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上說:「修行若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由這兩段經論看來,可知發菩提心,為修行上最起碼和最重要之條件。
那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含些什麼意義呢?按「菩提」二個字是梵音,東土譯為「覺」。覺又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總而言之,就是發起「成佛」的心。成佛為什麼?課誦本上說得很明白:「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其他如大慈大悲呀!自利利他呀!斷一切煩惱呀!學一切法門呀!皆是發菩提心的廣義和推闡的名句文身。
怎樣發菩提心呢?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實賢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發揮得最為詳明精微。它的內容大概分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等類,條分縷析,應有盡有,誠為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後,絕無僅有的宏文。但是文內係專對出家人立論,非對一般人士而言,且文體深奧。此次《中國佛教》月刊徵文的格例:一、為對四眾弟子作勸請。二、要用淺顯通俗的語體文。我為符合刊物的意旨,只得另闢途徑,來詮發菩提心的意義,然而也不能超越天親菩薩和實賢大師兩位大德的範疇之外,不過文體和措詞上稍為不同罷了!試說如次:
一、為了脫生死而發菩提心:我們眾生自無量劫來,在六道中輪迴生死,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驢皮袋,馬皮袋,何處不鑽?刀山劍樹,餓鬼飢虛,誰敢說沒有嚐過滋味?偶一念及,不寒而慄。今生幸而得了人身,又得聞佛法,還敢不猛發大心?擇一個了生脫死最容易、最穩當的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一生成就,乘願再來,普度眾生。
二、為報答親恩而發菩提心: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懷胎,三年乳哺,教養百端,惟恐不能成人。及至成立,有所建樹,而父母已幾衰老,甚至椿萱見背。菽水承歡,莫報萬一;昊天罔極,徒悲何益!惟有速發大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並以念佛功德,回向法界,求佛加庇,令過去多生多劫的父母,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凡欲報親恩者,當以發菩提心為第一要義。
三、為普度眾生而發菩提心:有人問某法師道:「修行為什麼?」答:「為成佛。」又問:「成佛為什麼?」答:「為度眾生。」學佛不度眾生,本師釋迦斥為焦芽敗種,自了漢,終究不得成佛。所以「菩薩初發心,廣度諸眾生。」尤其常念地獄苦,發菩提心。若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眾生發心修菩薩道,若不廣發大菩提心,則「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怎能圓成佛道呢?
四、為洞徹因果而發菩提心: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離乎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說:「善惡到頭皆有報,只爭報早與報遲。」我們既明白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大道理,當然要發大菩提心。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以菩薩大願為自己本願,口言佛之言,身行佛之行。於是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度人還同自度。無量功德,何樂而不為?
上來所說四種發菩提心,明知掛一漏萬,未能詮發菩提心義蘊的萬分之一,但因為通俗起見,特為列舉了生死、報親恩、度眾生、明因果,犖犖諸大端,聊供四眾善信作參考。若專務學佛精進,而不注意發菩提心,則不惟不能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反而墮入魔道,自誤誤人,萬劫不能復得人身,其為害不堪設想。奉勸諸仁者,速發菩提心!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第二卷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