,他突然心生一計,想將經卷投入江中,希望藉此以拯救大家的性命。他內心雖然捨不得,但是在緊急情況之下,則不容他猶豫,他毫不遲疑的將金剛經投入驚濤駭浪之中,頃刻間消失了蹤影。

果然,經力不可思議,頓時風平浪靜,終於逃過了一場劫難。王待制內心暗自驚喜,但是由於那本金剛經已經受持多年,一旦捨棄,總不免鬱鬱不樂。

船又繼續前行,抵達鎮江後,待制偶然看到距離船尾百步之遠,有一個渾圓的東西,漂浮在江面。船上的人也覺得詫異,設法將它撈起,發現許多螺絲聚成一團,待制將螺絲慢慢的拿開。原來螺絲銜住一本經書,仔細觀看,竟是他先前投入江中的那本金剛經。由於螺絲團團包住,所以外濕內乾,佛經絲毫未損。待制欣喜異常,讚歎之餘,再三拜謝。

王待制驚歎地表示:「螺絲怎麼會聚成一堆銜住佛經?而且,從漢江到鎮江有千里之遠,往來航行的舟船不可勝數,螺絲如何得知佛經乃此船的人投入江中?然後尾隨而至‥‥‥」種種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始終令王待制百思不得其解。

至此,全船的人才知道,大家的生命原來都是王待制的金剛經所救,不停地向他稱謝,並感激佛菩薩的救護,稱歎經力不可思議!

宋朝清了禪師評說:「螺絲見經不捨,是為名?是為利?是為財?是為色?皆不是!乃是為了祈求解脫生死輪迴。唉!萬物之中惟人最靈,有人畢世不聞此經;有人聞而不見;有人見而不信;有人相信,但又為名利財色所纏,而不能受持,這些人尚且比不上螺絲,又豈能稱為萬物之靈呢?」

二 經化竹竿漂浮三百里

王沔,唐朝人。元和年間,任涔陽將,時常持誦金剛經。

有一次,他赴歸州勘察,回來時船隻翻覆,同船的五人都溺死。王沔剛沈入水中時,感覺有人給了他一枝竹竿,他抱住竹竿隨著波浪一直漂浮到下牢鎮,終於爬上岸來,遂得不死。

最使他詫異不解的是,他察看手上賴以救命的東西,竟然不是竹竿而是他平日持誦的金剛經。而吒灘到下牢,共有三百里之遠。

三 楊媛徵驗

唐朝時,有個人叫宋衎,江淮人。元和年間因病辭官,舉家移居河陰縣,在鹽鐵院替人抄寫,每個月俸錢二千,定居下來後,就不作其他打算。

過了一年多,有一位住在三門地方的米商,邀請宋衎替他掌管帳務,約定每個月俸錢八千。面對著優厚的待遇,宋衎不禁心動。

往三門必須經由水路,傳說途中非常危險。他的妻子楊媛很賢慧,極力加以阻勸,不肯讓他前去涉險,但是宋衎不聽,還是去了。

他乘坐的船隻航行不久,遇到暴風而沈沒,宋衎落入水中,摸到一束粟桿,緊緊的抱住它,隨著波浪漸漸的漂浮到岸邊,終得活命。船上其餘的人都溺死在水中,無一生還。

宋衎對著這一束粟桿千謝萬謝,發誓絕不捨棄。他信步走了數里,看到前面有兩間茅舍,有一位孤獨的老婦人在賣茶,遂向她借宿,並說出沈水獲救之事。老婦人很同情他的遭遇,讓他借宿,還煮一碗非常可口的粥湯招待他。

隔天早上,宋衎起來曬衣服和粟桿,發現粟桿裏面尚有一個竹筒,劈開一看,竟然藏有一卷金剛經,宋衎覺得很驚奇,何以佛經能藏入竹筒中,久思不得其解。

老婦人向宋衎說:「你的妻子自你走後,禮佛寫經非常虔誠,所以才救了你,這就是她所寫的金剛經。」

接著,老婦人指著東南方的一條路說:「你朝這裏一直走去,就可到家。」

宋衎思家心切,也沒繼續追問,不久返抵河陰。當他見到妻子楊氏後,慚愧的向她道謝,楊媛驚問說:「你何以知道是我救了你?」宋衎乃將沉水獲救,以及遇到老婦人的經過向她詳細敘述,並且取出經卷。

楊媛翻了幾頁,不禁喜極而泣,不停的向經卷拜謝。宋衎問道:「妳是如何辨認出此經就是妳所書寫的?」

楊媛舉手擦乾眼淚,告訴他說:「自你走後,我祈求諸佛菩薩暗中保佑,禮佛寫經甚為虔誠。當我執筆時,誤將羅漢的羅字,只寫了『維』而漏寫上面的『目』,遂到護國寺禪和尚之處,請他添加,由於墨汁過濃,使得『羅』字昏黑不明,這件事我記得很清楚,這十天來,一直不見此經,更不知遺失何處?」

宋衎翻開一看,果如她所說,此時也不禁悲喜交集地淚流滿面,朝著經卷再三叩謝,感謝救護之恩。

楊媛將這卷金剛經置於佛前,每天焚香禮拜。

宋衎與妻子楊氏研商說:「河濱賣茶的老婦人,她的大恩不可忘,該託人攜帶茶葉及細絹等禮物前去拜謝。」

到了那兒,卻看不到茅舍及老婦人,詢問路旁的牧童,牧童說:「這裏河水高漲,一望無涯,那裏會有人賣茶呢?所說的那條路也是從來沒有的。」

至此,才知道賣茶的老婦人及茅舍,以及宋衎所走的路,全是佛力所示化的。

此事傳播遠近。數年後,相國鄭駰得知此事,特地召請宋衎夫婦前去詢問,聽完他們的敘述後,也深深感動,就派了一個武職給宋衎的兒子,每月俸錢五千;並向他求得這卷金剛經,請回相府尊奉供養。

曾任岳州刺史的丞相弘農公,因為親見其事,遂將詳情據實記載,名為《楊媛徵驗》。

四 誦經免難,八十餘人得活命

唐朝龍朔年間,白仁皙任虢州朱陽縣尉,平日持念金剛經。有一次,他奉命從雲玄運米到遼東,過海時遇到暴風。這時海面昏黑,不辨方向,仁皙與船上隨從共有八十二人,大家驚惶失措。仁皙由於平日持念金剛經,志誠有感,就趕緊不停地念誦。

忽然間,彷彿在睡夢中,看到一位梵僧對他說:「你們八十多人,宿有惡業因緣,今天本當沈溺於海中,葬身魚腹,因你真誠念誦金剛經,所以特來搭救,你和隨從們都可免除橫禍。」

一會兒,海面變得風平浪靜,船上八十多人均賴以得救。

五 漂流淺岸

何澋,唐朝武德縣令,平日時常持誦金剛經。

天授二年八月,他到洛陽,回程時行經河陽橋,因河水暴漲將橋沖斷,來往必須依賴渡船。

這時月色昏暗,人人歸心似箭,大家爭先恐後地擠上渡船。船離岸很遠,還沒到達彼岸,就沈沒了。何澋趕緊念誦金剛經,過了一曾兒他漂流到岸邊,看到有一根下垂的蘆草,趕緊拉著上岸,遂得活命。同船的八十多人都被淹死了。

六 蓬蒿中的金剛經

唐朝乾元年間,廣州有位和尚,名叫虔慧,自幼受持金剛經,不論寒暑,從未停輟。

有一次,他與緇俗數十人,坐船泛海往南安都護府,忽然遇到大風浪,將船隻打壞,同船的人都溺死於海中。虔慧在波浪中,偶然看到一堆蓬蒿,他趕快用手緊緊地抱著,隨著波浪漂浮了三天三夜,才得靠岸。

到了岸上,虔慧檢視蓬蒿,發現當中有一卷金剛經,並未被水淹濕,他驚奇萬分,立刻向經卷拜謝,感激它的救命之恩,並請回家中尊奉供養,從此道心益堅,精進不已。

後來他活到一百三十歲,端坐而逝。當時那部金剛經自動噴出香煙,漸漸地化成五色雲霧,徐徐上昇天界,大德僧眾和太守官僚以及遠近的老幼,都駐足觀賞這奇景,經過一天一夜,這本金剛經竟然無緣無故地消失,誰也不知其去向。

七 母藏經於柱,兒被救於海中

康仲戚,元和十一年到東海去,好幾年,都沒有回家,他的母親非常想念。有一天,一位和尚來乞食,她說出了上情,和尚告訴她:「妳只要一心持誦金剛經,妳的兒子很快的就能回來。」

她不識字,就請了別人寫了一部金剛經,並僱人鑿開屋柱,將經卷藏入柱中,再將柱子油漆乾淨,每天早晚都敬禮供養。

有一天晚上,雷霆大震,竟然拔走了這根柱子。過了一個多月,仲戚返回家中,用錦囊裝了一根巨木,跪拜在他母親面前,仲戚說:「我的船航行在海上,遇到大風浪,船破而沈入海中。忽然間響起巨大的雷聲,漂來這根木頭,我趕緊抱住,遂得漂浮到岸邊,我一直把它帶在身邊,感謝它的救命之恩。」

她的母親驚叫說:「這就是我藏經的柱子嘛!」剖開來一看,經卷還在裏面。他們母子從此非常虔誠持誦金剛經,終身不輟。

八 奉公執法的郭參軍

宋朝溫州有位參軍,名叫郭承恩。他在赴任之前,親赴天寧寺禮佛,跪在諸佛菩薩像前焚香祝願:「我帶領著一家九口,即將到溫州上任。赴任後,全家不食牛肉。日常處理政務,必定力行便民,恤念孤貧,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俟考滿還鄉,我願捨錢財,用金泥書寫一卷金剛經,送到佛寺供養。」

他赴任之後,果然不違誓願,並且嚴禁民間殺牛。他仁民愛物,廣行方便,政蹟頗著,深受人民愛戴。後來任期屆滿,用金泥書寫一卷金剛經,送到佛寺供養。

他準備返回紹興,和同僚司法名叫元珍,共同乘船還鄉。參軍家眷在前艙,司法家眷在後艙,航行到紹興府界時,忽然遇到暴風,四週一片昏黑。全船的人在驚恐中,看見海內鬼神將船鑿為兩段,前艙順風安抵岸邊;後艙則沈入海中,元珍一家人都葬身魚腹。

原來,司法平日受賄徇私,貪贓枉法,害人無數,故遭此慘報。而參軍秉心良善,奉公執法,誓願救人,仰承金剛般若不可思議之神力,而得免難。

「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確非虛言!

九 臂出奇香

陸彥通,隋朝人,每天持誦金剛經十遍。他出任武牢宰邑時,邑人為了暗中接應李密,計畫要殺害他,彥通趕緊逃遁,賊兵持刀從後追趕,他跑到一個很深的溪澗前,被迫躍入澗中。

這時,他看到空中出現金剛神抓住他的右臂,放在磐石上,所以身體一點也沒有受傷,金剛神說:「因你持誦金剛經虔誠,故特來相救。」彥通安全地返回家中,右臂則發出奇香,幾天後仍未消失。

彥通從此精勤誦持,又勸化大眾讀誦此經,後來官至方伯。八十九歲的那一年,他索筆書偈。偈曰:「八十九年在世,隨身做些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書寫完畢後以香湯沐浴,端坐而逝。

十 念經五十年,背上發光

元初,是唐朝九江人,平日在市場販賣薪材,時常持誦金剛經。七十歲時,有一個晚上他涉水返回江北,走到中流忽然遇到大風浪,同伴都溺死,惟有元初浮在水上,漂浮到南岸。

這時,岸邊停泊的都是大商船,船上的人看到元初背上發光,高約數尺,以為他是什麼貴人,爭相贈送衣服,並請他吃飯。

彼此經過交談,才知道元初是村中的老叟,問他背上發光的原因,元初說:「我念誦金剛經已五十年,背上的光可能是經卷發出來的。」

元初前前後後發生不少厄難,屢次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十一 神龍扶舟

陳利賓,唐朝會稽人。弱冠明經及第,擅長詩文,年少時就經常念誦金剛經,每次遇到厄難,均得經力相助。

開元年間,利賓乘船從會稽前往東陽,適逢久雨,江水暴漲,利賓乘坐的船及同行的二十多艘船一同出發。一會兒,天色昏黑,風濤大作,所有的船都被吹到界石竇。由於波濤的衝擊,同行的二十多艘一到竇口就被撞壞。利賓見狀,趕緊念誦金剛經。當他乘坐的船快到竇口時,忽然看到一條好像赤龍的怪物,從水裏扶起船身,因此才能靠岸,全船的人得以活命。

大家齊聲讚歎,這是陳利賓誦經的功德力所致,再三向他致謝。

十二 一片經卷的靈異

唐朝政和年間,真州有位孫姓石匠,大家都叫他孫翁,他每天持誦金剛經三卷。

有一天,他和三十多人入山開鑿岩石,忽然遇到山崩,他的同伴不幸都喪身亂石之中,唯有孫翁因夾在石縫內,故得僥倖。

但家人不知,以為孫翁早已遇難。

經過了十二年,孫翁的子孫也入山鑿石,看到孫翁竟然沒死,神態安祥地端坐在山洞中。

大家一見大驚,遂向前跪拜,問孫翁說:「十二年前,你與三十多人在此山開鑿,忽然發生山崩,大家以為全部的人都已葬身其中,沒想到您還能活著,這是什麼緣故?」

孫翁說:「當時發生山崩,其餘的人都已喪生,我因夾在石縫裏,所以沒有死,我想這是因為持誦金剛經的原故吧!所以才能活到今天。」

「那麼您這些年來,又是如何維生的?難道一點都不覺得饑餓嗎?」子孫又問。

孫翁說:「起初看到一個小酥餅,拿來吃了,一直到現在都還不覺得饑渴。」

孫翁又問:「我以前在家中所念的那本金剛經,至今還在嗎?」子孫答道:「還在,存放在家中。」

於是孫翁便隨同返家,返家後取出金剛經一看,經卷上竟有一個圓孔,大小恰如酥餅一般。

金剛經的殊勝實在不可思議!它不僅救護孫翁倖免一死,而且一片小小的經卷,竟能讓孫翁在漫長的十二年中,不必挨饑受渴,佛法之偉大與誦經之功德,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十三 青果沈佛家

沈濟寰,明朝人,居住在嘉興兆麗橋,經營青果店。每天清晨起來,必定持誦金剛經,如果外出則必定將經卷貯放於絹袋,懸佩在胸前,以後利用空閒持誦。

萬曆癸巳年冬天,濟寰往洞庭山販橘,坐船經過太湖,忽然遇到強大的龍捲風,頓時湖面昏黑,湖上的沈船漂蕩如同樹葉一般的多,掀起的巨浪比房屋還要高,船上的楫櫓都掉落湖中,船也慢慢地下沈。

全船的人正在呼號哀叫時,忽然覺得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將船身拔出於波浪之間,夾送如飛,頃刻間就抵達翁家嘴。登岸後,岸邊的人都說:「我們看見有兩位金甲神,走在水面上,分別從船的兩邊將船提起來,夾送到岸邊。」

這時,船上的人才知道這是金剛神拯救,始得免於沈覆,大家感激沈濟寰的恩德,稱為「青果沈佛家」。這件事很快地傳播遠近,人人稱頌。

十四 流水何處來

任環,唐朝人,任定州司戶,信奉佛法,時常誦讀金剛經。

有一次,他奉派出使洛州,帶了很多綾絹,趁著夜晚趕路,不料來了一群盜賊,殺死了他的隨從,並且拿著刀棒向著任環砍來,任環趕緊靠到一棵樹旁,藉以躲藏。這名盜賊不斷地向他藏身的地方砍去,砍了好幾次,都只砍到樹,無法傷及任環。強盜見狀非常忿怒,就將任環拖到別處,再持刀棒砍殺,結果刀棒紛紛折斷,任環卻一點都沒有受傷,他將計就計,躺下來裝死。

這群盜賊以為他已被棍棒打死,就奪走他的東西,然後逃散。任環等他們走了很遠之後,才慢慢地爬起來,跟在他們的後面,窺探他們的行蹤。

這些盜賊,走了三四里,始終走不出去,任環在草叢中躲藏著,聽到盜賊們相互交談:「這裏從來沒有水,但是為何現在卻聽到四面都有流水的聲音?好像要流到這裏來,這是不是上天懲罰我們呢?」

其中有一個說:「剛才搶奪那人財物時,我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你們不要殺害這個人,此人常誦金剛經,是位大善人,不可殺害他。』」

其他的盜賊一聽大驚,都異口同聲地說:「剛才我也聽到的。」大家後悔莫及,嗟嘆不已!

天亮以後,這群盜賊仍然無法走離這個地區,遂被州縣逮捕,任環也取回了失物。

十五 般若神力無窮,火不能燒

楊體幾,唐朝京兆人,太極元年,出任饒州長史,兼任監督採銀的工作。饒州採銀的人家,約有一萬多戶,都搭蓋草屋毗連而居。

有一天發生火災,一萬多戶的房屋,全部燒成灰燼,只剩一間沒有被燒掉。楊長史親自去調查,原來這一家人歷代信奉佛法,受持金剛經。般若不可思議的神力,不是火所能燒的,全州的人莫不驚異讚歎!

十六 野火蔓延,經典無恙

唐朝時,平州有個人名叫孫壽。有一次在海濱游獵,看到大火蔓延整個荒郊,所有的草木都燒成灰燼,惟有一堆茂草沒被焚燒。

孫壽好奇地撥開來看,發現一具僧人的屍體,顏色未變,身旁有一本金剛經,未受大火波及,想必就是這個原因。

十七 老子五千文成灰燼,金剛經絲毫無損

唐朝貞觀五年,隆州巴西縣令名叫狐元軌,敬信佛法,打算寫法華經、金剛經及涅槃經,寫好以後,請土抗禪師為其檢校。

土抗檢校完畢,寫好封袋後,送回岐州莊所。元軌把經卷留在莊裏,和老子五千文放在一起。

有一天,忽然外面起火燃燒,將草堂燒成灰燼。這時元軌已轉任馮翔縣令,家人撥開火堆,尋覓金銅佛像經軸,發現諸經佛像依然如故,裝裱的顏色也絲毫未變,但是老子的五千文,卻已燃燒成灰。遠近聚集觀看的人,莫不讚歎佛法的不可思議!

不過,有一卷金剛經題字的地方焦黑,後來探詢到原因,原來當初題經時,有位州官雖然擅長書法,但是性情急躁,雜食尚未潔淨就直提書寫題經,因此題字之處才被燒焦。

十八 濟陰縣精舍

唐朝曹州濟陰縣西二十里有一佛寺,龍朔二年冬天十月,野火燃燒得非常猛烈,燒到佛寺時,很快地穿越過去,僧房茅舍全被焚燒,惟有金剛經仍然完好如初。

十九 身陷銀坑數年

蔣仲甫,宋朝人,他曾聽孫景修說:「近年有人鑿山挖取銀礦,挖到很深的地方,忽然聽到誦經聲,就循著聲音繼續挖下去,看到有個人陷在礦坑裏,那個人說:『我也是挖銀礦的,因為礦坑倒塌出不來,在這裏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我向來持誦金剛經,時常把經帶在身邊,每當饑渴的時候,就好像有人拿餅乾食物放在腋下一樣,我想一定是此經所變現的吧!』」

二十 曾經入冥的袁志通

袁志通,唐朝天水郡隴城縣人,年未弱冠就持齋守戒,讀誦金剛經及妙法蓮華經,六時禮懺,不曾有闕。到了二十歲,他被點入清德府擔任衛士,後來又奉朝廷之令遠征南蠻。從家鄉到南蠻有一萬多里路,志通在途中日夜不停的持誦。

到達南蠻地界,官軍戰敗,所有的兵士都分散逃逸,當時志通和一百多人在亂軍中被衝散,不知向何處奔逃,大多數都被蠻軍殺傷,志通在驚亂中奔走無路。

這時,忽然從前方來了五個人,騎著駿馬,圍繞在志通的前後予以保護,其中一人告訴志通說:「不必懼怕,你持誦大乘經典,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前來保護你。」

他們領了志通走了大約七里路,來到一座寺廟,他們叫志通進入廟中隱藏。後來有位和尚進入廟中,告訴志通說:「施主誦金剛經及法華經,並且禮拜十方諸佛,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佛特地派遣我們來搭救。剛才五個騎著馬圍繞在你身旁的人,也是因你持誦般若及法華之故,才示現的。大家共同來搭救你,希望你日後更應勤修福業,誦持經典,切莫懈怠,一切善神及護法都在身旁衛護你。」言畢和尚就騰空而去。

志通一整天沒吃飯,餓得全身乏力。過了一會兒,來了兩個童子,手持一缽飯菜及糕餅等物,送來給志通。志通用過飯後,一位童子告訴他說:「你要勤修功德,持誦金剛經,切莫廢闕。」說罷兩位童子也騰空而去。

此時,廟中僅剩下志通一個人,當他想蒙受諸佛菩薩的深恩庇佑時,不禁感動得涕淚悲泣。

不久,志通終於回到自己的軍營。官軍與蠻軍有過三次激烈的戰役,志通絲毫沒有受傷,他深信這是金剛及法華不可思議之神力所致。後來,官軍終於擊敗蠻軍,凱旋而歸。志通從此專心持誦金剛經及法華經,不敢怠慢。

貞觀八年正月,志通染患重病,十天以後去世,被引入冥府。冥王問志通生前曾作甚麼福業?志通回覆說:「一生持誦金剛經及法華經,持齋守戒,六時禮佛。」

冥王聞言,立即合掌恭敬的讚歎說:「善哉!善哉!功德不可思議。」

冥王交代主司仔細檢查文簿,主司回稟冥王說:「此人尚有六年的壽命。」冥王親自查閱文簿,果然無誤。

冥王命令左右侍者將金床玉几抬放在殿上西側,並且舖上精美的毛氈,延請志通上床念誦金剛經及法華經各一卷。

志通誦畢,冥王又合掌讚歎,然後派遣鬼吏帶領志通前往西廂,鬼吏告訴志通說:「這裏是存放經藏之處,凡是誦經及一切功德文簿,均在其中。」志通看到所有的文簿,都用七寶裝飾,非常莊嚴。

鬼吏在最下層取出一卷,約有十張,署名為袁志通功德簿。鬼吏手持簿籍領著志通走回殿上,將簿籍呈交冥王,冥王翻開簿籍,指著其中一條,上面寫著志通誦金剛經一萬遍,其餘誦法華經、禮佛及齋戒等功德,也都記載在裏面。

冥王對鬼吏說:「志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你帶他去參觀地獄,使他知道罪福果報。」

鬼吏領著志通出城,往西北方走了五里路,看到一座大城,有四位非常凶惡的獄卒站立在城門兩旁,身形很高大,頭如羅剎,手裏還拿著鐵叉。

城門的兩廂,有兩隻站立的銅狗,口吐銅汁灌注於受刑的罪人,鬼吏說:「十八地獄也在此城。」志通親眼見到各種悽慘的地獄,深感戰慄不安,懇求鬼吏帶他回去。

志通將所見告訴冥王,冥王說:「我要你前去觀看地獄景象,就是讓你知道佛言不虛,世人所做一切功德善事或各種惡業,冥間都一一記載,毫無缺漏。惡業深重的眾生,命終之後必定來此受刑,絕無倖免。你看到簿籍中記載的功德,也看到眾生在此受刑。你尚有六年的壽命,返陽之後,務須精進修持,不可退菩提心,命終必生淨土。」

二十一 火把指路

崔善沖,唐朝博陵人。先天初年,任梓州銅山縣丞,經常受持金剛經。當時雋州蠻邦部落叛亂,監軍御史李知古命善沖擔任判官,駐紮軍營在雋州地界。

李知古為了貪功,遂招降諸蠻首領,將他們引誘前來,然後予以殺害,終於引起各部落的反抗,共同殺害了李知古,善沖知情趕緊連夜出奔。

崔善沖帶領同伴二十多人奔馳很久,打算前赴昆明,但因天黑不辨方向,迷失路途。善沖開始虔誦金剛經,不久,忽然看到前面不遠處出現一隻火把,此時他們饑渴萬分,擬前往求食。他率眾朝著火把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天亮,始終追不上它,這時已經抵達昆明縣城。

這全是金剛神力的護持,暗中引導以解除危難。持經人受護法善神冥冥護佑,確非虛言。此事是孟獻忠任梓州司馬時,親聞崔善沖所說。

二十二 至心誦經終得返國

韋克勤,唐朝京兆人,幼時常誦金剛經,跟著軍隊討伐遼東,戰敗後被留在高麗。

貞觀年間,太宗征遼,克勤想趁著黑夜投奔官軍。他走出城外全是高麗村落,一來路徑不熟,二來昏黑不辨方向,於是至心念誦金剛經。不久,看到前方有火把引導,他跟在火把後面走,終於回到官軍的營房。

克勤後來任官中郎將,經常把這件往事告知親友,勸他們持誦金剛經,聞者莫不讚歎地說:「般若威神之力不可思議!」

二十三 誦經伏虎(一)

王令望,唐朝人,自稱八歲就能誦金剛經,而且受持不闕。弱冠時,有一次在返回邛州臨溪的途中,山路阻險,又遇到老虎,他驚恐萬分,無計可施,趕緊念誦金剛經。老虎聽到誦經聲,立刻停足不前,一直注視著他,他連續誦了兩三遍,老虎拖著尾巴離去,地上有很多老虎流出的口水。

又有一次,他任安州判司,乘船渡江時,忽然狂風暴起,停泊在岸旁的數百艘船都翻覆沈沒,令望不停的持誦金剛經,唯有他乘坐的船安然無恙。

二十四 誦經伏虎(二)

唐朝石首縣,有個沙彌名叫道蔭,時常持誦金剛經。

長慶初年,有一次他因事出去,很晚才回來,在路上忽然遇到一隻老虎,那老虎大聲吼叫,向他作勢要撲過來,道蔭眼看無法逃走,於是閉目默坐,念誦金剛經,期待有人前來搭救。

經過片刻,道蔭發覺老虎並未撲來,他微睜雙眼,發現老虎乖乖地伏在草地上,他繼續念誦,一直到天亮。有村人經過時,老虎才離去,道蔭看到牠蹲伏的地方,口水滿地。

二十五 讀經退大水

倪勤,唐朝梓州人。大和元年時,因擅長武略,被派任主管涪州的興教倉。他虔奉佛法,素來持誦金剛經。他的廳堂對著大江,景色非常優美,遂在廳中供奉佛像誦經。

六月九日,江水大漲,各地氾濫成災。但卻沒有淹到倪勤的廳下,因此更加勤奮讀經。水退後,他看到周圍數里的房屋都淹沒,惟有這間廳堂一點都沒有沾到水漬,而整座倉也沒有損壞。

遠近的人見狀都驚異不已!從此對他更加尊敬。

二十六 經現祥光群賊悔過

邢行立,唐朝陜州人,以經商為業,但不識字。長慶初年,他的一位好友教他念金剛經,一字一句的口授,經過一年,他才能背誦,從此每天焚香持誦,一天一遍。

有一次,他攜帶布帛三百貫前往同州販賣,途中經過山嶺,遇到十多個盜賊,行立趕緊棄貨逃命,那些貨物只不過五六十斤重,而盜賊竟然拿不動,大家面帶驚色,追趕行立來詢問,行立解開貨囊,指著金剛經說:「我想這一定是此經的神力所致。」

這時,金剛經現出五色祥光,所有的盜賊見狀都合掌悔過,並給他數千錢,向他請了這本經卷。大家一同發誓,以後永遠不再作盜賊,並且要終身受持經卷。

二十七 受持果報的作者──冒起宗

冒起宗,明朝如皋人,崇禎戊辰年進士,童年時就喜歡持誦金剛經。

辛巳年補官襄陽時,張獻忠及李自成的餘黨仍然到處興兵作亂,每天都有示警的軍書傳來,晚上睡覺也不敢寬衣解帶。

起宗自忖必死無疑,但纂刻金剛經「受持果報」仍未停止。他拖著奄奄一息的身體,支持了一年,有四次瀕臨垂死邊緣,幸好都平安無事。他解職剛滿三個月,襄陽就失陷了。

當時與他共事的大都死在兵荒馬亂之中,唯獨起宗得以生還故里,這都是金剛經力的慈蔭所致。

二十八 誦經免火難

袁應和,清朝武林人,他是袁了凡先生的後裔,家住吳山西北麓。在他六十一歲時,已持齋八年,並每天持誦金剛經,從不間斷。

順治辛丑年五月十三日子時,正是午夜時分,他家附近有位姓陳人家不慎起火。當時正吹著強勁的西北風,頃刻之間,已經燒毀了一百六十多家。

火勢將要蔓延到袁家時,應和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正端坐樓上念佛,應和趕緊揹著她下樓,但火勢已蔓延接近袁家,應和知道無法倖免,就大聲朗誦金剛經。

有位名叫陳見陽的人,為人篤實,正躲在袁家牆角旁避火,這時他忽然看到一片像幃帳形狀的紅光,從天降下,罩住袁家四周的圍牆。過了一會兒,這片紅光才消失不見,而強勁的西北風竟也在此時轉為東南風。當時火勢甚大,若非紅光罩住,風向轉變,恐怕袁家早已被燒成灰燼。

應和將他的母親送到安全的地方後,一個人就長跪庭中繼續誦經,這時附近圍集的人都來到袁家,向應和稱賀。見陽在人群中講出他看到的經過,應和才知道這是金剛護法救護之功。應和從此念經的信心愈加堅定。

袁家能夠倖免於火難,這完全是應和平日長齋奉佛,及臨難時孝心感佛天之故,所以才蒙金剛護法救護,這也是般若的功德力所致!

二十九 經聲退猛獸

明朝永樂年間,如皋縣城北三十里,有個人名叫孫廿二,建庵修行,並持長齋,每天早晚都虔誦金剛經三十卷。

如此過了四十年,由於這裏尚未完全開化,而且又瀕臨海邊,沒有城郭保護,因此時常有豺狼為害,但每次聽到誦經聲,來襲的猛獸就低頭離去。

有一次颶風大作,鄰屋都被暴風吹倒,孫公誦經如常,而庵亦安然無恙。

施主們布施的錢帛及米穀,若遇到貧困的人,不論僧俗,他都一概分送,深得「不住相布施」之妙義。

三十 人虎分路而行

唐朝時,通往四川的白衛嶺,時常有虎豹傷人。

光化年間,有一位京兆候選官韋某,他奉命調任巴南宰邑,平日常念金剛經。在赴任途中走到泥溪時,碰見一個穿淺紅色衣服的女人,帶著兩個兒子準備爬過此山。

忽然間,前面的行人停住嚷叫,說是看到有一隻赤色大虎和兩隻小虎跟韋某分路而行,而韋某始終沒有發覺。

三十一 應念解難

唐朝天寶末年,餘姚參軍李惟燕,少時就持誦金剛經,任期屆滿北返時,經過五丈店,那裏素來有強盜打劫過往的旅客。

這時正是夜半時分,天色昏暗,李惟燕的船上有數百疋的吳綾,擔心被搶。可是塘內缺水,船隻無法前行,惟燕就到船前誦經。

到了三更時分,有盜賊前來,看到堤上有兩隻火把,遂離去。惟燕懷疑是村中的人前來保護,但是岸邊距離船隻只不過百來步,卻沒有聽到任何聲音,不免覺得詫異,心想:莫非是金剛力所現?因此誦經的聲音越來越大。

這時,外塘的水已經漲滿,惟燕心想:要是外塘的堤防崩潰,水就可以進入塘內了。半夜之後,忽然聽到船頭有流水聲,惟燕驚叫說:「堤防有好幾尺寬,怎麼會崩潰呢?」屢思不解,不久,覺得船身已經逐漸浮了起來。

到了天明,河水已經漲滿了塘內,他看到船頭對面的堤防,有一個數尺的大孔,外塘的水就是經由這個孔流入塘內的。惟燕知道,這必定是他誦念金剛經的靈驗。

惟燕的弟弟惟玉,任虔州別駕,見哥哥誦經有靈驗,也開始誦持。有一次坐船經過峽谷,江水甚為湍急,櫓被折斷,眼看著就要沈沒,惟玉趕緊虔誠的誦經,忽然看到上游漂來一隻櫓,他很快的撿起,遂得活命。

他們兄弟倆念誦金剛經而遇難呈祥的靈驗事蹟,傳遍整個李氏族中,因此誦金剛經的族人很多。其中有一位族人經常持誦,後來遇到安祿山作亂,他在慌亂中逃到荒郊野地,這時賊眾快要到來。他心中想,如果有一雙鞋子就可以逃走。過了一會兒,覺得有東西掉落在他的背上,拿起來一看,竟是一雙新鞋子。

佛法無邊,所謂「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惟燕及族人,平日誦經之多寡雖然不一,但是虔誠的心念則是一致,故臨難之時,雖未祈求護持,卻能感動諸佛菩薩,隨其心念而能如願,解除了一切危難,真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是故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平時更應多誦金剛經,自然順利平安,縱遇危難,也必定有如上述故事,逢凶化吉,獲得解救。

三十二 殺生拜神無益

明朝時,蘇州衛指揮使朱壽增,字叔高,每日持誦金剛經,從不間斷。

他經常運糧進入黃河,巫師告訴他說:「渡河前一定要殺牲祭拜,否則河神發怒,甚至會降災。」壽增崇信佛法,極力反對殺生,只是每天誦經迴向給河神而已。

有一次他運糧入黃河,碰到大風雨,龍在空中纏鬥,船上的桅蓬草蓆都被捲走,河面上一萬多艘的船隻動蕩搖擺。壽增見狀,趕緊焚香虔誠誦經。過了一會兒,風停雨歇,壽增派人檢查他所管轄的數百艘運糧船,竟然絲毫沒有破漏受損。

他住在通州的寓舍,每天飯後必定在床上小睡片刻。有一天睡不著覺,剛踏出大門,房內的梁柱斷裂,整個房子倒塌,而他睡的床舖早被壓得粉碎。

三十三 誦經辟邪

戴景西,在貴州僚署做幕賓時,有一天半夜,聽到窗外傳來女子蓮鉤晃動的聲音,這時房內傳來一陣陰風,他趕緊吹滅燭火躺在床上。

此時月明如晝,帷帳外面出現小巧的身影,他看到一個女子由門隙蛇行而入,坐在椅子上,翻閱案上的四本卷宗,緩緩地取出衣袖內的梳子,雙手取下頭顱置放在案上,並卸下耳環梳理頭髮,梳理完畢,又把頭顱放回頸上。

景西這時感到手腳彷彿被縛綁,嘴巴也張不開,惟有默念金剛經,剛一動念,那個女鬼似乎知道恐懼,身影漸漸地縮小,景西也逐漸的清醒過來,於是高聲朗誦,還沒終卷,女鬼就消失不見了。

三十四 經力不可思議

陸懷素,唐朝吳郡人。貞觀二十年,家中失火,屋宇焚燒殆盡,惟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獨存。經函及標軸雖然燒成灰燼,但全部經文依然如故,看到的人莫不驚歎地說:「經力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

陸懷素有位妹婿,名叫許仁則,仁則當時曾經親眼目睹,從此經常為人宣說此事。

【書籍目錄】
第1頁:金剛經持驗錄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成道因緣 第4頁:第一篇 往生淨土
第5頁:第二篇 臨終瑞相 第6頁:第三篇 得長壽
第7頁:第四篇 得回生 第8頁:第五篇 癒疾病
第9頁:第六篇 救殺戮 第10頁:第七篇 脫刑繫枷鎖
第11頁:第八篇 救水火險難 第12頁:第九篇 超薦
第13頁:第十篇 及第 第14頁:第十一篇 生子
第15頁:第十二篇 感神靈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19 14:57:23
七葉佛教書舍reminded that『當時間偷走初衷,留下的只是苦衷。
於是我總是呆在一段時光裡,懷念另一段時光。
痛苦,是因為讓自己活在過去的情境中,因而拒絕接受"事過境遷"的事實。
當你可以隨緣接受一切變化時,痛苦也將隨著變化而消逝。』
I agree it. Nevertheless, 轉境之後的作為更重要,找出造成你痛苦的根源,有智慧地面對它、正確地接受它、積極地處理它、才能無礙地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