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問答(第三輯) 如本法師講述

佛學問答(第三輯) 如本法師講述

有人發心想學佛、修行,但習氣重,不能持戒,怎麼辦?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如本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 有人發心想學佛、修行,但習氣重,不能持戒,怎麼辦?

習氣(梵語vasana)。又作煩惱習、餘習。由於吾人之思想及行為經常生起的習慣、習性。眾生習氣重,是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通病,的確要把戒持好是不容易的,但是不把戒持好,心地必將放逸,因放逸而造業,因造業而感召痛苦的果報,乃至沉淪於生死(梵語samsara) 的深淵。

凡夫在因地修行,必須願力堅強,心要稟持持戒的重要性,畢竟,持戒(梵語sila)可以令凡夫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梵語vimoksa)的彼岸,持戒能由煩惱的此岸可到達清淨的彼岸,持戒能由流轉的此岸到達還滅的彼岸,持戒能由凡夫的此岸到達聖者的彼岸。

同樣的理由,如果不能持戒,那將會繼續不斷的流轉生死,感召無量痛苦的果報,始終於六道往返不休,於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沉溺永無止息。

【書籍目錄】
第1頁:有人發心想學佛、修行,但習氣重,不能持戒,怎麼辦? 第2頁:為人講經說法,若佛法說錯了,有因果之報否?
第3頁:做人心好就好了,又何必學佛呢? 第4頁:何謂持『滿分戒』與『不滿分戒』?
第5頁:菩薩圓寂,再轉世為人,能知宿世因緣嗎? 第6頁:修行之人,何以要斷愛欲?
第7頁:布施者不三輪體空,將會與受施者結善惡緣嗎? 第8頁:請問出家人已不重名利了,為何還要蓋那麼大的佛寺?
第9頁:佛制定過午不食戒,有何好處?修行到何種境界,才可持過午不食戒? 第10頁:自己知道佛法,吝嗇不向人講,有沒有罪過?
第11頁:有信徒請沙門應供,至其家中,未供飯食,可以先請問佛法否? 第12頁:為何每翻起經書想閱讀時,馬上想睡覺,是何原因?
第13頁:為何夢會有善惡念?夢可以預測事兆嗎? 第14頁:學佛很難,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學佛?
第15頁:本人最喜歡學佛,可是時冷時熱,怎麼辦? 第16頁:佛教裡常聽人說『發心』二字,是什麼意思?
第17頁:外道所說的五教三教合一,可能成立嗎? 第18頁:經典裡常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何輩人物?
第19頁: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第20頁:什麼叫做『三藏法師』?
第21頁:學佛的人要破我見、我執,但不知什麼是我見我執? 第22頁:要出三界,必須要破『見思』二惑,請問如何深入?
第23頁:到佛寺請法,須要具備什麼禮節? 第24頁:佛教界所用的法輪標誌,何以為三個輪?
第25頁:許多佛菩薩的頭上又有佛相,甚至多手多足多身,是何意義? 第26頁:什麼叫做『色法』?什麼叫做『心法』?學佛之人是否要空二法?
第27頁:佛教的典籍,難懂難讀,要如何才能深入? 第28頁: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第29頁:信仰佛教必須出家才能解脫嗎?不出家能得到解脫嗎? 第30頁:學佛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第31頁:什麼叫做歸依三寶?有何意義? 第32頁:佛教界每年於七月期間,請僧寶施放燄口時,死亡的祖先是否實際有領受到?
第33頁:佛經常說死亡後有六道輪迴,自古至今,有何人可見證? 第34頁:佛教講三世因果,佛教徒生病,請醫生看病服藥是否徒勞?
第35頁: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與精進辦佛事,可是業障不斷現前,這是不是所學方法不對所致? 第36頁:無論何因,殺人都要受報,那些保家衛國的戰士,是否要受果報?
第37頁:歸依三寶可以離苦得樂,往生西方,為何有些人在未歸依三寶之前,諸事如意,家道興隆,然而歸依三之後,凡事不能如前,家道卻日漸衰弱,有的更無後嗣,是何原因? 第38頁:因果善惡既無抵銷扣除之理,但又有行善與誦經持咒,可以消災解難,是否有矛盾?
第39頁: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云何超度可使亡者業債減輕或上昇,是何因由? 第40頁:受過戒的佛弟子,萬一無心戒時,要用什麼辦法補救?
第41頁:按佛制出家二眾,應該托缽乞食,我國僧寶何以未依教奉行? 第42頁:為什麼修行者一定要受戒,不受戒而修行不是一樣嗎?
第43頁: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第44頁:學佛之人須到如何境界,如何程度,才可謂之證?
第45頁:除早晚課之外,在晚間躺在床上,輕念經咒有罪否? 第46頁:初學研究佛法,從何處著手入門,比較迅速?
第47頁: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與識有何差別? 第48頁:靈魂與中陰身有何差別?是何者往生?
第49頁:坐禪與靜坐有何不同? 第50頁: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應先修後悟,或先悟後修,那樣比較如法?
第51頁:真如與無明同一體,何以真如敵不過無明,隨其輪迴? 第52頁: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
第53頁:萬法唯心,那麼修行所得之神通,也是唯心所現嗎? 第54頁:『萬法唯心造』,如遇鬼時,以此觀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鬼消失無形?
第55頁:法相以眾緣所成,故當體即空,法性乃萬有之本體,不假眾緣,何以法性亦空? 第56頁:持咒與念佛功德有何不同?臨終時以何為主?
第57頁:看小說、看電視、聽歌曲,都能得到忘我的境界,而得一心不亂,這與念佛一心不亂,有何差別? 第58頁:平時按時念佛不間斷,假設在高速公路出車禍,當下被汽車撞死,來不及念佛,這樣能往生淨土否?
第59頁:信願行堅固的行者,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淨土? 第60頁:平時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第61頁: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孫代其誦經作功德,所做之功德,是往生人所得?還是子孫所得? 第62頁:臨命終時,若魔化身為阿彌陀佛來引誘往生者,不知如何來辨別是佛或是魔,才不會耽誤往生大事?
第63頁: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第64頁:無歸依佛教之人,有實行八德,不犯十惡,像這輩之人,臨終有可能去到西方淨土嗎?
第65頁:念佛是願見佛的,這和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相抵觸嗎? 第66頁:為何學佛之人,每逢相遇,皆合掌開口道:『阿彌陀佛』,是有何用意?
第67頁:臨命終時,能得正念,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 第68頁:念佛之人,若欠別人債務,到命終之際,不幸債務還不完,能帶業往生嗎?或是再輪迴來還他人之債呢?
第69頁:『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佛位平等,為何又有等級的蹟相? 第70頁:往生西方淨土,決定蓮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蓮花化生?
第71頁:我們凡夫三毒深重,念佛可得往生,這麼輕而易舉之事就可了生脫死,佛陀為何還講說這麼多的法門呢? 第72頁:禪宗不念佛求生淨土,證得果位者也很多,他們不往生淨土,到何處去了?
第73頁:十方菩薩,不求生西方淨土,這樣能完成佛果嗎? 第74頁:誦經念佛確信有無量功德,可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
第75頁:往生西方後,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廣度眾生,示現生老病死,與一般眾生的生老病死,有何差異? 第76頁:稱呼出家法師,其法名特加『上下』兩字,其意義何在?
第77頁: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其意義有何差別? 第78頁:佛教戒殺生,但卻主張火葬,吾人之身體有無量無邊之蟲所聚集,火葬是否殺生了,何不亦行土葬,讓它自腐朽風化?
第79頁:經言:『定業難轉,共業難消』,像台灣現處紛亂,如果只靠佛弟子懺悔修善,台灣同胞都不迴心去惡,能否消弭禍殃?挽回浩劫乎? 第80頁:人之一生,善惡混雜,所獲果報,究竟是善惡分開,或是功過相抵?
第81頁:佛教時常說因果,如貓捉老鼠,這亦可說是因果嗎?是不是前生老鼠食貓肉,故這一生因果循環,反過來貓食老鼠之肉,互相冤報? 第82頁:依據因果而論,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報會很大,智慧高超,也就是說,為善修行應得富貴聰明之報才對,但為什麼現前所看的富貴之人,多橫行霸道,而且鬼頭鬼腦呢?反而善良的人,往往多窮苦與愚笨亦不少呢?
第83頁:心淨即佛土淨,何謂心淨?甚義云何? 第84頁:一佛出世,隨著道法的傳遞,人類根機轉變,概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何謂『三期』?
第85頁:如果當淫欲熾盛,應以何方便令其離欲? 第86頁: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解釋?
第87頁: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目應日益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脫眾生之菩薩,未所罕見? 第88頁: 學佛之人欲臨命終之前,能預知時日,是否佛之指示?
第89頁:淨土法間十方諸佛共讚,處處指歸,最為殊勝,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十劫之前,十方諸佛有無另指其它淨土法門? 第90頁:淨土法門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別說明?
第91頁:佛教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是在何天? 第92頁:五戒中的第四條妄語戒,雖受了戒,由於習性帶動,假使不知不覺,突然間說出,因而破戒時,如何補助?
第93頁:受過五戒的法官,於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殺戒? 第94頁:人死亡之時,其神識(靈魂)從人體的那個部門脫離出去呢?
第95頁:神識投胎,是女人受孕則入,或是臨產之時才投入? 第96頁:精神統一與禪定有何差別?
第97頁: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助念開示,這能往生嗎? 第98頁:生而聾者,其臨終時,當善知識為他開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第99頁:念佛後一定要念迴向文嗎?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識昏沉,恐怕不能念佛,該怎麼辦? 第100頁:一切法是眾緣和合而成,西方極樂國土之莊嚴,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無常,那能供給那麼多的諸上善人住下去?而且大眾又是無量壽呢?
第101頁:佛教中有『阿蘭若』的名稱,是什麼意思? 第102頁:人壽自有定數,壽盡神識自脫軀殼,何以必先病而後死,修行功夫純熟者,能不能幸免?
第103頁:佛教之宗旨乃救世利人,是使現今世界太平安樂呢?或是使人死後升天,生淨土呢? 第104頁:佛教是往生淨土,基督教是進天堂,請問往生淨土與進天堂是否相同?
第105頁:印度乃佛教的發源地,曾經盛行一千五百多年,為何還得亡國的果報? 第106頁:仗念佛誦經功德感發餓鬼善根,請問餓鬼是否能解悟經義?
第107頁:誦經念佛能滅重罪,修禪宗者,既不誦經,又不念佛,過去重罪何能消滅? 第108頁:誦經時敲魚擊磬是何意義?
第109頁:佛教主張慈悲為懷,而寺內大鼓都用真皮做的,這如何解說? 第110頁:閱經功德較之誦經功德,是否有一樣?
第111頁:往生論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意義如何解釋? 第112頁:祖師禪與如來禪如何分別?
第113頁:念佛一句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何佛弟子天天念佛,還輪迴不休? 第114頁:做一個佛弟子,可否養畜牲圖利?
第115頁:修行者觸犯戒律,命終時若墮三塗,將有出期否? 第116頁:人之欲,在家居士若正淫無斷,是否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第117頁:雖有度化眾生之意願,而眾生個性剛強難度,可用什麼方法來勸度,使其深信正法? 第118頁:有句話:『各人修各人得』,照這種說法,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為何還說:『一子出家,九祖超昇』,其理何在?
第119頁: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晚近以來,甚多僧俗之修行者,而未聞有神通者?如果得到神通之事,何不以神通示現一番,讓眾生有所信仰,因而攝引眾生入佛道? 第120頁:神識居住眾生的那個部位,是頭部、腦部、還是心部?
第121頁:定中看到五欲六塵,固然不能稱為正定,倘若看到佛相,可稱正定否? 第122頁:心地若然無罣礙,高山平地總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中嗎?
第123頁:學佛學事理,念佛一門,如何為事?如何為理? 第124頁:成佛後的佛性,與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別?
第125頁:何謂五利使?請分別解釋之? 第126頁:大三災是甚麼?小三災是甚麼?
第127頁:何謂小劫、中劫、大劫? 第128頁:世界的成住壞空如何演變?
第129頁: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第130頁:何謂四念處?
第131頁:『五停心觀』是什麼意思? 第132頁:佛門中常提到四正勤,不知何謂『四正勤』?
第133頁:佛教經典常引述蓮華,蓮華到底有何意義? 第134頁:佛法浩瀚如海,『三藏十二部經』如何解釋?
第135頁:『南無』應讀何音?含有何義?何故在佛菩薩名號之上,必加此二字? 第136頁:為何佛門弟子,很重視迴向?意義何在?
第137頁:念阿彌陀佛,往生殊勝淨土,總得幾許利益? 第138頁:論諸法門,其數無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
第139頁:自力修道,何時得成?他力修道,何時得熟? 第140頁:阿彌陀經云: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上來雖勸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未知現今往生淨土者有多少人數?
第141頁:讚歎念佛,得何功德?誹謗念佛,得何罪報? 第142頁:專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定得無量功德,未審有何保證?令不遣信耶?
第143頁:出家有那十二種功德? 第144頁: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何解釋?
第145頁:念佛有什麼好處?試舉經文為證。 第146頁:佛言三事,最為無上,是指那三事,怎麼樣才能算真供養佛?
第147頁:舍利是什麼東西?何故而有? 第148頁:何謂俗諦和真諦?
第149頁:何謂『二種資糧』?意義何在? 第150頁:佛門弟子受戒之後皆有『燒戒疤』,不知意義何在?
第151頁:受戒時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門,南山律宗立此為戒四別,戒四別如何解釋? 第152頁:『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釋?
第153頁:大聖世尊初成道,初轉法輪,度何人?說何法? 第154頁:金剛經與其它經典常提到『四生』,不知四生是何意義?
第155頁: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還記得今世的事情嗎? 第156頁:我自覺當女人身確實比男人身要苦得不可稱計,但如何才能女轉男身,請慈悲指示!
第157頁:加持過的『大悲咒水』,給予畜牲喝,而使牠與佛結緣,行得通嗎? 第158頁:何謂『定慧等持』?
第159頁:淨土宗依據三經一論為淨土法門之要典,何謂三經一論?佛弟子對於『往生論』較為陌生,請慈悲開示如何? 第160頁:從因地修行開始,聲聞乘歷經多久可證成果位?緣覺乘歷經多久可證成果位?菩薩乘歷經多久可證成佛的果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8)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8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8-28 5:42:55
補充7樓:
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教最原始的精神主軸是「智信」,十分樸實無華,內容精實。
在他的教法中,一再提醒弟子離開妄念。所以他也絕不會有講神話的情況,更不會運用絲毫操縱人性的手法。
他認為儀式雖能有利於讓宗教便於被後世流傳保存,但實則與究竟解脫智慧完全無關;相反的,他認為宗教儀式易流於千古無解、尾大不掉的陷井,使信眾反被耽誤了究竟解脫,其原因頗眾,但其中一個類似於「玩物喪志」,最後整個迷失。
第 7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8-28 5:02:27
「焰口」「護摩」「煙供」「火供」「拜懺」「超度」「祈福」「持咒」「誦經」這些都不是釋迦牟尼佛原始所傳的佛法。更明確的說好了~釋迦牟尼佛並不贊同類似上述的儀式。他是反對宗教儀式的,認為那都跟清明自性、照見本心、真如解脫無關。
焰口、護摩、火供,來自各別不同宗教時空。其實所被崇尚的暗中作用原理,類似古時拜火教所崇信的那套(姑且不論它們是否能有效達到信眾的主要訴求目的)。無法放在台面上被檢視探討。
第 6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8-25 20:09:36
佛子經常犯的錯~是越學佛越無明,越造成別人痛苦困擾。
學到的道理,都慣性用來審度攻擊人。雞蛋挑骨頭,雞毛當令箭,更侮慢控訴論斷他人、狂妄指責,這些無非都是劣根習氣造作,滿足鬥性成魔。
學佛若增加你大肆撻伐、咄咄逼人的功力與素材,更盛氣拿尺到處量度輕賤他人,動輒得咎,讓人飽受困擾,對佛教佛法反感,這是毀教謗法,斷不應學佛。
學到任何道理,應善自攝持;有沒有罪,應只審度自己,自我警覺惕勵,不應審度他人
第 5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8-25 19:35:27
「自己知佛法,吝嗇不講有無罪過?」
如果這句話評價的是自己,必然有罪過。因為只有自己明白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出於吝嗇而不講。
若這是指涉別人而問,沒有罪過。不必然有罪,是因~你無他心通,無法正確論斷別人心行,是否真基於吝嗇而不講,或自己打妄想?
矛頭應指向自己,而非對方。應審視細究為何造成此況?當時發問的態度、情緒、用意、微隱八萬心識蠢動,都深自反觀。
有沒罪過,只能評價自己,不控訴攻擊他們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8-25 19:07:40
「自己知佛法,吝嗇不講有無罪過?」
若不講,沒罪過。若吝嗇不講,罪過。
但首先,如何定義吝嗇?很可能涉及各人當下業緣觀感,而非真的對方吝嗇不說。
所以連帶要先被檢視的是:為何你會感覺到對方是基於吝嗇而不講呢?這感覺從何來?是出於業障現前、錯覺或真實呢?
其次判定對方為何不講?也許無自信正確而不說,以免綺語。也許預知說了你不服,避論戰口業。也許他當時聖默即是回答,破文字相。
應檢討自己為何不能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