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雲何報怨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違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安心無為,形隨連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闇,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於諸有,息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則行檀捨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目《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八五.一二八五頁上——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聖嚴識 中國的禪宗,由菩提達摩自印度傳來,是一樁史實,所以宗門常用「祖師西來意是什麼」作為話頭來參。達摩何時來中國,則眾說紛紜,根據《傳法正宗記》,說他是於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五二O年),《寶林傳》、《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皆說他於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來華。他在中國,雖遇見了深信佛法的梁武帝,但卻未能投機,結果在嵩山面壁默坐九年,所得弟子僅僅慧可及道育二人。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達摩祖師留下的著作極有限,此處所收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大概是在達摩圓寂後約一百一十年。根據他被世間傳流的法語,整理而成的。其實這篇文章,不是專門指導行人如何進入禪門的教材,乃是介紹達摩祖師對於修行佛法通途的看法。講到禪的理論及方法的,只是短短二幾個字。因此道宣的《續高僧傳》以壁觀與四行為達摩之道;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所稱:「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大正藏》四八.四O三頁下)者,即是指的本篇的二入及其所稱:「凝住壁觀」、「安心無為」。至於現今流通的《少室六門》所收者,除了<略辯大乘入道四行 >之外,尚有<破相論>、<血脈論>、<悟性論>、<安心法門>等,其成立年代,多有議論,但也值得流通,故被收入《大正藏》卷四八及《卍續藏》卷一一O。讀者不妨自尋參閱。有關達摩祖師的史實、思想、禪風的考證說明,可參看日本關口真大博士的《達摩大師?研究》、《達摩?研究》。印順博士的《中國禪宗史》第一章。「達磨」及「達摩」兩種寫法,也有其歷史背景。早期的禪宗史料,例如唐代的淨覺所集《楞伽師資記》、杜胐的《傳法實紀》(《大正藏》卷八五)及道宣的《續高僧傳》卷一六(《大正藏》卷五O)均用「達摩」,而在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卷三及卷三0(《大正藏》卷五一)則使用「達磨」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第3頁:息心銘 第4頁:心王銘
第5頁:信心銘 第6頁:入道方便
第7頁:心銘 第8頁:〈修心要論〉節錄
第9頁:《六祖壇經》錄要 第10頁:參同契.草庵歌
第11頁: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第12頁:顯宗記
第13頁:平常心是道 第14頁:心要
第15頁:五階三宗 第16頁:臨濟宗旨
第17頁:洞山宗旨 第18頁:默照禪
第19頁:省力處 第20頁:坐禪儀
第21頁:《禪關策進》錄要 第22頁:觀心銘.初心修悟法要
第23頁:《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第24頁:《禪門鍛煉說》要略
第25頁:參禪法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9:20
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
第 1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8:52
"雲何能得悟解法相",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