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證道歌」淺釋 耕雲先生講述

「證道歌」淺釋 耕雲先生講述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八年三月為禪學季刊創刊而作

宗門流傳的證道歌,原列永嘉大師禪宗集,後經學者考證,認為應該是荷澤神會大師的作品才對。依據它的文詞和風格,我贊成後者

既名證道歌,它的基本性質和含意,應該是明心見性證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見發抒和心態、境界的敘述,並為免後學解行謬誤,慈悲標示出解脫的道路,其珍貴可以想見。有志參學宗門禪者,自應奉為圭臬、南針,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卻迂曲,豈不快哉?

浮淺之見,怎敢詮釋聖言量?既然不堪慫恿,也只好依淺見作解釋了。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窮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萬有本源時,當下頓斷無明,還得本心,證入不二法門,融入一真法界,所學、所知、所疑……渙然冰釋,當下全體發露,豈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無一理寓於心,亦無一事縈於懷,豈不是個閑道人?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儘管方便門中,不捨一法,然而實際理地卻是不受一塵。況且一真法界絕諸相對,寧有無明的不變實體可得?一旦證悟本來面目,不但根塵情識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實的色身,當體就是法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為實性。」若離色身別覓法身,大悖不二法門。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覺能了;既已覺悟法性,則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實、永恆的存在,全體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屬性——原本心態之外,別無一物可得,故曰眾生本來是佛。當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頭時,你便親見佛性了。

說到無一物,這是大須著眼的。六祖大師一句「本來無一物」,承受了五祖的衣缽,可見這才是澈見法界實相的正見。

來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屬性,當體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澤大師所說「無念靈知,不從緣有。」縱使起惑、受染,也只不過是「聖主蒙塵」,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無,便可彰顯本有,能恢復本來面目,便是舊佛新成。

五陰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那色、受、想、行、識五種障蓋本明的陰霾,原本不有,當體是空,只不過像浮雲暫掩日光而已。由五陰派生的貪、瞋、癡毒,就像緣生緣滅的水上泡沫一樣,雖有不實,於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澈見宇宙真相,頓斷無始無明時,當下融入大圓覺海,親證唯我獨尊、自覺自在、「不與萬法為侶」的聖境,曰人、曰法,了不可得。前塵往事,豁如夢覺,無間地獄,頓成淨土。

若將妄語誑眾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大師慈悲,唯恐淺見生疑不信,發此重誓說:我若以虛假的言語欺騙眾生,等於自招無量劫數拔舌地獄的惡報。

頓覺了  如來禪  六度萬行體中圓

禪宗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的圓頓法門。所以只要完成生命的覺醒,讓心恢復到未起惑、造業、受染之前的本來面目,使「如」其本「來」,便證悟了如來禪,便圓具了六度萬行的河沙功德。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執著五陰所積的前塵緣影,「境由能境,能由境能」的表層意識為自我,就免不了要淪於死生輪迴,浮沉六道的夢魘。一旦生命覺醒,明見佛性,頓除無明,復得本來面目,灼見「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漚發」,更有何物?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修功積德,為惡造罪,只因不覺,故爾妄作,一旦生命覺醒,全歸幻滅。漚生漚滅,除了錯覺,實無增減、損益,海市蜃樓,豈是真實?當人復得諸行寂、諸幻息、「常樂我淨」的佛性時,便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身心世界尚不可得,問什麼罪與福?覓什麼損和益?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以前就像被塵埃覆蓋了的寶鏡,本有的光明不能顯露;如今既然垢淨光現,鑒照分明,就須要解剖分析,非弄清楚不可了。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能於內不起思念?對外不生感受?果真若能的話,那一切沒有生命的,也同活的人一樣了。讓機器人去修道看,看它什麼時候能成佛?其實對見性——具有正見和正受的人來說,念即無念,生即無生,不是念外求無念,生外求無生,只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已。到家的人只管安住實際理地,享受本地風光,優遊涵泳安祥裏,誰有閒工夫管他有念無念、有生無生。若是抑念求無念,那是沉空守寂的二乘;自閉求無生,乃是灰心滅智的外道,都與無上解脫道不相應。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鬆那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體,以免心為形役。只活在生滅滅已的安祥自在裏,隨緣盡分地餓了吃飯,渴了飲水就夠了。徹底明見萬生萬物無一不是從空裏來(來實無來),又往空裏去(去豈有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由空所現,當體是空的實相,就是「如」其本「來」生命的圓滿覺醒,也就是佛的大圓覺了。

決定說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斬釘截鐵地這樣說,無他,旨在彰顯最上一乘的真實法門而已。卻有些焦芽敗種、根器不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卜度聖智,對明心見性的法門妄加評謗,任意攻訐,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如來者,心態如其本來之謂。窮溯到萬法的根源,便能洞燭法界的實相,這是佛所印可的。若是著相言法,無異摘葉尋枝,捨本逐末,那就是你們的事了。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裏親收得

能滿足眾生最高願望的如意寶珠,雖然無人識貨,但它確實是收藏在如其本來的妙明真心裏的。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真空為體,能顯妙有之用。六根神應,全彰空體,體用不二,故名圓通。

自性光明圓滿,非色非空,不生不滅。

淨五眼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見性後,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淨、圓具;所謂「觸目菩提」,入眼無非佛性,入眼儘是自己,由此證得五種金剛力:

一、信力——永信自性是佛,堅固不疑。

二、進力——於一切法,不離自性。

三、念力——唯念自性,常住自覺。

四、定力——自性本不動搖,秒秒保持安祥。

五、慧力——自性之用,心如圓鏡。

似這般妙難思議的殊勝淨功德,唯有親證才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絕對不是靠著常識就能猜測得到的。

鏡裏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

見性之人,以平等離執之心,顯「用心若鏡」之用,如同明鏡高懸,無物不鑒。小根智障之徒,用前塵緣影的表層意識,妄自測度佛智,恰似水中捉月,將見徒勞。縱使是有緣得大德指示,也免不了會執指為月。

常獨行  常獨步  達者同游涅槃路

明見本心,澈證佛性,到達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的禪者,我法二執已斷,理事二障已除,雖行鬧市熙攘之中,也如入無人之境,有若獨行、獨步一樣,自在瀟灑地行走著心無起滅的涅槃大道。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悴骨剛人不顧

不離本源乃「調古」,不近權勢則「風高」。世俗以貌取人,如果面色憔悴,個性耿直,縱使是達者開士,怕也沒有人願意多看你一眼了。

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自東晉慧遠法師以後,出家人從佛姓釋。古時僧人以托缽為生,口稱貧僧,實在說,一個出家而又修行到家的人,一切都是他自己,堪稱其富無比,何貧之有?更何況還擁有「……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大乘以為車……游於八正路……深心為華鬘,富有七寶財…」(見維摩詰經)。故曰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貧窮固然不難從身穿破爛短襖上看得出來,然而說到「道」,則確有自性的無價珍寶蘊藏心中。

無價珍  用無盡  利物應機終不吝

自性這無價珍寶,具足無量、無限功德妙用,是個無盡無竭的「無盡藏」,無暗不破的「無盡燈」。不論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緣,永遠都不虞匱乏,不會吝惜。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六祖能大師答智通之問「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關於轉識成智,依法相宗說,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名雖有八,體唯佛性,著力處端在於轉處不留情。若能拋毳卻情識的粘滯、認同,縱使是種種事業同時興起,紛繁事務一時現前,也不會影響到內心的安祥,就「繁興永處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見性成佛後,八識融歸佛性,皆得解脫,四智的妙用應機則顯,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儘管神通二字名稱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異,所證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會證到漏盡通的境界,這些都不離當人的心地,也都取決於當人的心地。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學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學法絕難成就。所謂根器,它的基本內涵是素質與性向,主要條件是:

智力——一個連罪福、正邪、真偽、善惡都辨別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學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擇能力和止於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參學宗門禪。

意志力——不具此種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難而退,終其身一事無成。各宗教中之苦行,習武者的先執勞役,主要在鍛煉、考驗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繫石塊舂米八個月的苦役,又怎堪繼祖傳燈?

具備以上條件的人,堪稱上士,必能一決一切了,否則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因業積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見佛性?所以修行的起點,便是反省懺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則障去,才有見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脫落,就是垢盡光顯,清淨圓滿了。

起心是妄,動念即乖。起心精進,猶落有為,更何況向外自誇精進,二執宛然,豈不大錯?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譭謗、非議,無損正法絲毫,恰像癡人架火燒天,自陷疲憊,徒自勞苦而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在法界一真,法門不二的正覺中,恩與怨、毀與贊、人與我、眾生與佛、毒液與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歸不思議的大圓覺海。

觀惡言  是功德  此則成我善知識

觀察惡言,無有自性,無明所現,因緣所生,並不真實。何況平等法中,一切聲平等,倘若分別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徒增煩惱了。若能勘破惡緣,當下便是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見性證真的禪者,住無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風不動,冤親平等,唯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維摩詰經上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滯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辯才,藉以弘揚上乘,續佛慧命,繼祖心燈者,堪稱是宗、說兼通,理行兼備,自然是定慧圓明不滯空了。如果說得行不得,或說到行不到,只是口頭禪、鸚鵡禪而已。如或沉空守寂,顯然守株之徒;倘還口裏說空,心中雜亂,豈止欺人自欺,終將誤人誤己。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

明心見性,豈我獨能?一切眾生俱皆有分,恒河沙數諸佛皆同此性體。悟即舊佛新成,宛如夢醒;不悟即自甘埋沒,長劫夢魘。

師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宣說最上一乘自性法門,泯相對,掃虛妄,斥魔外,如獅子怒吼,懾服百獸;托出本來面目,點破本來是佛,令信受之者,自肯自信,心安無畏。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喻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薩,聽了最上一乘法,平素心得、自恃,當下瓦解冰消。天龍喻登地菩薩,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內證境界,無比親切,格外溫馨。

游江海  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禪

古德大事未明,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踏破芒鞋無數,只為尋求明眼宗師,了畢參禪大事。釋尊未悟道前,遊歷諸方,參訪修士;趙州八十猶行腳;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南嶽懷讓親侍六祖十五年;而六祖為了大事,遠從廣東至黃梅求法;都是尋師訪道的參學典型。

自從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干

信受曹溪六祖道法,打破漆桶,還得本來,就路還鄉,是真認得曹溪路,是真得道。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禪以安祥為現量,也以安祥為正受,若有間斷,即名為漏。倘於行、住、坐、臥、語、默、作為中不失安祥的覺受,便可常享本地風光,便是途中即家舍,便得就路好還鄉,用不離體,體自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佛性離生死,利刃相加,絕不恐懼;毒藥相逼,視同等閒。

我師得見燃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以五朵優缽羅花供養燃燈佛,並布發掩泥,供燃燈佛行過,得授記成佛。多劫以前也曾修忍辱般若波羅蜜。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性本無生死,只為眾生執我,謬以表層意識為自心,無明為本性,流落六道,輪迴旋轉,如無舵之舟,無有定向,於生死海,難登彼岸。

自從頓悟了無生  於諸榮辱何憂喜

頓悟自性不生不滅,亦無增減,則榮辱、憂喜於自性分中,了無交涉,實不相干。

入深山  住蘭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澈悟的人,於深山清淨處結廬而居,水邊林下,正好長養聖胎(成熟法身)。

優遊靜坐野僧家  闃寂安居實瀟灑

隱居生活,自在無拘,隨緣任運,果然瀟灑。對於具有福德智慧的人來說,享受這種生活,現在遠比古時容易;然而有此福德者,又有誰會以此為樂呢?

覺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為法不同

最上一乘的宗門禪,是無為法,無須種種修為,只要於覺悟自性後,不再逐相而沉,秒秒保任安祥心態,即是秒秒覺醒、秒秒離執,何用施功落有為法,自背圓明?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為求福報而行布施,是有為法。雖然得到了生天的福報,報盡依然降生人間,過著面對種種無奈,不合己意的生活,恰像朝向天空射箭一樣,是不可能長時停留的,沖力一盡,馬上就掉下來啦!

爭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怎能比得上肯決了真實永恆,不認同虛幻無常,不學人天小乘二乘,超越階級地位劫數,直證入「如」其本「來」境界的般若法門呢?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但能證悟真如本體,復得本來面目,種種方便,不求而得,神通妙用,尚屬末節,心垢若無,心月自現。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自性一旦流露,即遠離執著,不受塵染,得秒秒安祥,處處自在,事事無為,天天如意。此一無盡寶藏,是幸福泉源,有無窮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大澈大悟的達者,諸蓋既除,諸陰已罄,頭頭三昧,秒秒圓明,自性光明寶珠,輝耀心田。法身虛空,虛空法身,炳然彰顯,這是大師自受用境界,唯證乃知難可測。

降龍缽  解虎錫  兩鈷金環鳴歷歷

世尊曾入慈心三昧,降火龍收缽中。六祖在曹溪亦曾以缽降伏並度脫孽龍。禪杖上端以錫為材,安兩金屬環,象徵真俗二諦,並藉避虎獸等侵害。

不是標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跡

手持錫杖,並非徒重形式,它標示著降三毒、統真俗、解諸厄的正法,況且世尊親宣「汝等應受錫杖,所以者何?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見真、見妄,落在邊見,求真斷妄,顯屬有為,都不契圓頓法門。若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便了知唯獨自性真實,真妄二法,了不可得。

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見性證真,永離見取,絕不認同,但自圓明,豈執幻有?倘入如來境界,便知有、無、空、不空、真、妄……當體全顯一真佛性。因為真實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恆的,執漚為實,豈不甚愚?如其本來,才是實相。

心鏡明  鑒無礙  廓然瑩澈周沙界

以離分別的「大圓鏡智」,應機對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遺物,也不悖理,可謂理事無礙,一處如是,處處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自然就廓然洞明瞭。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光非內外

萬象森羅,如影不實,常住真心,寂然不動,垢罄業空,唯一圓明;到這裏有口難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曉,且莫思議,以免弄巧成拙。

豁達空  撥因果  莽莽蕩蕩招殃禍

因果律不僅是邏輯基礎,也是宇宙法則;如果謬執空見,陷於偏執,反倫常,反價值,反傳統,魯莽偏激,必定為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災禍。故宗門龍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現象界,和光同塵,隨緣不變。

棄有著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執,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別取捨,已落二三,棄有著空,寧契不二?總因不悟本來,未證自性,所以觸途成滯,大可憐憫。

捨妄心  取真理  取捨之心成巧偽

取捨由於分別,分別即是見取,見取即背自性,自性獨立無侶,有何可取捨?真理若可取捨,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捨,足證未悟,全歸虛偽,即巧見拙。

學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認賊將為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層意識(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圓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用不著修。以為有修有得,以為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認賊為子,必將損盡家財,乃是成佛大障。

損法財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損壞自性法財,毀滅法身功德的,無非是這分別妄想的表層意識——妄心。

是以禪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

無始無明打破,本來面目彰顯,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從此無為而治,念即無念,生即無生,入佛知見,大事了畢。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以般若智為鋒,金剛焰為芒,破邪顯正的慧劍,不但能摧毀外道的邊見、計執,也早讓天魔聞之喪膽了。

震法雷  擊法鼓  布慈雲兮灑甘露

說最上一乘法,真理之聲,發聾啟瞶,普令得正見、正覺,加被眾生如慈雲,潤蘇慧命如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  三乘五性皆醒悟

大乘法門,普利人天、二乘,使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學位聖者、不具三乘無漏種性者,都使之覺醒,開悟佛性。

雪山肥膩更無雜  純出醍醐我常納

雪山上只生長一種名叫肥膩的草,沒有任何植物混雜,就像由佛性開顯出的大乘法門一樣。喻如定慧的白牛吃了,乳汁就像乳中珍品的醍醐一般滋養慧命。這裏的醍醐,象徵最上乘法門。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所謂「納須彌入芥子」,「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這就是「一多相即,體用不二」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月喻佛性,一切月喻眾生,眾生即佛性,佛性現眾生。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河沙妙用在心源。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法身即自性,自性即法身,如其本來即自性,復得本來面目即是如來。千佛同一本源,萬佛同一性體。眾生自性,與佛無殊,所以說「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業

只這定慧圓明的安祥心態,就涵攝了一切殊勝境界,它不是色身和表層意識的作用,也不是修行有為法的成績。

彈指圓成八萬門  剎那滅卻三祇劫

在見性的瞬間,就圓滿具足了八萬四千總持法門。剎那之間,無明打破,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不歷僧祇獲法身。

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

所謂過了河,不用船,對於明心見性者而言,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千七百則公案,毫無用處,於大覺佛性,毫無交涉。

不可毀  不可贊  體若虛空無涯岸

佛性湛寂圓滿,涵攝太空,無量無限,毀譽不可及,無你尋覓處。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

佛性當下即是,覓即轉遠,況且覓即不得,得亦不是。世智辯聰到這裏,半點也派不上用場。

取不得  捨不得  不可得中只麼得

「說似一物即不中」,你如何取?你就是佛,你怎麼捨?無邊虛空,河沙世界,就是你自己,另外你還想得個什麼?更何況如來禪本無所得耶!

默時說  說時默  大施門開無壅塞

默時覿面全體相呈,說時以有言顯無言。「默時說」的像拈花、舉拂、擎拳、豎指、張弓、吹毛、揮棒……都是離言說法。「說時默」的典型如陳睦州大師的「秦時鍍轢鑽」,只這一句,就喚醒了雲門大師生命的覺醒。雖損一足以為藥引,倒亦很值得。

此外,汾陽、慈明師徒的詬罵、臨濟的大喝,乃至好大哥、主人公……無不以有言顯無言,即言無言,說是奇特,未免太糟蹋大師,其實這不過是完成了法的人格化,離心意識的自然流露,若說這是禪的性格,倒很接近。

自從六祖受衣南下,得青原、南嶽、荷澤……等諸龍象,而點睛除塵,以至五家七宗,可謂大開法門,廣施甘露。今且光被寰宇,普度眾生矣。

有人問我解何宗  報導摩訶般若力

如果有人問我懂得哪個宗派的法門?我將告訴他:只是來自一切理、事、眾生源頭的無師智、根本智——摩訶般若的解脫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  逆行順行天莫測

如馬祖道一大師,有時說即心即佛,有時說非心非佛;有時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有時說揚眉瞬目是,有時說揚眉瞬目不是;這些都是殊勝方便,無礙智慧的運用。其他如呵佛罵祖、燒像、斬貓、燒酒、狗肉……都是超出常情,諸天罔測的解脫境界與特殊方便。

我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閒相誑惑

此生頓悟之果,來自多劫修行之因,這不是隨便騙人的。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最上一乘之法幢,樹立以心傳心,見性成佛之宗旨的,分明就是達摩西來,衣缽為信,單傳心印,今在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師所開法門。

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不能領會聖意,唯獨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世尊對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於汝……」此為教外別傳之始。自迦葉傳到達摩祖師,在印度傳了廿八代。

法東流  入此土  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無窮數

禪,由印度東流傳到中國,東土的初祖就是西方來的菩提達摩大師,初祖傳法給二祖慧可。二祖傳三祖僧璨。三祖傳四祖道信。四祖傳五祖弘忍。五祖傳六祖惠能大師。都是內傳心印以印法,外傳衣缽以表信,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從六祖以後,開甘露門,廣度群倫,得道者的眾多,簡直不勝窮數。

真不立  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空

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絕諸相對的,有何可立?有誰能立?既是虛妄,根本就沒有不變的屬性和實質,當體是空。有、無是應該揚棄的邊見和計執。見性之人,唯見佛性不二,萬象當體是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  一性如來體自同

大覺佛陀為應群機,廣說方便,有二十個空諸業障之法門,為:一切布施門  具足持戒門  無盡忍辱門  無量苦行精進門  禪定寂靜三昧門  無量大辯智慧門  一切所行方便門  四無量神通門  大慈悲四攝門  無量功德智慧門  一切緣起解脫門  清淨根力道法門  聲聞小乘門  緣覺中乘門  無上大乘門  無常眾苦門  無我眾生門  不淨離欲門  寂靜滅定三昧門  隨諸眾生起病門。

以上二十個法門,都是隨緣對機的方便法門,對已見性的人,並無需要,自然不會執為實法;因為他已證知千佛同源,萬靈一體,眾生本來是佛,本是同一的性體。此外豈有剩法?甯有餘事?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我執才生,能、所便立,六根六塵,如膠似漆,難解難分,形成前塵緣影的表層意識,由斯迷失真我,渾忘本來,猶如明鏡有痕,障卻本明。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當知染法如此,淨法亦然。若能泯前塵緣影之妄心,當下圓成,一切具足,一法不欠,一法無餘,豈不自在?

痕垢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空、有不著,人、法雙忘,秒秒安祥,便是優遊實際理地,享受本地風光,何等瀟灑自在?可惜萬法本閑,唯人自鬧耳。

嗟末法  惡時世  眾生福薄難調製

可歎現在的學法者,根器日下,不向自心發掘佛性,一意向外馳求,捨本逐末,形成末法衰相。而且物質生活越提升,思想人格越墮落,欲望越來越高,品德越來越低。因此五陰熾盛而靈性汨沒,欲求調和身心,怎奈欲振乏力,殊難宰製,佛祖再來,也束手無策,只有慨歎了。

去聖遠兮邪見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  恨不滅除令瓦碎

明心見性的善知識日少,拜物、邪見、肉體、迷信、神怪的邪教日多,形成正法衰微,魔強法弱,沉於邪見,謬於神怪,習於淺陋,嗜於功利者,聞說大乘佛法,非但不肯捨暗投明,棄邪歸正,反而妒嫉、譭謗、誣衊,千方百計打擊、破壞,恨不得連根拔除而後快。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冤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心造惡業,身受惡報,是廓然大公的因果法則,用不著喊冤訴苦,抱怨別人。想不招墮阿鼻地獄,毫不間斷地接受痛苦,奉勸你還是不要譭謗、阻撓相承自我佛如來之正法的運轉吧!

栴檀林  無雜樹  郁密森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  走獸飛禽皆遠去

見性之人,圓具一心,絕諸相對。大乘道場,唯有諸上善人,難容小根劣器,故以栴檀之林喻之。所謂獅子遊行,絕諸伴侶,乃是覺者不與萬法為侶的自在境界;也是真獨立、真自由的離執境界。這是唯證乃知的。

師子兒  眾隨後  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  百年妖怪虛開口

禪門宗匠的龍象法子群,追隨參學,一經開悟,三歲就能作獅子吼,震懾魔外,彰顯正法。如果那外表有些像獅子的野犴,要想驅逐獅子,固然自不量力;那些借著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所累積的似是實非的廢知識、閑學解,來模擬大師由自性流注之破邪顯正、儆迷啟悟的獅吼、雷音,除了污染別人心地,弄瞎別人慧眼之外,還有別的效用嗎?像妖怪一樣虛偽狡詐的惡知識啊!你還是免開尊口的好。

圓頓教  勿人情  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

圓覺頓悟的向上法門,是唯求真實,不講人情的。所有依文解義的擔板漢、以辭害義的老學究、循情背理的德之賊,都不契向上法門。倘使有疑義膺胸,或見處不真、行處不穩,都應該徹底辯個明白!這並不是逞強好勝,而是深恐學者落於邊見,背離中道,求悟轉迷,求解愈縛。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釐失千里

過去有一種外道,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衍為非非非非有等百非,寓義雙關,是非兩可。遜至以不非為非,不是為是,是非不分,迷悟不辨,這種「概念遊戲」,徒增無明,大損正見。至於二乘以止、作、任、滅為行門,更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法華經載: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佛為說法,龍女聞法,頓悟無生法忍,證明正見疾得解脫。

過去有位善星比丘,雖然誦得十八香象所馱的佛經,卻因不解真實義,妄加揣測,自以為是,反成謗法,而墮惡道。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句,即同魔說」,足見法的嚴厲,是非的難掩,因果的可畏。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師自述:早年累積學問,乞討經典注疏文字,搜尋佛經及菩薩為吐露研經心得所造之論,分析辨別佛經專用名詞和辭彙,不知道休歇、停止;其實數盡他家寶,自無半文錢。就像到海邊數沙的數量,除了自招疲憊、困惱,了無利益可言。

卻被如來苦呵責  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  多年枉作風塵客

楞嚴經:佛告阿難,汝雖歷劫熏持諸佛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無漏修學,說有多般,最重要的是:不讓定慧圓明的安祥心態出現間隔,才有間斷就是漏。

向外馳求,心外覓法,皆屬虛行,只不過在八風中搖擺、六塵裏打混的光陰過客而已,何嘗一日當家作主,忒煞辜負主人翁。

種性邪  錯知解  不達如來圓頓制

外道種性,不離邊見,知解既錯,能不背道而馳?只為不能瞭解明心見性的圓頓法門,所以求解愈縛。

二乘精進沒道心  外道聰明無智慧

小乘守寂,中乘沉空,雖然苦行精進,終不能明心見性,自違圓融中道故。外道雖具世智辯聰,背離摩訶般若,縱有方便不達實相,病在不明心地,荒廢心田。

亦愚癡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成年人沒有智慧曰「愚」,少年智商太低曰「騃」。就大乘法門而言,二乘如愚,外道如騃,都不達真實。執方便為究竟,譬如認空拳中有物,執指月之指為月,只會在六根對境的虛幻假像中捏怪。

有一則小故事,不但雋永非凡,而且也足資佐證上述各點——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自從領悟天龍一指禪後,凡是學者來參問,只豎一指,別無提唱。庵裏有一個做雜務的小孩子,遇到有人問事情,也模仿俱胝和尚豎一指回答。有人告訴和尚說:您庵裏的小朋友也會佛法,凡有人問話,跟您一樣,也豎一指。老和尚聽了不說什麼。有一天老和尚袖子裏藏了一把鋒利的刀子,把小孩子叫到跟前問道:聽說你也會佛法是嗎?小孩回答:是!老和尚就問:什麼是佛?那孩子剛豎起指頭,老和尚迅速拿刀把他的手指給砍斷了,當孩子哭叫著往外跑的時候,老和尚叫他:回來!這孩子才回頭,老和尚就大聲問:什麼是佛?這孩子習慣地豎指,卻沒有看見指頭,當下豁然大悟。試問:這孩子悟了個什麼?若會,須知「但能不犯君王諱,也勝前朝斷舌才」。若不會,果然「不快漆桶」!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無有一法,若能「了了見,無一物」,即如其本來了。到達不見一法的境界,就唯有自觀自在,自在自觀,果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了。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若能澈了諸法實相,業原本不有;若未明心見性,則事相宛然,業障不虛,仍須償還業債,輪迴受報。

饑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醫王怎得瘥

外道與二乘,對大乘法之不能信受,如同饑餓的人,看見滿漢全席,反而不敢嘗試;也如同久病的患者,遇到了醫王,反而懷疑不信,自棄勝緣。

在欲行禪知見力  火中生蓮終不壞

見性之人,語默動靜,在定慧等持的安祥之中,知見與佛相同,雖在欲中,而能轉欲;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隨緣不變,常持安祥,就像火中生長的蓮花一樣,極為難能,極為可貴。

維摩詰經佛道品中說「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勇施犯重悟無生  早時成佛於今在

古時印度有位名叫勇施的比丘,犯了四種根本大罪,希望藉發露懺悔來清除罪垢,於是把三衣掛在錫杖上,邊走邊喊:我犯了重罪,誰肯慈悲替我懺除?喊著走著,走到了一座精舍前面,遇見鼻鞠多羅尊者,尊者教他推尋罪的根本不變屬性,推到最後,發覺罪性了不可得,於是豁然大悟,得見自性。

師子吼  無畏說  深嗟懵懂頑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  不見如來開秘訣

我要如同獅子哮吼般地對那些點不破、喚不醒、裹著牛皮一樣的冥頑不靈者,說出不怕遭誤會,不怕受攻訐,不辭蒙受譭謗的話:你們只知道犯了重罪,會構成見性的障礙,卻忽略了世尊「自性中沒有罪與福」的開示。

有二比丘犯淫殺  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  猶如赫日消霜雪

古時印度有兩位比丘,結庵山中,堅守淨戒,從未觸犯。有一天,一位比丘出庵托缽乞食,另一位在庵中坐禪。在坐禪者疲倦小睡的時候,一個淫蕩的樵女,偷偷地進來行淫行。比丘覺醒後非常不高興,等同庵比丘回來,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這位比丘聽了非常生氣,就跑出去追趕樵女,想給她點教訓,不料樵女驚慌之間,失足墜落深坑摔死了。這兩位比丘就更加煩惱不安了,於是一同到大德優波離尊者那裏懇求懺悔。尊者用小乘法替他們解脫罪結,他們心中仍有疑惑,而且更加煩悶。維摩大士知道了,就把他們三位召到面前。大士責備優波離尊者說「你不該加重他們的罪,應該直截了當地替他們去除,而不應擾亂他們的心。要知道罪性不在內外和中間,有骯髒的心,才有骯髒的眾生;有清淨的心,就有清淨的眾生。有妄想,心上就有污垢;沒有妄想,心就是清淨的。不要讓心停留在任何事物和念頭上,對任何事物、義理的認同,都是虛妄的見解和妄想的來源。能瞭解這些,才叫奉行戒律,才算真正明瞭戒律。」兩位比丘聽了,當下疑悔頓除,發無上道心,的是「猶如赫日消霜雪」。

不思議  解脫力  妙用恒沙也無極

不可思議的佛性妙用,就是數盡了恒河的沙粒,也數不完。

四事供養敢辭勞  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億

對「一言之下,頓了本心」的師父來說,真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的法身父母,實是恩大難酬。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等四件事的供養,自當盡心竭力,怎敢藉口勞累而疏忽呢?即使是萬兩黃金,師父也足堪消受,縱然是粉身碎骨,也難報答法乳於萬一。因為有了明師的教誨才能「一言之下,心地開通」,頓超劫數,贏得永恆啊!

法中王  最高勝  恒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應

最上一乘法,是法中之王,沒有比它更高的法門,更沒有法門能勝過它。過去、現在、未來如恒河沙數的佛陀,無不以此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法如如意之珠,但能信受,無不相應。

了了見  無一物  亦無人  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  一切聖賢如電拂

真實的必是原本的,原本沒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沒有現在已發現的四萬個銀河系,既沒有人,當然沒有佛了。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緣所生,離不開成、住、壞、空,等同大海起一浮漚,既非真實,也不永恆。一切聖賢出現在超時空的法界,如同閃電一樣地短暫。

假使鐵輪頂上旋  定慧圓明終不失

本來的佛性,是生命的永恆相,是一真法界的當體,非因父母所生肉體而有,不因肉體毀壞而無,是不生不滅的金剛體。見性之人,恒持定慧圓明之心的原態,縱使鐵輪旋於頭頂上,生死須臾之際,也不會改變他那定慧圓明的心態。

日可冷  月可熱  眾魔不能壞真說

即使是太陽變冷了,月亮變熱了,邪也不能勝正,眾魔也破壞不了真理之說的。

象駕崢嶸慢進途  誰見螳螂能拒轍

大乘佛法就像大象駕車,穩重地步向光明大道。至於螳臂擋車,除了徒見其狂妄,自取毀滅外,就像外道謗佛一樣,真能擋得住嗎?

大象不游於兔徑  大悟不拘於小節

大乘學人,既不像二乘沉空守寂,也不斷六根照境,如大象不走兔子的路徑;大澈大悟者,自有鬼神莫測的自受用解脫境界,豈受困於世俗的價值標準?苟讀禪宗傳記,當歎多采多姿。

莫將管見謗蒼蒼  未了吾今為君訣

未見性人,用常識的眼光、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批評見性者的解脫境界,無殊於坐井觀天,譏評「天這麼小喲!」。

證道種種,大師已和盤托出,殊為難能,的是稀有。君若已悟,堪資印證;如或未了,請受真訣;竟生疑謗,真一闡提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