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狹路相逢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剛才從文化館下來農禪寺,馬路上都是車子,短短的路程,要花好長的時間通過。在臺北市,有好幾條交通要道,每當上下班的尖峯時刻,放眼一片車海,交通因而阻塞,大小車子只好以牛步前進,即使彼此猛按喇叭也無濟於事。
  
  我有一回從北投上臺北,計程車司機說大路會塞車,便穿過士林市區的小路走,以為人少可以快些,但是既有這位聰明的司機,也必有其他聰明的司機,我們的車在小街上不但車多人也多,他轉過來轉過去,三公尺一息,兩公尺一停,邊開車邊罵:「豈有此理!為什麼這麼多人?」聽到路人也在嘀咕:「計程車怎麼這時候開進市場來了!」這是狹路相逢,彼此成仇。路本無廣狹,難以通過便是狹路。我曾在禪宗語錄上,看到「狹路相逢」這句話,意指在修行的路上,會遇到狹路而難以通過。這可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它。
  
  一、好事多磨
  
  俗話說:「好事多磨」,成就一樁世間好事,尚且要費盡心力,突破重重困難,何況是修行?修行路上,從薄地凡夫到成佛,一個障礙接一個障礙。有時障礙確實存在,有時是自己一邊走,一邊製造障礙,而使自己必須跌跌爬爬地通過這些障礙。
  
  有一次,我上樓梯,有人喊:「師父!」我一回頭,差點向下摔倒,原因是踩著了自己所穿的海青的下襬。可知,有身體就有障礙,有心念就有障礙。
  
  修行人就怕自己不反省自己是凡夫,福德淺薄、智慧不夠、煩惱障重;當常以聖人的境界心嚮往之,而不要以為自己就是聖人。要求凡夫立刻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但能夠知道慚愧,願意修行,並盡力而為,這便是負責任的態度了。
  
  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讓它煩去,自己不煩,久而久之,煩惱會愈來愈少。有人要跟煩惱鬥,那將更加一層煩惱。用意志力也許可以戰勝煩惱,但這只是暫時的,好比用石頭壓草頭,強勁的煩惱草根,還會從旁的縫隙間冒出來,或者石頭移開後,草依然茂盛。
  
  在修行中的懺悔法門,便是要讓積壓的煩惱露出來,好比出清一個千年的廁所,必須先洩其臭氣。事實上,人心中所積藏的無明癡闇,豈止如千年古廁,乃至是億萬萬年以來的老廁所,裡頭的貪瞋愚癡,既髒且臭。開始修行就是將它打開,讓它風吹日曬;雖然最初之際,是臭穢難當的,但時日一久,臭氣自然消散。修行人不能不面對事實,你希望一個茅坑是清潔的,不應該臭,這已經違反了常理。
  
  修行,要什麼都好,隨境而安;任何煩惱境界出現,都不要理它,既不拒也不迎。境界好比五月天的蒼蠅,日本話叫作「うるさい」(討厭),愈想趕牠走,愈覺得討厭。你揮一揮,牠飛兩轉,你一停手,牠又回來了,繞著你的臉上、身上嗡嗡作響。據說,釋迦世尊在樹下長期坐禪修行之際,鳥兒看著他的頭髮軟軟的,便在他頭上做了鳥窩、生蛋、孵小鳥、拉屎;佛是知道的,就是不管它,結果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所以修行時,遇到障礙,以不排除為原則,不以障礙為障礙,不將障礙當作對象來破除。
  
  二、峯迴路轉
  
  在學著修行期間,如果遇到了障礙,需要過來人幫忙,需要師父的指導,師父會告訴你應該怎麼辦。
  
  有人在打禪七時,老打妄想,我就叫他不用方法,專門打妄想。他說在家中就可以打妄想,何必來打禪七,我說不一樣,一個是打禪七,一個只是打妄想;禪七中打妄想是蓄意的,日常生活中打妄想是隨意的,是不知不覺地在打妄想。
  
  結果,這個人打了幾天妄想,跑來告訴我:「師父,我沒什麼好想的!」
  
  另有一個年輕人,禪七期中,老是放不下媽媽的影子,我就教他想媽媽的面孔,想媽媽煮的菜,想媽媽罵人、嘮叨的樣子等等。結果他一樣也說:「師父,我已把媽媽想過千百遍了,就是這麼多了,再也沒什麼可想的了。」又有一個人老是打瞌睡,修行是不可以貪睡的,但老是想睡,也許真的讓他睡一覺就好了。師父會看你的情形而給予適當的引導。
  
  有一位太太,在禪七中坐得一炷好香之後,因某種原因,好的情況就消失了。她很懊惱,我告訴她,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必希望它再來。女孩子十八姑娘一朵花,但她必然會長到十九、二十歲,乃至三十、四十歲的,日子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時光既不可能倒流,經驗也不求其重現,你希望它再來,本身就是一種執著,這是內心中修行的障礙。障礙有順緣、逆緣,有障礙是好現象,表示你在修行。在狹路不通時,不要拼命鑽,停一停,必然會有峯迴路轉之機的。
  
  所謂不得力處,正是得力處。自己知道修行不得力,可能你已經得力了,只是你自己不清楚罷了。或者,你既然還能知道自己不得力,顯然你是在修行中。反過來說,自以為修行得力的,很可能有問題。《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所發現,有所執著,以假為真,或得少為足,也都是修行的障礙。
  
  只有兩種人是沒有障礙的:一是修行圓滿的人,感覺走在一條無邊無垠、寬闊平坦的大路上,無一處不是路,根本沒有障礙;一種是沒有開始修行的人,因為沒有修行,也無從發現障礙。對修行人而言,處處荊棘、處處障礙,而處處難過、處處過,才是修行者的正常態度。
  
  禪的修行,不僅是狹路,乃是一條無頭路和絕路。但只要你走上了路,走著走著,會自己走出路來的;所有禪宗祖師們走過的路,是他們的路,不是我們的路,自己的路要靠自己來開創。
  
  我們從書本所見的,由耳朵所聽聞到有關修行佛道的法門,只能說是前人的一些經驗,僅供我們作為探路的工具,或是地圖上的路線,被稱為修行的方針及方法而已。有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又有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向涅槃城,其實不盡然!於禪的初修者而言,那路是不通的,門也是關著的。
  
  諸位有過爬山的經驗嗎?原始山林,根本無路可走,當你撥開雜草、荊棘、葛藤,或沿崖邊或沿小溪,便會走出一條路來。諸位都有過游泳經驗嗎?水中更沒有路,當你游過時,就有了一條水路。修行者的心路,是一條非常狹隘甚至是沒有形相可循的路;但只要有信念,走著走著,自然會走出一條路來。
  
  我另有一次經驗,是從北投山上的文化館下來農禪寺,正好遇到星期假日,又是陽明山的花季,因此文化館前的地熱谷風景區,也是人潮洶湧。我坐上計程車,被夾在車陣之間動彈不得,司機靈機一動,把車頭掉轉過來,朝相反方向的單行道開,結果很順利地被我們開出來了。這本是違規的,若遇到警察,一定受罰;結果真的遇到警察,出乎意料地,沒有開罰單,倒是指著一條小巷子對我們說:「好了,到此為止,你們從這兒繞出去吧!」我們很快地繞出了巷子上了大路。這是無路中的路,本是反路,卻成了正路。
  
  第二種狹路,是修行已經得力,得力不是「所作已辦」的完成,只是奠下了基礎,我們稱為見道;好比睜開眼睛,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路,見道後才開始談得上修道。
  
  我讀過一本英國人寫的《西藏旅遊記》,裡頭敍述他在西藏時,往往站在這一座山頭上,看另外一座山,不過近在咫尺,好像目標在望。但這是假象,真要走到那個山頭,可能要費好幾天,因此,他感覺西藏是個神祕的地方,好像有什麼神力,把路的距離一直拉長延伸了出去。其實,這是因為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視野寬廣、視線清晰所產生出的一種特殊感覺。這個可以比喻修行過程中的見道,見道只是到了通向目的地的路,或者已見目的地遙遙在望而已,漫長的旅途,還等著你繼續努力哩!
  
  三、菩薩難為
  
  見道後還是狹路,仍然有諸多的障礙;菩薩要度眾生才能成佛,但眾生難度啊!開始明明是可度的眾生,到最後可能卻變成最難度化的棘手人物。
  
  別想度眾生是順利事,究竟是凡夫好做,菩薩難為;這好比世間兒女好做,父母難做一樣。(底下有人說:「徒弟好做,師父不好做。」)的確,有一回,是夏天天快下雨之前,北投文化館的牆角下,到處都是螞蟻。我聽到兩個弟子對話,一人說:「某某師兄,你給牠們說皈依,要牠們將來做你的徒弟!」另一人則說:「你不要害我,我寧可永遠做徒弟,不要做又累又辛苦的師父。」
  
  這倒是真的,做徒弟的,除了正常隨眾的日課,不必擔負額外的責任。做師父的可不行,從早到晚,累得要命,到了晚上眼睛都睜不開了,還得處理許多未了的事情。多一個信徒,多一些事情;多一個徒弟,等於多一個包袱。我常自嘆福德不夠、因緣不足,感人的力量不夠,應該好好地修滿了福德智慧再來。可是若不度眾生何以報佛恩?若不度眾生何以增福德?如今既已一腳踩上了這條路,只好繼續往前走。以前我自己做徒弟時,冷眼看我的師父,以為他老人家真是自討苦吃,幹嘛管得那麼多?做那麼多?幹嘛這麼囉嗦,每天東摸西摸,忙到深夜還不睡。有時我早早溜去睡了,第二天師父罵我:「怎麼師父沒睡你先睡了?」我想既沒那麼多閒事,到了時間不睡又何苦。很快地,自己也當了度人的師父了,想想這條路好難走喔!
  
  四、浩蕩赴前程
  
  菩薩道又叫難行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個凡夫在見道後,依靠自己的願力度眾生,其艱辛可想而知。見道啟智慧,度生增福德。見道之後,要繼續慧業、定業的修行,並也少不了修行度生的福業。長蘆宗賾的〈坐禪儀〉劈頭就說:「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這時狹路相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見到了宿世仇人、怨家,一邊了舊業,一邊修福慧。所謂冤家路窄,菩薩不但不逃避,而且已知避也避不開,他既和你有緣,非得了這份緣不可。他要討回你的欠債,你得償還他的積欠。你幫他的忙,他搗你的蛋。度化這些人,必須要花很多心血。這些既是你修行上的障緣,也是修行菩薩道的逆增上緣。
  
  另一種的狹路相逢,是逢到了你自己,是對面相逢不相識的「我」。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的一切煩惱,便是堅固的「我」所引起的,這是無始以來由癡闇無明薰成的「我」。這時唯有以耐心、恆心,勤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來息滅貪瞋癡的無始無明;經過伏、斷煩惱的階段,然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凡夫境界進入聖位菩薩的層次。無明分分破除,法身分分體現,最後便是成佛。
  
  狹路相逢的痛苦,從初發心至十迴向位滿,始告一段落。進入初地,已證一分法身,雖然以遍法界身廣度眾生,卻已不再有自我身心被煎熬的感受了。這時,才算走出狹路,而上了康莊的陽關大道。(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禪坐會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佛法無邊
第3頁:因緣果法 第4頁:大與小
第5頁:有與無 第6頁:新與舊
第7頁:生與死 第8頁:善與惡
第9頁:放下與擔起 第10頁:休閒與修行
第11頁:在家與出家 第12頁:疑心與疑情
第13頁:守一與守心 第14頁:活路與絕路
第15頁:最上一層樓 第16頁:狹路相逢
第17頁:絕處逢生 第18頁:拈花微笑
第19頁:生死事大 第20頁:魔境
第21頁:降魔 第22頁:禪病療法
第23頁:禪的修行與體驗 第24頁:中國的維摩詰-龐居士
第25頁:附錄 - 禪與新心理療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