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息心銘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息心銘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慮,無多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嶽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關爾七竅,閉爾六情。莫視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捨棄淳樸,耽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邪行終迷,修塗永泥;莫貴才能,日益惛瞢。誇拙羨巧,其德不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內懷憍伐,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邀人令譽,亦孔之丑。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翫暫時,悲哀長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畏影畏跡,逾遠逾極;端坐樹陰,跡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何貴何賤?何辱何榮?何勝何劣?何重何輕?澄天愧淨,皎日漸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安夫岱嶺,同彼金城。敬貽賢哲,斯道利貞。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0、《大正藏》五一.四五八頁上—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聖嚴識 釋亡名,俗姓宋氏,不知其本名為何,世襲衣冠,他的才華出眾,曾為梁末的元帝所重而受禮遇。因其「弱齡遁世,永絕妻孥,吟嘯丘壑,任懷游處。」所以在梁朝王室衰亡之後,即投兌禪師出家。嗣後於北周武帝天和二年(西元五六七年)大塚宰宇文護,遺書邀其返俗做官,他欲以「稟質醜陋,恆嬰疾惱」,固辭不赴,並謂:「鄉國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巖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隨緣化物,斯次願也。」宇文護不能奪其志,反而以「不屈伯夷之節」讚歎他,迎其入咸陽。亡名因作<寶人銘>,以述其志:「余十五而尚屬文,三十而重勢位,值京都喪亂……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乃棄其簪弁,剃其鬚髮,衣衲杖錫,聽講談玄。」(參看《續高僧傳》卷七、《大正藏》五O.四八一頁中——四八二頁中)可見亡名乃是一位自少年時代起即有遁世思想的梁末遺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唐代道宣的《續高僧傳》,將「亡名傳」列於<義解篇>,可是到了宋代《景德傳燈錄》的作者道原便將亡名視為重要的禪者,而把他的< 息心銘>與菩提達摩的<略辯大乘入道四行>、傅大士的<心王銘>、三祖的<信心銘>、法融的<心銘 >、神會的<顯宗記>、希遷的<參同契>、玄覺的<證道歌>,同錄於《景德傳燈錄》卷三0。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日本學者鎌田茂雄博士以為亡名的禪思想,和南宗禪六祖以下的精神並不相同。南宗禪是以般若的慧為根本,亡名的禪境,卻以老莊為其背景。例如<息心銘>所云:「多慮多失,不如守一。」雖四祖道信有「守一不移」及五祖弘忍有「守本真心」之說,但其「守一」的思想,畢竟是道家的。又如:「莫視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實可以考慮到與老子思想的淵源。又云:「一道虛寂,萬物齊平。」則可聯想到莊子的<齊物論>。而其「多知多事」及「多慮多失」則是表現著否定知解並見任其自然的一種思想。所以本篇<息心銘>的基本立場是與隱逸遁世的道家思想接近的。(《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二四二—二四九頁,東京春秋社出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將<息心銘>錄入本書的目的,是在介紹中國禪的歷史背景及其觀點的轉變。唐代的道宣時代,不以亡名為禪師,宋代的《景德傳燈錄》中,便以他為禪門的龍象,後代以迄今日,仍有不少人以為禪與道是相輔相成的,也可說明了時代的趨向。不過,如果出於道而入於禪,只要能放棄道家的情執和見障,確可把道家的工夫變為禪門的初階。比如本篇「何勝何重?何劣何輕?何賤何辱?何貴何榮?」的思想,是在表達萬物平等觀的自內證,此在修行的層次上,對普通人而言,已經不容易;但其仍有落於自然神論或泛神論的所謂我與一切,不一不異的大我局面的可能。假如再能以般若的空慧,照破這個大我,便會落實到出世而不是隱遁的大乘精神,也就是南宗禪的全體大用上來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第3頁:息心銘 第4頁:心王銘
第5頁:信心銘 第6頁:入道方便
第7頁:心銘 第8頁:〈修心要論〉節錄
第9頁:《六祖壇經》錄要 第10頁:參同契.草庵歌
第11頁: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第12頁:顯宗記
第13頁:平常心是道 第14頁:心要
第15頁:五階三宗 第16頁:臨濟宗旨
第17頁:洞山宗旨 第18頁:默照禪
第19頁:省力處 第20頁:坐禪儀
第21頁:《禪關策進》錄要 第22頁:觀心銘.初心修悟法要
第23頁:《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第24頁:《禪門鍛煉說》要略
第25頁:參禪法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9:20
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
第 1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8:52
"雲何能得悟解法相",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