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與悟 聖嚴法師著

禪與悟 聖嚴法師著

禪─平常身心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什麼是平常身心?
  
  什麼是平常身心?一般人的身心狀況稱為平常身心,修行修了一段時間,而有了成就的人的身心也叫平常身心。
  
  (一)平安的身體
  
  普通人的身心狀態,若從身體來說是有病的,從心理而言也是有問題的,但我們卻認為這是正常的。人自出生開始,就是帶著父母的遺傳而有了身體。父母本身沒有絕對的健康,所以,任何一個嬰兒出生的時候,也就帶著若干的病來到這個世間。
  
  有一次我和一位醫生在街上走著,他向二個人打招呼,並跟我介紹他們是他的病人。我很驚訝,因為這二個人看起來沒有病啊!怎會是病人呢?後來我問醫生,他們得了什麼病?他說:「是啊!從醫生立場來看,凡跟我有關係的都是我的病人,雖然你看他是好好的,但他還是有病啊?」從那天之後,我就肯定從醫生的立場來看所有的人都是病人。有的人雖看過醫生,但是病根還沒有完全去除;有的根本沒發覺有病,但已經潛伏著病因。
  
  既然世界上沒有人不害病,那麼有病是正常的;既是正常的,我們就應該接受它。不需要對病產生恐懼、害怕或怨恨。身是如此,心亦如此。我們的心從出生以來,便是不滿足的,這是因為我們對世界有追求和討厭的二種心態。也就是貪、瞋的心態。永遠追求、執著好的事物;永遠逃避、拒絕、反抗不好的事物。
  
  曾經有一位母親問我:「佛教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嗎?」
  
  我說:「那麼妳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惡?」
  
  她回答:「佛教說人人都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很疑惑,因為我有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出生後,脾氣很壞、貪心也很重;只要不滿足他,就拳打腳踢,又哭又鬧,讓我覺得他可能是從阿修羅道、餓鬼道投胎來的。後來第二個孩子也降生了,以為他會好一點,想不到卻比他哥哥還壞。帶這二個孩子非常辛苦,給他們很多愛心都沒任何好的反應,無論如何都不能使他們滿意。我氣得只有打他們、罵他們;但卻使他們恨我,更不喜歡我。從孩子身上,我發現人之初,應該是性本惡。」
  
  我告訴她,人無所謂生就是惡、是善,而是從無始以來,一生又一生的帶了許多煩惱,所以出生後,還沒接受教育的時候,他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煩惱心,帶著煩惱來,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
  
  有一位香港的慈善家告訴我:他的前半生沒做過一件好事。我覺得那是正常的事,因為他前半生沒有想到要做好事,所以,從現在來看,他的前半生是沒做好事,但在那段生活期間,他會想到自己是沒做好事的人嗎?會想到自己不是個好人嗎?
  
  當時如果他想自己不是一個好人,那他已經做了好事。而若他認為自己還不錯,所以不需要做什麼好事,那到了後半生成為慈善家時,才檢討自己前半生沒有做好事,從這個標準來看,誰是好人呢?
  
  所謂病就是身體的病,或心理的病,這二種病加起來,就讓我們不自在。如果我們瞭解這是一種平常人的身心,那麼我們對於自己的家人或所接觸到的人,就會採取一種容忍、同情、諒解、慈悲的心態。所謂「同病相憐」、「同舟共濟」,我們都是有病的人,病人看病人,彼此互助,這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人當成健康的人,而把自己當成病人,這可能有問題發生了,會只希望人家原諒自己,而不原諒別人。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人人都有身體的病及心理的病,他們做了任何對不起我的事,做出了任何對不起社會的事,要給他們一份同情和憐憫,這也是佛法所講的慈悲的精神所在。
  
  而已經開始修行的人,他們的身心也是平常身心。因為他們修行以後,身心會有一種變化,那是平安的身體和平靜的心理。雖然身體可能還是有病,但是他會比較安定,不會因為有病,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般焦慮、煩躁。有的人生病後,胡亂投醫,什麼醫生都去找,什麼藥都吃。但那就像一條船有許多船長,只會增加不安。也有很多人非常注意身體的保養,但對身體太愛護,反而使其更壞。修行之後,原則是這樣:吃的粗,營養好;吃的少,吸收多;不吃很精緻的東西,但要細嚼慢嚥,只吃七八分飽,不暴飲暴食,這樣身體自然會平安。
  
  (二)平靜的心理
  
  平靜的心理是怎麼產生?即以一種修養、修行的方法,使我們的心經常保持寧靜。第一個方法就是,當你生氣的時候,或是非常的煩躁,以注意呼吸為方法,注意呼吸在鼻端一進一出,你的心緒就會漸漸平靜下來。就如在演講前,做幾次深呼吸,可緩和緊張的情緒,這也是修禪定的基本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移情作用,藉注意力的移轉,如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平緩心理的不平衡。例如面臨忿恨不平的事時,不管信不信佛,念一句「阿彌陀佛」,便可把不平的情緒緩和下來。不要只認為念阿彌陀佛,就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其他無任何用處。所以,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以移轉作用作為解除心理問題的方法,這也就是修行。這種方法平常都可運用。
  
  有人問我說當他生氣時,喜歡罵三字經,一罵氣就消了,所以念佛是不是等於罵三字經?我說不一樣,罵三字經,罵過後心裡還是氣,謾罵對方也使別人生氣,二人氣上加氣,麻煩更多。而念阿彌陀佛,對方認為你是在懺悔,氣也就消了。這不是很有用嗎?
  
  (三)日日是好日
  
  而一個人修行到相當的程度時,其身心狀況是如何呢?可用「日日是好日」來形容。我們平常人在一星期中,情緒大概三天下雨,二天刮風,另外二天則是晴時多雲。日日是好日,怎麼可能?這句話是雲門禪師問他的弟子:「十五日以前的事不問你們,請把十五日以後的情況告訴我。」弟子們無一個人能回答他,結果他自己回答說:「日日是好日。」
  
  我們平常見面的時候都會問一句:「你好嗎?」「近來好嗎?」這是問候的習慣語,關心著彼此是不是每天都過得很好?但是,真有可能每天都很好嗎?傷風感冒都沒有嗎?不會頭痛、或走路不小心碰到石頭嗎?搬東西時從來不會去掉一塊皮嗎?應該會有,那既然有,怎麼可能天天是好天呢?
  
  我曾經遇到一位四十多歲的法師,有一次我看到他劈柴的時候,劈到了手指,血流了很多。我就問他:「你要緊嗎?」,他說:「很好,很好。」,我說:「你已經砍掉一半手指了怎麼還好啊?要不要幫忙?」他說:「很好,我在消業,可能我過去殺了一條豬或一頭牛,現在砍了半根手指消業,以後就沒有事了。」
  
  遇到災難算不算好日呢?當然是了。因為身體雖受了苦,或受人家批評、攻擊,但只要心裡面的狀態天天是正常的、平靜的,不就是日日是好日嗎?
  
  二、現代人的身心
  
  我曾遇到一位年輕人,他沒注意到旁邊有個上了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踩了他一腳,年輕人害怕得轉身就溜了,而年紀大的那個人及時追趕他。我想不得了,可能會吵架了。等他追上,他抓著年輕人說:「不要怕,對不起,我的腳讓你嚇了一跳。」
  
  (一)身心緊張
  
  現代人的身心狀態是怎樣的情況?第一是身心的緊張,因為我們的時間感覺太短,空間感覺太小,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太頻繁,相反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照道理來說,我們接觸的人越多,應該跟人的關係越好,事實上卻相反。為什麼?過去的人生活環境比較單純,所以,關係以關懷比較多,而今因為接觸的人多,且現在的人太忙,不知道對那一個關心才好,所以就不再關懷他人了。那麼現代的人最關心什麼?關心自己。如何關心呢?就是防備,預防所接觸到的人是否會對我們不利,或是挖空心思,想如何讓跟自己接觸的人能對自己有利。如此一來,我們便生活在緊張之中,將見到的人都當作小偷、仇人,甚至自己嚇唬自己,增加自己的緊張。
  
  例如在紐約東初禪寺時,有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來寺裡,因為很久沒看到他們,我就問他們好嗎?他說:「師父,不談也罷,做人、生活不容易啊!我們這幾個月來都是在緊張、奔波之中,所以,今天來求平安,散散心。」我想他們該會留下打打坐或念念佛吧!結果只見他緊張的叫他的家人一起燒香、拜佛,拜完後要趕快走。我便攔住他們說:「稍等一下,你們不是來求平安的嗎?怎麼如此緊張呢?到這兒是希望散散心,讓心平靜點,結果你來了卻這麼緊張。來就是求平安,心要安定下來。」像這種例子是不是很多呢?
  
  (二)物質的緊張
  
  第二種狀態是物質的刺激,所謂物質的刺激是指凡眼睛所見到、耳朵所聽到及嘴巴所吃的,處處都是誘惑,五花八門,眼花撩亂,這是過去社會沒有的現象。
  
  最近有個信徒問我說,因為他有一輛賓士的轎車,所以最近很麻煩,因為臺灣有一個集團專門追踪勒索坐賓士轎車的人,他說:「這車子怎麼辦啊?」我說:「把它賣掉。」他說:「不能賣,賣了就沒車坐了。」我說:「坐計程車啊!」結果他回答說:「不能坐計程車,太不方便了。」這就是物質條件使得我們不自在。坐了賓士車害怕,不坐又不能過日子。所以,物質條件反而使我們現代人沒辦法得到安全感。
  
  (三)心靈的空虛
  
  第三是心靈的空虛,物質生活豐富的人,不等於他擁有快樂和平安。當一個人心裡感到空虛,便會時時覺得有威脅,並且不易滿足。心靈的空虛就好像是空中的一片羽毛,也像水上的浮萍般,處處飄,不知道何處是落腳的地方,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可依靠的。諸位可能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俗語,有錢就有勢,有勢就有力,有力就可靠,這幾乎是現代人的觀念,但真的有了錢就是最安全的保障嗎?其實追求錢、權,或勢都是既吃力又空虛的事。
  
  有勢的人怕勢力失去了,失去權勢的時候,比沒有得到權勢前更痛苦。所以有權勢的時候,他就恐懼什麼時候權勢會失去,因此沒有權勢要追求權勢,等失去之時,卻也是真正痛苦的時刻。所以現代的人心靈的空虛比過去的人嚴重,物質條件越豐富,精神生活越貧窮。
  
  我們這一代的人是最可憐的,拿我個人來說,如果我不是出家人的話,我可能會覺得我很可憐,乃至生不如死,因為我在臺灣,臺灣的人把我當成是大陸人;我到了日本,他們當我是中國人;等到了美國,美國人說我是東方人;回到大陸,又說我是臺胞,真不知道我究竟是那裡人?還好出家人是「出家無家,處處家」,否則我就成了「天涯淪落人」。
  
  我不是天涯淪落人,我是處處的主人,無論人家怎麼說都毫無影響,所以出家很好。就如我們曾講的如來如去,到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都能把某一處當成自己的地方;因緣要我走,我就走,走到另一地方亦能安身立命的住下來。如此我們的心靈就不會恐懼了。
  
  (四)失落了自己
  
  此外,失落了自己也是現代人的問題,所謂失落,是說自己被環境所迷,亦為時代所迷,也可以說走在時代的十字路口和環境的岔路,不知道那個方向才是歸處、才是彼岸。有人問我:「師父,是誰叫你出家的呢?」
  
  我說:「我師父叫我出家的啊!」
  
  他又問:「你那時想出家嗎?有沒有後悔過?」
  
  我說:「其實我不知道要不要出家,人家叫我出家我就出家了,出了家以後,也覺得好像生出來就該出家,所以,我沒有懷疑過是對還是錯,就這樣,便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了下來。也許我的因緣很好,環境對我的誘惑不多。所以感覺出家很好。」
  
  因為我知道,我大概只能做和尚了,若不做和尚,其他的事我想也不適合我做。
  
  可是很多的人不能夠瞭解自己,也不知道該選擇怎樣的出路,在一生的生命過程中有許多十字路口橫在前面,常常會不知何去何從。
  
  因此就有如香港黃大仙廟的香火鼎盛、臺灣媽祖廟的人潮洶湧。此外還有很多測字攤及算命仙,他們也都生意興隆,這就是因為有許多人,常常失去方向,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去求神、求籤、問神、測字、算命、要求指點迷津。我們這時代的人,還這麼迷信。那是因為失去自信心,便不得不以碰運道心態,求助於迷信的行為。
  
  能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者,相當不容易,如果要達成自知自信的目的,需要有二種方法:1.是用佛教的觀念來引導我們、指導我們;2.是要能平衡身心。若對自己有信心,對三寶會有信心;信了三寶對自己就會更認識。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我們首先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後知道自己的優點,便是最基本的方式和作用。
  
  因此,禪的修行的功能,可使我們達到三種目的: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昇華。身心健康之後,便能進入精神健康的領域。所謂精神領域,就是能夠更有智慧、更客觀;越能客觀的人,精神生活越豐富,精神力量越大。希望諸位能有機會學一學禪的修行和方法。(一九九○年十月十九日講於香港沙田大會堂,由弟子根據錄音帶整理成稿)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悟與靜坐
第3頁:問答討論 第4頁:禪與悟
第5頁:禪與纏 第6頁:悟與誤
第7頁:情與理─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第8頁: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9頁:夢中說夢 第10頁:法喜與禪悅
第11頁:心淨國土淨 第12頁:人間淨土
第13頁:禪─如來如去 第14頁:禪─解脫自在
第15頁:禪─平常身心 第16頁:禪─擔水砍柴
第17頁:禪─人類意識 第18頁:禪─心理健康
第19頁:禪─內外和平 第20頁:禪─你.我.他
第21頁:禪─多.一.無 第22頁:有分別與無分別
第23頁:正道與邪道 第24頁: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第25頁:禪與日常生活 第26頁: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第27頁:禪的文化 第28頁:《六祖壇經》的思想
第29頁:禪意盡在不言中 第30頁:附錄 - 〈默照銘〉全文 宋.宏智正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