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著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著

(十五)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律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要做一個超凡入聖的人,不是長期處在抱怨、恨、嫉妒,而可達到的。

說到耶穌基督,當時是教廷控制,因仁慈的耶穌講道給百姓聽時,有些人認為祂是煽動份子,因此,以叛亂罪逮捕他。

當耶穌被人用釘子釘上十字架時,祂講了一句了不起的話——我的主:你要原諒他們的無知,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又為釘袍的人向上帝求懺悔。耶穌對死看得很淡薄,甚至被釘死時,祂還原諒眾生。

耶穌卅多歲就死了,但有人說,祂又復活了。今天,我們從佛門來看,耶穌是一種菩薩示現。是故,我們要想超凡入聖,如果心長時間沈於自我主觀之下,是無法成就的。

一般人並不是真心在追求真理,往往在過程當中,一碰到困難,就落入情緒性的想法而退失信心。為情緒左右而背離了真理,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台北有一個信徒開刀,膽開刀後裝了一條管子,之後常感到非常痛楚。這位信徒過去在廚房幫忙,拜了幾十年的佛,而今她的膽開刀,痛不欲生,她卻沒有埋怨過一句佛陀沒保佑她;她無法禮拜時,就站著落淚說:「佛祖,弟子就是缺乏虔誠,業障才會如此深重。」合掌後再拜。醫生叫她不可以再拜了,但她仍然禮拜,一點也不在乎死亡;死對她來講非常的平淡。

她認為死方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開端;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一般人以為死就是滅亡,由於對死的不了解,而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要了解,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應該學習佛陀的風範,或高僧大德的風範,不要因家中有逆境,就失去對三寶的信心。如果仔細閱讀經典,就會了解佛陀的偉大不是用口頭上可以讚歎盡的。

華嚴經云:「如果有人要用語言去讚嘆佛陀,經過百千萬億劫說不盡。」耶穌被釘,不但沒有懷恨還寬恕別人。有人會說:「我又不是聖人,你說這些做什麼?」

既然學佛,就必須學佛的行為。若說「佛學」,是研究佛的學問,意義是不一樣的。佛學是在研究上下功夫,學佛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兩者是不太相同的。佛學是學佛的前一個步驟,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道道理以後,必須去做。我們在拜佛當中,絕對不可能沒遇過逆境的,天下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我們是來自業力,當然會有成、住、壞、空,與生、老、病、死。不過的確,無論在台北、或到台中、或南下高雄,做師父的我都感覺到:在眾生不能徹底了解經典、不承認業力與過去因果之時,是沒有辦法說道理的,是很難溝通的。

在台中,有兩位夫妻對我說:「師父,我有一個問題請教您?」我說:「怎樣呢?」他們說:「我倆結婚已五年了,就是不會生育。」我說:「不孕,要找醫生才是啊!」他們說:「師父,普門品不是說能讓弟子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我感覺法師真難為,要管眾生的生,又要管死,不懷孕也必須管。家裡若有事,就責罵佛祖沒有靈感,都不會仔細想一想,自己所造的業有多少?要知道不是只憑唸個佛號、誦個經,就要佛祖有求必應。要了解,我們以前所造的業,無量無邊啊!

後來,我告訴他們說:「不能受孕,必須去檢查看看。若生理上都沒有問題,那就可能業力太深。或許,命中遭業報沒有兒子的命,也不必去怨嘆誰,去領養一位就好了。」

有時候,我們內心對佛法會產生矛盾的心情。以前我唸佛過了一段日子,常懷疑唸佛的感應,是不是受騙了。但是印光大師往生前幾天,自己就交代得很清楚。臨往生時,首先合掌等佛來接引之後,坐在椅子上往生,二十四小時頭都沒有低下來。如果說,佛會騙人,一般人怎麼不能像印光大師呢!我們看「佛爺」甘珠活佛燒了三天三夜,身體還不壞,哪一個凡人可以燒三天身體不化呢?

人千萬不要因為一點挫折,被情緒左右,而失去了對真理的探索。我們追求的是真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碰到一點不順心就困惑不解,就責備三寶,毀謗三寶,實在令人痛心。

以前鄧隱峰大禪師,要往生時,人倒立而去。可見修行人的業障較輕,有證悟的人就有能力。而我們沒有證悟的人不夠定力,也該知道佛陀所說的話都是真理,只是我們修行的工夫不夠,業轉不過來的緣故。

有一位居士感冒很久了,但不去給醫生看,一直唸佛,另外一位居士看到他咳嗽,問他:「怎麼不去看醫生?」這位居士竟然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感冒還要吃藥嗎?只要唸佛就可以了。」另一位居士較有智慧,勸他一定要去看醫生。雖然這是一種果報,受苦的報應,只要來到世間,就是要受報應,任何人也無法逃掉;但是該看醫生時還是得看才行。

各位今天若有病,一定要看醫生吃藥,不要只唸佛。歷代當然有一些高僧以修行來轉業報,你們若像高僧的功夫,當然可以不用看醫生,若沒有這種功夫,我想還是去看醫生比較恰當。不是說佛祖沒有感應。

佛陀要入涅槃,幾個月前就把身後的事情交代清楚了。佛未成佛之前曾為忍辱仙人,在山間樹下打坐時,歌利王帶來的一些王妃宮女來到忍辱仙人面前,膜拜、頂禮並且恭敬地請求說教,歌利王隨後至此,看到了非常生氣,大聲喝罵忍辱仙人,膽敢調戲誘惑宮妃,仙人就說:「我並無此惡意,請不要這麼說,修道的人行忍辱,不想回罵你。」皇帝就說:「既然修忍辱行,把你的手斬掉一隻,看你是否還能忍辱。」當忍辱仙人被砍下了右手時,就發願成道後第一位要度的人,就是斬斷他手的人。左手接著又被斬斷,歌利王就問他有沒有恨心,忍辱仙人說:「沒有。」就這樣,兩手、兩足、眼睛、耳朵、鼻子都一一被歌利王割下,為了修忍辱行,為了度眾生,忍辱仙人一點瞋心也沒有。一位聖者,能超凡入聖只在一念間。佛陀的寬容、慈悲可見一斑,我們凡人就如肉眼容不下一粒砂一樣,一點小事就無法忍耐,動不動就罵佛陀沒感應。

所以,我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佛十年化為雲煙。」的確是這樣。

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逆境,就是沒有辦法認同前世的因果觀念。今天我若沒有學佛,一定感到怨嘆;假如說:「人是上帝創造的。」我一定要去控告上帝,為什麼把我創造了這麼矮?創造我整個身體零零散散?創造我每天瀉肚子、頭痛呢?每次去打針,護士小姐就說:「師父,您又來了。」若打電話去醫院掛號,我「釋慧律」三字還沒說完,小姐就說:「知道了。」幾乎每天可聽到熟悉的聲音。所以,我真的欲哭無淚,生病誰會比我更多?這又要怪誰?這是一種業,有時候我們要想,上天用此逆境或許是要成就我們。

所以,今天大家要記得一句話:「對你越不好、越苛薄、越不能原諒你的人,你必須越原諒他、越不計較,更慈悲地去對待他、寬恕他。不管他是否能受感化,這是他的因果。」佛陀在度眾生,也是仁至義盡後,沒辦法改變也就隨緣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
第3頁:(二) 第4頁:(三)
第5頁:(四) 第6頁:(五)
第7頁:(六) 第8頁:(七)
第9頁:(八) 第10頁:(九)
第11頁:(十) 第12頁:(十一)
第13頁:(十二) 第14頁:(十三)
第15頁:(十四) 第16頁:(十五)
第17頁:(十六) 第18頁:(十七)
第19頁:(十八) 第20頁:(十九)
第21頁:(二十) 第22頁:(廿一)
第23頁:(廿二) 第24頁:(廿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