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 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 異。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有執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粗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彼執不然共和 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非粗相識緣細相境。勿余境識緣余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 故。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 物。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

……「異諸極微」,同一切物質的成份不一樣了。一切物質,「有實」,是真實的,自體、它的本身是真實的。譬如我們看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但看見,手摸起來它的確有一個硬的,有這麼一個三角形的,現在是實在的。「有實」,有實際的它的「自體」的存在。「分析彼時」,可是我們仔細地分析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那麼分析的結果啊,我們眼睛能夠看東西,這個眼識的這個作用,你把它分析結果,好像看到有個假象,有一個現象,「定不生故」,這是出不來的——假使只知道所緣緣的關係。

「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所 以,舉眼睛看東西作例子,和合相;既然說不是真實的,這個是虛假的,那麼你們的理論,他說就不成立了。所以不可說是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因緣所生, 因所緣緣所生的,只認為是所緣緣的關係。等於我們看月亮,月亮就是一個月亮,沒有第二個月亮。第二個月亮有啊,是我們意識境界的幻想。那麼這一句話我們要 加以說明一下,假使眼睛壞了、生病了,譬如說角膜炎啊什麼,生各種眼病,有時看一個月亮看一個東西變兩個,那是病態,病態不屬於此限。

「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這 個本身的文字講,我們先管本文:他說,不是一切的物質那個本身的極微,共同和合來,才能夠生出來,看見這個現象,和合的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那麼, 他說假使不是物質的關係,「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物質跟我們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每一樣各作所緣。譬如我們拿眼識來講,眼識是看東西,緣就是可 以看到外面東西;能緣的本身不是在眼根、不是這個眼睛。能看這個功能啊,是後面有個東西,就是心意識所變的,心能夠看。這個心不是講我們現在心理的心,是 本體生命功能那個心,是這個能夠看。那麼心跟眼睛倆比起來,眼睛已經不是能看的東西;眼睛是能看的這個功能所發出來,變成所看的第一個工具。所以拿眼睛的 立場來講,眼睛是能看的;外面一切人物、山水,這是所看的現象。所以,眼與外面的色相和合攏來,發生看見的作用,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 微相故」,看見是看見,眼識;眼識的本身上面,能看見那個東西,並不一定屬於眼神經細胞、是極微;「無」,不是唯物的功能。

「非諸極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時無此相故。」所 以,不是一切物質的本身這個,名詞我們不加解釋了,「極微」,極微就是最初最初的那個物質的功能,拿現在講啊,或者是原子啊、電子啊、核子啊這些因素;不 過呢,這是只能夠借用科學的東西。古人所講的極微,就是肉眼分析到最後,似看見、似看不見,那個粒子。他說不是那些極微本身具備有和合,和合是因緣作用、 合攏來,譬如麵粉、白糖、水,和合攏來做了饅頭、做了一個麵包,它是和合攏來的現象。我們眼睛看任何東西,都是要眼睛跟外面色相的和合。「不和合時無此相 故」,光有眼睛看外面東西,沒有外面的對象因緣和合,我們看不到。

「非和合位與不合時,此諸極微體相有異。」假使不是因緣湊合攏來,「和合位」,位不是代表空間,包含了空間。譬如諸位跟我,我現在眼睛一看,就看到大家;大家抬起眼睛也可以看到我,這個現場就是和合位,不是空間,不能說完全屬於空間的關係;有這個實體、有這個空間、有這個色相,有眼睛,看到了。

那 麼看到了,當下就看到這個現象,和合位。「與不合時」,假使我們眼睛抬起來看一個虛空,虛空裡頭沒有東西的時候,或者我們黑夜看東西,看不出一個有形象的 色相,這個眼識同外面色相不和合的那個時候。不過這個裡頭要注意喲,我們夜裡看黑暗,是對於外面色相一切不和合;但是看見了什麼?看見了沒有?看見那個黑 暗。現在問題不是講黑暗等等的問題,是講當眼睛看見一切色相的時候,這是和合位。「非和合位」就是沒有東西、看不見;「與不合時」,以及眼跟外面的色相一 切沒有和合的時候。「此諸極微」,這些物質世界的這一切的現象,最後的這個極微的東西;「體相有異」,它的體同它的現象,各有各的不同。

「故和合位如不合時,色等極微非五識境。」因此他說,和合的位,因緣湊合攏來的時候看東西,以及因緣不湊合、不和合這個時候,外界一切色等,本身的極微,「非五識境」,這不屬於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境界。這是一個。

「有執」,你們集論方面的,也是小乘的學派的理論,執著了,說有一派執著了。「色等一一極微,不和集時,非五識境。共和集位,展轉相資,有粗相生,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集 論》方面這一派的觀念理論,同《俱捨》也是差不多,中間的差別很小。他們堅持「色等一一極微」,眼睛所看見的;都拿眼睛來作一個先例,聲音、身體的感覺, 同這個道理是一樣,所以只舉一個例子。「一一極微」,各種各樣的物質的本身,集論就講不和集時,中文的翻譯,一個字也差別很大,一個講和合、合攏來;一個 講和集,和合集中起來。「非五識境」,這不屬於眼、耳、鼻、舌這前五識這個境界。

如果「共和集位」,等它這個因緣湊合攏來,到這個情形; 「展轉相資」,互相的變化所引發。當我們眼睛抬眼一看,我們以前也比方過,看這個電燈的光,我們不研究它、粗看,只曉得這個亮光的存在;仔細地研究呢,電 燈光、第一眼看到那個光波,已經是放射、消失了,就沒有了。那麼後來看到的,是這個光波的不斷的放射,連續不斷的接上去的放射,所以我們看到前面有光。這 個道理就是說明「有粗相生」,很粗的現象,我們認為眼睛看到光了。實際上這個光裡頭,光波每一個分子隨時都是生滅中,分析起來是這樣。那麼,《集論》這一 派也是這個道理,懂了。「為此識境,彼相實有,為此所緣。」所以他們認為我們這個眼睛眼識看東西,看一切東西,可是他們認為外相實在是存在的,光是永遠存 在,物質的世界一切都是單獨本來存在的。譬如我們打坐起來眼睛閉到,不看外界的東西;假使我們覺得看不見東西,那是你的眼識、眼根不去看,因為眼皮關起 來,看到內在一個光影去了,你不看外面。可是外面一切萬物的境相,並不因為你不看,它就消失了,它還是自己存在的,所以外相彼相實在有。那麼外面的有,所 以我們眼睛一抬起來就看到,「為此所緣」,就是外界是我們所緣的境界。

「彼執不然」,他把內外分開了;而他們的這些認為,並不一定對。

共和集位,與未集時,體相一故。」譬 如外界的環境,我們眼睛一抬,就看到外面的色相;加上眼識、我們本身能看的那個功能,眼睛、色相;「共和集位」,和合攏來、湊合攏來、集中起來看到東西。 乃至我們眼睛不看的時候,外界一切色相還擺在那裡。它的體,一切萬物的相,同我們眼識的這些作用,它的體、它的相是心物一元,本來是一體的。可是在現象上 呢?

「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別故。」這個瓶子,或者這個煙灰缸;甌就是碗,裝東西的。他說外界這一切的東西,「極微等者」,物質的東西是許多的極微合攏來,構成了這一個物質的現象。「緣彼相識,應無別故」,我們眼睛看外界的瓶子這些東西,瞭解它的一切色相,「應無別故」,應該沒有差別。就是說,體相一如。

「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那麼,實際上我們眼睛抬起來看東西,共同相和合、集中一點,在這個時候起的作用,外界一切一切的極微;「各各應捨微圓相故」,每一樣每一樣的東西,應該自己本身捨棄了微妙的、圓滿的這個現象。

我 們現在先把文字瞭解了這一段。因為我現在講到這裡,我的感受上,諸位研究的人發生一個茫然的困難,這就是唯識的討厭,所以我心裡一直想把這一本書用白話的 新翻。不新翻,看得很痛苦。現在我們根據文字那麼講,講了半天一定聽得也很茫然,不曉得講些什麼。現在所以把文字先瞭解了,我們等一下做個討論。

「非粗相識,緣細相境,勿余境識,緣余境故。一識應緣一切境故。」「非粗相識」,就是我們剛才講,眼睛看東西看的是粗的現象。「緣細相境」,有時我們意識加上分析,眼睛的作用能夠看東西,分析到最詳細的那個境界。「勿余境識,緣余境故」,實際上眼識的作用還是一個。能夠加以分析的話,是意識加上的。不是說其它的境界引發了我們眼耳鼻舌其它的識的作用。「一識應緣一切境故」,所以一種識,或者眼識、耳識等等,這個識的作用,能夠對其它的,對聲音、對別的一切境界都能夠起作用。

「許有極微,尚致此失。」他說,你們承認物質世界這個極微是自身存在的,那麼產生的毛病多了。這個極微的本身是個什麼東西呢?應該理論上、修證觀點上有這個錯誤。這一段。

我 們看《成唯識論》,乃至古代這些唯識、佛學家的書,他們批駁小乘觀點,承認心物兩個單元,各有各的範圍。精神世界是精神世界的範圍,物質世界是物質的范 圍,小乘的觀點。所以小乘人證道,可以了自己;沒有辦法說真做到心能轉物,這個沒有辦法做到的,那是大乘的境界。不過大乘境界也是很不容易。我們理論上曉 得心能轉物,沒有看到一個人修持到達了心真能轉物。所以都還在小乘境界資格還不夠。

那麼這個小乘的認為呢?心、這個識,可以了自己,不能夠 轉外物;外物是意識心不相應行法,各有各的範圍。那麼唯識當然是大乘思想的境界,它認為心物是一元的。這一句話我們聽了,尤其是身為中國人,在中國哲學思 想上我們聽了很高興,很承認;但是糊塗的高興,糊塗的承認。怎麼樣心物是一元的?說「我絕對相信這個理。」那是你盲目的相信,你沒有證到,心不能轉物嘛。 同樣理由,物能轉心倒很明顯的。所以唯物思想,像共產主義等人相信唯物思想,崇拜共產主義,他絕對相信物能轉心,人的一切受環境的影響,一切一切都是受環 境的影響。乃至我們現在假使一種麻醉藥給你打下去,你這個人就瘋了,瘋了一樣。你說我心裡曉得:「哎喲,這是麻醉藥的關係,我不管它,我還是不瘋。」可是 你還是瘋了,你抗拒不了的,一切物能左右你。譬如喝下酒去,你酒量最大:「我喝酒不醉。」結果還是醉了。等於會喝酒的人喝醉了以後,老兄你不要喝了吧,醉 了吧?「哎,沒有醉,沒有醉!我怎麼會喝醉的!」他早醉了。他說物影響人的一切。這是我們一般人所瞭解的。

那麼小乘的學派承認物質的極微它 不隨你改變而改變,它是存在的。但是它同現在的、同過去一般唯物思想的又不同。他認為自己心,他們是證到羅漢的境界,心一了了,外物怎麼轉變都沒有關係。 例如說,我心裡得定了,一個人得定了、六根大定,肉體也不會死亡,定在那裡一萬年、幾萬年沒有關係,這個肉體也不會死亡。出定的時候,五根眼耳鼻舌身照樣 還可以用,同入定以前一樣。那麼事實上外界的物質已經變了很多,時間變了。一切萬物,本來是這個山存在的;等他過一萬年出定了,這個山已經變成平地了,滄 海桑田。那麼他承認,物質的極微同心的關係是兩回事;但是了了心的時候,物質是物質、心是心,兩個不相妨礙。所以,同現在人所謂認為……[錄音中斷]

…… 文字又古老、艱澀,每一句話要經過一道仔細的翻,翻過來以後,前後上下一直連起來,就懂了這個意思。不然你看一句、兩句,粗粗的,看不懂。所以這種書、唯 識的經典,那麼名貴、寶貴的東西,擺在《大藏經》裡,永遠是擺在那裡給書蟲吃的。大家儘管也會湊錢買一部《大藏經》,老實講永遠看不懂,很難!那麼因此唯 識學變成了極少數的有興趣學哲學、學邏輯的,乃至學佛學的專家,對於古文自己的能力,寫作的能力、閱讀的能力,都到達了寫這個書、文章的人都差不多了,而 且都學玄奘法師這種筆調,他慢慢才能看懂。因此,後世以及現在一般唯識學家的書,你拿到了看就非常困難,就是這個原因。

譬如有一個人,學唯 識你們都知道的熊十力,歐陽竟無先生的弟子,當然講起來現在他是已經在大陸過世了;假使在,年紀也很大。那麼,他的文字,寫了一本書《新唯識論》,他不同 意舊的這些唯識的觀點。他把唯識的道理與中國《易經》的道理,加上儒家的有許多的觀念,所以他自己提出來唯識的心得,他自己認為他所講的是對的。因此他自 己創造一個名詞,叫「新唯識論」。那麼,這幾十年來很多人著作,辯他的也很多。熊十力先生他固然不對,可是一般辯他的人也很難。無論如何怎麼樣批駁他,對 於文字已經沒有他的深刻瞭解了。而且古人、前輩子人的讀書,用力很深。之所以不對的地方、錯在什麼地方,自己在唯識上拿來做功夫,所謂修定、求證那個境界 他是沒有的,專講學理;一講學理,中間的差別、錯誤就很大。

那麼這一段我們大概做了這個研究,說明一下,想快一點把它跳過去。我們選到後面,關於唯識學本身,真正我們可以體會到、實際有用到的,多詳細分析一點。

不 過我們既然講了這個東西,每一段文字至少照西藏一般學佛人的觀念,過攏一下,至少耳朵裡過一下、溜過去一下,懂不懂還是個問題。這個溜過一下,拿唯識的道 理,已經進入了阿賴耶識變種子了,將來不曉得我們過多少生、多少千生萬劫轉來的時候,算不準自己拿到這個書一看,就懂了,因為這一次的過攏的關係,哈!所 以我們還不妨過攏一下。

「況無識外,真實極微。」況且一切都是唯識所變,這是唯識學家的認為。大乘佛法認為「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心外無法,也就是識外無法。「況無識外,真實極微」,除心識所變之外,說物理世界有個真實的極微的分子存在,沒有這回事。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因 此啊,我們曉得一切外界的物質,以及我們眼、耳、鼻、舌、身(身體上)前五識這個作用,都是唯心所變出來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聽了唯心這個心的功能,不是 現在思想的心哦;我們現在大家在聽話,譬如我們前五識、六個識現在我們要自己體會一下。不要光看書,對唯識研究沒有用。我們眼睛看到前面,當然你們諸位看 到有一個對像——我在這兒,後面這個樣子,有一個佛像,這是眼識的作用;同時你也聽到聲音,對於眼識沒有關係,是耳識的作用;同時你曉得自己在呼吸,眼、 耳、鼻,呼吸作用也知道,鼻識;嘴巴也知道,嚥口水,在這裡;眼、耳、鼻、舌,身體感覺坐在椅子上舒服不舒服,或者是空氣熱一點了、涼一點了,眼耳鼻舌 身,這個前五識都有;那麼,你現在腦子裡這個思想呢?這個道理我懂了、不懂了,這個思想不是眼耳鼻舌身哦,不是前五識,是第六意識,這叫做意識。現在我們 六個識都擺在這裡,這個不要開眼、閉眼的,我們自己要體會自己。

現在我們六個識,這六識的這個意識,你不要認為這個意識狀態就是佛經講的 「心」,心不是指這個。所以為什麼看佛經,有時候這個心是講本體的代名詞。就是我們心,身體以內,同意識、同外界的萬物,綜合起來那個現象、那個功能,那 個叫做「心」。所以一切唯心,是這個心,「心外無法」是這個心。譬如禪宗的韶國師的有四句名言,韶國師,五代末年到宋朝初年的,在浙江天台山,永明壽禪師 同他有因緣有關係,也跟他學過的,他就有四句名言:「通玄峰頂,不是人間,白雲萬里,滿目青山。」有人問他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他說:「心外無法。」那麼 看起來他的心跟物兩個分開的,心、法兩樣,他最後加一句註解:心外無法。那麼這四句名言,在一個出家人住山的,修道到達這個境界,那是夠偉大,夠美麗的。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白雲萬里,滿目青山。」這個境界。那麼,實際上韶國師他所表達的是心物一元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拿這些閒話說明了: 「況無識外真實極微。」一切物質的極微、世間相都是唯心所變。「由此(理)定知」,決定可以瞭解;「自識所變,似色等相。」我們自己內在的,就是不只身體 內在;心的內在。「自識」,識就是心起的作用、這個波浪。譬如意識能夠思想,眼識能夠見色相。自識所變,變出來「似色等相」,看起來就外面一切物質、光色 等等現象出來了。好,這句話我們很難懂,說明心物一元之體。

可是有一點,我們在座的有許多同學都在修道、打坐做功夫的,千萬要瞭解這個道 理。這兩天,很多國內國外同學有時候用功,打起坐來,或者認為是發光啦、看到什麼現象啦,看到光啊,甚至有人看到天人啊、看到鬼啊,看到什麼;害怕的也 有,歡喜的也有。我們千萬要知道,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句話,佛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般若中,《金剛經》的道理就那麼簡單,一切有現象 的,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切,對外相、內相、一切相,不要被現象所轉,自心放下,自得清淨,這是如佛的境界,這是《金剛經》的道理。

那 麼唯識呢,告訴我們,「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當你在打坐,不管你修淨土的、修密宗的、修禪的、修止觀天台宗的,你所有坐中間所出來的境界,乃至你覺得 身體上的氣脈動、不動,或者因為修靜坐身體起了變化;好像身體蠻好,結果嘛這裡也出毛病、那裡也出毛病,有些膽子小的人道理認不清楚,認為這個是打坐坐出 來的毛病。我常常告訴他,打坐不會出毛病的,一個人如果打坐坐出來毛病,睡覺也會睡出來毛病,因為這個是休息狀態嘛。

但是,事實上睡覺也會 睡出來毛病,打坐也可以坐出來毛病,什麼道理呢?因為靜定到極點,你本身潛伏的沒有發現的毛病,在靜止的狀態之下很快地爆發,這倒是一個好現象,等於說自 己做了一個身體的檢查。「哦,原來我身體內部有那麼多的毛病!」因靜坐觸發了,發出來,或者找醫藥,或者自己想辦法,才好治療它。並不是靜坐出來的毛病。 這種現象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你心意識所變現出來的。

那麼同樣的理由,我們靜坐中所看到的這些境界,看到什麼現象啦,還有能夠看到 ——真正靜定極了,自己將來的事情,或者過去的事情,或者你坐在這裡,家在高雄、在台南、在台中啊,家裡有些什麼事情,你忽然一個靈感瞭解了;乃至有時候 現象都出來了,就是看電視一樣,迷迷糊糊就看到了。有些呢是湊起來,拼盤一樣,哎呀,為什麼我看到什麼什麼?這樣一逗,那個意識就幫著你在裡頭耍花樣: 嗯!有什麼事了。結果你好像有神通一樣,都知道。這一些等等,我們瞭解: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所以在靜坐時所看到的一切的境界,「自識所變,似色等 相。」

那麼再進一步研究,自識所變的,在表面上看來都是虛幻的,等於《金剛經》上說的,這都是虛幻的。所以不要執著,不要受它的影響。這個 瞭解了。可是如果我的智慧是明朗的、明瞭的,不會受這個境界欺騙;我的定力是夠的,心裡還沒有動念,好,再進一步研究:現在我在靜中,我的意識、我的眼耳 鼻舌這個六識,為什麼突然會變出這個現象來呢?這個裡頭是個關鍵。那麼變出現象來了以後,過後跟事實兩個一印證啊,果然不錯。譬如說,我們大家在座的很少 人有這個經驗吧?有人一靜坐,打坐坐到某一個境界,什麼事情自己知道了。譬如說像我們《外婆禪》這一本書上那位老太 太,在美國自己獨自修持的,她有時候眼睛一定,好像覺得:「哎喲……」站在廚房裡一邊做事,一邊有打坐入定的境界,好像覺得頭頂上有個東西怎麼掠過了。她 一邊炒菜一邊抬頭一看,哦,果然,天空外面有一個鳥飛過了。因為她很定,自己就覺得了;還有房子隔著的。那麼這個心意識的功能為何那麼偉大呢?像

例 如還有,譬如王陽明,你們看王陽明傳奇就知道,他過去學過天台宗打坐,而且比出家人還出家,有一度很用功,他也可以說等於出家過。所以他在那裡打坐,看到 自己的好朋友要來看他,那麼打坐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了,不過他時間也知道,第三天中午會到。所以到了第三天中午,他從那個山洞早早就跑到外面那個地方。他的 朋友說,哎,你怎麼在這裡?「我來接你啊!」你怎麼知道?「我自然會知道。」那麼這個道理,這些都是自識(內在心意識)所變的作用。為什麼會有這個作用 呢?這要值得研究了。我們先休息。

 

我們研究佛經、佛學,有時候抓住、注重一句話,對自己的修證、做功夫的見解與做功夫的進 步很有關係。現在就是講到:「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這一個道理。剛才說了一半,講到王陽明在定中——也談不到定中,我們講定是普通的話 ——在那個止定、靜定的境界上,就發現這個樣子。那麼像這一類,普通人認為這個就是神通;還不是神通,那差遠了,神通不是這個道理。這些境界是「自識」自 己內在心意識的功能所變現出來,屬於相似於外界的色相是一樣的,是屬於因緣當中的所緣緣的道理。

那麼因為它是自識所變的,所以在般若性宗方 面,所謂《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這一類所謂性宗,很簡單就告訴你,就是自性空,這一切都是虛妄幻相。虛妄幻相,叫我們不去執著,不要認為這個 是真實。但是這句話也是有問題,不是真實是什麼呢?《金剛經》上認為的:「如夢如幻。」我們看佛經經常有這四個字,所謂如夢如幻這四個字,我們懂了唯識以 後就瞭解了。大家讀佛經、看佛經,都是自我下的錯誤註解。佛經說「如夢如幻」,它只告訴我們這個樣子;沒有說如夢如幻都是沒有的、徹底空,這是沒有的,對 不對?我們覺得如夢如幻「那是沒有的,都是如夢如幻」,這已經加上錯誤的見解了。

夢、幻,當我們在夢中的時候,夢中是真實的有,不是沒有。 當我們看到一個幻象,一個幻象來的時候,那個幻象的現象,那一剎那之間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對不對?過後我們講:「哎呀,這不是同做夢一樣嘛,說夢話。」 那是醒了以後講的啊!在夢中沒有。假使一個人在夢中的時候,正在做夢,自己覺得:「哎呀,我在做夢。」他已經醒了。對不對?所以「夢幻」並不是否定一切, 只是告訴你這是個幻象,幻象也是象。

所以,因為學般若的人偏於這個空的註解的錯誤、見解的錯誤,所以唯識學家起來補救。補救什麼?幻象,當幻象這個「有」的存在,是存在的,不過這個存在叫做「幻有」,不是真實有。如果認為是真實有,是錯了。

譬 如我們現在生在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這個肉體,有這個世界、有這個一切的物質世界,這個也是幻有。不過這個夢覺得很長,我們或者活了一百歲,做了一百年 的時間這個夢;如果活了二十歲,他只做了二十年時間這個夢。等他清醒的時候,當然不是這個身體了,覺得前面一段也是夢一樣過去了。所以這是說明一個幻象。 唯識告訴我們,所謂一切的有,不是那個樣子的空,是幻有的存在。這是唯識的道理。像

那麼小乘境界的人呢?所謂落於偏空之果,他那個空又不是般若的空,他是意識上,我意識上什麼東西都不管、都沒有了,就空在那個地方。把意識空了,認為外界一切有沒有同我不相干,這是小乘境界的,所謂落在偏空之果,偏於空,這個空還是意識上空。

性 宗般若境界談空呢,不是偏空,他是徹底空,這一切都把它掃除了。那麼佛法裡頭出來補救的唯識呢?落在徹底的空,也落到一邊,雖然比小乘境界的……把意識的 空也否定了,空也空;但是畢竟還是有問題,偏在一邊。因此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幻有。這兩樣合起來,唯識的道理在哪裡?在中觀。空,也非真空,空也是相對的 名詞;這個有也非泛有。空非真空,有非泛有。所以佛經上連起來就是四句話:「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此我們研究佛學,不從各種經論來詳細討論啊,就很莫 名其妙了,這四句話講的什麼?不知道。「即空」就是空的嘛,「即有」就是有的嘛,「非空」就是有的嘛,「非有」就是空的嘛,那講些什麼呢?所以這個中間產 生中觀的道理,不落在一邊,所以叫做中觀,中觀也叫做正觀。一切法是空,但是這個空裡頭一切的幻境、變出來的「色等相」不是沒有,是幻有的。

好, 因此我們回轉來自己做功夫的時候,你在定中、靜中,不講定吧,定太深了,就是我們在靜態上;或者是睡眠,睡眠是個假的靜態,瞭解了唯識,曉得睡眠是假的靜 態,不是真的靜態,怎麼講呢?睡眠、悶絕,一個人昏過去了,譬如腦震盪昏過去了,或者是人情緒上、心理上受了重大的刺激也可以昏過去,那不是腦震盪——我 們可以說心理受刺激所發生。悶絕、睡眠、得無想定,或者是羅漢證得涅槃等等,這些境界是無心位。學了唯識我們應該知道,上次也考試過諸位,能夠完全答得出 來的並不多,聽過了都白聽。這個無心位中,認為這一切是靜態,沒有。但是當我們在定中、在睡眠中,「自識所變,似色等相」,在因緣法上講是所緣緣的範圍。 可是它有沒有呢?它真實有。所以你不要執著,叫你不要認得死死牢牢的,「哎呀,這是我得了神通了,我有了道了!」你瘋了,就是神經了,那是真的神通的老 二、老弟,就是神經了。

如果我們瞭解了,靜中的這一切法、一切的境界,「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這個道理,我們在道理上瞭解了它,所以不執 著。有沒有這個事實呢?也是真實,不過是虛幻的真實,暫時的、偶然的過去了。等於我們看的電影、看的電視,是真的嗎?不是真的,絕對不是真的。可是我們看 到是完全同真的一樣。你不能認為電視、電影剛剛放的時候,你說「這是空的」,對不起,他是有的,他笑硬是在笑,他跳硬是在跳。這個道理懂了,諸位所謂在禪 修、靜觀的中間,對於一切境界,所謂不著、不迷,那就是對了。

不但是自修的人,我們在座年紀大了的朋友們都要注意。譬如我們年紀大了的人, 當這個色身肉體的身體這個機能衰老、變化,快要接近另外一個境界了,這個境界就叫做死亡,我們的觀念叫它是死亡,就是這個肉體生命快要結束了。這個衰老到 死亡這個階段,我們心靈有時候同恢復到年輕一樣,返老還童,反是特別有靈感。這些靈感哪裡來呢?注意!「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心意識所變。因為 這個機能衰老了,它出來這個功能了。

不管你信不信宗教,學不學佛,有時經常就感到,年紀大的人,譬如一個人在房間,或者覺得哎喲,好像後面 有個人一樣。回頭一看,有沒有?「哎喲!」害怕了,「有鬼了,抓我了,大概快要死了!」自識所變。有沒有那個東西?也許有,也許沒有,根本不要理。唯識道 理學了以後,這些用不著怕。就是鬼又有什麼可怕?就站在你面前,它吐一個舌頭那麼長,臉變成紅紅的,你也吐給它看看啊!比一比看啊,哪個長一點?雖然我比 你短,我還會打你,你那個身體空的,也沒有關係嘛,這有什麼關係啊?等於我們看到一個很醜陋的人站在前面,討厭是討厭,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一切都是唯心 識所變的。

譬如還有,一個朋友今天問的,年紀大了有時候眼睛看到黑影子,在醫學上有一個病名的了,眼病,看到黑點哪,零星光點點……因為這 個眼根神經或者視覺神經衰敗,發生這個現象。在中醫講呢,肝臟同腎臟的功能差了。那麼中醫對於眼科不管你這個地方視覺神經不視覺神經老化了,他是補肝臟 的,培養肝臟腎臟的功能,使你恢復。西醫呢也對,只管把你自主神經把它強健起來;強健起來,這個病也慢慢可以恢復了。那麼這是講病的道理,在哲學的道理、 修持的道理,就是生理眼睛的神經衰老了,發生這個毛病,那個是色法衰敗。色法何以衰敗了?也是自識所變,心物一元。

所以啊,這些道理。有許 多人問:為什麼我做功夫不上路?道理不清楚。道理清楚,心裡非常放心了。剛才講看到這個影子,那是唯識所謂講帶質境。有沒有一個鬼呢?不一定。我們普通人 有句俗話,夜路走多了,總要見到鬼的,呵。夜路走多了,怎麼一定要見到鬼?不是的。你精神衰敗了,忽然看到一個其他的幻影,我們意識就加上:喲!這大概是 鬼!那個下意識就加上去了。如果懂了以後呢,這些都沒有事。這不過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還是自己跟自己搗鬼。所以不要理它這些境界,那麼,一步一步 就在進步了。這是講到這裡順便告訴諸位同學,為了用功,為了瞭解深切的唯識道理,所用到的。

好,我們現在再來:「況無識外,真實極微,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故。」

我 們所看到的一切外界的現象,都是唯識的見分所生。我們研究唯識,見分、相分這兩部分要搞清楚。我們看到外界的一切都是現象,現象就叫做相分。這個字不念 「紛」了,我們現在所謂叫破音字,相分(音「奮」),一部分一部分。見分,我們心性自已有個功能,能瞭解看見的。「自識所變」,變出來是物質世界色等相, 是所緣緣。「見托彼生」,這是見分的功能,感受到外面的影像,(「彼」就是「它」),物理的這些作用。見分的功能,拿我們現在講,精神的部分、跟外面物質 的作用。物質作用很多啊,譬如我們夜裡忽然覺得有個人站在那裡,有個鬼一樣;不是鬼,那是光,光波振動,光波為什麼在我房間裡振動?算不定外面馬路上的車 子或者其他的物質影響,那個光波透過來,反映過來一個影動;影動了以後,我們精神部分看到這個影動覺得:「啊喲,有鬼!」我們的見分托彼相分,就生出來 了,發生這個現象。

同樣的,你坐在這裡打坐,你覺得:「哎喲,我看到菩薩。」「哎喲,身體升高了。」有人普通的打坐,初學的人,覺得自己長 得好高好高、好大好大,減肥都減不了的;有時候大得比房子還大,高得不曉得多高。有些人坐起來,打坐經過一個境界,自己覺得縮小了,比個嬰兒還小,中華路 買的那個洋娃娃一樣,手一按,頭上都那麼跳起來那個東西。有時候覺得很奇怪,自己怕死了。不要害怕,這都是你身體內部本來已經有許多氣機不歸元的問題,也 是「自識所變,似色等相,見托彼生」。下意識有這些大小、精粗這些觀念,「帶彼相故」,這個帶就是帶質境,帶這個質境。帶質境帶什麼呢?第八阿賴耶識,我 們生來以後下意識裡頭的觀念:「有鬼吧?神吧?」平常沒有想它,可是它變成有那麼一個影像在裡頭。或者我們黑夜看到不一定覺得是鬼:哎呦,這裡怎麼一個東 西擺錯了?去一摸,並沒有,自己會害怕起來。那就是見分,「見托彼生」,受了光波的影響;「帶彼相故」,由這個帶質境引發了,好像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道 理,對於我們大家搞靜坐的朋友應該要瞭解這個道理,你們學佛的更要瞭解。

那麼,這個現象擴充進一步一點,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現在我們覺得 這個時代,***,——還是這個東西,也是假的。包括了物質世界的高山、大河,一切的物質,包括我們現在的身體坐在這個椅子上,這一些東西,都是自識所 變,假造的,不是真的。結果講理論假造,這個椅子是假的,有一個人動了一個腦筋,想把鋁把它弄成這麼一個形狀,構了一個圖,然後拿到工廠這麼一製造。做的 這個椅子的皮子也不是真的,都是化學、有一個人懂得化學,動了腦筋把它那麼化起來,做成一塊塊皮的布一樣,然後裁過了、兜攏來,還是這個。「見托彼生」, 這也是唯識所變,所以這一切都是假象。

包括我們這個肉體,我們的肉體是兩位工程師給我們做的——我們的爸爸、媽媽,湊合攏來做成的;做成了 雖然現在活著,早不是我們父母初初出下來的我。十二年換一次,連骨頭的每一個細胞、連骨頭的那個分子、那個極微都換了,十二年一個輪轉,都換了。如果我們 活了幾十歲,不曉得換了多少次了,絕不是父母……。可是呢,父母看到我們也許還認識,還是那個樣子,是我的孩子。你說那個父母你叫他講,假使我們回去、老 年人回去,父母還在,他說:「是啊,是我的孩子。」你問他,是你生下來那個樣子嗎?絕不是。這個相***,只有個影子還在,這個模子還差不多,大概那個 樣。所以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帶質境,幻象,不真實。

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所 以真正的識變,心識的一個變化。識代表了三個東西哦,我們普通經典上用三個字:心、意、識。嚴格講起來三個字有關係的哦,所以你看禪宗的語錄,老和尚們經 常提到參禪:「離心意識參!」離開心意識(參)。禪宗這個話我常常笑,我小的時候,我比你們年輕時候狂得多了。二十左右那個時候參禪,我最討厭聽這一句 話,怎麼「離心意識參」?我說離心意識,我參個什麼啊?!我早成功了!我從來不受這種騙。說:「離心意識參!」坐在那裡:「嗯,離心意識參。」坐在那裡就 是浪費精神。離心意識就已經證得空了嘛,還參個什麼啊!

還說「念佛是誰?」念佛是我啊!那還要參的啊!我說念佛本來是我!「哎呀,不是 你。」我說怎麼不是我?「佛說的這個非我啊。」那你拿真我來我看看!這是空話。但是禪宗這個話對不對?它是一種教育法,教育法是瞞你的,遮法,把你四面圍 到了,悶在那裡、憋著,就是蒸饅頭一樣,四面封住了,用你的智慧自己透出來一個東西,你找到自己的本來。這個教育法是很高明的,就是孔子所講的:「不憤不 啟,不悱不發。」禪宗的教育法就是孔子那個。所以做禪宗的老師沒有告訴你說這是什麼,(告訴你)那就不對了。你說到禪宗老師那裡求個法,給你印證一下,就 不對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悱的道理。

所以禪宗的教育法,你不要找禪宗……有些青年自己參禪,寫信來要我答覆他。我都告訴他,我 也不會禪,你找我幹什麼?我是個極普通的人。印證,我也沒有一顆印,冬瓜獅子印都沒有,拿冬瓜、肥皂刻一個印子給你啊?印個什麼證呢?況且這個東西要靠你 自己出來的。他禪宗的教育法,四面給你悶住,一切給你否定,你自己找出一個東西,教育法是非常高明的。真的教育法是孔子講的「不憤不啟」。所以教育法有時 候刺激你,明明曉得你很好……古代;現代人不走這個路子,現在人是:「孩子們要鼓勵。」我說鼓勵個屁!越鼓勵越壞,「你好」,有個什麼好嘛!「嗯,差不 多,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了。」這個還是……

「不行啊!」因為不行,刺激你努力。你說不行,「哎喲,他不鼓勵我,我就不行。」這個孩子沒有出息。為什麼人家給你個打擊,就不會強起來?說你不行,「我非行不可!」那行啊!那是禪宗所取用的這一類的教育法,順便提到這裡。

所以心、意、識三種是不同的。所以禪宗講「離心意識參」,既然離開了心意識,我還要參啊?那個參的不是意識嗎?絕不上這個當,呵!這是講我個人的觀念、觀感。

可是現在的人很奇怪,搞了半天啊,很乖,現在我在大學裡看到;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哎呀,歪正坐的,坐起來夾本書本,都那麼坐,看老師講話,歪個脖子。並沒有對他不恭敬哦;真的老師學問好的,肅然起敬了,坐得很好。從古到今,有些老師就是老師,就是可以跟留聲機器一樣,我們過去叫錄影機一樣,他可以放;但是,那個聽聽……。

你 說那一種狀況之下,他自己受這種教育,都因為他自己透出來的智慧,並不是他給你……任何一個老師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講唯識,我現在在冒充 當老師,坐在這個台上,我沒有辦法給大家一個東西。只是把古人——佛也在當老師啊!佛經的記載他也是老師,他只告訴你這個經驗這個道路,你要去透出來。憤 悱的道理。

 

所以心、意、識這個道理,現在人叫他離心意識去參,非常乖。我們現在在大學看到學生都是很乖,一堂完了問:「有 沒有問題啊?」保險一聲不響。十幾年前那個時候,這裡大學剛剛開始,一去上課,我覺得不是那個味道。上堂還要點名,看來不來;有時候還要訓導處跑來站在旁 邊點名。我一看,我說幹什麼的?「點名。」我說:走開!這是訓導處。我上課靠你來點名,押過來、押解過來,我不要教書了!我說我教的好,他自然會聽;不要 聽的,就走開,我也不要他學。我說還靠你來點名,不是給我丟人嘛!過去在大陸上沒有看到過。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或者我們在大學教,沒有這回事耶!大學生你 愛來就聽,不來就算。考試你給我學問提得出來、拿得出來。結果你說我不聽,都在跑圖書館研究;你寫出來也不對,講出來也不對,你研究個什麼啊?

那麼,現在學生很乖。所以學佛也一樣,你叫他「離心意識參」,他坐在那裡,真的在參了,真的離心意識……。你怎麼樣離得了嘛!這好笨啊!所以這些人要學禪,到館店去做顧客差不多。館店裡菜端上來,又香又甜,那你才「饞」呢,叫什麼「禪」哪!

好, 現在我們歸納起來心、意、識:心,是講心性的本體謂之心;意,就是剛才講我們的思想,這個就是意;識,是意的前面,浮面這一層是識,所以能夠分別,能夠起 作用。所以常常我們比方,心像大海一樣,大海的水;意,大海起的波浪;識,波浪上面的浪花,這個就是識。等於我們一個照相機,我們這個照相機,它這個影像 一來,它就反映過來,那個是識。這個機器中間調整,大小、準確不準確,那個是意。那個心在哪裡?心是我們這個人,拿到照相機看,「嗯!」——這個是心。心 意識這樣三重作用,實際上一個東西。

好,所以我們現在曉得,一切的變相,開頭、先頭部隊,拿軍事術語來講,這個先頭部隊都是「識」變的,這 個是識在起變化。所以在識變時,識的變化「隨量大小」。等於剛才我拿照相機來比方,照相機對著那個攝像,影像來,那個是識;那麼,後面這個意起作用了, 「哎喲,這個鏡頭好,要把它照下來。」量的大小,高、矮,或者照橫的、照豎的、照全身、照半身,「隨量大小」。「頓現一相」,卡嗒一下照下來,頓現,這個 相、影像進來了。這是拿照相機比方,這個道理。

你不要光聽故事哦,要回轉來你自己心裡頭、腦裡頭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那麼我們聽一點課、研究一點,不是浪費。不然我覺得很可惜嘛!自己要有用處。

所以講到,再回轉來,「識變時,隨量大小」。我們連帶地想到佛經上的幾句話,《楞嚴經》上有幾句名言我經常引用,告訴大家。同學們年輕同學始終經文也記不得,也不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譬 如,同樣一個境界,同樣一件事,《楞嚴經》上這幾句話那是徹底的科學與哲學。譬如講火吧,(他地水火風六大、七大都講了),「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這個 性就是剛才提到的「心」一樣,心性;本體的功能,我們一切眾生這個自性心本身的功能,它具備了有物質的作用,一半是心,一半是物。所以自性就有火,就有燃 燒的能力。因此我們打起坐來真得了定,一身一定發煖,所謂得三昧真火。你說這是電能加過來?沒有。「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空裡頭都包含了那麼多東西。所 以真達到空的境界,他的無比的功能、神通、智慧都發起了。所以六祖悟道,告訴你:「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悟道以前呢?「隨 眾生心」,跟著我們心量的大小,這個生命功能發展就有大小不同。同樣在讀書、受教育,有人成績就好,他受了教育以後,自己的智慧觸發了,比老師還要高明。 他的心量大,他成就就大;心量小,成就就小。隨眾生心,應所知的範圍這個量,量有大小,就有多少。那麼這個怎麼樣來的呢?都是自己的,並不是上帝給你,也 不是老師傳給你。所以有一位同學一天到晚要老師傳他一個法,實際上我真的沒有法,我只有白髮!你要我傳法,我傳兩根白髮給你可以,不過我的白髮我還很愛惜 它,我還捨不得剪給你呢!得個什麼法呢?!我說一天到晚你在這裡聽課,講的道理就是法,還有什麼法呢?你懂了,自己就有法了。所以啊,眾生自己所知量不 夠。所知量的大小是循業發現,那怎麼來的?不是上帝給你的,跟著你自己的業力的功能發現。

所以有人,你說對於某一個事情,真正告訴他佛法, 他反是反感了。譬如有些同學發生這個問題,旁邊有些同學很生氣,我說你生氣什麼啊?循業發現嘛。他的業應該如此,要墮落,他去墮落;要昇華,他去升了。上 帝都拉不住,佛菩薩把他無可奈何。一天到晚「找老師有個法」,老師有白髮。如果我當了和尚就是沒發,那就是發師了。因為沒發,證了空的了(一笑)。都是 法,告訴你。

所以「循業發現」這句話莊子也講過,莊子講過四個字:「鹹其自取」,都是他自己搗鬼,就是循業發現的道理。

所以說,「然識變時」,識變的時候,「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 自己唯心識變化。並不是另外有其他一個東西,或者是上帝、或者是鬼、或者是神幫忙你變的。譬如我們衰老了,我們在座大家都老了,你們年輕人也不要認為自己 沒有老哦!你媽媽生下你的時候多漂亮,哪裡像現在二十多歲那麼老!你自己不相信,拿小的時候照片出來看看,應該有感歎:好老!二十幾歲了。不要等到我們這 個時候叫做老。

這一些的變化,譬如我們老了,難道誰給你老的呀?自變。「非別變作」,並不是別人能夠使你衰老,也是你自變。

當 然你說我發胖了,是吃多了,所以要減肥。哎,我經常反對這個話,也並不是因為我瘦我反對。根據學理,少吃飯會更胖。這個是不吸收了嘛。因為不吸收了,不變 成血,營養一切吃進去,米也好、飯也好、面也好,不吸收變成血,變成水分多了就發胖。同你吃多吃少沒有關係,這個沒有關係的,這個還是自變。真正哦,你要 學佛要用得上,這個所謂變胖、變瘦——識變,還是識變。「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所以真有功夫的人,變高、變胖、變瘦、變什麼,是可以唯心操作 的哦!不是不可以唯心操作哦!

眾多極微,合成一物」,所以並不是另外一個主宰變出來、做出來的;也並不是很多的極微因素構和攏來做一個東西。那麼這個推翻了因緣所生。承認因緣所生,現象是因緣所生,但是因緣所生最後那個功能是唯心唯識所變的。這是這一段。

「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現 在批駁總論,認為……佛過世以後,佛的弟子們分宗、分派,因為功夫、見地不到的那些小羅漢們後來年紀大了,也做了大師了;因為真正的大師過世了,小師父們 老了、變大師了,有很多弟子跟他學法。每一個人都有派別,等於孔子的弟子子夏、子貢啊,各有學生。其實啊,老師們不一定自己想當老師建立派別,可弟子們要 捧啊:不然我們這個老師不及他的老師,要丟人啊!黨派就是那麼形成的,很可憐!所以每一個教主、宗教教主,你不相信,耶穌也好、孔子也好,如果你有神通叫 他來問問,他原始只想教化人,他並沒有想當那個老闆坐在上面抽香煙啊!他並沒有想給人家那麼多的香煙,乃至檀香什麼香,一天到晚把他亂熏,熏得臉比我們抽 煙的還黑。他並不想當這個教主。教主都是下面把他捧出來的,因為捧了他做老闆,我們就有飯吃啊!

世界上的領袖啊,有時候很可憐哪!所以懂了 領袖哲學的人,曉得當老闆之苦。所以我一輩子不願意當人家老師,當了老師又自己下不了台。我想不干老師,學生不干:「老師!你不當,我就不行了,我怎麼 辦?我就拿你的招牌出去闖的啊!」為了可憐他的吃飯,只好冒充:「是啊是啊,是我的學生,很不錯。」呵,只好如此!這個東西是不好玩的!所以曉得,這個道 理,我常常說只有曹操懂。曹操人家勸他你不要干了,何苦呢?他說:我知道啊!「一下兵權,為人所害」,我不幹了,我這個東西(腦袋)就不屬於我的了。為了 保護這個,為了保護我的部下,我要幹下去啊!世間法、出世法一樣,是這個道理。

所以那一些弟子們因此形成了派系,他們的見地、功夫差,因為把心物一元的分成心物二元論。堅執這個粗色——粗色是什麼?物質,有實體者,就是變成了唯物論,物質不滅。

他 說他們搞錯了,佛說極微啊,佛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他講過這個名稱,物質的最後那個東西,佛當時叫極微。當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哦,我們的時代由電子,分析 到原子、核子,將來還有什麼子就不知道了,將來叫做苦子也不一定,樂子也不一定,那科學上慢慢再去研究嘛。反正啊,在佛那個時候研究到最後,物質是有個東 西,這個東西叫做極微。他說佛經為什麼提出來這個極微這個名字啊?「令其除析」,他是告誡他的弟子們做功夫,注重於分析。

好,你看,佛是非 常科學。告訴你物質本身是空的,物質分析到最後最後,「除析」,把它除掉分析到最後啊,是個極微。極微,好像有、好像沒有,那個東西。他說佛是為這樣的關 系,給我們分析到極點,瞭解物跟心的關係,所以他創造了一個名字叫做極微。可是佛的子孫們,這些徒子徒孫們沒有高智慧,說了一個極微、說了一個名相,就抓 住了一個名詞了。所以他說我們要瞭解,「非謂諸色實有極微」,他說佛並不是認為一切物質的後面真的有一個物質不滅的那個物質是存在的,叫做極微——這個觀 念是錯的。他說你不能夠認定是這樣。

「諸瑜伽師」,什麼叫瑜伽師?就是現在的Yoga,現在說瑜珈,但並不是你們學的手裡這麼動、這麼跳, 或者這麼一比就是瑜珈,這是身瑜珈、運動的一種。真正的瑜珈是心瑜珈,也同禪定。就是修禪定的功夫到這裡,有成就叫瑜伽師。瑜伽即所謂相應,心物一元相 應,到達那個境界。「以假想慧」,他說一般有修持的羅漢們,修持心瑜珈,所以修心瑜珈的瑜伽師們,「以假想慧」;那不像佛,佛是有佛眼、慧眼、法眼,真看 到物質的最後那個東西了,心物那個東西;瑜伽師們就在定中推理到了那個境界,所以以他假設的想像——假設的想像很不容易哦,也是智慧哦,你要注意這個字: 「假想慧」,這個名稱是個名詞哦。所以藝術家、文學家有他的意境哦,一個音樂家、藝術家,家裡孩子們變成這個樣子啊,當父母就要:「哎呀,好好的算了,培 養他,不要別的希望了,他去做他的音樂家、藝術家。」他躺在那裡可以那麼想半天,他已經進入神經境界,也就是神通的境界,呵,他進入那個幻想境界。一個真 的藝術家音樂家,他聽到什麼都是音樂,所以在這個聲音中間,乃至車子「轟隆隆」吵,他聽得可以在這個裡頭產生音樂的,作曲子,作好一個曲子。父母師長不懂 啊,「哎呀,這個不對啊,怎麼不去讀書啊?這是幹什麼,神經兮兮的!」完了,他的靈感、這個曲子給你打斷了。本來是貝多芬,後來又給你一罵變成芬多貝了, 那就糟了!一個畫家也是這樣。所以搞藝術的人是古里古怪的。所以藝術家我們老遠就:藝術家,藝術家,是要像他。所以藝術家一定是發狂。其實讀書人哪個學問 好不發狂?像我們也是瘋子啊,一輩子拿著書啃啊啃啊,高興得又點頭又搖腦袋:「對!對!」對個屁!什麼是對啊?都是你在那裡想的。

哎,但是 你要注意啊,音樂家、藝術家的這些境界,它也是智慧之一哦。所以佛經的名詞真好,這一種東西叫做「假想慧」。記住這個名詞啊!你們會寫文章的又有你的稿費 可以賣了,拿這個名詞又可以寫一篇散文。假想也是慧啊,一個笨人叫你假想一個境界,想不出來的。譬如叫我去聽音樂,我經常說……音樂家送給我票,我說: 「你不要送,我生來屬牛,對牛彈琴有什麼用啊!」所以畫家送給我票,我說:「對不起!你不要給我,色盲,看不懂。」實在是我沒有時間,人家送給你個票,必 定要到;到了以後有時候看對了,站在那裡一看哪,半天去掉;所以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我還有我的假想慧在那裡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假想慧啊,哈!

所 以啊,他說那些人以「假想慧」,哲學家、科學家,科學家的發明完全靠假想慧。所以你要曉得,一個孩子,我發現有許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真是把孩子斷送 了。他有這個假想不一定是精神分裂,也不一定是太保,你讓他去搞。哪個英雄不是太保出來的啊?太保就是亂假想嘛,然後要打天下、要創業,那都是不乖的孩子 嘛。但是你讓他好好路上、只是引導他,假想可以,你的性子相近於某個假想,就是西方現在講性向問題了;他的個性近於哪一面,你告訴他你向這面走,他會創造 出來。任何學問、任何的創作,不發瘋是沒有創作的,一定到達發瘋的境界。哪個宗教家不發瘋啊?佛好好做他的皇帝太子不幹,偏要把本職撂開,出去那麼坐樹 下,剃個光頭那麼去打坐,這是幹什麼呢?可是他成了一代教主哦,千秋萬世。所以假想慧,不要輕易看了它。

他說那些瑜伽師們「以假想慧於粗色 相」,對於物質的這一方面「漸次除析」,他加以分析,分析到了最後,那個物質不可以分析了,所以承認假說一個極微。你要注意哦,現在科學的上定名,一個物 質分析到最後是電子、原子、核子,誰給它的名稱啊?上帝給它的啊?這也是科學家發現這個東西分析到最後無以分析,假設一個名稱,這個要懂啊。將來再分析下 去,有沒有東西還不知道耶!過去老輩子的電子學的專家,恐怕現在台灣電力公司一批都是他的學生,現在都是電力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的。就是那位常常來的馮簡馮 老先生,中國第一個人到北極探險的。抗戰時候中國那個時候沒有無線電台,所以我們老總統邀請拜託他,所以他第一個人先到北極探險回來,在重慶建立第一個廣 播電台。所以這一班人都是他的學生。你看他……那個人現在過世了,我有件長袍還是他的衣服,他死後他的老太太說:「他的衣服很多。」我說拿來我穿,我跟他 好朋友。他個子跟我倆差不多高。他自己曉得,他說:我前生是個和尚。他這一生也像個和尚,頭光光的,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個和尚,他就告訴我:「嘿,佛法我 全懂,像我都在念《金剛經》。那個電子,什麼叫電子啊?分析到最後完全是空的啊!」所以他最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他懂科學啊!空的啊!」這是 他親口跟倆我講的。所以他們分析到最後,那個東西是空的,「假說極微」。

「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他說這個極微啊,物質的最後,也有方分。那麼,拿現在電腦來計算,他還是可以把它計算出來;計算得出來,就是有……

(妙音緣一稿校對,玉樹臨風2011-10-16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