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治心病
佛教原先在印度出現,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為了替人類治病。人類的病,應該說是與生俱來,生出來就已經開始害病。沒有害病的人還沒有生出來,如果他出生以後,一定死了以後才沒有病。所以,在人生的過程中,不管是身體的或是心理的,都是會有病痛的。佛說,身體的病,應該找醫生看;心理的病,應該用佛法來治療。
不過,人的心理越健康,身體的病也會越少,對於身體病痛的感受,也會減少。所以,佛的救世、救人的心比救人的身體問題更重要。
若能把心理的病,全部治好的話,就叫作解脫。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這種人比身體有病更痛苦。所以佛說的苦,是指生理與心理兩種,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苦。如果身體有病而心理很健康的話,身體的病是可以忍受的。
身體的病應該叫痛,心理的病才叫作苦。佛法不是用來除痛的,因為那不是麻醉針,而是用來救苦的。
二、苦的原因
苦的原因,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一共有兩種:
(一)從無始的無明而產生
西方的宗教是講有開始的,西方的哲學、科學也講宇宙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但是很不容易解決「什麼時候才算真正開始」的問題。所以佛教說無始,就像一個圓環,不知從那裡開始。一定有開始的地方,但是找不到。因為每一點都可以是開始的地方,所以叫無始。因此,要問我們的苦從哪裡來,佛教回答這問題是:從沒有開始就有了,它的源頭叫作無始無明。
(二)煩惱的因果循環
從前因會產生後果,這果又變成另一個因,再產生另一個後果。在時間上不斷的往前走,不斷的製造未來的因。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煩惱共有三類:
1從自然的環境中來
三藩市是個好地方,有薄霧,有涼風,有海灣景觀,但是也會冷,也會熱。許多人將三藩市看作是人間天堂,但住在三藩市的人照樣會病。剛才我在車上,一位居士打噴嚏。我說:「妳怎麼生病了?」她說:「不是,是我對冷空氣敏感。」我以為住在天堂的人不會害病,像三藩市這麼好的地方也有人生病,而且還有一間這樣的總醫院在這裡。三藩市這個地方,天氣再好,空氣再清新,環境照樣會使我們害病。在這裡偶爾也會遇上可怕的地震及連年的乾旱。在若干種食物裡面也會偶有毒素。
2從社會的人際關係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產生煩惱。那些人給我們煩惱最多?很多人認為是仇人。其實不一定,很可能是你家裡的先生、太太、兒女。跟你吵架吵得最多的不一定是你的仇人,而可能是你的親人。我們在社會上,除了親人之外,一般的朋友,不論認識與不認識,產生了關係,有些會給我們幫助,有些會給我們煩惱;有時給我們幫助,有時給我們煩惱。處身在他們之間,經常互相競爭。昨天我去史丹福大學演講,有人告訴我:「學術界最黑暗,鬥爭最厲害。」照道理說,學者們的學問好,思想高明,頭腦聰明,應該懂得彼此諒解,互相幫助,不應我鬥你爭。但是學問越好的人,往往鬥爭越厲害。下焉者為權爭、為名爭、為利爭,上焉者為思想觀念、為不同的看法而爭持不下。這種現象,到處一樣。只要有人的地方,彼此就會競爭。你看不起我,我比你更驕傲。請問:你們從來沒有發現什麼人跟你競爭過嗎?你也從來沒有跟任何人競爭過嗎?答案是沒有。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過這是物性,不是人性,更不是佛性,所以會為人類帶來煩惱。
3出於我們內心情緒的掙扎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常常改變我們的主意和我們的想法。若對昨天的我而後悔,或因昨天的我而高傲,就會產生情緒變化,那就是煩惱。常常由於輕重緩急的關係、親疏利害的關係、大小多少的關係、高低深淺的關係等,使得自己沒有辦法作決定。常常考慮到得與失、對或錯、正與負,使得自己舉棋不定,這是最痛苦的事。而且,認為自己內心沒有問題,卻又常常生氣,常常難過。我曾問過類似的一個人:「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他說:「我自己不會有煩惱,都是那些人讓我煩惱。」實際上,他們自己有了問題,才引起人際的問題。
昨天在我坐的汽車上,另有其他四個人,高聲談話,講得很多。有一個人問我:「師父,我們吵成這樣,真對不起你。」我說:「你們吵你們的,跟我沒什麼關係。」其實,他們吵鬧,我是全部聽到了。不過,內容既與我無關,聲音便不太重要。今天早上,其中有一個人跟我講:「有些人怕吵,只要聽到我們吵鬧聲音的時候,就厭煩生氣。」這看起來,好像是從外來的一種煩惱,其實,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三、五大類煩惱
心理的煩惱有五大類:1.貪欲,2.憤怒,3.愚癡,4.傲慢,5.懷疑。這是從佛教的觀點作的分類。
如果當我們煩惱起時,可以分析一下,這是屬於那一類的?當我們知道是屬於那一類煩惱的時候,這種煩惱便會相對地減少。當有貪欲的煩惱時,要反觀自己,知道在貪,並告訴自己是在貪,那時你的貪欲煩惱的氣勢,自然會下降。
當你因為憤怒而痛苦煩惱時,你若能夠反省一下,你知道自己正在憤怒,你憤怒得很痛苦,應該告訴你自己:「我怎麼會自找苦吃,自尋煩惱?」這時候你的痛苦和憤怒也會漸漸減少。那時要向內看心,不要望外看你的環境,不是在看那個問題,而是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如此煩惱。」
當你有愚蠢的行為而產生苦惱之時,如果能發覺你自己愚蠢,這時候你的苦惱便會相對的減少。當你會說:「Iamsostupid」(我是如此的蠢),你已知道自己愚蠢,因蠢而生的煩惱,也就會不藥而癒了。
類似的情形,還可用到傲慢上去。看來傲慢並不是煩惱。其實,傲慢的起因是自卑,自卑的原因是無自信,無自信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也是一種苦惱。
另外,懷疑會帶來痛苦,因為懷疑,不能作決定,不敢相信自己,也沒有心量相信人,對事、對人、對自己,狐疑不信,優柔寡斷,你會非常苦惱。如果你知道因為懷疑而會帶來痛苦,應該這樣想:「我希望要完成這樣的事,就得寧可相信這是好的、對的,不要懷疑了。」那你才會真的去用,著手去做。有人在結婚以前,已經決定要結婚,卻在懷疑:「我們結婚以後,將來會不會離婚?我結婚以後,將來的那一半會不會遺棄我?我結婚以前,對方是不是說了謊?」這樣懷疑對方,要想在結婚以後,有個和樂的家庭很難,因在還沒有結婚以前,就已經很痛苦了。本來是不會離婚的,因為懷疑,疑心生暗鬼,各懷鬼胎的結果,可能很快就會離婚了。所以,當你有懷疑心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我如真的懷疑,就不碰他。如果非得有他不可,就得接受他、相信他。」否則就等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討苦吃,何苦來哉!不過,完全沒有懷疑心是不可能的,有一點懷疑是正常的。也可以說:凡夫有病是正常的。
四、不平衡的原因
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可有五項:
(一)不自量力的追求和抗拒
也就是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沒有考慮到本身的力量而貪得無厭。對於無法避免、無法抗拒的事實,希望能夠無理地逃避、無知地抗拒。這種情形,通常的每一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尤其年輕人多會認為自己有能力,自己可辦到,自己的潛力非常強。人家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人家能得到的東西,自己也能得到。可是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逆境現前時,他們便希望負嵎頑抗。因為力量不夠,註定了會失敗。
(二)永遠不能滿足地伸展和征服
永遠希望伸展自己,也是世人的通性,把自己的思想行為,施展出影響他人的力量,無限制的往外延伸。有些人是為名而爭,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知道他。另有一些人是為權力而爭,希望用自己來征服他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也有一些人為利而爭,希望自己成為億萬富翁,富甲天下。即使在家庭裡面,也可以常常發現:太太希望征服丈夫、丈夫希望征服太太的例子。為了名利權力而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發生在個人之間、團體之間、社會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情況,屢見不鮮,永無了時。
(三)傲慢
有了成就的時候,就會驕傲,傲與慢不易分開,並與謙虛相悖,虛能容物,有容乃大;傲盛則狂,狂則自傷而且傷害大眾了。
(四)怨尤
當在遭遇到失敗的時候,仍能鼓起勇氣,努力不懈的人很少,多半就會懊喪、氣餒、怨天尤人。殊不知人生的遭遇,必定有其原因,不信因果,光是詛咒,於事無補。
(五)疑懼
懷疑心較重的人,一定沒有安全感。
五、如何平衡心理?
如何平衡人的心理?從一般人來看,心理病可能用三種方法來處理:
第一種,自己騙自己,說自己沒有病,那是諱疾忌醫,相當可憐。
第二種,知道自己有病,承認心理不平衡,但是他自己認為可用控制壓抑的工夫幫助自己。結果壓抑越久,問題越大,也是非常可憐!
第三種,是請心理醫生,用分析的、解釋的方法來疏導,用藥物來治療。這可以有幫助,但是只可以幫助一部分,只能夠幫助一時間。因為醫生只能夠知道你一部分,你自己也只知道一部分,並沒有完全知道你自己是害什麼病,醫生也並不完全知道你的病因是什麼。經過疏導以後,好像是把問題解決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發現問題還在那裡。所以,有人看了十多年、二十年的心理醫生,還需要常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看這種病人看多了,結果他們自己也會患上了心理病。
六、禪佛教的心病療法
如何用禪佛教的方法治療心理的病苦?
(一)用觀念的方法,可以試舉三種:
1因果的觀念
因果觀念是宗教的信仰,也是事實如此。所謂事實,是在現實的生活裡面,我們做任何事,都會有反應,有結果。如果通過宗教的信仰,就相信這一生之前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有無量無數的前生。此生之後還有來生,若不解脫,會有無量無數的來生。我們現在所得到的結果,也許會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不公平的事,這應該是從過去生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我們具足這個信心或這種觀念的話,遇到任何不平的事而又無能克服、無法解決、無法抗拒之時,也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對它、接受它了。
2因緣的觀念
一切的現象都是由於不同因素的聚合而產生,也由不同的因緣關係而消失。當我們知道任何事的成功之時,不需要那麼興奮,也不需要那麼高傲,因為完成一件事絕不僅是出於個人的力量,而是來自天時、地利、人和,眾多的因緣共同的力量。如果遇到逆境,遇到壞的情況發生之時,也用不著太難過,因為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說過:「當黑夜非常黑的時候,就知道離開天亮已經近了。」所以任何現象的出現或消失,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那裡用得著去為之難過或興奮呢?如能心理平靜,就會健康長壽。
3慈悲的觀念
普通人總是希望人家慈悲自己,自己則不必慈悲人家。很多人自己做錯事的時候,常希望人家能夠原諒自己,而說:「請你們不要用聖人的尺度來要求我嘛!」但是看到人家有錯誤的時候,就要得理不饒人了:「你是應該做對的,你為什麼做錯了?」這就是不慈悲。
慈悲可有四個原則:(1)要調和自心的矛盾,(2)要憐憫他人的愚蠢,(3)要原諒他人的錯誤,(4)要關懷他人的苦難。其中第一個要調和自心的矛盾,特別重要。要想自己的心裡安定平穩,必須先要有因果觀念和因緣觀念。自心平和,然後才可能有真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你若能夠憐憫他人、原諒他人和關懷他人,就可保證你的心理已經是相當健康了。
(二)用修行的方法,可以試舉兩類:
1念佛
念佛有兩種作用:(1)念佛求生佛國淨土,他就能夠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永遠的未來,而把現在的麻煩,放下不管。(2)可以轉變心理的問題。當心理不平衡時,把心念轉向持名念佛,專注佛菩薩的聖號上去,就能暫時擱下不平衡的問題。所以我常勸人家說:「當你發脾氣要罵人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等於是說:你生氣的時候,把問題交給阿彌陀佛。
2靜坐
靜坐的功能可以把散亂的心集中,把不平衡的心安定,然後散念消失,正念相繼,便叫作入定。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使你煩惱了。然後從定的程度,進一步親證無我的智慧,那便是叫作開悟。悟境出現的時候,心理一定是相當健康的了。不過悟有大小,如屬小悟,在悟的那段時間,心理沒有問題,悟境過後也可能又有問題。但是,有過開悟經驗的,已經知道如何去解決那些問題了。所以,縱然是小悟,也比沒悟的好。(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講於三藩市市立總醫院,楊泳漢醫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