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 應破。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 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 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 諸無為非定實有。」

現在正在講無為法。所謂有為法,一切萬有現象、形而下的一切皆屬於有為。無為法就是道。那麼講無為,有五種無為法,上次提到過。現在正講到虛空無為,四十二頁最後一行。

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色等,非實無為。」就 是空的體,因為我們講無為大家不大習慣,所以講到佛法的空比較習慣。實際上,我們所說佛法證到的空,空是五種無為的一種,叫虛空無為,無為是一個名詞,道 體的名詞。無為的道體如果是多元的話,「便有品類」,應該同萬有現象一樣,分等級分品類的,譬如說植物、礦物。空,是哪一種空?「應如色等」,同物質、色 法一樣,就分等類了。「非實無為」,這樣講起來,不是真正的空了,不是真正的道體了。

再說,「虛空又應非遍容受。」那麼,所謂這個虛空啊,就不應該是包容萬象,因為它同萬象一樣自己就有現象,有分類的。

「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其 他的,佛過世以後,小乘的乃至大乘的各宗各派,他們所***的錯誤和執著;「離心心所」,離開了心的體,第一個心是指心的體;心所,就是心理、思想、分別 等等的現狀。他說離開心與心所以外,實在有一個無為的道體,這些觀念一切都是錯誤。「准前應破」,道理同前面所講過的標準一樣,統統不成立的。

「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再 說,一切法的無為,我們修道學佛,最後的成果就是證得無為,無為是道體。一切無為到了空了,空了還有沒有因果存在呢?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所謂空,因 果不空。何以因果不空呢?因果既然不空,那道體不應該叫空,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很嚴重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有富於邏輯思想的哲學大問題就來了。

佛 法一切談空,並不是撥無因果。如果撥無因果,那是頑空,錯了,不是真正無為。這個問題,曾經幾十年前,那個時候還在大後方在成都,在一個大廟子上我們辯論 過,後來很多出家、在家的就提出這個嚴重的問題。有人最後問我:「假使悟道,徹底悟道大徹大悟證到空了,有沒有因果?」當然有。「既然空了為什麼還有因 果?」因為空是因啊,清淨涅槃是果,本身它就具備了因果。所以空不是撥無因果的。

這裡也講「又諸無為,許無因果」,那是錯誤的,偏差的觀 念。認為證得空了,因果也空了;好像只要得了道,我也不要受報應了,一切都解脫了,誰也管不到我了,我不來就不來了——沒有這回事。這個佛法的基礎,所以 我常告訴年輕的同學們,學佛並不要太高遠,不要覺得佛法很高、很深。基本只有幾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教,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概括完了。

佛 法的基礎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三界天人的關係上,這是基礎。連這個基礎都沒有搞好,一天在那裡談「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什麼五陰、十八界,都是空 話。那叫做老鼠搬家,搬來搬去都是這些。所以我們看佛學普通的文章,翻過來是這些,翻過去又是這些,十二因緣了、十八界了、六根六塵了、夢幻空花了,就在 那裡翻翻滾滾。基本啊,我相信我們如果來個考試,就把三界天人、每一層天的關係,就是這個宇宙關係,宇宙當中地球以外另外的生命與我們的關係都搞不清楚; 三界裡頭的天名都背不來、都記不住,它的界別,欲界、色界、無色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分類;同我們修持,譬如大家在打坐、證道,它的層次、程度有什麼關係?都 分辨不清楚,這個佛法基礎沒有。

而且真正的佛法基礎就是這四句話,翻開佛經的戒律上,幾乎每一本戒律裡頭重要的地方離不開這個偈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一切佛的教化,基本上就是這樣,四個字:自淨其意。

這 裡提到,一切無為如果認為,「許」,自己認可了,得了空,或者沒有因果了。你看連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還要受果報。他在說法的時候地下冒出來一根刺, 他把腳拿開,再長;後來用神通跳出去了,這個刺長得跟著他的腳底心;他結果笑一下,把腳踏下去,這個腳就刺穿了流血了。多生累劫以前,他跟他宗族的人,家 人、一家人,做了一件殺生的事,受了那麼多劫的報應,現在是最後一次,非要見血不可;因此他把自己的腳痛快地踏下去給它戳穿,流了血,這個刺也沒有了,果 報完了。所以叫做定業不可逃,因果是最重要的問題。他說假使其中沒有因果,「應如兔角」,兔子頭上沒有角。那我們也用不著學佛了,那個壞人壞到了極點的時 候,他也是空啊,他什麼都不信,一切空的啊,等於兔子的角。那麼,「非異心等有」,這種觀念同我們真正的佛法一切唯心的這個道理,「異心」,不與唯心的道 理相同;那麼認為得道有一個道果的,這個就錯誤了。

「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但是, 話又轉回來,一切佛經都講如虛空啊。譬如我們大家念《金剛經》,就是講個空啊,證得了道同虛空一樣,所以得了道後就同虛空一樣。我們現在先要認識虛空這個 名稱,虛空不是我們科學上物理世界那個太空。太空同我們頭上、眼睛前面的這個虛空,那是有東西,這個裡頭有空氣,也有灰塵有很多東西,這是講物理世界的虛 空。佛法講的虛空不是我們這個虛空,也不是站在山頂上抬頭看無邊無際非常遼闊,或者在太空艙裡頭看外太空,也不是那個虛空。太空艙裡所看的外太空,還是物 理世界的虛空,並不是佛法所講的虛空。佛法所講的虛空我們要如何證到,他現在提出來了,「契經說」,每個經典上提到;「有虛空等諸無為法」,得了道,證得 了無為之果一念不生處,萬緣放下、空了的時候證得無為道,經典上是那麼講。那麼講,什麼理由呢?「略有二種」,兩種理由。

這裡我們大家同學們特別注意,講究修持,如何證得空。「一、依識變,假施設有。」

他說虛空啊,現在在理論上給我們分析,所以修行證道特別要注意。第一種是意識觀念,自己心理的觀念,演變出來虛空的一個理想,一個虛空的境界。注意啊,在自己心理上,意識的觀念演變出來虛空的理論、理想,有虛空的境界。「假施設有」,這是假設的。

我 們有時候有些人修道打坐到了某一種境界,自己覺得已經身體也沒有感覺了,完全化成虛空了。這個空的境界,好像很了不起——沒有脫離第六意識的範圍,還是心 理狀況。那麼拿我們現在的學術的觀念,這種空的境界還是意識形態所造成的一個狀況,是一種意識形態造成的。那麼,拿佛法唯識古文來說是識變的,意識所演變 出來的,假的境界,非真虛空。

「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這 個注意了,諸位很多都在學打坐,不管你修淨土、禪宗、密宗,或者修止觀,大家馬上隨時會碰上的。他說這種所謂虛空的境界哪裡來?「謂」,那是講,「曾聞說 虛空等名」,因為自己研究佛學,曾經或者聽說過佛法最後證到空,證到如虛空一樣,這個觀念,意識、下意識就吸收了;吸收了以後,把這個觀念下意識地就存在 心裡頭了。「虛空等名」,有這種名相的觀念。我們現在叫下意識,下意識是第六意識的背面,還不是第八阿賴耶識。嚴格地講,我們聽過一個名稱,第八阿賴耶識 裡頭就有。由這個名稱,跟著引發了第六意識思想的分別,「隨分別有」,跟著第六意識分別心的觀念,覺得有一個虛空的境界,所以「隨分別有虛空等相」。

因 平常已經聽進來了,要證得空,證得什麼空啊?如虛空。譬如我們曉得,修道,在中國道家的道,修道家的人很明顯的,倒很切實講了幾步功夫:「煉精化氣」是第 一步;那麼真做到了修到了這一步,第二步「煉氣化神」,這是第二步;第三步,「煉神還虛」,到了虛空境界了,這個肉體也化了,身心兩方面。到家沒有?還沒 有,最後要「粉碎虛空」,虛空都要打破了。你說「已經虛空了」,虛空還要打破。這是中國傳統道家正統的修持,一種觀念。這種觀念還不能說它不對,應該講蠻 對的。也等於唯識中佛所說的,虛空都不能存在,意識中間有虛空的境界還不行,所以「粉碎虛空」。粉碎虛空的情況、境界他也說了,那麼下面是補充註解了: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到這個境界,才算是修道證得空相。譬如我們念《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必須要到達「虛空粉碎, 大地平沉」,才是證得諸法空相。

雖然如此,縱然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他說一般人所證的「諸法空相」,還是由於下意識這個觀念,引發了 第六意識思想分別等等,產生虛空相。這個相字是講有一個虛空的境界。那麼,因為我們學佛修道,首先進入我們的觀念裡頭,就曉得最後要證到空。儘管你沒有去 求空,這個空的境界已經深深牢牢地在你的意識裡頭了。所以「數習力故」,數就是平常、常常、隨時被這個觀念加上,次數很多。習,什麼習?串習,串習力故, 就是習氣,一串一串連到的。我們覺得沒有去想它,可是下意識有個念佛珠一樣一串就串在那裡,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的,這個觀念始終沒有斷過。所以數習的力 故,心理的這種作用,心理的力量。

「心等生時」,因此引發了我們自己的本心碰到某一種情況,覺得:「哎呦,我空了!」這個心的觀念一來, 「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注意這個「似」。好像感覺起來相似於虛空,覺得我已經空了:這一下我得到空了!或者小小心裡頭意識境界有一點清淨,覺得我這一下 好定哦,好清淨!都是假影。就是《楞嚴經》所謂「法塵分別影事」,第六意識上面的陰影,是分別心「法塵分別影事」,心理意識的另外一種投影而已。並沒有真 清淨,並沒有證虛空。總而言之,這個肉體的骨架子身心在這裡沒有化,你所有的空都是法塵。依《楞嚴經》的觀念(不講唯識),都是「法塵分別的影事」,投 影。等於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看到銀幕上一個藍天的虛空,一看:「啊,好偉大,好美!」實際上,電視機只有那麼大,這個虛空是影像,是個投影,不是真的虛 空。可是雖然是個影子,有時候也使我們著迷,也會被這個影子所欺騙住。所以我們修道、證空也是這個樣子,「似虛空等無為相現」。

「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他 說等到意識境界現出來虛空這個境界以後,「此所現相」,相就是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意識的心理狀態一呈現了之後,「前後相似」,這四個字這一句話可以 說有兩方面的意思:一種就是說,我們自己以前開始學佛的時候,聽到過虛空這個名字,也聽到過最後必須要證得虛空,前面所聽到的;現在自己修持證到這個境 界,相似,一看:哎,差不多,我已經證到空了。「前後相似」,這是一個意義。

「前後相似」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說你修證修持到這裡,剛剛在意 識境界呈現了虛空的狀態,連續地都在這個空的境界,前念、後念。所謂前念、後念,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之間,前後念,都在這個空的境界裡頭。「無有變 易」,在這個時候,自己的觀念上覺得:我已經修證到,證果了,證到空的境界的果位了。這個裡頭,空,再也不會動了;所謂不動,沒有變去。「假說為常。」因 此,一個見地最後錯誤的觀念,認為無為虛空就是道果——增上道體,所以就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真常唯心,覺得我已經明心見性,得到了空境,不動的心;再不受 輪迴,不受生死了。認為道是常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在佛學的理論上,真常唯心論是一種外道的見解。那麼,也等於小乘的極果,證到羅漢的境界,在空的境界 裡頭認為自己是究竟的,實際上一點都不究竟。羅漢的境界所證到的空,是有餘依涅槃,並非無餘依涅槃。

現在這一段我們必須要注意,尤其諸位講究修持的同學們,必須牢牢記到,搞清楚,認清楚這個觀點。

讓 我們自己再倒轉來,增加自己的注意,念一道:「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我們假使把這一本經典照現在的書本來排列,排列到這裡就是一行,下面打一個 大問號做標記。「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他說你講不對,但是佛經上是那麼講的啊。那麼現在答案:這個虛空「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都是 你意識狀態觀念所形成的,是假設的,認為有一個空的境界。剛才我們所講的下面的說明就是說這一個,兩種裡頭第一種,虛空。

第二種呢?「二、依法性假施設有。」 依識變的虛空,還是我們沒有證道、沒有大徹大悟,一般人心理意識狀態所構成的虛空。第二種虛空呢,法性,諸法自性,也可以說是無為道體。一切萬有的生命的 那個根本來源,那個諸法自性,譬如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如果以唯識的道理,我們大家應該瞭解了。所謂明心,不過是解脫了、無分別了,平常一念不生、萬緣不 起,不過是意識狀況無分別念,無分別、無妄想,呈現了意識狀況清淨面的一個現量境界,這是明心。見性,就要把第八阿賴耶識徹底地翻轉,變成大光明、大圓鏡 智。這個時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光明面恢復了,呈現了,證入諸佛的法性之流,一切佛法的真性。所以第二種虛空,依一切成就、本來清淨無為的法性來講,「假 施設有」,也是在邏輯上、思想上建立一個有,證到空的境界。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這 個虛空是真實的了,證道的虛空,所謂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什麼叫明心見性啊?下面有幾句重要話。普通一般人現在喜歡講禪學、禪宗,什麼是禪宗?禪宗所謂 悟道,就要悟到這個境界。什麼境界呢?「謂空無我所」,第一點,證到了空了。空以後,沒有我相,以及我所起的我的心理狀態、思想妄念、分別意識沒有了。心 所,各種心理情況;我所,感覺到有一個身體坐在這裡,有我的感覺——都沒有了,「謂空無我所。」一切感覺、知覺完全清淨了,安詳了,安隱到了極點,所以如 如不動。在這個境界裡頭「顯真如」,呈現了,這個道體的名稱叫真如,真如也叫真如自性。

真如,注意啊,這個真如我平常已經講過很多了,等一 下在《成唯識論》的下幾行又會提出來。他說這個時候證得了真如,什麼是真如的境界、得道的境界?「有無俱非」,你說我得了一個道了,有一個境界——錯了, 不是道。[錄音中斷]……你拿什麼成道啊?對不對?拿邏輯上兩面給你一辯論,就站不住了。所以,真得道的境界,你說它是空,不對;說它是有,也不對。「有 無俱非」,兩面都不是。

「心言路絕」,一切心空掉了,心所跟能,能起、能動念、能動心,乃至心理身心都沒有了。所以古人說,像禪宗的一位大 居士也是祖師輩的,他說的話:「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就是這個道理,一念不生了。「有無俱非,心言路絕」,這八個字,就是禪宗所標榜的證道 的境界。這八個字非常重要,是真如境界,「有無俱非,心言路絕。」

那麼,在禪宗的祖師們,同樣的句子,不同的用法:「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這個時候無話可講。所以佛也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言語道斷」,自然沒有,用不著空,自然就空了。「心行處滅」,一切的心,一切心理作 用,乃至一切身心方面本能活動的行陰,在五陰裡頭的行陰都停掉了。譬如我們打坐在這裡,心裡儘管不思想,身上的血液還在流行,毛細孔的呼吸還在呼吸,這個 道理都是行陰所管的。雖然你空掉了思想的想陰,行陰空不掉。所謂行陰是本能的活動。譬如這個太陽,它由東邊下來,到西邊一路地轉下去,行陰就是運轉、運 動。這個宇宙物理的法則,自然地運動,不是你想它停就停得了的——停不了的。所以屬於心不相應行法裡頭的。可是真到了證道的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行陰也停止了,「心行處滅」,這才叫悟道。

所以大家現在研究禪宗,光是說「梅花開了」、「流水過去了」這就是禪,那是夏天的蟬,知了叫,那 叫做蟬。再不然是上館子的饞,素館子菜香,葷館子的菜有味道,那個口饞。真正的禪,你講死了都沒有用,說得天花亂墜都不是禪。必須要修證到「言語道斷,心 行處滅。」也等於說,《成唯識論》所講的,「有無俱非,心言路絕」。

「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這個時候,你說我得了道成佛了,是佛法。不是 佛,也不是佛的境界。自己認為我現在得了道證果了、成佛了,那已經成魔了。到了這個時候佛也沒有,無所謂佛,無所謂魔;無所謂是凡夫,也無所謂是聖人。 「非一」,不是一個;「非異」,也不是兩樣。換句話說,真正得道的人,佛是什麼?佛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佛。不過禪宗的祖師取一個名字非常有意思,成了佛大 徹大悟得道的人,是不是同我們一樣?要不要吃飯呢?要不要大小便?都要。也要刷牙齒,也要洗臉,冷起來也要開開冷氣機,是涼快一點;都一樣,可是有個絕對 不一樣,所以「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他的心理作為同普通人所作所為一樣,但絕不是普通人所能夠瞭解的。那麼禪宗祖師還有個名詞,這個樣子叫做什 麼呢?「無事的凡夫」。一個人做凡夫就是普通人,做到心中無事,這太難了。就在世間法裡頭,已經出世了。不管是有家、無家,已經出家了。所以,像古人的所 說:「無家便是出家僧。」這個身體沒有家的觀念了,無家就是出家的僧,就是出家的和尚了。做到這個境界,所謂禪宗講無事凡夫了。「無家便是出家僧。」對 呀,你們年輕還沒有結婚的,都可以拿這一句話刻個圖章做招牌了:「無家便是出家僧。」結婚那一天把圖章交過來給我,給你保管起來。(一笑)

所 以說,得了道,「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那麼,與一切法非一非異呢,我們看到一般人,不管在家出家,研究唯識的拚命罵其它的宗派,尤其 是罵喜歡研究《楞嚴經》的:那都是偽經、假的,只有唯識是真的。又罵來罵去,非常笑話的事。其實呢,如果拿《成唯識論》所講佛法的這個道理,與一切法非一 非異;「等」,平等,一樣。

用文學境界最好的解釋是什麼呢?經典上有,《楞嚴經》就有,《楞嚴經》怎麼說這個道理呢?「離一切相,即一切 法。」八個字。那麼文學的境界變成成唯識論。悟了道的人,好像萬緣放下,一切不相干。但是,你說跳出紅塵,跳到那裡去啊?跳到青塵裡去、白塵裡去啊?就是 紅塵就是出世了,沒有世間出世間的差別,也非空、非有的差別,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同《成唯識論》所謂講「與一切法,非一(非)異等」。文字 句子用得不同,所講的道理都很徹底,是一樣的。所以你真通了以後,一切佛經都可以融匯貫通了。

好,現在首先提出來,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在講 什麼,就是對於道的虛空,所謂無為之道,有兩種分析:一種是意識境界,不是真實的;一種是所謂真正的真如之道,得到空的境界那種情況,這是真如之法。我們 講真如法,另外大家研究佛學的同學要知道,你們大家因為學淨土,淨土三經一論,有些人又把它加一加變成五經一論,加上《心經》,《般若心經》也加上了;把 《楞嚴經》裡頭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也加上,變成五經了。一論,淨土宗一部重要的論,就是馬鳴菩薩作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就把心,不像唯識 分成八個體系來講,所謂唯識法相、八識;《大乘起信論》是分兩路來說明這個心的體、道的體:妄想與真如兩門,所謂妄想門、真如門。所以證得真如就是道體, 妄想滅了,真如就得到了,就那麼簡單。可是《大乘起信論》並不簡單,學一切大乘佛法也非研究不可。

現在我們正講到真如。「是法真理,故名法性。」證 到真正的無為才是得道了,證得真正的理了。這個真理的觀念不是我們普通學哲學所講的一個名詞叫真理;證到真如的,要用中國文字來解釋,解釋也解釋不了。勉 強解釋,如果用古文的筆法來寫:「證到真如的實際理地」,應該這樣寫吧。這個「的」字寫成白話文把它換一換,換成「之」:證到真如之實際理地。那麼用古文 寫,這個到字就不要了:證真如之實際理地。那麼什麼叫實際理地呢?又不懂了。那麼我們引用禪宗大師、祖師溈山禪師的話:「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就是六祖說 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的,一點念頭都不能有,一點境界、一點……。「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悟了道的人入世不入世呢?照樣 要來入世度眾生,要修六度萬行,什麼六度萬行呢?兩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換句話只有一句話,什麼是諸佛菩薩的萬行啊?只有一句話:「眾善奉 行。」那麼,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怎麼不捨一法?因為眾善奉行。一點小善都不放棄在做,大善更要做。

那麼,這個所謂講理地。這個理,不是邏輯 理論學的理,也不是我們普通觀念的所謂理性、理念這些名稱的境界。所以我們讀書,看這本經到這裡:「是法真理」,不要隨便看過去,這個真如的實際理地, 「故名法性」。證到了這個境界,什麼境界呢?「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時候就叫做法性,證入佛法的所謂明心見性,法性之流。拿我們 現在講是入港了,拿打球來說是上壘了,你學法學佛學得上壘了,這個球打的差不多了。

好了,現在有五點要注意,這個法性之流有五點提出來,要特別注意。所以見到道,怎麼樣叫悟道呢?空了。「離諸障礙,故名虛空。」這 個時候,證得真如之道,無一切障礙。譬如我們大家學佛,早晚常常都念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有二百六十幾個字,「無障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 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念《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障礙,無障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怎麼樣能夠離開一切障礙?譬如大家在這裡打坐,最近有些同學在禪堂裡練習靜坐,你這個靜坐在這裡有沒有障礙?有障礙。毛巾擦汗,汗就是個障礙;兩腿發麻, 障礙;腰酸背痛,障礙;思想不斷,障礙;冷氣吹來,障礙;電風不夠,障礙……到處都是障礙。人生感情的障礙、兒女的障礙、父母的障礙,社會、國家、天下大 事處處障礙。人要做到無障礙故,那怎麼做到?那就成佛了,解脫了。所以障礙,障就是這樣把你擋住了,看不見,就是障;礙就是妨礙,過不去,就是礙,就叫障 礙。

所以現在有許多人在國外在美國喜歡去吹禪學。吹可以啊,反正天下文章一大吹,你吹得來,反正氣出去、飯進來,有飯吃。我也常常告訴同 學;「老師啊,講講禪。」我說好啊,你們出去講啊。吹得出去,麵包吹進來,你就對了。至於道啊,不談;真正的道不是吹的。你有沒有做到脫離障礙?「離諸障 礙,故名虛空」,身心障礙都沒有。所以一念不生,萬緣放下。這是形容詞啊,還有障礙。你此身坐在這裡,還是覺得坐這裡,所以要空空不掉。我們常常年輕時候 說:「我現在蠻空的。對面那個山裡頭,那個阿里山的中心有些什麼?我就想鑽進去看看,我就把阿里山空不掉。」就有障礙,不算數,怎麼叫離諸障礙?所以離開 一切無障礙,真正成佛,這才證到虛空,這是第一點。(引磬響。)現在我們有障礙,引磬一響,只好休息。

 

我們現在要記到,講無為法證道的時候,有兩種,再囉嗦一點,希望諸位記住。第一種,意識所變的虛空,假象;第二種,入法性之流,真實接近證道。那麼這個裡頭又分析,證道了,「離諸障礙,故名虛空」。剛才有位同學匆匆地跑來,好像我剛才講《心經》啊,無掛礙故、無障礙故;障礙、掛礙一樣的,這是中文字,兩個通用,讀音不同,意義完全一樣。所以「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第一點。

「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那 麼,我們曉得無為法分五種:第一種虛空無為,第二種擇滅無為。怎麼叫擇滅無為?「由簡擇力」。簡,我們大家學白話教育入手的,只曉得這個簡代表簡單的簡; 如果真正瞭解中國文化,認得中國字,簡有選的意思、選擇的意思。這個簡同這個揀意義相同,字兩樣,也有選擇的意思。譬如我們買菜,選一個青菜,揀這個青 菜,好的才買,就是提手旁這個揀。古文用也可以寫這個簡,所以簡有選擇的意思。簡也就是擇的意思,那為什麼一定要加一個字「簡擇」呢?簡同時有選擇的意 思、有分類的意思,很簡單地把它歸納起來,選最好的。所以我們用功夫也有簡擇力,譬如我們打坐、修定或者是念佛,就曉得自己:「哎呀,這個是妄想,我現在 念佛比較清淨了。」這個作用就是你的簡擇力,簡擇的關係,拿佛學來講。拿我們普通心理學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個思想起來,自己意識另外有個理念的作用,這個 在心理學過去的名詞叫做監察意識。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想吃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另外有個觀念:哎呀,我恐怕血壓高啊,吃了恐怕血壓高,太補了,不能吃啦;可 是我們又想吃。這個意識啊,有貪慾的作用;但是它有簡擇的功能。

所以修道也一樣,我們由於簡擇的力量,心的力量,「滅諸雜染」。所以一切妄 念雜想一來,我們曉得:這是貪瞋癡的貪,把它空掉,不能要這個妄念,這一點屬於不好的心理。譬如你打坐坐得好好的,忽然想到:我不如去吃一碗牛肉麵。功夫 大概特別好,一想:哎呀,不對,我吃素的,阿彌陀佛!糟糕!這個就是簡擇力,「由簡擇力,滅諸雜染。」譬如說那個雜想,你想吃牛肉、牛肉麵的這個雜想,這 是染污心,並不是說牛肉麵一定不能吃哦。如果我坐得好好的,忽然想到吃豆腐,或者我吃了豆腐就得道了;這一念也是雜染,心理上的染污,就是有一念就不能空 嘛。所以「滅諸雜染」貪瞋癡慢見思惑的雜亂,滅除了心裡一切的染污。不但是惡法貪瞋癡慢疑惡念是染污;到證道的時候,善念也是染污。假定說這個時候快要證 道,證到大徹大悟**空境:哎呀,不行,我每天上午念一千聲佛,今天上午只念了五百,我看我下來再念五百聲湊一千,快 要成道了——到這個時候,這一善念也是染污,都不能有。因此禪宗祖師趙州和尚所以說:在禪堂裡你唸一聲佛,罰你挑水給我洗三天禪堂!你把我念髒了!這個道 理。所以學淨土的人認為禪宗祖師們反對念佛,完全搞錯了!不是反對念佛。

到了這個成就的境界的時候,惡念是絲毫不能起,善念一毫也不能存 在。有存在,已經是「實際理地已著一塵」,一點灰塵粘上了。所以佛經經上說,譬如我們的眼睛,灰塵不能粘進去一點,粘上進去眼睛就痛了,迷住了。但是你把 珍珠粉或者黃金米碾成最細的粉,很名貴的東西粘進去,對不對呢?也是不對,眼睛也瞎了。所以自性見道的時候,惡念不能有,善法也不能有,一切善法到此也是 雜念、雜染。所以「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徹底地、非常究竟證到了,證到真如境界,空的境界。「會」,難辦了,什麼叫會?等於我們現在 要開電視、要開電燈,插頭一下插對了。我常常說:「哎,你這個插頭插對了。」突然的。所以頓悟一來,像電插頭一樣的,突然對了,一點不用力;手摸到一個開 關一樣,不用力,它亮了,就是「證會」。所以古人說:「心與神冥,意與境會。」意念不起了,那個空的境界來了。這個樣子,古人用八個字、中文就形容它。這 個時候才是究竟證會,那麼到這個時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剛才我們提的:「有無俱非,心言路絕」了。這種境界所達到的,叫做擇滅無為。換句話說, 什麼是擇滅無為呢?現在我們再給它下個註解:漸修來的。從漸修一點一點觀察清楚,一步一步功夫修證到的,這屬於擇滅無為,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非擇滅無為。「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這 個就是相同於一般古代唐宋以來禪宗禪師們的悟道。但是,我們可以先下個定義,這種悟道的境界還只能算是如來禪,還不是祖師禪。所以你們有同學,有一天我看 你們寫一篇論文給我看,還是日記裡頭?我忘記了。有位同學提出如來禪、祖師禪的問題,這個就是如來禪的道理。如來禪,譬如《楞嚴經》上所講的:自性虛空能 夠包括了一切山河大地,不需要用功;也並不是不用功,自然就到達了。所以本經也說,不是由於簡擇的心力,自性本來清淨,本空;不要我去空它,已經到達空的 境界了,就是非擇滅無為。

還有呢,自性本空,既然曉得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了。我們現在修行上座,或者要空,都是我們去空它啊。上坐閉起眼睛煞有介事,兩個手啊,有些打坐把這個指頭的 都發紫了,血液不流通。很用功啊,看他那個樣子求一個空——連擇滅無為都談不上,都在妄想境界。既然自心本空、本淨,不是你去空它的啊!如果你去空它,造 出一個空的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心。自性本空,你很放心嘛,何必空它呢?它來空你的!譬如你們在座的最年輕二十幾歲,你媽媽生下來,當你懂事的 第一天,會講第一句話:「媽!」會叫的那一念,到現在根本都沒有了;你不要去空它,它也不停留,如行雲流水早過去了。何以故呢?自性本空。空不是你去空 它,換句話它也空你;它既然來空你,你何必用力呢?自性本空。

或者,「緣闕所顯。」有些自性本空呢,你看禪宗有些祖師們靠因緣法而悟道。譬 如說,有名的有一位比丘尼,因為她是比丘尼,依我的看法,(你們不要聽我胡講亂說,)因為是比丘尼,大概名字都給人家遺失了,究竟這位比丘尼叫什麼法名? 不過她這樣得道的人,也不想求名。有名的一首詩,是她悟道以後作的:「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比丘尼,尼就是女,尼跟女同音的,就是女比丘、 女和尚,當然我們普通話叫尼姑。古代這位高僧,到這個境界就沒有男女相了,菩薩境界。「竟日尋春不見春」,參禪用功幾十年,還在找那個春,形容那個境界。 「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像這種悟道,就是「緣闕」。

譬如,有一位祖師看到桃花而悟道,用功參禪,學道學了幾 十年,打坐用功,悟不出來。忽然春天到了,看到桃花開了,抬頭一看桃花,悟道了。像我們的總老師釋迦牟尼佛,你看十二年用功不能證得菩提,最後,菩提樹下 第七天早晨坐在那裡,「睹明星而悟道」,抬頭一看,天上那個明星(不是月亮),東方一顆大星。天快要亮的時候,將亮未亮,在東方的天上有一顆很亮的晨星。 其實他老人家坐累了,**悟道,搞了那麼多(年)搞不出來,等於我們一樣,想鬆鬆腿了,眼睛抬起來這麼一看,「哦!」悟了。這就是緣闕。

譬 如那位看到桃花悟道的,他也寫了一個偈子,這是一個和尚,不是尼姑了:「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出家學道用功了三十年,他當然不是練峨嵋劍俠 了,這個劍客有所指的,找天下的明師。所以什麼是禪宗的大師呢?那難了!他的教育法,「有殺人之劍」,把你殺死,一來就把你殺掉了;「有活人之刀」,馬上 就把你救活了,大徹大悟。要有這種手段,教育法。所以臨濟祖師說:「為宗師者有殺人之劍,活人之刀;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要有這種教育法的狠狠的手 法,使你悟道。

「驅耕夫之牛」,那個種田的時候要耕田,那個牛多重要啊。明天就要下種,今天要把田耕完,結果你去把他的牛趕走了,殺了下鍋 了,這個多氣人啊!就是說你念佛念得正好,他一下把你那個境界弄掉了——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你餓了三天沒有吃飯、七天沒有吃飯,端杯牛奶正要喝 下去的時候,他一手把你杯子拿過來——要這樣的教育法。所以「殺人之劍,活人之刀」,才能成大宗師,可以教育人家了。多難啊!

而且心腸,我 經常說,一個做禪師的人啊,嘿,打撲克牌一樣,三個字:忍、狠、等,心狠手辣!那有時候硬是把你整得要死要活的時候,好!一指,你悟了。你受不了就只好滾 蛋了,那就完了。所以「三十年來尋劍客」是尋這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他三十年來找明師訪道,怎麼都悟不了;所以光陰啊一年一年也 過去了,自己老了,頭髮白了,這個樹倒是幾回落葉又抽枝,一代一代。你看我們都老了,看到年輕一代,小的出來了,「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 後」,忽然抬頭一看桃花,「直至如今更不疑。」直到不疑之地,大徹大悟,了手了。這叫了手了,徹悟了。

為什麼我們花那麼大的力氣,說了那麼 多呢?就是說到「緣闕」。我們這個因緣,十二因緣也好,學了唯識以後曉得,我們任何的起心動念、講話、行為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有四種緣,所緣緣,一個連一 個、一個連一個;忽然到那個時候,頓斷、頓悟。這個中間本來連鎖的關係,「卡嗒!」切斷了,所緣緣不起作用了,那一切因緣空了嘛。既不動因,也不應緣了, 即一段空靈,就空了,自性空。「或緣闕所顯」,呈現了無為空的境界。這一種,相近於如來禪的頓悟——我給它的名稱。「故名非擇滅」,這個樣子,在佛經的佛 學的教理上,到達這個境界,叫做非擇滅無為。

第四種:「苦樂受滅,故名不動。」你們早晚做功課念《楞嚴 咒》的時候,先念《楞嚴經》的偈,木魚一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個境界。《楞嚴經》阿難說的偈。密 宗有所謂不動明王,不動明王的修法。那麼顯教菩薩到了第八地,所謂不動地,何以是不動地?依禪宗來講,破了重關才可入山,到了不動地才可以閉關了。因為關 起門來,關在一個山洞,同在外面都沒有差別;不是意識境界上差別,關在山洞裡等於看電視透視這個世界一樣清楚啊!這才可以到達不動。所以怎麼叫不動啊?心 不動念,那很簡單,給你打一針,現在有許多針打下去,再不然打一針空氣針,你就翹翹了,那真不動——那是假的。真的不動念,自然到達了「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大定的境界。

上幾個月有一個同學回來告訴我:「嘿,老師啊!有一個老師在傳法。」我說傳什麼?「傳楞嚴大定。」我說真的啊?楞嚴大定還有得傳的啊?還有法啊?

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情很多,因為看慣了幾十年莫名其妙的事啊,我倒覺得是很有名其妙,不是莫名其妙,蠻妙的。廟倒是什麼廟呢?土地堂,小小的廟,土地堂都是小廟嘛。

那 麼現在我們要瞭解,什麼叫如如不動呢?知覺、感覺的狀態完全沒有了。「苦滅」,苦的感覺;我們打坐坐在這裡腿酸、麻痛、流汗,再不然頭痛、眼睛發脹,各種 各樣的都來了,所以酸、麻、脹樣樣來,在苦受啊。所以你們在禪堂來打坐,我都想供養你們,因為你們諸位是菩薩,在修苦行,什麼苦行?乾熬苦行,這叫做乾熬 三昧,那麼熱天在那裡打坐不是在那裡煎熬嘛?入了煎熬三昧,所以你們非常有功德。真的話!誰願意來受這個罪啊?居然公然為了求道肯來受這個罪,你說該不該 值得我供養?所以明天一定要拿餅乾上來供養諸位,呵。就是因為諸位是乾熬菩薩,已經得了果位了。

所以,什麼是不動?一切痛苦的感覺、知覺空 掉了。哎,轉過來沒有痛苦,你說得到禪定——昨天我接到一位在外面閉關的同學寫信給我的報告,這兩天不得了了,快樂,他一身都在快樂,身上哪裡都在舒服。 他說:「哎呀,老師,我現在懂了,舒服了。」我立刻打個電話:「你入了魔障了。」他說:「老師啊,沒有痛苦得樂境還入魔障啊?」我說:「對啊。」他說什麼 意思啊?「因為你貪著於樂。」他說:「哦!是啊,老師啊,我在電話這邊給你磕頭!」他說我懂了。你貪著樂境也是魔障,也是雜染。可是在用功的經過裡頭呢, 當你痛苦完全離開,翻過來是得大樂。所以菩薩得定是內觸妙樂,身體內部那個舒服,快樂之發起是無比的啊!那想叫你下坐啊,當然你不會恨他了,到這個境界; 可是如果講恨他,你真是恨死他了:我正在舒服嘛,你把我叫下來!所以,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苦滅、樂滅,一切皆滅,才叫做不動,這個就是空了,這個叫不動無 為。

第五點:「想受不行,名想受滅。」阿羅漢的境界。羅漢,是得大羅漢、四果羅漢證果,就是五陰裡頭的 妄念一念不生。上次我不是引用一個禪宗的祖師,住山的;我們大家在這裡用功好苦啊,這個妄想停不掉,雖然在打坐,都是很茫然,在幹什麼?都在廚房裡洗菜, 洗什麼菜?水上按葫蘆。那個瓠瓜在水上洗,把這個瓠瓜按下去了,嘟溜溜這裡冒出來了;這個念頭下去了,這裡又出來了:「哎呀我的天呀,你不要跟我亂想,我 有半個鐘頭就要下坐了……哎,對不起,我這個又亂想。」又把這個念頭按下……就在那裡玩,對不對?所以好苦啊!所以想陰要如何滅?滅不掉哦。真到了想陰 滅、行陰滅,可以證果了。

那麼一切佛法,因為妄想滅不掉,他用個什麼教育法呢?你看佛法裡頭,給你加上。你要妄想嘛,你想幹什麼?想成佛, 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拚命想。給你想會想到哦!這都是加法。再不然修密宗唸咒子,觀想菩薩,又念又 結手印,忙得不得了;又要一天早晨拜佛五百拜、晚上三千拜,念佛多少聲,還要這樣那樣……多得很,都是加法。加得你實在累極了,一下放下,就悟道了。這都 是給你加法。

所以想陰滅了,完全沒有了;行陰滅了,氣住,呼吸停了;脈停,心臟的心電波不動了,腦電波不動了;偶然動,隔很久才動,這一動 靈光得很哦,不得了。想、受(想陰跟受陰)不行,所以入定了以後,天冷還是這一件衣服,這個肉體不會覺到冷;天熱不會覺到熱,所謂寒暑不侵。受陰滅了,沒 有感受。想陰滅、受陰滅、行陰滅了,證得阿羅漢果,這叫想受滅。無為,得道,**。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這 五種情形,這五種境界,這五種修行到達的空,到達這個境界,都同自性真如的關係很密切,都是真如的一個現象。等於我們一個手撐出來,一隻手五個指頭,都叫 做手;缺乏了一個指頭,這個手就不俱全。現在把真如分成了五個分類來告訴我們清楚,證到這樣境界,所以如如不動,自性真如現前。還是如來禪,不是祖師禪, 依禪宗來講。「此五皆依真如假立」,都是同自性的關係。為了凡夫不懂,才告訴你教化你,假設而建立,給你說明。結果你聽懂了以後,執著了這個理論,抓住這 個境界,你又變成妄想了,又錯了。特別吩咐諸位!因此,現在講到真如,他說「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錄音中斷]

我常常告訴諸位中國的佛法硬 要到中國來,好在早來,照現在來糟了。現在年輕人啊,像我們啊,文學程度不夠,翻譯的佛經都是錯的;古人翻譯的真好。怎麼樣研究用這麼兩個字:「真如」。 不是粉蒸肉啊,是真如。(我的口音要搞清楚,我經常講般若、真如,菠菜炒蒸肉,那就搞錯了。)這個真如,你看倒過來是什麼?「如真」,好像是真的;不是真 的。你說不是真的?它真的。你抓住有個東西、有個道當作真的,你錯了!不是真的,「如」,差不多。所以「如如不動」,不是不動,好像不動;好像嗎?真的不 動。這個字翻得沒得話講了!那叫做妙不可思議土地堂,真妙!所以這個中文翻譯「真如」妙不可思議。現在把真如再翻成英文啊,我不曉得他們怎麼翻。那個外文 你一翻啊,西方文化以唯物為基礎,一翻就死掉了。

譬如說,這個大乘佛學「大乘」兩個字梵文的稱呼,我們一翻呢:大乘;給英文規規矩矩翻:大 車,大車子。哦,小乘是小車,小乘是摩托車;大車是福特轎車嗎?還是四輪卡車嗎?還是碼頭上現在的貨櫃車呢?哪一種車才叫做大車呢?梵文原音:馬哈亞,還 是大車。可是到了中國我們絕不那麼翻,那中國人一看佛學不相信了:「大車佛學」,我何必呢?!我家有小車,拖個大車來幹什麼?「大乘佛學」,對了。大車的 意思,車子是裝人裝東西嘛,由這一個地方跳過那一個地方,跳過一個苦海,跳過一個虛空,由東海岸到西海岸,必須要運輸工具;運輸工具要一個車子過去嘛。 哎,我們懂了。所以不翻大車,也不翻大船——大乘。車子、船是一個東西、工具,人坐上這個工具就可以到過那一邊。騎馬中文叫乘馬,坐船叫乘船,坐車可以叫 乘車,「人背人過去好不好?」可以,叫做乘人。所以我們叫大乘,這就美了,大乘佛學、小乘佛學。大車佛學、小車佛學, 如果我當年碰到這樣的翻譯,依我的頭腦我不學佛學:小車我看不上,大車我家裡裝不下,何必呢?!學這個什麼車子佛學啊?沒得學的啊!你看這個翻譯,你們年 輕現在注重文化、交流,文字的藝術不能不研究啊。

我現在經常看翻譯的東西,一看,我不懂外文,我一看,就曉得你翻譯錯了,你重新給我研究。 然後,「老師啊,(翻譯的)對。」我說你念原文給我聽。他解釋給我聽,我說這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經常說中國人隨便用翻譯西方的句子:「這個事情很值得驕 傲。」我說狗屁!中國人從來認為驕傲是最丟人的名詞。一個人還驕傲,中國文化……哎,那你說:外國有這個啊!外國人也不是這個意思,絕對翻錯了的。這就是 混蛋的開始的人翻錯了。那中文叫做什麼?叫「值得自豪」就對了。「這件事情我做好了,很值得自豪。」這是講到翻譯的真如所引起的。中國老輩子的人說:「哎 呀,這件事情我的兒子打球勝利了,很值得驕傲。」這個狗屁!這家沒有教養,沒得文化。你說:「我的兒子打球勝了,這很值得我自豪。」對了,那就通了。

所以現在啊,講文化建設、復興文化,復興什麼呀?建設?自己先要建設好再來建設,不然很成問題。所以現在講到真如的問題提出。

真如這個名詞,現在不是我說的哦,我說的你們不相信;佛說的。「亦是假施設名」,這還是名相,假定。因為道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形容,只好用一個名字,選了最好的美的名字來形容,叫做真如。所以真如自性,你說它有也不對,空也不對,什麼理由呢?

「遮撥為無,故說為有。」你 看佛說法,你說空啊,他說不空——不空如來。五方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北方不空佛。明明空,他說不空,所以佛說法你難弄啊。你在講 空,他說有;你講有,他又說空;你說那我不講空也不講有,他說「中」,中道。再不然呢,「所謂如來者,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 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不曉得是哪個波羅蜜!念錯了還變成鳳梨了。你說這是佛法?他說,「遮撥為無」,有些觀念錯誤了,認為得了道,道就是空的,因此 告訴你不是空,有這件事,「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故說為空。」有些凡夫認為道,「嘿,我修道。」好 像做生意一樣:我已經修了……吃菜吃了多少年,我的功德差不多了;拜佛拜了多少年,大概我有功德。「哦,老師啊,我拜經拜了十部了!」我說:「噢,了不起 啊!」他把這個拜經的功德,不曉得是修持啊,認為好像賺錢一樣,我已經累積了十萬美鈔了,這樣就不是道。所以「遮執為有,故說為空」,佛的說法。

「勿謂虛幻,故說為實。」有 時候佛說,譬如說,我們念《心經》念到最後,觀自在菩薩說一句什麼話啊?「真實不虛。」對不對?是不是有這句啊?大家都會念啊。哎,這個時候,前面都是 「諸法空相」。所以你研究研究看。我們把觀自在菩薩請來,我們請問他:「你怎麼搞的?你說話前後矛盾,前面叫我們『照見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最後又告訴 我們『真實不虛』,哎,你老人家在騙人還是在自欺啊?」

這就是佛法。他絕對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什麼原因呢?「勿謂虛幻」,我們念《金剛經》看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常常說大家念了這個經典都搞錯了,認為夢幻空花都是沒有的,完全錯了。是有哦!

當 你在做夢的時候,你能說夢是沒有嗎?絕對有。當你在看幻的境界、看電影的時候,你能夠說電影沒有嗎?絕對有。當你現在坐在這裡,你說現在這個情形有沒有? 絕對有啊!過三十分鐘以後,你想想這個境界有沒有?絕對沒有。這是夢幻空花的道理。所以不要認為夢幻空花(是沒有),(這)是錯誤的見解。所以說「勿謂虛 幻,故說為實」,因此佛法告訴你:「真實不虛」。

那麼為什麼要取名叫真如啊?「理非妄倒,故名真如。」這個見本體、見自性的時候,這個道理不是虛妄,也不是假的,不是顛倒的;真正的。因此取個名字叫做真如。

「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另 一個道理為什麼叫做真如呢?因為當時佛過世以後,印度有很多其他外道的哲學的學派、宗教的哲學家,各種的派系,還有後來一代一代的佛的弟子們,個人的見解 有偏差,自己建立了各宗各派。所以各宗各派,小乘的有些派系認為:離色心(色法),物質世界是有,心法是空。等於西方哲學希臘哲學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世界 分成兩重世界,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把它分兩重了。小乘佛學也有這個分兩重的,一樣的。所以「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其他的宗派認為離開這個肉 體、這個腦筋、這個心以外,另外有個道的境界,明心見性硬有個可見的性,道有個可得的道——這個變成真常唯心論,就是外道法門了,也錯了。因此,不同這些 觀念,另外創建一個名字,所以叫做真如。

故諸無為非定實有。」因此最後一句結論:一切無為法,無為就是無為,得了道、悟了道最後是無為法。無為法不可以說、肯定說有一個道。但是,也不可以說:「那學佛得的道、悟了道是沒有道」,完全錯了。所以很難弄。此所以龍樹菩薩有《中論》的著作,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道理。好,我們今天到這裡。

(第39集完。妙音校對,玉樹臨風2011-10-24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