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在世間 耕雲先生講述

佛法在世間 耕雲先生講述

一、禪的風格與特性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九一年三月廿九日於台北大專青年活動中心

教外別傳、靈山拈花一脈,自從達摩西來,少室傳燈六傳至曹溪惠能,一花五葉,把珍貴的菩提種子,種植在肥沃的中華土壤裏落實生根,開花結果,使中華文化綻放出前所未有的異彩。表現在文學上的,是既存在又超越;表現在生活格調上的,是既淑世又出世;表現在藝術上的,是既具象又抽象。

儒家學術到了宋明開始僵化的時候,注入了禪的生命,便有了心即理的宋明理學,使儒家的學術展現出新的面貌,呈現出新的生命力。這說明了任何一種最偉大、最實在、最有用的學術,都必定是能夠在現實的生活裏生根的,否則它只是象牙塔裏的觀賞品,不能夠提昇我們生命的品質,更不能解決人生的生死苦樂問題。

一、禪的風格與特性

提到禪,一般人總認為這是深山古剎裏,高僧大德的特權,這是文人雅士茶餘酒後的調味料,與我們大眾無關,總感覺到禪是壁立萬仞、高不可攀,像銅牆鐵壁般毫無門路可入,為什麼呢?因為禪的語言、文字我們不懂;禪的公案,我們窮一生之力也解不開,何以會如此?只因為我們沒有用平常心去看禪。大家若明瞭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麼禪就不應該脫離日常生活。正如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剛經所講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假如我們離開血肉現實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無意義,也找不到佛法。

禪很難懂,不是禪師們標新立異,而是禪的幽默感使然。那是佛法人格化之後,自覺自在、自在無礙所表達出來的一種忍俊不禁的幽默感。禪的幽默我們為什麼不懂呢?

(一)它是以有言顯無言:就像雲門文偃禪師,在他未得法前,一天到晚追隨著陳睦州禪師問道,陳睦州禪師沒辦法,見他來就躲。有一次雲門動作很快,門還沒關,腳已伸進去了,但是陳睦州照關不誤,於是把雲門的腳壓傷了。雲門說,你壓傷我的腳沒關係,但你要給我說佛法是什麼?陳睦州講了五個字「秦、時、度、轢、鑽」,這五個字你怎樣排列組合,也找不出什麼道理;但是雲門當下就豁然大悟,悟的什麼?悟在以有言顯無言。各位如果把這一段公案參透了,那一定悟得很正確;所以參公案要會選,選得不對,參了也沒用。有人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問雲門:什麼是佛?乾屎橛。這都是以有言顯無言。

(二)它是以無言顯有言:什麼是佛?敲你一棒,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豎個指頭,這是以無言顯有言。雖然他只豎個手指頭,可是夠你寫上十萬字的論文。

(三)它是通俗的幽默:有人問趙州:聽說你跟南泉普願學法,從他那裏得法是嗎?趙州說:鎮州出大蘿蔔。這是借喻,鎮州出大蘿蔔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還要多此一問嗎?這是個幽默話,但很多禪宗大德拿它當公案來參,參透了又能得個什麼呢?

在盛唐時代,禪宗一花五葉,因為當時國勢強、民生富裕,修行人的環境好,高僧大德非常多,不缺乏導師,大家在這種沒有精神壓力的條件之下,當然充滿了幽默感。

宋朝以後,國勢積弱不振,年年花錢買和平,民生凋敝,活在那種環境之下,哪裏會有幽默感?

到了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列強環伺,國亡無日,中國人就更不曉得什麼叫做幽默了。我們拿現在的心情,去體會祖師的心態,那是格格不入的。

古時候的大德,像六祖沒唸過書,照樣大澈大悟,他說的話就是經典。唯一中國人講的話稱作佛經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了。

我們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禪並非高不可攀,只是它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幽默感。我們若用平常心去看禪,它不但具備普遍性,而且是在我們生活裏生根的。我們可以從現在的文學、藝術上去找尋禪的蹤跡,在現實生活中發覺自我。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禪的風格與特性 第2頁:二、禪的修行要領
第3頁:三、安祥禪的禪定 第4頁:四、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