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九)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已說六識心所相應。雲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論 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 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眾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此等法喻廣說如經。由五轉識行相粗 動。所籍眾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眾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 行。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不籍多緣。唯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 現。五位者何。生無想等。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恆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 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

 

要注意,譚子的《化書》,莊子是講變化的。其實輪迴就是變化,變化就是輪迴,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變化出來的。那麼,所以佛法為什麼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結使,這個心念裡頭習氣自己沒有轉過來,一生修持都沒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這個非常的重要。

比如,我再舉例子,貪嗔癡慢疑,大家不要口頭上聽過哦,真正的修持,所謂修定,把清淨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這些貪嗔癡慢疑系結的習氣呀,統統要把一個定力掛在那裡,把那些習氣統統轉化了,這個才是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轉過來,還沒有用哦,還有「見」的修持,見解這個見。

所 謂見思惑,我們要注意,思惑是什麼東西呢?貪嗔癡慢疑,個性。我們這個個性的貪嗔癡慢疑,等等。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所以造成你心理狀況,就是 這個人的個性。你看有許多人天生的個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許多人,人長得蠻好,你等他沒有事的時候,你在旁邊偷偷一看,他一臉仇恨相,對於這個世界是 怨恨的。一臉看人啊,沒有事的時候,你要在不留意的時候觀察他。有許多人,他就是瞋念的習氣,前生種性帶來的,**同臉上的橫肉都出來了。等於我們現在想 一個人可恨的時候,越想越氣;越氣,那個樣子越變,氣象都變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學佛先要學慈悲相。我經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啊,學個笑容 啊。有些人勉強這麼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兩秒鐘,一臉瞋相來了,注意呦!真的呦,是大問題哦,不是跟你說笑話哦!就是孟子一句話:「城府重者心無歡」。修道首先是慈悲喜捨,這都與是心念有關的。

這種貪嗔癡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麼時候斷掉呢?「修所斷」的,要修道,四禪八定,行為上修,所謂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間斷。你不修行,累積起來,越來越嚴重。

見 惑呢?思想觀念問題了,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譬如一個人得了道的,認為我這個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見取見。戒禁取見——認為修道的 人,一定要這個樣子才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頭,不行;或者你不穿長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鴨蛋,不對;或者說你點香不對,只能點蠟燭——比方了。很多宗 教修道的人,有各種的規定——這個是戒禁取見,這是觀念問題。戒禁取見這個見惑,結使哦,打得很厲害哦。

所以貪嗔癡慢疑是五個根本煩惱,這個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帶來的習氣——「修所斷」的,要修才能斷,要修正自己心念。見惑呢?那不是修能夠斷的,那要「慧所斷」的,你見到慧了自己曉得觀念錯誤了,要智慧才能斷的。

所 以許多聰明有學問的人修道,***見惑是非常嚴重。見惑嚴重是外道哦!這叫做外道,這叫做魔道。你看有許多學佛的,乃至於宗派的觀念,密宗啊、禪宗啊、什 麼宗啊,這個見惑觀念。還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跟一個修道的朋友講,我說你這一生啊,沒有辦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為是冰清玉潔,沒有話講、做人沒有 話講;以修道來講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個小乘之果。因為什麼?這一種人,潔身自好之士,潔身自好,一輩子行為乾乾淨淨的,一點污點不敢沾染的,自己 以潔身自好為標榜,差不多宗教徒學佛修道的人,實際上都是潔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這四個字。夠得上成道嗎?不會!因為他沒有辦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羅漢都是 潔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潔,所謂死水,沒有辦法,「死水不藏龍」,活不起來。

真正的修道的行為,不但把見思惑,修所斷掉的、慧所斷掉的斷了, 清清淨淨一念孤零零的,所謂就是到達了百丈禪師所講的境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禪師籠統講了一句:「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那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初步的這個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達到了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在這個生死之間,譬如說,我們假使一個人潔身自好之士,你說了了生死沒有?沒有。到了中陰身要再受業報生死的時候呢,怎麼樣投胎 的?我們上次報告的是看到淫慾這個地方投胎,不一定哦,貪嗔癡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陰的時候,如果貪財的慾念重了的時候,你來投胎的時候,那個中陰看到 這個地方都是錢、都是黃金,嘿,一親近一拿,入胎了!當然入胎不一定變富翁哦,也許變個很窮的哦。一輩子賺到錢放在口袋裡,都會口袋破掉溜走的哦。那是看 你個人的業報了。所以中陰啊,第八阿賴耶識偈頌所講的,「去後來先作主公」,這一段非常重要。必須把九十八個結使統統研究清楚了,才瞭解中陰,才瞭解投 胎。

今天我們把上次未講完的,大概扼要地給大家報告。如果專講這個問題,對於中陰怎麼樣投胎,所謂一念無明緣行,那十二因緣就不是普通講教 理這麼講法。這個行、就是這股力量怎麼樣被吸引、吸住了,會變成另外一個生命;這個行就是動,就是輪迴——一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中間講法每一點都不 同了,純粹科學性的。希望青年同學們研究這個佛學啊,不要專搞空洞的理論,要在實際修行的功夫、個性上的轉變、氣質的變化特別注意!自己這個氣質動搖不了 的話,你佛經倒背如流,生死來的時候抵不住的哦!一點用都沒有,保險你沒有用。不過呢,種下了這一點種子啊,他生來世碰到佛學、或者做學問啊,聰明一點、 容易一點,是會有的。可是說做功夫了道,沒有!不可能!那麼,至於有修持的朋友們,說如果要研究,進一步如何呢?再說。哈,再說。你有工夫有時間,等我也 要有工夫,等我也要高興的時候、工夫有的時候,我們再仔細研究。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這樣下去,哼!「飄空一葉沉沉墜」啊!照樣去了,如此在輪迴裡滾 去了,絕無希望。我嚴重地給大家講一下,也許我也早被輪迴滾走了啊!不過因為有滾走輪迴的經驗,所以特別向諸位提起注意。

現在我們再回頭, 把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這四句偈子再念一道:「浩浩三藏不可窮」,這個「三藏」——能藏、所藏、執藏,抓得很牢的(不是經律論三藏)。「淵深七浪境為風」, 心識變成波浪,心波飄動,前面七識——心波的七浪;那麼,外境界是風;這一切境與風,皆是一體之所變,這個「體」字是我們拿現在觀念來講的,並不是真有其 體。「受熏」,所謂對於第八阿賴耶識接受、自然地在感受、忍受,善、惡、無記三業的熏習,「受熏」,構成了現在的行為,變成未來的種子、持種子,現行變種 子。我們這一生生命的遭遇,是前一生種子變現在的現行,所謂「受熏持種」。「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身體;器世界。這 個身,你說六根裡頭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為什麼還加一個「身」?這是「薩迦耶見」的身,中陰身那個也是身,就是我們這個「身見」,生命這個身見 同我見最難破除的。所以真正初步得果,能夠空掉了身見、我見,注意哦,這是初步。所謂空「身見」、「我見」,最後是空「法見」。身執、我執。談到這個大家 更要注意,一般修道的、一般修密宗的、專門講究修氣脈的,你在教理上想一想,氣脈是不是靠身體才有啊?對不對?好,一天到黑在玩氣脈,身見越來越重,所以 破不掉。學道修密的人,最後這個習氣是越來越重,「受熏持種」,越堅固了,千萬注意呦!那麼你說為什麼自己平常沒有想到呢?慧力的不足。所以被見惑所迷亂 了,不是思惑。「受熏持種」,所謂「根」,身見很嚴重。所以我們色身四大死亡以後,中陰身那個就叫身,身見,還是覺得有我這個身體。所以身見很難破除。你 看禪宗的大師黃檗禪師(臨濟祖師的師父),他講了一句切實的話,在黃檗語錄上有:「身見最難忘」,這個身見最難破掉,身見最難忘。

這個身 見,在唯識的翻譯經典、一切的經論裡頭的梵文翻譯的名詞,就是「補特伽羅」——有我的身見,那麼也就是「薩迦耶見」。一切薩迦耶見就是身見。所以說這裡 「受熏持種根身器」,整個的物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賴耶識所變的,是一切眾生共業所熏的。「根身」是別業,阿賴耶識的別業;「器」是阿賴耶識的共 業。這些在理上必須要瞭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證入昇華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脫,理由都是理沒有透。「去後來先做主公」,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 死的時候最後走,離開身體、離開肉體;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入胎的。

那麼,入胎先來,三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 確是天人中來的哦,他的阿賴耶識、人還在天人的壽命還沒有完;假使他是變人的話,先已經入胎了,等到臨產的最後一剎那他再來,那一邊的壽命阿賴耶識整個完 了,一下都到這裡。所以中間的這個講起來非常有趣的,等於我們看外國的幻想的科學小說一樣的有趣。當然坐下來把佛學的這一部分寫出來,要重新寫過,要花很 大的時間,各個經論要把它累積起來、集合起來寫出來,是個非常重要的書。所以我們一般學佛動輒就從《阿彌陀經》、《金剛經》入手的,不從這個基本上的概論 入手,不行的。生死輪迴的概論,要注意。

我們下面第二首,[引磬響]哦?到了,那只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識論》已經有了的一定要帶到了。下一次就是禮拜天,《成唯識論》要帶上了。

《成唯識論》唯識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隔陰之迷?一個人為什麼轉生了的時候就忘記了前生的事?

我 想這個不是問題,不要說我們轉生啊,作人幾十年、前幾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們大家就在現在生可以體會到,剛剛說的話、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讀過的書記 不下來。道理在哪裡?就是定力不夠。一念的散亂心多,這個散亂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亂。所謂修定做功夫就是一個定。我們曉得我們的心意識有具備三世的功 能,能知過去、能知未來並不稀奇。那是什麼道理啊?就是定的關係。所以定力夠了自然能夠瞭解過去、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比如一個有強記憶力的人,記憶力非 常好的人,從小到現在一點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從小自己當嬰兒,怎麼樣抱在媽媽懷裡頭、怎麼樣長大,自己都很清楚,會記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記不 住,從小的事情很迷亂了。譬如讀書,一個人能博聞強記,知識非常淵博、書讀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讀過,一看就記住,沒有什麼嚴重——定的關係,定力的關係。 心散亂的就記不住了,心能夠定就記住了,這完全是定力的關係。定力到達了,我們現在生、乃至身體上的變化、生病,乃至要死、這個四大的分開,這一切的最強 烈的痛苦、強烈的快樂,苦與樂一切的感受,到達了不動心了;所謂不動心不是壓制、不是克制,自己第六意識的這個定境超越了;那麼,能夠把自己過去生的、很 多生的事,這一生都能夠明白,就是回憶的力強到這個程度,未來的事也能夠透過、知道了,那麼看定力的深淺的程度怎麼樣,隔陰、轉一個胎就不會迷了。我們不 要說隔陰之迷,普通現在心理學醫學都知道,一個人肉體受了重大的打擊,或者頭部受了震盪、腦神經受了震盪、身體受了傷害,這個人可以變了,過去的事情都忘 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變了,都會忘掉了過去,不知道現在。這是一念的定。

怎麼樣才是一念定,差不多我 們一般修道打坐學佛都沒有搞清楚的。所以這一次特別要講唯識的道理。我們一般的靜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裡玩感覺狀態;換句話,你身體沒有死,活著的,坐 在這裡心念比較清淨,覺得很舒服很清靜,心裡也沒有事,以為這個就是。——靠不住的啊!這個東西就是的話,到達你要死的時候,重病、身體要分散、四大分 離,你這個東西沒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麼?就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強烈的堅固,非常堅固。怎麼樣是個心意識的堅固?必須要把理搞清楚了。 甚至於堅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堅固到把現有的肉體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嚴經》上提到十種仙有一種仙,就是修意念的堅固,可以使這個生命常在。理論講起 就是這麼一句話,做起功夫就很難。如何使意念堅固?就是剛才我們在座的大家,都受過教育,都會讀書。但是我們自己都曉得,你讀了一頁書看下來,一個字沒有 錯,不需要倒轉看,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清清楚楚,這個定力目前都沒有。還有些尤其學佛修道的人,書是懶得看了,書不是道,也看不進去,覺得很厭煩;你 叫他記一點書的學問也不願意,實際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個昏沉當成清淨,第六意識不清明、不堅固。假使定力堅固了的人,譬如說我們歷史上記載很多人,定力 堅固的人讀書是一目十行。眼睛這樣一看,一頁就下來,一下就過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看到了。這沒有什麼特殊,這不是快讀的方法,就是定力堅固,心境像 個鏡子一樣。一個鏡子這麼一頁書在前面一照,一剎那之間結果每一個字都出現了,每一個字都留住了、留痕,鏡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須要搞清楚。隔陰之 迷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因為你散亂,人在散亂、昏沉。

第二個問題,說中陰身轉胎的時候,好像同夢境一樣;那麼既然一樣就是夢 嘍,為什麼叫中陰身?不是的!是講夢境拿來作比方,中陰身到底不是夢境。我們夢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夢境。有一種,不過現在在病例上很少發生——夢遊 症還有,你看世界上還有人發夢遊症,就是說夜裡自己起來會做事,在我們鄉下很多。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某幾個人夢遊。我們那個時候不曉得叫夢遊症,就是會 做怪夢,夜裡會起來。鄉下人,那都是很勤勞的人,夜裡起來穿好衣服,眼睛還閉著的,家裡水桶拿來,門開了去挑水,一水缸總挑了十幾挑,要好幾個鐘頭;一水 缸挑滿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脫好,又去睡覺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這種夢遊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這個裡頭這種情形,同這個「意念堅 固」,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會有這種事。

譬如,像我們讀書的,小的時候很多經驗,往往一篇書,像我有時候看書,或者想把它記住,很好的文章記不 住。到了第二天起來就記住,因為夜裡又讀過一道,一字不漏,都記住了。譬如有時候一首詩啊、一個好文、題目白天作不出來,夜裡作出來比白天的好,有時都來 不及記。像我是常常有的,一醒來,「一定把這一次……」我曉得是在做夢,這個好、這個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記了,趕快起來,因為醒了容易忘記,趕快把它 記住。自己還覺得拿筆已經記下來了,第二天起來也還是忘掉。這個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這樣清明的夢境已經很少了。夢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 有一種修持的方法叫「夢成就」的修法,訓練修持自己的夢境,然後夢一來,自己還可以製造夢,「今天要做一個夢,明天的事……」或者等於卜卦一樣,要問未來 的事,自己在夢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轉變夢境。譬如夢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夢,因為利用自己的意識——不醒哦,夢中還知道是夢——可是還能夠用意識 把這個水轉成火,火可以把它轉成風,就是說很壞的夢境可以把它轉成很好。這個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夢一樣,夢中像我們現在白天一 樣,然後看一切世間如夢如幻。不是理論,硬要做到。這種修持的方法叫做幻夢成就、夢成就,那麼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總而言 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強。定,這個不是解脫、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還不是道,還不是悟道了。但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夠,喜怒哀樂、碰到事 情,隨便就變化心境了。有些人學佛學道,打坐、吃素、平常清淨,蠻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這就免談佛法。譬如,這兩天在我們這裡有一兩位 同學,因為把他調動去做事了,本來很愛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擔任一點事,覺得很痛苦,覺得打坐這才是修道。等到 調去做事,當然很不舒服。慢慢練習到,他現在可以跟我講,他說我覺得沒有在作事呀,同那個(打坐)一樣啊。我說好了,你行了。要在動亂中——但是,這樣就 行了嗎?這是一個初步的獎勵,還是沒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來、大的刺激來,乃至身體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還是定、如夢如幻——差不多了;還不能 夠達到中陰不迷呢。所以定的重要。

這兩個問題簡單地就是這樣答覆,這些問題還很多。現在我們趕緊轉到《成唯識論》,上次告訴諸位帶來的。如果沒有書的人,你們有書的朋友幫忙沒有帶書的人,調個位置,坐到旁邊去。

現在我們翻開《成唯識論》,手邊買的這個新趕印出來的這個本子。二百六十七頁,就是第七卷(卷七),二六七,左邊的號碼二六七頁,成唯識論。我們先念,這個不要打坐了啊,要看書。我們先看這個偈語:

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這是今天要講的,正好同你所問的剛才這兩個問題有連帶關係。千萬要注意書啊,不要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理認識清楚才好修持。

 那麼這個偈語,就是上面一句,「已說六識心所相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六識是心所相應的,心是根本的,識是心的用。「雲何應知現起(的)分位」, 現在他說我們怎麼瞭解怎麼叫意識?現,就是呈現;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別的各人的各部分,怎麼樣叫意識部分?怎麼樣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麼這個總偈頌,剛 才念過。現在我們看偈頌,不要再解釋,多一道時間解釋麻煩。下面我們來簡單把它變為白話,你看古人翻譯經典,玄奘法師很難用古文翻譯,用白話文翻譯更難。 不過現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嚴大義》的辦法,一句一句用白話把它變過來。不過這樣一來,所有人將來的文學程度越來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兩個還 在矛盾的觀念(之中)。

現在我們閒話不說,「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這個「那」念「諾」。就是說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賴耶識是根本,又有一個名稱叫做「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 嘿,你看這個文章,寫得好得很,但是彆扭得很。哈,所以學唯識學家都容易學了這種文章,包括歐陽竟無、熊十力先生,都走這種路線,所以後世人越看越不懂, 學問越來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實際上啊,文字訓練都有問題。可是玄奘法師怎麼翻呢?他翻得很確實。就是說,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的染污方面,心裡的染 污,一切的惡的思想、惡的行為,這是染法、染污。我們修行呢,就是轉變自己心理,染污的變成清淨,恢復本來清淨。所以經典上,只用染、淨兩個字,一正一 反,也等於一陰一陽;淨面就是陽面,染污這一面就是陰面。所以道家講修道的人得到純陽之體,就是說完全清淨。淨面就叫陽,染污面就叫陰。所以我們心理上的 染淨,一切的識,哪一切識?前面還有七個嘛,第七,我們生命以來的我執——第七識,前面六個識,諸識、一切識都從第八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生出來的,所以 它是一切識的根本。

「依止者」,那麼,它這個東西根據什麼來的呢?怎麼動的呢?我們這個思想、感覺這個生命,「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 前面六個識,我們能夠思想、活著的時候這個思想意識,你要曉得要死的時候沒有意識了;剛剛投生也沒有意識哦,所以嬰兒生出來沒有意識的哦。投胎的時候只有 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來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識。所以嬰兒有前五識,有第七識、有我執,與生俱來就曉得有個我。因為餓了曉得哭,我要吃;他要動,我要動。但 是這個時候的我,不是現在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成人有第六意識在思想,嬰兒沒有的。所以剛剛生下的嬰兒你給他藥吃,你說他苦藥給他吃他也吐出來呀,那不是 第六意識的關係,那是舌識,他這個苦受的感觸的反應**。就是生理機能——現在可以講神經天然的反感。等於我們這個喉嚨,所以西藥做的為什麼外面都包成黃 的、綠的、紅的都帶一點甜味,因為我們喉嚨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這一節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節一節。所以西藥那個糖衣包的一 層一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嬰兒那個不好吃的吐出來,那個不是意識哦,那是舌識的反應。你實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識的反應,沒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 嬰兒到什麼時候?我們這個小孩頭頂都還在「崩崩崩」跳的、這個地方還在跳的,第六意識沒有成長。所以這個地方一封了頂之後,嬰兒就開始會講話了:「爸爸! 媽媽!要!吃!」他就會講了,這個時候意識開始成長。那麼我們家庭父母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一切語言、一切等等這些後天的增上緣給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 了,意識越來越頑固,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你要罵我老奸巨滑、老頑固,我一定承認。因為人老了,那個意識越來越頑固,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了。老了不是奸, 也不是滑,他事情經過多了嘛,「哎呀,這個東西,經驗不可以這樣處理。」你看起來就奸、就滑了。實際上也不奸、也不滑。這是意識這個經驗。

所 以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現在,今天我能夠講話,諸位能夠聽,因為第六意識還明顯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為前面六個識,都靠第八阿賴耶識,是它 共同最親切的根據,等於樹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講:「謂前六轉識」。為什麼叫六轉識?前面六個識隨時像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我們第六識剛剛想了這個事,馬 上想別的事情去了。一邊在聽經、一邊想到:糟糕!沒有帶雨傘,衣服帶少了。那個意識在轉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轉識。所以以第八識為根本識。第八識是前面六 識的共同所親因緣、所依靠的。

什麼叫五識呢?「謂前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體。「種類相似」,它的種類,它的根本的根根、種子、同類的,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總說之」,那麼總說什麼?就是第一句這個偈語——「依止根本識」。

第二句話「五識隨緣現」。所以隨緣現這一句話呢,「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 這句話,「五識隨緣現」,是怎麼個意思?就是說,它的顯起,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常常起作用的。譬如我們眼睛看,有時候眼 睛眼識不起作用哦。有時我們人,大家都知道,有時愣住了、眼睛瞪著前面,你說你看什麼?實在沒有看,這個眼識這個時候不起作用。有時候耳朵、耳識呀,第六 意識不叫它注意,它耳識有時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聽見;「你講什麼,你聽見沒有?」「沒有。」那個時候,耳識,但是聽……[錄音中斷]所以這是講它 「顯非常起」,前五識並不是經常起作用的。

緣謂作意根境等緣」,那麼,前五識起作用,都是靠它後面那 個指揮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壞人——第六識。它要做善事,要指揮前五識,都是他的蘿蔔頭、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聽!」它所緣的作意的根、境。 根就是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根,就是現在講生理的機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聽聲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 等的外緣、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識,「非常起」。那麼我們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現在講究證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來,你眼睛你說你在看、不 在看呢?差不多有許多人在打坐,眼睛還是在看,在看什麼?看前面看不見的黑洞洞的,眼識並沒有休息,所以這個都在自欺。耳識也沒有休息;身體的感覺狀況 ——哎,說我氣脈通了,任督二脈通了——其實神經通了,半神經狀態。身識也不得休息,對不對?那麼,前五識都沒有休息。實際上都是意志這個意、心意識在裡 頭在搗鬼:「哦,現在有些氣脈通了!哎喲,走到夾脊一關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嗯!」那個意識都在裡頭搗鬼。你說這一幫人跑去打 坐,我說何苦呢?我經常講,到外面做工一個鐘頭還有八十塊,你坐在那裡幹嘛呢?在那裡自己搗鬼,還以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學這一套啊!要學可以 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學,對不對?唯識是科學的啊,這是佛法,玄奘法師帶著孫悟空去求經求來的啊,哈!當然這句話是笑話,孫悟空是假造的,孫悟空《西遊 記》上是代表什麼?第六意識。孫悟空就是第六意識。那個沙和尚是什麼呢?第七識。沙和尚沒有主意的,所以孫悟空叫他挑東西,他就挑,豬八戒叫他走,他就走 了。豬八戒是什麼東西呀?這個傢伙是情感、人的情緒,他最壞了,專門鬧事的,又貪吃、又貪財、又貪色,他什麼都不管。所以《西遊記》這個小說呀,根據唯識 寫的,你要知道啊。

現在我們不講《西遊記》,講《成唯識論》。所以呀,前五識是「顯」,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來的」。你注意哦,所以讀這種 書注意了,你如果認為「非常起」,把這兩個字當一個名詞,搞完了!又錯了!不是常常起來。「緣」呢?前五識的攀緣,它的依傍,它靠作意,「作意」是作意, 就是這個意識動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機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為緣」,是它的攀緣,是它要抓的。攀緣就是要抓,等於猴子一樣,猴子 在那裡,吊在那裡,它永遠不老實,總想抓一個東西。當然你們諸位沒有看過,我常常表演這個,因為我很得意,在山上閉關,看到那個猴子來偷東西,真好玩,猴 子(師演示)就放在這裡夾著,然後抓一個,到處看,有人沒有人?沒有人,然後偷得快,抓來抓到,然後我們「唔!」它兩手一動就跑掉了,一個都沒有拿走! (眾笑)啊,這是猴子偷苞谷。唉啊,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們。父母生下來,到處偷,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貴樣樣抓,《成唯識論》也抓、《莊子》也抓,總 想抓,抓了結果到了殯儀館民權東路的時候,就是猴子那麼跑掉一樣,什麼都沒有夾到,啊!所以這個緣就是攀緣,就是抓。佛經所謂講攀緣,緣就是抓。

這個東西啊,「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 這個五識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識你注意,五識下面有個「身」字——這個五識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實意識跟它倆分開的呦。你們注意啊,大家自己也 好好體會,要經常研究佛學。譬如我們意識在想,我們在讀書,大家都有經驗,或者你在看電影、看電視,看得很得意的時候,瞪起眼睛,那個意識在:「好! 打!」旁邊有人罵:「嗨,討厭!你看什麼!」你聽見沒有?你聽見的。但是意識還在看前面,眼識還在看(前面)。所以耳識有耳識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體, 你比如說夏天你看電視看到,「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幾年那個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個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們喜歡打拳的:「打得好!再 來!」這個樣子;一個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還是知道,不過手來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趕掉就是——身識還在。意識、身識、眼識它都 有獨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識叫「身」。

「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它內在靠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第八阿賴耶識它根本的功能起來。「外隨作意」,外面起用是跟著第六意識,這個心指揮它叫它做什麼——作意,這個叫做作意,意在造作。

五根境等,眾緣和合,方得現前。」 五識呢,在我們生命上,它有個靠的,靠什麼?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這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呢,他的眼識不起作用。眼識功能在哪裡?還在阿賴耶識根上。因 為他的眼識沒有工具可以發出來,等於我們有電,可是這個機器壞了,這個電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沒有外境呢?看不見。所以眼睛要有空 間等九個因素才能看,要空間、要光線;如果把眼睛這樣蒙住,看不見了,它沒有空間嘛。九個緣裡頭缺一個緣它就看不見。所以它根據根、境等一切緣湊合攏來, 「方得現前」,五識才完全。

我們講五識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過來一句話。六祖我們以前講過,在《六祖壇經》,學禪的人更 要知道:「六七因上轉」——第六識第七識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我們現在修修把念頭空了、把第六識空了並不難,但是不要認為得道了,這是因。「五八 果上緣」——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你想把它轉了,那得證果了,那證道了;或者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證到佛果才能轉。換句話說,所以我們修道,這個身體你修 了幾十年,身體的障礙,這個身體你始終轉不了在那裡,因為你根本沒有證果啊!證果談何容易啊!不要認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裡,坐在那裡幹什麼?坐在那裡浪 費幾十年,造的什麼業呢?幾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無記業。叫你作善人,不敢!沒有本事作;叫你作壞人,樹葉子掉下來又怕打破了頭。善惡兩頭都做不 了,坐在那裡一天浪費米糧,如此者叫做修行,這有什麼用!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識「眾緣和合,方得現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 前五識的起作用,有時候同時起作用,譬如現在我們,像我個人現在在跟大家講話,這個前五識同時在用:耳朵還要聽到、要注意到,也許你有問題來呢;眼睛要看 著,身還在動,嘴巴還在講,坐在這裡,覺得冷呀熱的都要知道嘛,意識還要思想的,這個或「俱」,一起動;「或不俱」,有時候不一起動。譬如我們躺在那裡看 電視看著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時候我們閉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識,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識同第六識等等,有時候要看不想聽、要聽不想看。所 以,「由此或俱」,同時起用,「或不俱起」。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前五識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身體有感覺等等,有(的)一下統統知道;有(的)慢慢才看見、慢慢才聽見,有頓、有漸。總而言之,前五識、我們心理這個狀態,等於水上的波濤,「如水(上的)濤波,隨緣多少」, 風大波浪起得大,風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亂,你譬如說幾千萬人跑過,在前面走馬燈一樣跑,你眼識忙得很,要這樣看,連頭腦都要轉動;假使只有一個人,或 者我們去照相館的看那個修眼睛眉毛,那個照相館的筆呀,只有一根毛,修那個人照片的眉毛,這個眼識只有一點點注意力,這個外緣很少,他用的就少,「隨緣多 少」。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他說這些道理,「法」就是這個現象、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經裡頭大小乘各種經典講得很多了。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籍(的)眾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 他說你要瞭解,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五轉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這個容易瞭解,我們自己容易體會。這個「行相」,行動的它這個情況、現狀比較粗,動態 的。「所籍眾緣,時多不俱」。譬如眼睛看東西,假使到夜裡燈統統關掉,你自己房間裡很習慣的東西都看不見,因為它缺了一個緣嘛,「光」的緣沒有了。所以眼 睛耳朵鼻子舌頭,譬如我們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愛吃零嘴吧,總不能一天八個鐘頭都在吃,沒有多少時間在吃,因為它靠許多因緣湊合,「所籍眾緣,時多不 俱」,平常時時不具備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隨時起作用。「故起時少」,所以五識的作用,平常起來作用的時間比較少;「不起時多」,它在休息狀態的時候比 較多。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至於第六意識的思想心理狀 態,我們普通認為這個就是心了,這個就是思想、知覺、感覺了,等等。第六意識,雖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思想隨時在用。「而所籍緣,無時不具」, 它隨時要想的,外面沒有看見還要回憶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鈔票啊,沒有事有時候閉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這個就是 意識這個東西,壞。「雖亦粗動,而所籍緣」,所靠的這個因緣,「無時不具」,隨時具備的。但是意識有時候不動,因為什麼?「由違緣故,有時不起。」有時候 譬如說我們想煩了,有時候也覺得:「格老子懶得想了!算了,睡覺吧!」呵,自己罵自己。違緣,有時候相反的。可是你那個要睡覺也是意識狀態哦,不過「違 緣」,同外面這個情況不同。所以有時這個第六意識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現在的西方的心理學只講到第六意識,那個下意識也是第六意識部分,什麼第六感哪,管 他鬼感哪!那一套都是新名詞,亂造的。唯識都給你講的很清楚了,還是第六意識部分。第七識、第八識很難懂,所以我先選這一段給大家開始,慢慢懂進去。不然 研究唯識太痛苦了,它這個(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無所不包的。

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眾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 第七識叫「末那識」,勉強的翻譯也叫做「異熟識」,也叫做「俱生我執」,只要你有生命,它那個「我」就來的。譬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有沒有「我」?睡眠還是有 「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個「我」就來了,「哎!討厭!」就起來了,意識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執」,也叫「異熟」,它怎麼異熟?因 果報應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緣而熟。所以因果報應並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許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許來生 啊,你跟我都不相干地,忽然走路會把我碰到跌倒被車子撞傷了,都是因果報應,異緣而熟、異時而熟,叫「異熟識」。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它的行相非常 微細,我們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自己只曉得、只看到第六意識心的作用,第七識、第八識沒辦法瞭解。所以現在你們隨便講禪宗開悟了,開悟了第七識第八識 統統轉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點說開悟了,「寒潭清皎潔」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還正是第六意識在那裡玩呢,那不叫做開悟,千萬注意啊!更 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裡打妄想;雖然面壁在壁頭,裡頭還是在看嘛。都不是的,這不是禪,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識,行相微細」。它第七第八識「所 籍」靠外緣而發生作用,「一切時」,任何時間它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我」任何時間都存在的。「故無緣礙」它沒有阻礙的,是無所不在的。「令總不行。」所以 呀,它這個東西隨時都在動態,「令總不行」,他說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這個所想的、這個命令要到達這個意識,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識可以指揮的;但是 第六意識可以轉它。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再我們要瞭解 自己,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的本身它不會思想的,它不會分別的;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們坐在這裡,假使來一個錄影機給我們一照相,這個鎂光燈一閃,我 們眼睛眼識跟著跑,看了一下。外面一起,我們眼識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緣而起來的,所以斷緣的時候多,等於它沒有糧食、沒有吃的時候多;所以「現行時少」, 現在馬上起作用的時間比較少。

第六意識,自能思慮」,我們現在心裡頭能夠思想的,這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內外門轉」,外境界引動你而轉,自己睡覺在那裡,越想煩惱越多、思想越多、內在也轉,「不籍多緣」,不靠外緣,它都會想。

唯除五位,常能現起」, 除了五個時候,第六意識不起,哪五個時候啊?上面的偈子,「無心二定」,人修道得到無心定,這是一位,第六意識沒有、空了,那真空了。還有,證得涅槃得道 的時候、證得道果的時候,這兩位,這個第六意識當然清淨了。睡眠時候,清明第六意識不起;悶同絕、悶絕位,這個時候不起,悶絕實際上是一位。等等這五位, 這個意識不起;其它,常常這個意識會發生。

所以啊,「斷時少,現起時(間非常)」。所以第六意識,「由此不說此隨緣現」,它隨時會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觀念講錯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無想天五位,一下想起來了。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講到無想天了,等一下再補充。

我們求道修道,正在求「轉識」,不過你要加兩個字「轉識成智」,正在求「轉識成智」。而剛剛他說我講的禪定在於堅固第六意識,這是什麼道理?他說,那你的意思說這樣就不是轉識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醫生啊?

剛 才我跟你講,修定、禪定、修道、求道,你所謂參禪,不管你走什麼路,都是靠意識起修。意識要把它堅固定住,正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識是亂跑 的,堅固都堅固不住你怎麼樣轉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識第一步能夠堅固,我要你不動就不動。譬如一個陀螺一樣,我要你不動,站在這裡,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 做不到你怎麼轉得了啊?沒有的!那是理論啊,「轉識成智」,實際上我們天天跟識在轉呀。像我講自己一樣,「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啊!轉識成智談何容易 啊!

第一步,你先把識、意識能夠定住了,定住了以後,剛才不是跟你講過了,夢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轉它。你定都定不住,怎麼轉呢?轉個什麼 啊?那就是禪宗祖師罵人,鼻子牽在人家手裡;鼻子牽在人家手裡是什麼?牛啊!那個牛不是鼻子牽在人家手裡——跟著外境在轉。我們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 意識堅定,這是第一步。這個做到再談下文,才能談「轉識」。不然你轉得了什麼?自己的情緒都轉不了、自己思想轉不了在那裡。所以,一般動輒講大乘的經典, 那是形而上道哦;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現在我們不耽誤。

所謂「五位」,中間意識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無想天,無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別注意,我們這裡發過好多次講義,大家都隨便丟掉。一個學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談哦,就不要談了。

所 謂無想天,屬於第四禪的境界,四禪天了,超過欲界了,色界了。無想天的最高天是有頂天。無想天裡頭有四禪天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 以我們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學佛、學禪、學淨土、學密、學天台宗,大家首先一個觀念,以為入定就是什麼思想都沒有了、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定」 ——那個就是「無想定」,無想是外道定,很嚴重哦,不對的啊。

雖然不對,可是無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無想定,再翻過來批評人家的不對,有 一個人做到——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後,第一個先學無想定三年,學成就了。三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無想定,他丟掉了,「知非即捨」,認為這個不是道, 丟掉了。況且我們無想定還做不到哎。你說打坐坐在那裡完全第六意識停止了思想,誰能夠做到?如果到達無想定境界,這個人的資格已經(可以在)這個身體一壞 的時候、一死的時候生無想天,位置很高哦。無想天此中無痛苦、也無煩惱,一天沒有思想。這個裡頭有詳細的解釋,所以要認識清楚。

五位者何,生無想(天)」,無想天裡頭也有五位,無想天第四禪境界,四禪天。我們在學院的同學,都應該拿到《三界天人表》的。這個「無想天等」,所謂無想天呢,「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恆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名無想天。」 所謂怎麼叫無想天呢?就是說,我們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紀大一點,心裡的煩惱太多,沒有辦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裡頭很多都犯失眠症。尤 其年齡大,擔當在身上的任務多、事情多,晚上睡不著。所以求到無想做不到,就靠鎮定劑、靠安眠藥,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無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嘍,那是 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裡;這麼一笑,心中一個念頭沒有、沒有想,這談何容易呀!佛法儘管叫做外道定,佛並沒有看不起他哦,很嚴重!無想天的位 置很高哦!如果講無想天應該是到達銀河系統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會到達那一邊相連的——無想天。

所謂無想定,是一種定的境界,這是因為我 們平常討厭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們自己討厭自己的思想。有許多人說,我只要做到修到這一輩子死了以後再也不來了,這個世界好煩哦!你還有資格說不來就不 來?不聽你的呀!要做到聽你自己愛來就來、不來就不來,那他會容易定。所以,無想天是「厭粗想力」,厭煩這個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厭煩了,這個心理慢慢 培養,「生彼天中」。修這個無想定,這個定、所謂定力,我們普通講這個人有沒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講剛才這位道友、這位同學問的,為什麼要堅固意 識?你譬如說意識不堅固,你太太跟你倆吵架的時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來,你定力就沒有了嘛。你那個時候轉識看!只有轉碗轉茶杯,呵,沒有辦法轉 識了。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夠。

那麼定力特別重要。所以定力夠了,可以死後生無想天中。那麼他這個道理,這種修持心理狀況,「違不恆 行」,違一切的外緣,不常常起這個現行。現在我們活著心念就是經常不動、把它切斷了。所以禪宗有時候修持,我們講這個經常引用的話:「切斷眾流」。我們思 想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斷;你能夠說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盤腿了,這個定中,這個流水兩面把它切斷了,這一面不讓它流過來了,那一面流乾了,中間就空住了,實 際上這個境界是無想定。但是我們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斷眾流,不是說無想定,空的境界你還做不到呢!但是這個境界完全是無想定嗎?不然!如果光修定,「切斷 眾流」,認為這個就是道——住在無想定。切斷思想之流、把你切斷了,這個裡頭有這個無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一攪,那不是無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 達初步禪宗的「破初參」。這就是中觀的道理了。

這是把禪宗的修持方法都嚴重地告訴大家了!你們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丟掉了、忘記了,慢慢定力夠了再聽。

所以「違不恆行」,這個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滅為首」,五陰裡頭的色、受、想這個思想完全可以停掉,達到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天。

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所以到達無想天、無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識切斷了一樣。這句話注意哦,並不是真切斷了——切斷了一樣,都不起了,完全變成無想定。這是定境界哦。

但 是我告訴大家,岔一個話,你們在座的應該也有一些看儒家的書、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有一部書你們去查——《明儒學案》,明朝儒家的「指月錄」,根據《指月 錄》、《五燈會元》做的,儒家叫做學案,禪宗叫公案。《宋明學案》。《宋元學案》是一種。《明儒學案》裡頭,講到王學,王陽明的弟子們,有個有名的儒家叫 羅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學裡頭,明朝的那就是禪,雖然不出家,理學就是禪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個人戒律都很嚴 謹,像王陽明啊這些人。羅近溪先生從年輕起就講究這個學問之道、養氣之道,拜了幾個老師,讀書啊、修道,隨時作人做事不動心,專門修養這個不動心。你像我 們讀《論語》,孔子講「四十而不惑」,孔子報告自己十五歲開始做學問,「三十而立」,十年做一個階段,「四十而不惑」,就不變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歲起,做學問、做功夫修養到七十歲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講自己「四十而不動心」,到了四十歲覺得不動心。這個 不動心是不是無想定是個問題啊!可是羅近溪先生呢,就學這個不動心,二三十歲就做到了不動心,可是病了。病了得了什麼病呢?拿現在醫學,一身硬、身體硬 了,都不能動,等於麻痺、風癱冰冷了,拿現在講是麻痺病症了;也不是麻痺,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動不了,頭腦清醒得很,就是不動心。

他的病怎 麼好的呢?他自己記載,儒家很不願意談這個神秘異道,但是《明儒學案》上面記載得很清楚,不能不講哦。他病了幾個月躺在床上,發冷,一身硬;頭腦清楚的, 就是不動心。有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了,夢到了一個老頭子,就問他:哎,你病好一點沒有?他說:「哦,最近好一點了,老先生,很有進步了。」那個老頭子就罵 他了:「哎,我不是問你身體的病,你心病好一點沒有?」他說我沒有心病啊!「你沒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動心不是心病嗎?」「切!這位老先生你這個是講什麼 話?!我平生學問就要做到不動心啊!我做到了不動心,怎麼叫我是心病?」那個老先生就罵他一場。他說你要知道,我們此心是活潑潑的啊!非常活潑。你讀過 《大學》沒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此心是活潑潑啊!「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此心是活動得很。啊,這個是鳶飛魚躍、雲淡風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 都壓制下去,以為是功夫,所以你心壓制得厲害了,因心影響到身,你的身體所以病了,變成死人了、僵硬,你還說自己有道呢!

他說給他一罵,他 清醒了,才覺悟了。就問老先生,他說:「老師啊,您叫什麼名字啊?你貴姓呀?」他說你不要問,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訴他。他一嚇,醒了,醒了以後 出一身大汗,上面蓋兩床被子都被汗濕透了,就站起來,身體就好了。所以不動心,亂修無想天到這一步就會這樣。所以你們做功夫有時候打坐定了,每一個心理的 病的境界都要經過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以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訴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後才百病皆除。本來沒有病,你裡頭潛伏的病都要把你 發出來。爆發完了以後才可以。是這個東西。這是講無想天岔過來的話。

所以無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轉識,於彼皆斷。」

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

他 說啊,上面講了,無想天、無想定是這樣的。「有義」,玄奘法師講,在印度當時佛的弟子、這些大師們,有一派的師傳,論師們講,「彼天常無六識」。修到無想 定的人、生無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了。「聖教」是指佛經;「說」,聖教佛經來說;「彼無轉識故」,六識是有,就是說這個六識不轉動了,呆住 了、定住了。「說彼唯有,有色支故」,說無想天的天人,假使我們修到無想定,死後生在無想天的話,只有有什麼?只有現有的生命存在,還有「色支」有光,這 個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它十二因緣裡頭,無明緣行,這些愛、欲統統沒有。所以十二因緣裡頭、十二支裡頭只有「有」支同「色」支兩支、兩 緣存在。

「又說」,另外有一說,無想定就是無心地,就是無心定的這個地位。這是當佛的弟子們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淺的境界,後世互相辯論的,這是一種理論。

有義」,有一派的理論呢,「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 還有一種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經驗,這些古代的大師們講,無想定得到了的生了無想天的天人,福報完了,無想天還是要墮落哦,不進修了嘛。他以為無想定這 個境界是道。所以那個福報享完了、壽命享完了,在六道裡頭還是要轉的。所以他命終的時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時候,光沒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頭上 生來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樣、什麼一樣不知道啊!這花冠其實我們也有啊,我們也有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們還青 的,還可以,有些變黃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訴你快要死了!這也是我們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謝,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 了。其實我們也有色界,你看許多人生病了,臉上的氣色烏的,都烏的,面有菜色、發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沒有了。我們身上就有欲界、色界天人的東西,都有啊!

所 以呀,無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要動念的,他那個定境界也沒有了、定力不夠了,「要起轉識」,才能夠會死。他本來無想的,到了最後,「彼必起 下潤生愛。」怎麼叫下潤?等於我們欲界一樣,欲界的人心念一動了,尤其男女之間慾念一動,下沉了,身體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爾蒙起作用了、作怪了,興 妖作怪了,生出愛慾的心來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天人來,所以提到《楞嚴經》:「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個相當的程度,為什麼最難過的這 一關是男女的愛慾,就是這一點性、荷爾蒙在作怪。因為你到那個時候,「彼必起下潤」,下面這一地低級的潤濕生出愛染、愛慾的心來。那麼,色界天的天人下墮 了,要到欲界來了,墮下來了,就墮到欲界。墮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獄?不一定。看他過去生的善惡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 到……(第9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5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