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知與行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的知與行

  一、前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謝謝貴校宗教系的邀請,也謝謝史維德(Leonard Swidler)教授為我所作的介紹。天普大學雖然是我初次訪問,確已響往很久。尤其貴系所的傅偉動教授,是我多年的老友,今天相見,特別高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天前我在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的杜克松(Tucson)校區演講「天台止觀」昨天我在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演講「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今天我到貴校講「禪」,好像我什麼都會講似的,其實我每到一處演講,都是在接受行家的考驗。今天的題目「禪的知與行」,也是諸位教授和研究所同學們熟悉的,我能不能通過測驗,尚請諸位在聽完之後,高抬貴手,把分數打高一點。(掌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不立文字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是不可以講的,故稱為「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只要是用嘴巴講出來的,都不是禪。曾有一位禪師,在他快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請教他:「師父,您快圓寂了,請對我們說幾句話吧!」他說:「我這一生,最大的毛病是話太多了,現在,快要死了,你就饒了我吧!」但是今天我還沒有要死,既然來了,當然要講幾句話的,等我要死的時候,也希望學學這位禪師。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各位都知道「拈花微笑」的故事。在釋迦牟尼佛臨要涅盤之際,召集了所有的弟子,手中拿了一朵花給大家看,什麼話都沒有講,弟子們不知道其中的奧義,只有被譽為頭陀第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看著這朵花,微微的一笑。釋迦牟尼佛也點頭含笑,知道大迦葉已懂了他的意思。所以最好的解釋就是不講話,不講話就是最好的解釋。其實,不一定要拿花,我現在手上拿著一張史維德教授剛才給我的名片,你們看,這是表示什麼?沒什麼,只是名片而已!(全場大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在中國禪宗的馬祖與百丈,他們師徒間也發生過一件分案:有一天,他們兩人在外面散步,正好遇到一群野鴨在空中飛過。馬祖問百丈:「你看到嗎?那是什麼?」百丈回答:「看到了,是野鴨!」馬祖再問:「現在呢?」百丈說:「已飛過去了!」馬祖轉身扭住百丈的鼻子,再問:「現在呢?現在呢?」百丈就這樣開悟了。各位,想不想試試,也讓我來扭住你的鼻子?有效,一定有效果,會痛。(全場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智慧,看起來好笑,其實不是。首先要把心停留在現在,現在最重要的。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現在便沒有這回事了。心裡面如果留著過多的痕跡或回憶,在普通人來講,是必然的,但在一個禪師的立場,已經有了開悟的智慧,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現在則是心中了無罣礙,不有任何東西,經常保持非常的明淨和清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超越依賴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禪的智慧是開悟,所以不是靠我們的思想去推敲的,不需要用理論、邏輯來辨證。下面講兩個例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是阿難尊者的故事。釋迦牟尼佛涅盤後,大迦葉召集了五百個阿羅漢來編輯審定佛所說過的經典,阿難記得最多,因此他一定要參加,如果沒有他參加,這一次的編輯大會就不能成功。他出家很久了,始終覺得他是佛的最親近的弟子,也相信佛一定會幫助他開悟,結果佛涅盤了,他並沒有開悟。這一次,他一定要參加這個五百人的集會,可是他不是阿羅漢,他就想到了大迦葉很慈悲,一定會幫助他開悟,結果就是大迦葉在會場門口擋住他,告訴他:「你不是阿羅漢,不可以參加!」阿難問:「那你如何能幫助我成為阿羅漢呢?」大迦葉說:「誰都幫不了你的忙,你請走吧!」這時的阿難,失望到了極點,覺得世界上誰也幫不上他的忙了,因此回到他的僧房,準備打坐了,他說:「現在,我什麼人也不要倚賴了。」結果呢?他還沒有坐下呢,就已經開悟證了阿羅漢果。這就是因為他放下了所有的依賴——對人的依賴、對理論的依賴、對他自己所知所能的依賴之後,就能開悟。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四、自性是空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另講一個深一點也難懂一點的案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一部《楞嚴經》,介紹了二十五個開悟的例子,各各不同,稱為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耳朵是聽聲音的,觀世音菩薩即是從聽聲音而開悟,先聽聲音,慢慢再聽聲音的本性。其實聲音的產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產生以前和產生以後都是沒有聲音的。在產生的時候也是配合了其他的因緣才產生出來的。當發現這樣的事實後,他便「聞所聞盡」,沒有能聞及所聞,「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內在看自性,外在聽聲音,都沒有自性。因此他便「入流亡所」,「入流」是入空性的流,進入自性本空的流,「亡所」,是指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環境都不見了,也就是說,內在的自我和圍繞著自我的環境都沒有了。既然經驗到了內外皆空,被哲學家們當作本體的自性都是空性,那還有什麼話可說的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上的這段話,諸位聽懂了嗎?能夠聽懂的人,當然是有智慧的人,不過,聽不懂的才是更有智慧的人。(大家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智慧,作用在於安心,如何能使心安呢?由於禪的智慧,本身就是無心,例如:聲音本身並無不變的自性,能聽的心也不是真實的有,所以不論內在與外在,都是現象的有,自性都是空的。由此可知,我們平時的心理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若能體驗到無心,就能安心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五、無心與有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到中國後在嵩山面壁,後來被稱為禪宗第二祖的慧可禪師前來向他求法,要求替他安心。菩提達摩問他:「你若能把你的心拿來給我,我就替你安啦!」慧可回過頭來找自己的心,結果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心可找,這時菩提達摩便說:「好,你既無心可找,我已替你安好心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簡單,其實很不簡單。由於我也時常教人打坐、參禪,所以也常遇到有人來請我替他們安心,我也學菩提達摩,教人把心拿出來給我,我來替他們安心。哦!可惜我的運氣不夠好,來找我的人,都不是慧可,教他們找心,他們能夠找給我成串成箱的很多心,他們會告訴我:「我現在心很難過、心很困擾、很痛苦、很煩惱,難過的是……困擾的是……痛苦的是……煩惱的是……不得了的是……。」因此,我已不像是一位禪師,倒是常常被人家當作垃圾桶來丟垃圾(大家笑),我收下了大堆大堆的垃圾之後,總算也幫助了一些人,但是並不能幫助他們以無心來達成安心的目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們的心能安嗎?要不要我來幫忙?我想,在各位心中,也有不少的垃圾。凡有垃圾在心,便不是無心,便不能真正的安心。我們要瞭解,二祖慧可為何找不到心?一定是他自己先已用過功的,一定先已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才會達到「找心無心」的境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禪的智慧,並無定型的模式,是可因對像、時間、空間的不同,而作靈活的運用。目的在於因勢利導,使得眾生去粘解縛,遠離煩惱。因此,需要不同的經典,說不同的法門。所以法無定法,真法無法,真心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六、無與有都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馬祖有一位弟子叫智藏禪師,有一天有位在家居士前來向智藏問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禪師說:「有啊!」居士又問:「有沒有佛、法、僧三寶?」禪師又說:「有啊!」居士問了很多問題,智藏禪師都說:「有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可是這位在家居士曾經聽過禪師說法,不是說有,而是說無,所以使他覺得奇怪,便追問智藏禪師:「你大概是弄錯了吧!我在徑山和尚那兒聽到的,與你所說的完全相反,他說一切都是沒有的。」禪師立即問居士:「你有老婆嗎?」居士說:「有!」禪師又問:「那徑山和尚有沒有老婆呢?」居士說:「唉呀!他是個和尚,當然沒有老婆囉!」這時智藏禪師就告訴他說:「徑山禪師說沒有是對的,你說沒有,那就錯啦!」因為徑山和尚已是悟後的人,已證實相無相、真心無心的境界,他說一切皆無當然是對的,至於這位居士,心中的問題太多,豈能說無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現在最親切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智慧,就是現實的生活,有人說:「活在現在,佛在現在。」不必論過去未來,現在最親切。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例如:仰山禪師問他的師父鴻山禪師:「您過世之後,如果有人問我們,您傳的法是什麼?叫我怎麼回答?」鴻山禪師說:「很簡單啦!每天一餐粥、一餐飯。」(業林寺院的僧侶,每天過午不食,故僅早、中兩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又如: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什麼是您用功的方法?」大珠慧海回答說:「肚子餓的時候吃飯,身體累的時候睡覺。」他不講仁義道德的大道理,只是教人照顧好現實的正常生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再如:趙州禪師,曾經找了兩個人問話,一個是剛剛來到的出家人,趙州問他:「你來過沒有啊?」回說:「是新到的。」趙州說:「那你去喝茶吧!」趙州又問另外一位:「你是新來還是舊住?」回說:「是舊住。」趙州也說:「那你去喝茶吧!」這時,立在一旁的一位院主感到不解,便問:「和尚啊!真奇怪,對於沒有來過的人,您叫他去喝茶,到底是什麼道理呀?」結果趙州禪師招手說:「院主,你來。」院主問:「做什麼?」趙州說:「你也去喝茶吧!」這個時刻,正好是寺中喝茶的當口,讓每一個都去喝茶,如此而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再講一個趙州禪師的故事:一日上午的早餐後,有位出家人問趙州:「我非常的愚笨,而且煩惱很重,請和尚給我開示。」趙州說:「好啊!你吃過粥了沒有?」那個出家人答說:「我吃過粥了!」趙州說:「你吃過粥了,那就去洗碗好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從這些公案看,好像做一個禪師很容易,他可以隨便說,說有說無都可以,只要叫人吃飯、睡覺、吃粥、喝茶、洗碗就行了。但是禪師們在沒有開悟以前,卻是要付出長期修學的代價。一旦開悟以後,心無染著,不滯一法,所以他們說什麼都是為了對象,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如果你還沒有開悟,你也可以冒充著像是一個已悟的禪師,你可以胡說八道,但是很快便會露出馬腳!悟了的人,畢竟不同於未悟的人,偽裝的灑脫,絕對不會像是真正的無我與自在,所以要做一個假的禪師,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八、徹底解決問題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問題,許多人在自己有問題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解決,有許多問題可從環境或觀念的改變去解決,但是,有很多問題卻不是如此就可以解決的。世界上能解決的問題都是暫時的,因為不容易徹底地解決問題,人就很難得到安全感。但是,禪坐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的平和;開悟可讓我們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脫,不受環境和自身的影響。所以若能親自體驗到「無心」,便可以解決一切惱人的問題;那就是面對事實,當怎麼做就怎麼做。但請不要誤解,不可將「無心」當作無用的心,也不得把植物人那樣的情況看作禪悟的「無心」。因為禪悟的「無心」是對於現實的一切仍要積極的參與,只是其中沒有自己的得、失、利、害等我執煩惱在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九、日常生活的禪修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智慧,要能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而不是光在打坐的時候才用到禪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和經驗禪的智慧呢?那就是當我們做每一件工作之時,都要專心。例如:在煮菜時專心煮菜、吃飯時專心吃飯、開車時專心開車、睡覺時專心睡覺。既要專心工作,且要放鬆身心,如果在緊張的心情下去做任何事,就與修行相違背。為什麼會造成緊張的心情呢?不外三個原因:一是擔心做不好,二是擔心做不完,三是希望能做得更好。在做任何工作時,只要能認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用心,很專心,而又很輕鬆地把它做完,一定能做得很好,同時也不會覺得太累,便是我禪修者的生活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十、悟後的日常生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何是開悟以後的日常生活?有位黃檗禪師曾說:「即使整天吃飯,沒有咬到一粒米;即使整天走路,沒有踩到一塊土。」他的意思是說,吃飯、走路等,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都照常在做,但不是為了自私的「我」在做,所以「我」也未做任何事。開悟的景況在禪宗形容為「黑漆桶兜底戳穿」,連桶板也碎成粉末不見了。這就是從「自我」得到了解脫。另有一句形容的話是「虛空粉碎,大地落沉」。頭頂上空的太虛空都消失了,處身立足的地球也不見了,時間與空間都不存在了。這是將全體宇宙的大我,形容成了障礙我們獲得解脫的黑漆桶,此時已被徹底爆炸清除。這便是開悟的經驗在你面前出現,但它不是可用任何形象和質量來讓你取得的東西。其實,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十一、如何清理垃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一趟天普大學之行,正在該校留學的陳美華,給了我許多方便,也托她做了一些事後的打點,故將她給我的一紙短箋附錄並解答於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父慈鑒: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父送給幾位教授的書,已於上星期一收到。上星期三已將之送給長友繁法教授,這星期三,將給Dr.Raine Dr.Swidler 傅偉動老師 Dr.Cannon四位教授送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大弟子去見長友教授時(他在日本有過禪修體驗),他向弟子表示,師父已得臨濟真傳,教法直接而當下。他除了謝意外,並要弟子代他向師父請教一問題:當師父在演講中所提到的那些「垃圾」來時,師父如何清除?請就理論和實踐面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恭請慈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弟子美華頂禮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費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的解答是:首先靜聽對方傾吐他們胸中的「垃圾」。待其告一段落,即以認同的方式接受他們的「垃圾」。次以佛法的因果及因緣的理論,說明世事的實況及世事的無常,然後勸導他們向自己內心求安寧。方法則是試著做禪修的工夫,要他們將怨怒不平的感受、想法、情緒,轉移方向,改善自己,他們的麻煩惱問題便會越來越少。所以我也不必像心理治療醫生那樣,需要他們定時定期來向我「倒垃圾」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講於美國賓州費城的天普大學宗教系研究所,簡海蘭整理,十二月五日聖嚴修整補充成稿)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坐的基礎方法
第3頁:四念處 第4頁: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第5頁:禪修方法的演變 第6頁:禪是什麼
第7頁:禪的智慧 第8頁:智慧與福報
第9頁:禪——自我的提升 第10頁:禪——自我的消融
第11頁:禪與人生 第12頁:禪與生活
第13頁:禪的心靈環保 第14頁:禪的知與行
第15頁:禪與藝術 第16頁:生命的圓融
第17頁:生命的圓融 第18頁:理性與感性
第19頁:提得起.放得下 第20頁:提起與放下
第21頁:無常與無我 第22頁:提升人品的佛教
第23頁:積極的人生觀 第24頁:現代佛教與生活
第25頁: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 第26頁: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第27頁: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第28頁: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第29頁:人間淨土 第30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