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與教團-佛光篇(人間佛教系列1) 星雲法師著

佛光與教團-佛光篇(人間佛教系列1) 星雲法師著

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二講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光人第二講
  
  佛光人所以稱做佛光人,當然在思想、精神、風格等各方面,佛光人與一般大眾是不一樣的。怎樣做一個佛光人?第二講中,我也提出四點意見和佛光人共同勉勵。
  
  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一般把世間法稱做俗諦,把出世間法稱做真諦。有些人以為佛教只尊重出世間法,鄙視世間法。但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 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世間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不容否認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過分地忽略了世間資生的問題,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病我佛教為消極、厭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雖然要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作入世的事業。
  
  沒有入世的事業,和人間實際的生活脫了節,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號,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這樣就能容存於天地社會之間嗎?
  
  耶穌教雖有天國的思想,但他們對人間的事業非常熱心,創辦學校、醫院,賺了大家的錢,大家還說他們好。佛教提到世間,就認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間形容得像牢獄一般可怕,但誰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間討生活呢?
  
  由於這種思想的偏差,可憐的佛教自隋唐以後,出現了數百年日漸衰微的現象。近三十年來,因為社會的進步,時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業越來越多,佛教的發展也越來越蓬勃。所以,我們佛光人要肯定復興佛教的不二法門,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業,然後再求出世的依歸。
  
  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社會對佛教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時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往生的時候,才知道要誦經超度,致使人天師範的僧寶,淪於以經懺為職業,誤盡了天下蒼生,損失了無限的人才。
  
  我們佛光人並不反對功德佛事,但我們認為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們必須先度生後度死。
  
  不用說,在佛教裡度生的活動難做,度死的功德好為,因此諺云:「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麼簡單。一個人間佛教的推動者, 不但要博通經論,而且必須具備一般社會知識,甚至天文地理、政經常識、講說寫作、各種技能,還有宗教體驗、莊嚴行儀等,如果這些不能具備,就成為度生事業 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當然也可作為度生的因緣。例如,一場莊嚴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生者也會因此有了得度的因緣。不過,佛光人還是應該先充實六度四 攝的修養,並且培養多種技藝的能力,以作為度眾的方便。比如,佛光比丘要以做醫師、教師、教誨師、布教師、工程師、領導師為職志;佛光比丘尼要以從事護 士、教師、文教撰寫編輯、音樂師、美術師、家政師、語文師等為目標;佛光優婆塞、優婆夷,要護持真正的佛法--所謂真正的佛法,就是先度生後度死的人間佛 教。
  
  我們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推動到大學;從個人家庭推動到整個社會;從寺廟出家眾推動到大眾生活裡。我們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於一切家庭,一切社會;我們佛光人要到處設立佛教慈濟事業,我們要把佛光幸福、歡喜,布滿人間。
  
  我們佛光人先度生後度死,至少也要做到生死一起度,千萬不可只度死而不度生,因為我們佛光人感到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
  
  經常聽到有人問:你為什麼學佛?回答總是了生脫死;你為什麼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脫死。「了生脫死」,當然是我們學佛出家的最高目標,但是如果把這件神 聖大事,當成一句應付的口號,豈不是太不重法尊教。不少人學佛太過躐等,好高騖遠,致使許多言行都像空中樓閣,不切實際,把話說得很大,卻一點也沒有實 踐。
  
  佛光人所以要這麼想,並不是不重視了生脫死。只是,生活問題尚未解決,如何能解脫呢?比方:你沒有吃飯,沒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辦理生死大事?
  
  我們常遇到一些初學的佛教人士,一開口都說:「我喜歡過清淨的生活」,一閉口也說:「我喜歡入山修行」。這都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話,仔細研究起來,就會 發現問題。因為你喜歡過清淨的生活,我就應該忙碌給你飯吃?你喜歡入山修行,我就應該苦命工作,幫助你的生活所需?你不覺得你的學佛太過自私嗎?你去修行 了生脫死,我們為你謀取生活所需,永遠沉淪生死苦海,我們怎麼辦呢?
  
  古來的大德宗師們,他們學佛修行,都立志先發心為人服務。有的發願生生世世做一條老牯牛,為眾生拉車負重;有的人發願陸沉頭陀苦行,一工作就是數十寒暑。因為他們知道,生活的資糧不具備,生死又何能了脫?
  
  《阿彌陀經》說:若人欲生極樂國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意思就是要我們辦好生活上的福德資糧。佛陀住世時,每在說法中強調穿衣吃飯,經行勞動;我 國百丈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籲。所以佛光人應上體佛陀和祖師們的慈悲,在此高度工業化的時代,人人都能先照顧自己的生活,進而斷除憂 悲苦惱,超越三界,永離生死輪迴。
  
  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在社會人群中,流行著這麼一句話:「滿瓶不動半瓶搖」,意謂真正有學問、有能力的人,並不急於求表現;一些不成熟的人,卻反而喜歡耀武揚威,爭取表現。
  
  佛教中的學道者,有不少人不知養深積厚,不明大器晚成,總汲汲於攀緣,希望一蹴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裡的情況,自己未受僧眾教育,卻喜歡作僧伽師資;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經招收徒眾;出家後不安於學,喜歡雲遊浪蕩;佛門規矩不懂,已在專職販賣如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怎能出現法門龍象?佛寺叢林又怎能成就聖賢?
  
  所以,我們佛光人,不可流於時習。我們學道,要甘於十載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貧樂道的生活;寧可無錢無位,不能無道無格。我們要先縮小自己,不要急於求售,等到因緣成熟,再自然擴大。
  
  最後,我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能經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我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嚴冬臘梅,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我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空谷幽 蘭,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秋天黃菊,能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因為唯有能忍耐的人才能成功立業,唯有能縮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第二講的四點是: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
  
  第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擴大。
【書籍目錄】
第1頁:〈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 第2頁: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一講
第3頁: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二講 第4頁: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三講
第5頁: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四講 第6頁:怎樣做個佛光人 - 第五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