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附錄一 - 禮佛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附錄一 -- 禮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請師父開示禪宗禮佛和方式及意義。禮佛時應該抱著什麼態度?您有時說要以懺悔心來禮佛,有時又說禮佛時要覺知身體和動作,有時又說要以感恩心來禮佛。您也說到不同的禮佛方式,以及經由禮佛的修行可能得到的不同層次的成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禮拜是很古老的行為,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出現時,老早就存在於古印度。當時在印度宗教是主宰的力量,在人們與神祇、靈界之間存在著許多互動的模式,禮拜就是其中之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們站著或坐著時,頭向上、雙眼向前。禮拜時,是以象徵的方式把自己的頭禮拜對象的腳部,翻上的雙掌象徵承接對方的雙腳。頭是身體最高的部位,腳是身體最低的部位,因此禮拜者是以自己身體最尊貴的部位去接觸對方最卑下的部位。在這種姿勢中,更容易從心中生起謙卑、不足、不完美之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這種姿勢和心態中,我執會減輕,心靈會更澄明,問題更形清楚、更快消逝。這種感覺生起時,人們也更容易與神祇接觸。神祇是不是真正存在,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然而,我們還是不能說宗教只是迷信,或否認靈界的存在。的確有其它領域的存在,而我們也的確與這些領域的生靈互動,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單憑這一點,禮拜就很有用,這是超越我們人類限制、接觸靈界的一種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佛陀的時代,人們以兩種方式成為信徒:一是皈依佛、法、儈三寶;一是對佛陀表示禮貌、敬意,禮貌包括了儀式的姿勢或動作,敬意則主要是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皈依或感恩三寶,是大多數佛教徒都熟悉的象徵行為。那是以兩種不同的方式,經由禮貌和敬意表達出來:一是供養,一是儀式。表示敬意的儀式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合掌、凝視指尖、鞠躬,更複雜的姿勢則是禮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禮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膝蓋、手肘、額頭接觸地面,雙手伸前、翻掌,這是我們一般常見的方式;另一種是以全身的正面伸展、接觸地面。彎腰禮拜時,頭部和身體必須維持一直線,否則可能會頭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供養是什麼意思?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師:就像字面上的意義,把自己的東西提供給三寶,盡自己所能的去做。如果經濟情況許可,供養可以包括金錢。但金錢不是唯一的供養方式;可以供養清水、食物、鮮花,也可以提供服務。切記,重要的是心意和動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禮拜就像以身體來供養。根據經典,有六種修行方式:讀經、抄經、禮拜、供養、懺悔、說法,打坐則是比較特別的修行方式。古代人們修法時,多半是由這六種修行方式開始。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打坐時,許多人遇到身體和心理的障礙,那是業力現前。他們也許會抱怨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散亂,甚至不能長時間讀經:如果誦讀,就會疲倦;如果默讀,心就會散亂。這時,禮拜就是很好的修行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佛教中很強調禮儀、敬意、懺悔,尤其對打坐有困難的人更是如此。懺悔禮拜經常很有用。在西藏的金剛乘傳統,剛開始修行的人以四加行開始,第一個加行就是禮拜十萬遍。禮拜十萬遍之後,生理、心理狀況都已改變,打坐也就容易得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中國從宋朝起,尤其是天台宗,鼓勵禮拜修行,彙集了許多不同的儀軌供人來做懺悔,其中之一是(法華懺),其它儀式根據的是其它經典。對大多數人來說,修行很難達到三昧,因此懺悔禮拜很重要而且有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已經解釋了禮拜中不同的動作。此外,禮拜可快可慢;可以在佛像前或心中默想三寶,也可以不要這些;可以只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動作。禮拜時覺知自己的動作,最終是要忘掉自己的身心——在本質上消失——讓禮拜自己進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禮拜時把心集中在動作上,可達到四個層次的專注。第一個層次是指揮動作時,注意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第二個層次是不注意所有的細節,但知道自己在指揮動作。第三個層次是不指揮身體,也不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但還是看它在禮拜。第四個層次是不知道身體或動作,但繼續禮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第四個層次時就進入了三昧。其實,第四個層次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止不動,不管是靜止在向上或向下的動作。這時身心分離,以致無法移動,但這不是真正的三昧;更好的一種是即使心不動,但身體繼續禮拜,這才是真正的三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昧的層次不易達到。在禪中心這裡,我只看到少數人達到第四個層次的第一種,也看到一些人達到第三個層次,他們說這時看自己禮拜就像看別人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到目前為止,我談的是慢動作的禮拜。即使在慢慢禮拜時,可能還會有許多妄念。如果無法使念頭靜下來,可以嘗試快動作禮拜,通常可以減少妄念,尤其配合念佛時更是如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至少數過四種拜佛的方式:恭敬拜佛、感恩拜佛、懺悔拜佛、三昧拜佛。關於前三種拜佛的方式,不能一邊拜佛,一邊長時間維持那種心態。可以用感恩心拜佛一段時間,但那種念頭會減弱、消失;恭敬拜佛、懺悔拜佛也是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懺悔拜佛在禮拜前後通常包括了某種誦唱,這種誦唱表示懺悔之情,但主要的部分還是拜佛。在禮拜時,不要控訴、指責自己,也不要陷入自憐,心裡不要有這些感情。一旦懺悔,就把心情擱下,專心拜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若把懺悔擱下,不就成了三昧拜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二者有所不同。首先,懺悔禮拜在拜佛前後都有誦唱。再者,在這種拜佛中,每一拜時口中都要念不同的佛菩薩名號。因為加上念聖號,所以不可能進入三昧。然而,這種方式禮拜久了,心會靜下來,打坐也就更容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也有人在懺悔拜佛時不加上誦唱,但通常會有一個模式。比方說,每天以懺悔心禮五百拜。然而,這也不表示他們是在強迫懺悔,而只是提醒自己要進行的是懺悔拜佛。這種方式很有用,我當小和尚時就曾做過這種禮拜,過了一段時日得到特殊的感應,頭部覺得清涼,後來心裡就清楚些了。我做這些禮拜是因為師父告訴我,如果要變聰明,就要拜觀世音菩薩。我怕師父趕我走,所以每天五百拜。過了一陣子,我再拜時就不再存著想得到任何東西的念頭,而純粹只是覺得那是件好事、對的事。我只是以懺悔心來拜佛,後來心就清楚些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您會不會建議每週一兩次以拜佛來代替打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如果拜佛成為你修行的一部分,那很好,但不該代替打坐,而是除了打坐之外還要拜佛。但如果你嘗試打坐,卻覺得身心很不舒服,那時可以改為拜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在禪七時,有時您說我們應該反省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然後忘掉它們,專心於拜佛的動作。這麼做的目的何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當我要你們禮拜時,有時要你們反省自己不足之處,有時要你們以感恩三寶的心來禮拜,目的是為了喚起你們內在的懺悔或感恩之情。有這種感情時,心比較容易平穩下來,氣也比較和緩,有利於打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其實很難知道正確的作法。禪七時,我發現自己強要喚起懺悔和感恩之情。我不確定是應該把全副注意力放在這上面,還是只在開始時輕鬆念著它,然後擱下,只集中在動作上。我搞不清楚,因而變得很緊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如果能升起懺悔或感恩之情,那很好。如果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念著它,然後把它擱下,只專心於自己的動作,不要勉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些人在禪七拜佛時,想要落淚,想要懊悔痛哭。如果沒有,就問我為什麼不讓他們哭?這與我無關。所以我告訴他們,不是還不到他們哭泣的時候,就是他們不是會哭的那種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頂禮法師呢?在禪七中,小參之前和不同儀式中,我們都頂禮師父。再者,有些人在歡迎法師和出家眾時也向他們頂禮。我想這是東方的傳統,但許多西方人覺得這種方式很不自在。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抱持什麼態度?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師:我們以頂禮向三寶致敬:向三世諸佛頂禮,因為諸佛把法帶到世間;向法頂禮,因為這是佛陀的教誨;向僧伽頂禮,因為僧團代表了佛陀的教誨,是三寶的具體表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如果向僧侶頂禮,內心的態度應該是向三寶致敬,因為僧侶代表三寶,而不是崇拜他個人,同樣的,僧侶在別人向他頂禮時,不該覺得自己有什麼特殊,而應該視自己為佛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家人如果在非正式的場合遇到僧侶、法師,可以不頂禮,但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有些特別的情況,比方說在禪七時,頂禮是修行和每日儀式的一部分,在早課後向法師頂禮,感恩他的開示,是通行的作法,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這個傳統會不會在西方繼續,就看因緣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僧侶在特殊場合彼此頂禮,或者初次見面、長期不見之後,彼此頂禮。如果每天見面,則不必頂禮。再者,如果僧侶每天看見師父,也不必頂禮。然而修行上的重要問題請教時,應該頂禮師父,其他時候問訊就夠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