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相煎何太急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從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觀點而言,競爭是求生的本能,優勝劣敗是進化的原則,所以,人類文明最早是由對自然、對異類、對異族的挑戰或應戰而漸漸形成的。但是,這不是絕對的真理,人類畢竟不是禽獸,自然有愛人如己和愛己及物的情操,因此,有宗教、藝術、哲學的產生,這才是真正人類進化的原則。
  
  可是,在人類社會中,經常或隱或現地看到彼此鬥爭、勾心鬥角的現象。原始人是為了爭食物、爭地盤,現代的人爭榮譽、爭權利,加上信仰的、思想的、政治的立場,而互不讓步,使得爭鬥日盛。
  
  古時候,人與人爭,人與物鬥,是為了生活與生存。譬如,以漁獵方式求生存的原始民族,就是如此。可悲的是,迄今文明社會的人類尚為了娛樂、賭博等休閒活動,而使人與動物相鬥,動物與動物相鬥。例如,西班牙的鬥牛,是以訓練有素的鬥牛師,用技巧來搏殺本來善良無知的馴牛,這在美國是法律所不容許的。在東方,也沒有一個國家有鬥牛的活動,臺灣曾經有人提倡,後來被立法院否決掉了。
  
  人與人鬥的擴大是戰爭,但為了預防外力的侵略而訓練自己有應付危機的能力,我們稱為體育運動。希臘奧林匹克的運動精神,不是戰鬥,而是為了體能訓練的觀摩和激勵,是人類自強活動的文明,這和野蠻的原始人類之鬥爭,是完全不一樣的。
  
  今天臺灣多數的人們不為衣食而憂,倒為娛樂而賭博、爭鬥。人與人鬥,是法律所不許的,因此轉而驅使動物與動物相鬥。最早有鬥蟋蟀,是找到無辜的蟋蟀聚集分組,成對地相鬥,體弱的蟋蟀上場,必殘肢缺腿;最勇猛的,經過幾番連場的戰鬥後,也是負傷累累,卻被棄之不顧,必死無疑。又有鬥雞,是使公雞成對地相鬥,結果往往都是兩敗俱傷,羽毛零落、血肉模糊,甚至有些場合,在雞腳綁上利刃,只要上場,必定見血,才能罷休,就是最強悍的勝利者,也難逃死亡的命運。其主辦者的目的,最初是為了娛樂,漸漸地便形成了賭博的行為。
  
  另有鬥狗,是鳩集名種的犬隻,以分組淘汰方式,逐對地相鬥。有的狗一進場,根本沒有鬥意,有的狗最初雖有鬥意,但鬥幾次以後,也不想鬥了。可是,飼主為了自己的利益,慫恿、激怒犬隻相鬥,每鬥一次,都是頭頸四肢到處鮮血淋漓,慘不忍睹。
  
  尚有鬥羊,乃最近從外國引進的大型捲角羊,是一家觀光遊樂公司為了吸引觀光遊客的新噱頭,使得兩頭羊互以頭角相撞,發出粗重悶脆的撞擊聲,觀眾所得的刺激,就是要看那種具有震撼力的頭角相撞。據其負責人說,每一隻羊在撞鬥之後,腦部一定有某種程度的腦震盪內傷,所以通常都會早死。
  
  另有賽鴿,可說是臺灣規模最大,範圍最廣,下賭注最鉅的一種賭博活動。在賽鴿的時候,往往集中數百數千隻,乃至上萬的家鴿,在臺灣甚至到國外放出,計算時間,最早回到目的地的,便是優勝者。但是,在賽鴿途中,迷失了或力竭而死的數量驚人,還有,被人抓去佐餐的,不知凡幾!賽鴿的人,只考慮到賽鴿的輸贏,不會想到鴿子的死活。
  
  凡此種種都不是文明世界所應有的現象,在美國只有賽馬,沒有其他驅使動物爭鬥的活動,而我國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但這種野蠻、殘酷、不仁道的現象,竟然越演越烈。
  
  雖然,現在國內已經有人提倡維護生態、保護動物,但是,風氣還沒有形成。從佛法的觀點來說,殺業越重,鬥風越盛,所遭的果報也越慘,導致天災人禍等的降臨。若從現代文明社會的標準來說,我們盡可有許多其他的方式,來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政府也在大力地擴增人民休閒活動的環境和使用的便利。我們何忍在今天的臺灣社會,兇殺、暴戾風氣瀰漫的當下,製造更多的殘殺活動呢?
  
  我們相信從事於動物相鬥的人士,很難看到本文,唯願本文的讀者大德響應,輾轉呼籲,為無辜的眾生請命,為我們社會的寧靜與和諧祈願,抑阻並消弭此類風氣於無形,否則繼續發展下去,能夠鬥的東西太多了,豈不可怕!這非但有傷民族自尊,也影響到國際人士對我們的觀感和評價。(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五日《人生》三○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勉《人生》復刊
第3頁:宗教教育之我見 第4頁:新聞媒體對佛教的報導
第5頁:慈濟‧文化‧修持 第6頁:大眾需要佛法
第7頁:佛教學院需要統一的教科書 第8頁:國際佛教會議的前瞻及回顧
第9頁:大學院校成立宗教學院 第10頁:美國禪師來華尋根
第11頁: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 第12頁: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
第13頁:出家無家處處家 -- 勉新出家菩薩 第14頁:誰把月亮摘下來 -- 中秋夜談感應
第15頁:千里共嬋娟 第16頁: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第17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第18頁:正信佛教與神秘經驗
第19頁:正視民間信仰問題 第20頁:臺灣「香」需改良
第21頁:佛教的印經事業 第22頁:確認僧眾的形象
第23頁:莊嚴的佛事 第24頁:相煎何太急
第25頁:不忍眾生苦 第26頁:佛法與外道
第27頁:不可「安樂死」 第28頁:推廣素食
第29頁:明辨宗教書籍 第30頁:佛教書刊改良芻議
第31頁:推展佛教福利事業 第32頁: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
第33頁:邁向明日的佛教 第34頁:新生代的佛教
第35頁:癌與愛滋病的防範之道 第36頁:佛道與神道
第37頁:七月齋僧的目的何在 第38頁:關於受戒燙戒疤的規定
第39頁:現代學者的學佛風氣 第40頁:善書與佛書
第41頁:「僧伽」未必是「僧寶」 第42頁:護法與衛教
第43頁:佛教與政治 第44頁:寧靜的佛教
第45頁:臺灣的宗教問題 第46頁:家家禪堂戶戶蓮社
第47頁:把佛書推廣到社會 第48頁:本土與外來的新宗教
第49頁: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