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初創教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說了種種法門,後來,由於歷代大德依個人的研究與修持體驗,對經典許產生種種的詮釋,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在現在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裡,如何來安頓浮盪不定的身心?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嚴重,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虛無、失落,遂成為這個時代的時髦名詞。
透過本書的指導,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了解佛陀、菩薩、阿羅漢的宗教體驗後,藉由正確修學及體證,相信人人都可以喚起真如本性的覺醒。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坐擁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生活;禪並不是放棄生活的情趣,確切的說,它超越了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
以慧眼觀看事物,大地萬物皆是禪機,禪,是自然而然的,與大自然同在,自然的事物本來沒有淨穢、美醜之分,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而佛教的淨土思想,正可作為現代人生活的參考指標。淨土佛國在哪裡?
本書告訴你,經由禪淨融合的妙方、妙趣,以充實生命藝術,不但可建設人間淨土,甚至可以建設唯心淨土。
生命在呼吸之間,怎樣面對生死,是件不簡單的事,本書從佛教對生命的看法開端,探討如何面對生死。若以生命為「體」,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永恆存
在、絕對、無限、真常的;若以生死為「相」,每個生命所顯露的現象,是有生有滅、變化無常、相對、有限、非常的;若以生活是「用」,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
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體、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們既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體
的,其關係極為密切。因此,整個人間佛教可以說就是「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
我們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的問題,而自己的問題中,最重要的就是命運的問題。
本書從佛教對命運的看法、對神通、知見、因緣、因果、空有的各種看法都有一條明確的途徑,讓社會大眾都能打開智慧之眼,不論命運乖舛,或風雲際會、不可一世,經過佛法的洗滌,都能為自己的生命開拓更光明的前程。
甚至犯罪者,經過懺悔,皈依三寶,洗心革面,研讀佛法義理,不斷培養慈悲心,重新淨化自己的器識,就可創造嶄新的人生。
世間的人,依靠金銀財寶,就能獲得物質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三寶,就能得到精神昇華的安
穩。《成佛之道》一書說:「眾生從過去到現在,在一生又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寶的舟航,才能到達彼岸。」
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個真正學佛者,應依正法修學,以深切的信心,立願做一名佛子,建設一座發電廠,點亮自己的心燈,也點燃他人的心燈;打開自
己的佛性真心,也為他人開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田;這本書就在指引大家如何進入佛法,從何處下手學法,走上一條光明的成佛之道。
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的佛教由於一些人士的誤導,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法落實人間,使
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人際間都很和諧。
因此,本書從「人間佛教的藍圖」開啟了一道實踐之門,不論在倫理、感情、保健、育樂、喪慶、自然、因果等等都有所關懷,並以現代佛教的四化-「佛法現代語
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提供了實用法門與方針,使有心弘法的人士,不僅可以精進自己的修持,更能配合時代所需,服務社
會,令眾生為修行而歡喜。
從古至今,多少的聖賢英雄,因為對自我的一生有規劃,才能為人間留下貢獻,留下榜樣,留下言教,留下歷史功績。佛教青年不同於一般世俗青年,要有遠大的志向。佛教青年是為學人間菩薩而來的,所以應該努力實踐人間菩薩的理想。
藉由此書,讓青年學子能從佛學夏令營、從生涯規劃中,開拓自己的智慧領域,尋求自己心靈的主人,尋找安頓生命的世界,昇華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煩惱,莊嚴自己的世界。只要有一顆菩薩心、有創造力,你就是青年;只要大家肯學習菩薩道,都可以成為青年。
本書告訴讀者,生活需有佛法來指導,佛法的真理在何處?就在世間的食衣住行上,就在人我的處事經驗上,如果能將佛法付諸於生活上實行,則能一生受用無窮。佛教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感情、經濟、處世、道德等各方面,想要美化人生,就要美化我們的語言、思想,更重要的是美化我們的心地;如果心中有佛,佛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有佛法,就會有般若。
|
網站搜索
內容分類
本周此分類熱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