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十)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 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瑜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抉擇分 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宿因緣力後不復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一 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及無心二定 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 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無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殞沒。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 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三。除順現受。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你們 學佛法重要的偈子:「縱使經百劫」,第二句什麼?「所作業不亡」。問你們都不幫我記得,所以要想修到中陰不迷怎麼做得到啊?「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 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告訴你哦,剛才給你講了,能夠記得、強記就是定,定力的一種。你們要注意哦!要想做到中陰不迷,這個定力都沒有還行嗎?過目不 忘,它是定力果報來的啊!「縱使經百劫,所作(的)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所以天人境界墮下來,受報一樣受的。

「瑜伽論說,後 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玄奘法師引證,唯識宗以《瑜伽師地論》為主,《瑜伽師地論》裡頭講,無想天的天人到 了臨命終時,這個思想、這個念頭怎麼樣生起的呢?就是無想天的眾生,「是諸有情」無想天的天人,「從彼沒故」從無想天裡墮落下來,自然要動念的;無想境界 做不到了,那個定力破掉了,定力不夠了,他自然沉沒了、墮下來。但是呢,「說彼無轉識等者」,我們平常說無想天裡頭的人沒有六識互相在轉動,這是什麼意思 呢?「依長時說」,就是以平常無想天經常的這個境界。「非謂全無」,並不是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第六意識完全絲毫紋風不動,沒有這個道理。修到無想定的人不是 木頭、不是石頭啊。因為他第七識、第八識的、第八識具備的什麼功能大家還記得嗎?第七識、第八識裡頭有一個東西——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還在的 啊。所以學唯識是科學哦。心理學講到唯識,我看是人類的最高的智慧的結晶了!可惜西方沒有人懂,當然東方的人也「莫宰羊」(不知道)。

這個 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所以你不要認為無想定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做到第六意識的不去想、作用,換句話不去波動了。這個要搞清楚。這五遍行特別要注意,八個 識裡頭都有它。所以你們要注意了,打起坐來有時候:哎呀,我定是很定,什麼都沒有,就是還「知道」。你「不知道」你為什麼學佛啊?學死人多好呢!所以有許 多同學問得我煩了,你「不知道」,你買二十顆安眠藥一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嘛!何必打坐呢?這個中間「想」與「思」它是存在哦!思而不住,思而不留,所 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誰說你不知道?佛者覺也,照見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何必學佛啊?學死人多好啊!自己跑到民權東路,你快那裡報 到,那比學佛還快,那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一笑)不是這個道理,不要搞錯了。

另外,「有義」,還有一種理論,「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 必起潤生煩惱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還有一派修證到了的大阿羅漢們——(是)法師們,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了——他認為,生無想定的天人 「亦有轉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還是要動的;換句話,我們簡單講,還是要動念頭,有時候動念頭。「彼中有」,這個不是中陰身,就是生在無想天的人,因為 念頭動了起下界的愛慾了、動心了,這欲界的潤生煩惱來了,這是魔障了。「如余」就同其他的欲界天人一樣,「本有初,必有轉識故。」他說,「如余本有初」, 就是同其他的天人一樣,開始的時候,「必有轉識故」。第一念一動,第六意識一定動。因為第六意識念頭動了,定力境界變了。所以像我們大家打坐,普通剛剛學 坐的不知道,有些人修行很多年定力很好,你坐在那裡,最後你自己研究研究看,你想起來的時候不想入定了。不要認為打坐就是入定哦,可以說我沒有看到過真正 能夠入定的人;假使看到我馬上給你磕頭,那我高興得很!雖然你是跟我學,我願意……[錄音中斷]。假使身體在發麻,不想坐,你心說:「我還要坐下去!」身 體把你沒有辦法的。結果你還是心定不住啊!要注意哦,這個地方就要參究了。所以同無想定的天人一樣,他要下座的時候,他還是動念的,「潤生煩惱故」,因這 個關係,「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同其他天人一樣,開始還是動念了。

那麼再說:「瑜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 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那麼《瑜伽師地論》裡頭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無想定是因哦,生到無想天是果;有這個因,才得這個果。換句話,你 有這一個學歷,才能夠取得這個職位的位置。所以讀大學、讀碩士、讀博士,那是因;你拿到這張文憑以後,去得到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或者報酬,這個是果。 因與果要知道。

所以《瑜伽師地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他說生在無想天的天人,完全證入到無想定的境界,就是不動心了,不起心動念。

「其想若生」,如果他有一個思想念頭一動呢?立刻墮落下來,就死亡了,無想天裡頭死亡、墮到下界去了,「從彼沒故」,下墮了,墮到下界裡頭。

「彼 本有初,若無轉識」,他說所以說無想定剛剛生的時候,看起來好像第六意識都不轉了——還是在動。所以這個裡頭我們研究到這裡,你曉得吧?有些個哲學問題來 了。這個宇宙,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宇宙,是恆動的、永遠在動。所以《易經》講這個宇宙萬有「天行健」,行健,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不動;這個太陽月亮、 銀河系統有一秒鐘不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爆炸了、毀了,不得了。它要恆動。

現在我們在找能源,如果找出這個宇宙何以能動——不一定是太陽的光來的,這個恆動是什麼東西在動?不知道哦。這個物理世界是恆動。我們心理、精神世界是不是恆動呢?同樣道理。

「若 無轉識」,轉識就是恆動。無想定、無想天,雖然做到了沒有念頭在動。但是在佛經上說,當他在生沒之間,還是有轉識哦,不是不動的。所以物理世界、精神世 界,此心究竟是靜的、是動的,還是個問題哦!我們認為打坐修道在那裡:「哎呀,我得定了,沒有動。」你正在動哦!這一點特別注意哦!這個理搞不清楚,在那 裡盲修瞎練一輩子,開玩笑哦!自己以為得道了,很笑話的事啊!就是你修到氣脈,氣脈是不是修來的?修來的還是動來的?修來的就心動呀,心不動怎麼修到?你縱然入 定可達八萬年、八千年、八萬大劫不動,你那個修定的功力也在動呀。我功力叫它不動,這個本身就在動。不過把它動的卡在那裡;卡在那裡,你正有股力量把它卡 在那裡,這股力量就是動的源嘛,對不對?這個邏輯的道理要搞清楚哦。那麼這個力量背後真正是什麼?這個是道的問題了,這就是道了,這是形而上的東西了。所 以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搞的啊,不是那麼盲目去迷信啊!

「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怎麼樣說證入這個不動、不動念,證入這個定?我們講入定、入定,怎麼叫入定呢?這個入是什麼意思啊?那麼道家認為入定,要入到什麼地方去?入到肚臍眼、丹田里頭去——哪有這回事啊!那個裡頭是大便、大腸,你到這裡幹什麼?!你爬到頭頂,頭頂上幹什麼?乘涼啊?真是!

入 定,請問你入到哪裡去?這是個問題啊!什麼叫入?出定,你出到哪裡?有些道家修道的人認為:哎呦,我的意識陽神靈魂從頭頂上出來,這個叫出定了——見鬼 了!(一笑)哪有這種事啊?當然有這個境界可以,定、不定,入、出,這是兩個代號。所以怎麼叫入定?「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就是說,我們意識 念頭,人本來都是動亂中有,證到平常沒有經驗過的境界、空了,進入這個境況,就是證到這個情況、證到這個狀況,所以叫做入定;並沒有一個地方進、出。說在 這裡進出,你到理髮店去花八十塊錢、兩百塊錢,拿一點熱水沖一沖涼快得很,是入定去了,那有什麼相干啊!是有作用,但是不是這個道理。

「決 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所以呀給你抉擇,就是仔細地分析又分析,《瑜伽師地論》有一個抉擇分裡頭,詳細給你分類了。「所有生得」,生這 個無想天的,「心」就是我們這個心。「心所」,心所起的這個作用,就是所謂心理狀態,我們現在可以講心理行為或者是心相,就是心所。「心心所滅」,都滅掉 了,這個叫做無想,「名無想」。

 

「此言意,顯彼本有。」他說無想是什麼?是第六意識不想。注意哦!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第六意識不起現行,「顯彼本有」。

「初 有異熟生,轉識暫起。」這是說,無想定、無想天第六意識不起了,就如生到無想天的時候,剛剛生、異熟生。這個異熟很麻煩了。我們一切的生命,像我們現在的 生命每一個人,都是異熟來的。異熟也叫做果報,所以普通經典就翻譯成果報。報身,那麼因果報應報來的。異熟就是果報。說為什麼你這一生會變成女的呢?會變 成男的呢?或變成瘦子或變成胖子呢?或變成中國人或外國人,或者會變成什麼六道眾生呢?就是因果異熟來的。所以異熟很難瞭解,很難翻,只好把這個名稱叫做 異熟,就是因果果報來的。所以生無想天的人,「異熟生,轉識暫起。」

「宿因緣力,後不復生。」他生到無想天並不是究竟,就是平常練習這個無想定,無想的定力習慣了,這個業力訓練得習慣了,所以暫時因緣這個定力嘛,生在這個無想天。後念不大動,所以受這個天人的善報。無想天也算是善天,雖然是外道,是善天哦。你看無想天的一個人,雖然不是積極地為善,是消極地為善,眾惡不會來了,絕不會作惡了。

「由 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所以無想定的境界,因為這個無想定的定力,引發了這個果報,中間這個生命落在無記中。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不要認 為沒有念頭、昏沉就是定。把無記(無記就是不善也不惡,昏昏迷迷地坐在那裡)以為自己是這個定呀,果報無想天是生不到哇,畜生道是希望很多了。啊,所以無 記果位,非善非惡。所以它引起異熟無記的分位差別。「說名無想」,無想定的果報就是無記了,什麼都不管、沒有了。所以我的經驗告訴你哦,修空念、修無想定 搞了幾年的時候,到達了一個字都認不得了。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我當時的經驗,自己拿著筆不會寫信了:哎?一個字都想不出來!就那麼容易到達無記定,你們千 萬注意啊。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如果到達了無想定,我們再修加行,懂了,其實這個無想定並不難,一下就可以證到的哦,可以做到。再加 行、加工修煉,就是行一切善、善法,由善根所引發、生起兩種「引生二定」,兩種定,兩種就是無心定——無心定不是無想哦,大家特別注意;無想定。剛才講 過,第六意識硬把它壓住了,石頭壓草一樣,思想不起,這是無想定。到達無心定呢,石頭沒有了、草也沒有了、地也沒有了 ——空了,這是無心定,所以叫空。但是學禪宗的人呢,這是初步一點點境界,所以「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這是禪宗祖師們的話。但是無心定比無 想定要高一層了。所以由無想定你修到了,再加行,善根的引發,生出二定:無心定,或者證到第九定的滅盡定,那麼「名善」,這就是善行道路、佛道。

「不 爾」,如果不是這樣呢?「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他說假使自然無想定,不曉得自己進一步修持;那麼,意識啊、前面五識身體的變化、氣質都變化 不了,自己變化不了,「轉識一切」都不起作用了;那麼有什麼資格可以說因為這一生成就,得到一切心行皆滅,證到滅盡定呢?做不到的。

「故彼 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所以生無想定的人,初生剛剛到達那個境界、無想的境界、無想天的境界,「轉識」第六意識這個轉 動、動態,暫時發生一個作用,好像把念頭切斷了這個關係。所以,這個無想定的天人境界屬於第四禪。四禪都記得吧?「捨念清淨」的境界,是屬於捨念清淨的, 捨念清淨包含了無想或者無心等等的境界,所以它屬於第四靜慮、第四禪天。「下想粗動」,為什麼呢?下面三禪、二禪、初禪的人,這個思想還是粗的,不像四禪 無想定比較更細一點了。「難可斷故」,所以證入初禪的人,所以大家剛剛在打坐得一點定境,不管你坐了多少年,你思想完全想斷,做不到哦。你想到達無想定, 還做不到的。因為下面三禪的境界,想——這個思想還很粗,還在動態中,「難可斷故」。

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他說,無想定是四禪天天人境界,色界中間的無想天。色界天的天人最高是有頂天,有頂天的天主叫做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主經常現觀自在菩薩像,所以白色的衣 服,白色的種種,等等。大自在天的天人,有時候到欲界裡,很方便,他乘光就來了。那麼無想天呢,正在色界天這個中間,到有頂天還差四層,就是定力功夫。為 什麼說定力功夫啊?我們為什麼打坐修定做善行呢?因修這個因,得那個果報。所以啊,「上」,無想天的上面,「無無想異熟處故」,那已經不是無想天了,不是 無想天的果報之身了。因為上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個境界就更高一層,那叫做四空天,**達到空。所以能夠引發無想定的思,無想定的 思就是剛才五遍行裡頭的「思」,思想這個思。想是想,我們現在在思想叫做「想」,「思」比「想」就細得多了。

「能感彼天,異熟果故。」所以 無想天再進修才能夠上升。今天恐怕只能到達這裡[引磬響],所以這個唯識啊,《成唯識論》仔細地研究是非常非常吃力的,不像別的經典,特別要留心。它這個 文字翻譯得非常的簡化,意義包括得很多。可是我們大家真正要學佛的,這個《成唯識論》的這些道理切實要搞清楚。不然你隨便去學密宗啊、去學禪哪,這個錯誤 的路子大得很,不能亂搞的。

 

首先,有人提出問題了,三個問題。第一問題:「第七識『恆審思量』,它的性能是恆審思量。但是 一個人在悶絕位,暈倒了昏過去了,那麼他這個思量在哪裡?」所以,佛法的道理呀,佛說,文字言語不可以完全形容。「恆審思量」,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的思想。 我們現在能夠思想這個思量,在文字上也叫做思量,是第六意識。譬如睡著了,第六意識不起現行的時候,它也在恆審思量,那個東西就叫做思量,它不會忘記 「我」的。所以,這些在這五位裡頭都有,恆審思量****。悶絕、睡眠、無想定,那麼既然無想怎麼樣思量?換句話,他那個時候「恆審思量」這個作用在哪 裡?就在悶絕的本位,就在悶絕的裡頭;那麼那一種情形是沒有思想。因為你現在問的是把我們第六意識這個習慣思想當成「思量」。第七識思量它是一個有覆性 的,那麼本來就屬於啊,在那個時候只要它一起動,「我」就來了。*這個「我」的作用就是思量,所以它叫「恆審思量」。那個時候恆審思量在什麼呢?如果你要 照唯識這種答法就很麻煩;禪的答法,它那個恆審思量在悶絕裡,就很簡單了,就悶過去了、死過去了,那個境界就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悶的上面,第七識是 這個樣子。

第二個問題,提到在入胎的時候,中脈先有,先生中脈;事實上呢,中脈是中空,並無一樣東西,「本來無一物」。那麼所謂講的是先有中脈,是靈性、靈識的一點有呢,還是去後來先的有?我們曉得這要分兩個事情了。懷胎的事情先 有中脈、色法,所謂中脈這個脈、氣脈,是屬於色法裡面的範圍,所謂色法,就是地、水、火、風構成這個色身的。拿我們現有的知識來講,屬於物理的部分、生理 部分,這是阿賴耶識的現起,所以阿賴耶識一現起了以後啊,「根、身、器」就來。那麼第一個觀念要搞清楚這個範圍,屬於色法的範圍。中脈的話,是 阿賴耶識的功能顯現變起,四大,*中脈。所以中脈這個脈一生起的時候,就是「去後來先」,阿賴耶識這些識,與男的精、女的血,就是男女這個精蟲、卵子結 合,三元和合的中間,第一個發動的現象。比方像竹葦中空,並不是說沒有東西;中空無一物,書上對「中」的道理都告訴你了,這個中間是空的,這個中間是光明 清淨,**我們這裡的天、蔚藍色的天,一點塵渣子沒有,空空洞洞的空,一絲都沒有。無一物是空空洞洞的空,並不是完全 沒有的空,沒有的空不是中脈。中脈是空空洞洞的,也可以叫它其中無一物。那麼這個東西像什麼呢?像我們這個天氣悶的時候、烏雲蓋天的時候,地下、地心一股 熱能這樣上來,比方,把這個天中間衝開了,就是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中脈一生起了以後啊,各種脈慢慢地發動了,等於香蕉(芭蕉)那個中心它是空空洞洞 的,你把香蕉(芭蕉)一層一層剝了,它中心是空的,可是外面的纖維一切一切——我們身上經脈都依中脈而發起的。大致到了嬰兒一下生的時候,這個中脈已經開 始要閉塞,不是全部閉塞。到嬰兒頭頂完全不跳的時候,開始意識一動,中脈完全閉到了。就是開始要下生了,中脈完成。如果是一個修定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轉 胎啊,中脈不一定。

所以,中脈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名色一點變去的,這個同「去後來先」不相干。「去後來先」是識的這一點作用。識的這一點作用,它沒有跟色法,色法是它的相分,相,一切是色法,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地水火風,乃至山河大地、各個的身體,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

第 三點比較麻煩,推算命理算命的,有人的命是純陽一氣,拿八字天干都是甲、丙、戊、庚、壬等等;地支都是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這些代表陽性的干支。 那麼,問的問題說,我上次提到過,甲、丙等都是「能」,「能」當然是陽;那麼,構成了物質,就是為陰。是這個樣子,是這個樣子。不過有一點特別要注意,中 國文化《易經》講陰陽,它不是呆定的概念,它是活的。所以學《易經》必須要瞭解「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這兩句話,就是陰陽兩個都變的,譬如男的叫做陽、女 的叫做陰,也很難講,這是過去這兩個代號直接**。實際上,女人全身都是陽,只有一點真陰,只有一點,這一點真陰就很厲害;男人全身都是陰,只有一點真 陽。那麼,這個陰陽也有反背的作代表,反過來、背過去作代表。所以上次我們提到天干地支的道理,所謂陽性的是代表「能」,陰性代表成形的東西,道理是這個 樣子,理論上是這個樣子,沒有錯。這個至於它的作用呢,所以算八字搞起來非常難,陰中也有陽,陽中也有陰。所以你看學算八字,十二個地支裡頭的內含就有不同,譬如子——子的部分***,丑——丑****。它含的又不同,含的是陰中又含陽,陽中又含陰,變化無窮。

那 麼,唯識的道理也是變化無窮,八個識的變化也是這樣。所以轉識就可以成智。那麼智,等於說陽性作代表的;識,這個就是困惑人的、使人墮落的、染污的,陰性 作代表。至於八識呢,這個就是東方文化特殊的地方,中國《易經》講八卦,佛法也講八識;那麼八識第八阿賴耶識等於說是「乾卦」;第七識——坤卦,坤也由乾 變而來;那麼意識——震卦,所謂****,這一震動一切都來了。其它的,你比如說坎卦是耳識;離卦是眼識;巽卦是鼻識;兌卦是舌識;幾乎是差不多一樣,這 就很妙了!所以學命理、學易經的,它這些東方的哲學,嚴格講把它關聯起來,都是一套有連貫性的,所代表的不同。所以印度佛法所講的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十 二地支的變化原則:子就是無明,丑就是無明緣行,就是十二地支的變化。這些道理,佛把這一個變化的法則,拿來說成一個精神、心的心靈狀態,所謂十二因緣。大概是這樣。

這三個問題簡單(講),還沒有詳細解釋,再提出來再說。

現 在我們講到《成唯識論》二百七十一頁,上次講的前五識同第六識與修證證成,就是修道證果的**,最密切相關的。所以,一般不管是學淨土學什麼,真正要談修 持的話,特別特別注意。不知道我講完了以後,不曉得大家——因為我講得不好,希望大家留心注意聽。一個人講得已經不好,聽得更不好,那就很可惜了。如果說 講得很好,聽的不懂,那就更可惜了。希望大家特別注意,要求修證方面非常重要。

現在先念原文,「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 名無心。」所謂唯識學的無心定,這個定境包括無心定。那麼一般我們如果不研究教理,只聽到無心,有許多以為無心就是道。至於我們普通人做事,說我打你一 下、我罵你,「哎呀,對不起,我無心的。」——空話!哪裡有無心的?要打人要罵人,說錯了、做錯了,絕對有心的,不是無心的。但是你的確無心,那不叫無 心,那是無記。莫名其妙,就是普通講下意識的動作,無記不能算是無心。那麼當然普通表達可以用無心兩個字,就是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搞清楚,沒有無心的。 所以一個人記性不好,做事錯誤多,說自己覺得是無心,的確你第六意識沒有動機想那麼做,就做了,這是無記業重,無記就是愚癡呀、笨啊,就是很笨,無記重智 慧就越低呀!這所謂四惑裡頭的一個重大的惑,就是癡,四惑裡頭是我癡,這個癡***。所以有*****,有許多修道人,往往搞得:「哎呀我懶得用心、懶得 記」,你注意,你已經落到無記,無記就是頑空了,真的頑空。癡惑了是無記。

所以呀,真正無心,無心是個果位呦,修道一個程度哦,真正無心是不容易的。無心定有兩種,第一個是無想定,「謂無想」;第二個是滅盡定,滅盡定是四禪八定的第九次第定。四禪八定過了,得到滅盡定,證果位了,小乘羅漢的果位。

就 是說無想定同滅盡定,這兩種定境不同,都叫做無心定。那這個無什麼心呢?「無六識故」,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注意哦,所以叫作無心定。注意,我們 要瞭解,所以諸位自己你想想看,修道打坐很多年坐在那裡,你感覺到我身體還坐在那裡,身體還粗重得很,一點都沒有輕靈;至於發脹發麻發酸發痛那個更不要談 了。就是麻、脹、酸、痛、癢都過了,身體所謂講氣脈就算給你都通了;都通了以後,你有身體的感覺,身見沒有忘掉,就是身識——眼耳鼻舌「身」,第五身識還 在,這感覺還在;那麼而且覺得我現在坐在這裡很定——第六識意識還在噢,都沒有到達無心位哦,所以無心位不容易的。

所以說,告訴你,無心兩種定,滅盡定同無想定這兩種定範圍,都沒有六識、六識都不起現行了,這樣才叫做無心定,就達到無心定的境界。

那 麼,現在開始講無想定。「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錄音中斷]……這 不好辦哦。所以呀,我們在學的大家同學們都注意啊,不要認為自己學位高了,文字工具的確要弄好。不然不要說對外國文化,自己的東方中國文化倉庫都打不開,你就慘了。

第 一句話,「無想定者」,所謂無想定呢,「謂有異生」,怎麼叫異生呢?不同的眾生。往往提到異生,所謂異生,已經比人這個位置稍稍不同,或者是菩薩境界裡頭 了。這個人,所謂異生,生命已經不太平常了,已經非常了。所以我們中國經常稱一個了不起的奇人——異人,異就是奇異,不同於一般平凡的人。他說,所謂無想 定,有些異生這些人,換句話我們現在講有些特殊有修持的人,「伏遍淨貪」,遍淨貪,所以叫大家《三界天人表》一定要帶來。我們這裡過去像很多課,尤其本院 在這裡常聽的同學們,說這個又丟了,我們連發好多次,又丟了,很對不起自己。應該要背來。

怎麼樣叫做「伏遍淨貪」呢?二禪定到三禪定的境 界,三禪定裡頭有個果位,就是升天的果位,就是三禪天當中有個「遍淨天」,遍淨就是完全乾淨的。人生其實有許多人說念佛一生,修行很得力,往生的地方不一 定是極樂世界,告訴你。好一點有些正好生在遍淨天,他當成極樂世界了,也差不多。遍淨天那當然已經到了色界,沒得欲了;我們還在欲界中,我們在欲界的低 層,還是人中了。所以到三禪這個境界,已經到達伏掉遍淨貪,遍淨天的這個貪慾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把《俱捨論》所以再三給大家平常提到,九十八個結使,貪、 嗔、癡、慢、疑,這是根本煩惱,我們心理的、感情的、思想的、情緒的——修所斷,要修持,盡量自己慢慢修持地把它轉化了,貪嗔癡慢疑才沒有了。貪嗔癡慢疑 詳細分析談何容易呀!一個人說你一下頓悟,我懂了道理,我學了佛能夠斷了——沒辦法!——是修所斷的。那麼貪嗔癡慢疑修所斷了以後,就是修行、努力修行, 慢慢清淨、斷了。

那麼見惑呢?思想裡頭就是見解裡頭的五見,所謂身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種觀念思想上破不掉的,那要見所斷 的,那要智慧夠了才破得掉。這樣你看十個:貪、嗔、癡、慢、疑,這是五個根本煩惱,包括邪見。我們隨時有所見解思想落在邪見裡頭,自己不知道。譬如認為我 打坐,如果我什麼都沒有想,完全不知道,我一下入定去了——哎,這個觀念就是邪見。以無想定當成道了,是邪見了。無想定、無想天是凡夫外道天裡頭,可是位 置很高哦!比遍淨天還要高。道理在哪裡?心理上我們貪一個清淨境界,是遍淨;我們修定到了連清淨境界都不要、放下了,才把意識能夠達到真正無想。所以修持 之難啊,不是那麼簡單!一點修持都沒有,一點定力都沒有,所謂戒定慧,我常常告訴大家,定為中心啊!得了定,才是真得戒了;得了定,譬如到達初禪,已經很 少犯戒了,起心動念比較少多了。無想定儘管是外道定,你到了無想定一定的話,雖然是外道定,還有什麼地方去犯戒啊?不會去犯了。一切行為都是意識來的。所 以定是最重要的,戒不因為定而不能圓滿,慧不因為定而不能發起。所以定重要。

所以「伏遍淨貪」,要看這個原文啊,不要光聽,那一點用都沒 有;這個要深入進去。就是說有些已經有修行的,對於三禪天這個境界,人儘管修道到了三禪,還有貪慾。雖然不貪世間的享受,譬如我們大家為什麼要修道?你說 我們在座大家學佛,都是想自己上進嘛,想不做一個普通人,對不對?人應該有向上的心理。我們要想自己昇華,要超越現有的世界的煩惱,實際上這個心理也屬於 貪哦。不過這個是善貪哦,不是壞的貪,是許可的。人總要一步一步求進步。可是如果拿上地,等於說拿十二層樓來看十一層樓的人,還是低了一級。所以拿上地、 就是說再高一層的無想天來看遍淨天的人,貪慾還很重,他貪圖這個清淨以為是究竟,是錯誤的。所以他說,無想定是怎麼樣講法呢?有些人修持得已經「伏遍淨 貪」,已經降服了遍淨天的那一個色界的貪慾的心理了,但是「未伏上染」。上染是什麼呢?也是染污啊。哎,還想昇華,曉得色界天上面還有高層,還有一個昇華 的境界。色界天上面,到了上去呀,有頂天才是色界天的天頂,有頂天就是大自在了、大自在天主,所以還想希望有進步,未伏向上的這個染污心。那麼由於自己心 裡要跳出現有的成就,不算滿足,要出離。欲界跳出來了,到了色界,色界還再向上升,「由出離想,作意為先」,還是要動念的,想自己再用功、進步,這還是第 六意識作意。

那麼曉得,我現在貪圖——譬如我們定吧,假使你們定,我們大家都定,定在這個清淨境界,隨時心裡很清淨;因為清淨,所以你來跟 我講話,你來問我找我辦一個事情,「很討厭!不要打攪擾我的清淨。」就起瞋念了,就會起討厭。像不是常常講一個念佛故事的一個反的笑話嗎?有一個媽媽不是 正在念佛嗎,這個兒子實在看不慣了,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兒子等媽媽念佛的時候就說:「媽!媽!」媽媽說:「做什麼?」兒子不響了。這時媽媽又「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等她念得挺起勁時,兒子說「媽、媽、媽、媽!」結果媽媽說:「你幹什麼?幹什麼?」兒子也不響。然後第三次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兒子說「媽、媽、媽……」,這個媽媽說:「你討厭!我念佛,你吵什麼嘛!」兒子就說:「媽,你看嘛,我是你生的兒子,不過就叫了三次,你一天到黑 叫阿彌陀佛,他不發脾氣呀?」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呦,可是你注意,不要一笑過去了,有它的道理。

人,這個貪慾的心,唸唸貪慾都是作意,念 阿彌陀佛是要有一個善貪在:我要必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發願。發願,願是誰發的?第六意識「作意為先」。你要知道。那麼生上界的人,定力到了這個時 候,譬如我們貪圖清淨,大家在清淨;你久了,當然有智慧已經算不錯了,自己曉得我現在清淨還不是究竟,對不對?我不入定不清淨下來,這個清淨境界就沒有 了,所以不究竟,還要跳出這個,還要求高一層昇華。那麼,最好把清淨也空掉、也丟掉。那麼清淨丟掉,清淨也是意識一個境界,所以把這個意識還要丟掉。

那 麼,「令不恆行,心心所滅」,那麼想辦法,使自己「不恆行」,不常常在動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行就是動。我們心有時候,你譬如你打坐呀清淨起來,我們心為 什麼動了?五陰裡頭行陰的作用。「行」它自然會動的。你沒有到真正的滅盡定以前,這個五陰裡頭行陰你滅不了。等於這個地球,我們儘管睡覺地球還在動,它沒 有停止過。這個地球動、天體宇宙動就是行陰,它永遠轉的,所謂輪迴就是這樣轉動的,它永遠在轉哪。所以,要想達到無想定,「令不恆行」,恆就是常常,不常 常動心的那個心所,心裡頭這些念頭。心所,心所包括很多了,我們將來要倒轉來去說心所,五十幾種心所,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各 種心理,都是啊。你要把這個心[錄音中斷]……「想滅為首」。那麼你再用功下去,到達什麼呢?我們「色受想」中間,我們人活著,最傷腦筋就是這個思想不能 停嘛,我想吃、我想用、我想怎麼樣。這個想嘛,這就是心所。這個想的作用滅掉了,那就到達無想了。這就是得到無想定了。

無想定又比遍淨天又高了一層,證到色界天的中層——無想天。這個無想天裡頭,無想定屬於凡夫外道定,但是很高哦。你不要看凡夫外道,所謂怎麼叫他外道?不是輕視哦。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心外求法,你曉得無想也是我們心硬使它做到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沒有明白,所以還是外道。

他 說,我們到達了無想定的境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你注意,我們現在活著,大家在這裡沒有死,如果修道打坐到達了無想定的時候,身體非常舒服哦,安、 和。安和,我告訴你,所謂道家、密宗一天到黑希望氣脈通,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密宗……老實講,那還是初步的初步,氣脈給你通完了以後不過身安和而已。而 四大色法的境界同「道」還沒有關係。千萬不要認為氣脈通了就有道了。不過說你修持有一點功夫了,不錯。所以你要曉得達到無想定,那麼我們普通人所認為的身 體上的奇經八脈早已經通了;不必到無想定啊,你到初禪境界,氣脈大部分已經通了。所以氣脈通、什麼中脈通,不是了不起的事,不要著迷了。話是那麼說呀,你 們氣脈都沒有通,我們普通人只有上下通:吃下去、拉出來,這個不算通。

要真正氣脈修通了的人有象徵的呀。有些人公然跑來當面給我講,哎,我已經任督二脈打通。哎呀,我話都懶得回了!打通不打通一望而知,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當然要過來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個是不能自欺的呀!打通氣脈的人那有象徵的,很多象徵。

現 在講,得無想定,到達三禪定的境界。我們普通,中國一般後來的經驗給它(總結的):初禪是念住——大概啊,不是究竟的說法,這個不是佛學的,是中國後來一 般人(根據)修持的經驗加上的。初禪是念住;二禪就氣住了,氣住,氣脈差不多已經通了,不通住不了的,呼吸停止了;三禪就脈住,心臟都不跳了,血脈都不流 了;心臟跳哦,跳得很弱,一點點,很久很久一下。假使你們有許多修道人,現在人沒有資格修道,有一點病(就)拿一點現在醫學的觀念來看,那全錯了。到那個 時候心臟完全心臟病一樣,停止了;心電圖半天才是一下下,還停了;到了三禪是脈住了。四禪就捨念清淨,四禪連這個氣脈、身體都忘掉了、空開了。

所 以初禪是念住,我們念,就是說,思想專一,譬如觀一點光吧,觀一點什麼、一個佛號吧、一個東西,就是這一句,永遠就定住了。不是說你「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我只在「阿彌陀佛」在念,這個不算念住哦!搞清楚哦。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作意哦,第六意識都在跳動。就是念一 句「阿彌陀佛」,或者到「阿」字,或者到「陀」字,或者到「佛」字,這個中間,念也沒有了,就是這個念的境界永遠存在,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這個中 間不是四個字連起不連起,佛的念,就是這一念定住了。這樣叫「念住」。

那麼念佛念到這樣,所以叫做「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麼不念而念呢?這個時候,你不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不要連,名號不連,你心念、第六意識心唸唸念在佛上嘛。自然只 有佛、只有佛……一路到底的,沒有動過嘛,這叫念住。念住就是念佛的人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了。就是這一心一念。就是佛的這一念。乃至 四個字已經沒有跳動了。那麼定久了、定久了一路一路進步啊,身心起變化。你要曉得,現在無想定是屬於三禪的境界哦!屬於三禪。

你們《三界天 人表》一定搞熟哦。大小乘學佛,三界天人、六道輪迴沒有搞熟,你白搞了的。哪一禪的境界是合於哪一天人的境界。後來中國儒家所謂講「天人之際」,就是這個 東西哦。我們在座學佛同學搞清楚哦。常常一問你們天人,哎,這一天「遍淨天」在哪裡?你就搞不清了。「少淨天」在哪裡?「少光天」在哪裡?搞不清楚了。他 化自在天在哪裡?你搞不清楚了。所以像密宗有些佛像啊,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的那些天人的像,當然不是人間的像。這要搞清楚的。

現在我們回轉 來,講本論,就是本經:「立無想名」,所以這個境界「令身安和」,身體已經安和。你要曉得看經典不要馬馬虎虎,經典文字只好這樣記載。我們身能夠安,在座 我看哪一個人敢說自己身體安哪?一點都沒有難過、頭腦清楚,做得到嗎?做不到的啊。不是這裡不舒服、那裡難過,或者身上這裡有一塊,那裡不舒服,胃腸消化 不良,都是身不安哪!身安已經很難,和更難了。

六脈平和,所以你看中國醫學上、道家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卜卦很靈——學《易經》裡頭一個故事 ——靈得不得了。結果感動了一個神仙,這個神仙是呂純陽,神仙來了,曉得他卜卦很靈。這個人卜卦還會醫,醫藥靈,反正醫、命、卦都很好,他自己認為也是半 仙之份。結果啊,這個呂純陽來了,感動來了,曉得有這麼一個人。當然呂純陽已經是道家修成的人,故意變化成一個病兮兮的人,讓他來看病。這個卜卦的先生醫 理很高,把他脈一拿,看完了一笑,合個掌,不開方。「哎,你怎麼不出方呢?」他說:「何必呢?你何必來試我啊!」那麼他就問他:「那我的病怎麼樣?還有救 沒有救?」那他說了兩句話:「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他說:「但是先生啊,你不是妖怪,你是仙,你不要試我。」他自己把卦台一放,就出 來給他一跪,就拜師了。呂純陽被他揭穿了,哈哈一笑,把他帶走了,這個徒弟就那麼收了的。

所以醫學道家講「六脈平和」,非常難。這就是講, 得了無想定到三禪這個境界,出定以後六脈平和。「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其實呀,妖怪也就是神仙。因為人啊對自己待遇好一點,所以我 們人修道成功叫做「仙」;狗啊、貓修成功了就叫做「精」;那些魚啊、泥鰍啊修成功了就叫做「怪」。其實以怪同精看我們,我們修成功了也是「人精」而已啊! 幾個名稱不同。啊,所以我們注意這四個字,特別注意!所以得定的,到了無想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注意啊,這八個字!不要打坐啊,現在要看書,不然 你就白在這裡搞了,將來回去呀,「哎喲,我聽是聽過,又看不懂!」那又何必搞一次一聽呢!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注意,修定的人,你 說自己打坐定,哪裡得了定?身不安不和不算得定,不可能的。你坐這裡,身體安不下來,這個腿最多你坐兩個鐘頭也不舒服了,這身不算安、不算和啊!所以你沒 有得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做定。這就是說,心理意識是無想,一點思想停止了,得了第六意識**,可是身呢又安,舒服極了;和,百病都沒有 了。所以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定」,「故亦名定」。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你們要注意哦,他說修到無想定,階級還是不 同,就是程度不同。「下品修者」,最低的,「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什麼叫做得到無想定了?下等的成就就是說,有時候一下、一打坐好的時候,身 心安和,思想完全沒有,舒服極了,進入無想定。但是啊,孩子叫你「媽媽,爸爸,下來啦!給我拿一點學費報名啦!」你學費一拿以後再一上坐啊,我的媽!身不 安和了,無想也做不到了。這叫無想定退掉了,所以「現法必退」。

「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不能很快地馬上又進入無想定去。又要慢慢、慢慢, 再澄清了、定了、再進。所以我常常叫你們打坐,你們有時候也很好哇,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的!老鼠死掉,跑到瞎子貓前面,一聞,好,吃到了——不是你抓到 的。你說我要入這個定就入這個定,我要入那一種定就入那一種定——行了!說我今天兩腿一盤,我要入定去了,你就入定了。你在哪裡入定?硬熬啊,叫做煎熬! 「我怎麼搞的?」心裡頭……。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呀,下品修到無想定境是「現法必退」,現在就退掉;退掉並不是永遠不回頭哦,或者過一陣又回轉來。「不能 速疾」很快地又進到無想定的境界裡頭,所以這一類人,就是像我們活著修無想定到這個境界的人,那麼死後升天的果位呢?生到無想天。

「後生彼 天,不甚光淨。」無想天是色界,色界沒有肉體的身,沒有我們現在欲界的肉體身。色界是光。可是光還是有個身哦,眼耳鼻舌「身」,還是有個身的。譬如我們做 夢,夢裡頭有個身嘛,有個自己。所以呀,這一類的人,下品修到無想,生到無想天,身光不夠亮、不夠乾淨。「形色廣大」,很粗,這個人長得很胖,很高,一砣 大胖光,一砣大泡,而且光有時候暗暗的,象牙色的,或者黃種色的,或者是同這個非洲人一樣,黑光的,就是這樣,「形色廣大」。

「定當中 夭」,生在天上活不長,半路夭折下來。無想天是壽命五百劫哦!五百劫哦,不是五百生。這個地球毀了又形成,形成又毀了,一定五百劫,生無想天的果報。但 是,無想天不是一定修定的人,一個人做善人,這三界的天人,極力作善事的人,善行行到了,《大學》儒家所謂「止於至善」的人,他念頭也清了,所以為善最 樂。做善事到了極點,不要修定,念頭清了,如果沒有悟道,有時候也生這種天人。你要注意哦,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貴的哦。所以學佛的人光想學佛,心性、性情一 切沒有轉變,善法功德沒有建立,休談了。你以為光打坐就行了,不行的啊!

現在一個問題來了,已經先告訴你們,生到無想天還是有身哦。色界是 光,色界是光哦。這個最後告訴你們,但要注意這個問題。「中品修者」,修無想定中乘的人呢,「現不必退」,這一生隨時會在無想定中。「設退速疾,還引現 前。」有時候這個定境界掉了,但是一用心、一定,就回來了,很快就回來。那麼這種死後呢,生彼天當中,「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 夭,而不決定。」說生到無想天,身體的光明情形,也是比較不太透亮、不太美麗,形色也是胖胖的。但是啊,中等胖,不是胖得那麼胖。顏色也不是那麼難看,就 是色相也蠻漂亮的。所以人中的醜陋、畜生中的醜陋等等,都是前生的福報功德。一個人長得自己身體少病少惱,顏色就是色相莊嚴,長得漂亮不漂亮,沒有哪一點 不是果報;生在天中也是一樣。所以呀,這種中品修到無想天的天人,他的命運注定也有半途短命而死的;但是並不一定。因為他既已經到無想天,他再努力一修 持,可以轉變。不一定中途短命死掉的。[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呀?好像在無想天上講話一樣啊!(一笑)休息。

 

修到最上乘的人,「現必不退」,就是假定我們在座的哪一位道友,現在修到了無想定,他隨時都會在無想定中,不會退掉了,「現必不退」。因此,這個色身、我們這個肉體業報完了的時候,在這個世界業報完了的時候,這段一靈清淨,自然就生無想天。所以「後生彼天,最極光淨。」 那就是在無想天人裡頭,光明漂亮,形色非常廣大。「必無中夭」。那麼「窮滿壽量」,就是一活無想天上五百劫。五百劫以後墮不墮落呀?三界天人一樣墮落, 「後方殞沒」。道理在哪裡呀?就要瞭解三世因果。譬如我們現在一個人,不管是有善念惡念,下一個恆心,修善、行定,你過去的業報,有惡的業報還是帶到的 哦,還是帶到哦。譬如說,你現在,等於說我們一個人,現在盡量地努力,你看外國小說、中國小說都有,中國歷史也有,一下做了皇帝,從前犯過法的;碰到那些 執法很嚴肅的人,也給皇帝講:對不起,以前有個案子你還沒有銷啊!哈,那皇帝也只好想個辦法給他銷一銷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包公,也打得龍袍,雖然是小 說,因為皇帝犯了法了,皇帝媽媽犯了法,那皇帝也有罪,沒有辦法打這個皇帝,包公就叫將皇帝的衣服穿在那裡吊起來拿鞭子打,等於打了皇帝。皇帝只好照辦。 這個你看到是小說,這些小說的故事是根據這個因果律來的。所以呀,生無想天五百劫後不進修,進修了果報再轉化,慢慢來。「後方殞沒」,還是下墜。無想天下 墮墮到哪裡呢?或者墮在欲界天人,或者變人,甚至於過去的業報來,就是上次給大家提到佛學裡頭最重要的這個偈子:「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這個是因果的道理。

那麼現在說明,「此定唯屬第四靜慮」,這個定境界屬於第四禪天,四禪 裡頭。四禪剛才說過,四禪後面還有四個定境比這個境界高: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叫做四空天,是無色界的。因為色界的 人「滅心」,滅掉這個心念;「成色」,所謂色界還是色界哦,五陰裡頭就屬於,我們大家念過《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的色蘊還存在。不過無想天的 人,無想天這個「滅心成色」;到涅槃境界,所以真正的佛法,「滅色成心」,那是小乘的涅槃了。所以呀,無色界裡頭是滅色成心了。所以無色界的天人你看不 見,沒有形體的。所以這些佛學的道理都切實要注意。

所以這個定呢,「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他說,這些修定 ——你們大家注意,我們打坐,都想學打坐,以為打坐就是學佛法——不行哦!打坐是做功夫、治心、修心的功夫;你還要修「行」,行為上要行善。所以行一切善 法是加行。等於我們修定是原料,這個原料還要加工的,要經過高雄加工廠去加工啊。所以他說,「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善法所生。你不行 善想到無想定,做不到哦!譬如一個大壞人,我們一下說把思想自己不想、什麼都停掉——做不到的哦。不要說大壞人,我們這些人都是大好人,如果你真到夜裡睡 不著了把思想停掉,也做不到啊!我們這些大好人也做不到啊,對不對?所以你想無想,把第六意識想念一下給你停掉,那要相當的功力,還要善。善是加行,修善 法為加行,所引出這個定境。

「下上地無」,你看我的媽!這個文字啊,玄奘法師啊,你這樣搞啊!濃縮到這個程度。怎麼叫「下上地無」?死了都 不懂。上地是什麼?「四空天」,空無邊處定等等,你們有這個三界天人表,「上地」無想天上面是四空天,色究竟天上面是四空天。「上地」是四空天,無色界; 「下地」呢?比無想天低一點的——三禪天。怎麼樣叫「下上地無」呢?無想定這個意識完全不去想的這個作用,「上地」無色界裡沒有這個事,無色界看無想那是 很低級;下地呢?到了三禪的境界,他定境還有東西呀,還有遍淨、還有清淨、還有空的境界。你想達到這個空、清淨,都沒有想,也做不到。所以無想定就在四禪 天色界的中間到無色界這個中間。所以「上地」沒有無想定的事情,下界也做不到無想定,譬如我們現在做不到。假使大家修到無想定,你做到了也不錯!管它外道 ——我常常勸人家,你管他外道內道,總弄一個道吧!弄到了外道我再轉到內道來有什麼關係呢?你何必……一學佛的人,看這個也是外道、那個是魔。我說魔比我 們還好一點,有本事一點;先做個魔,再來做個神,由神嘛再修個道,由道再變成天神,慢慢來嘛,幼稚園一樣讀也不錯嘛。何必看人家,「哎喲,這是外道,這是 魔。」自己已經變成魔了。「哦不對!我是正道。」這一念,錯了!就不能修道了。這一念是瞋心。排他性這一念,慈愛不夠,已非善行。千萬注意!

一個不管外道內道修行的人,要度一切眾生嘛,外道也要度,魔也要度嘛。外道又怎麼樣?魔又怎麼樣?對不對?嗨,理論上一定不錯。是要注意啊!所以這一句話講無想定「上地」沒有,比無想定低一點的也沒有。

「由 前說故」,前面已經給你講得很清楚了。「四業通三」,這要命了,「四業通三」,我們業果有四種:過去業、現在業、未來業這三種業,還有一個「不定業」,所 謂四業。無想定呢?你要曉得,我們假定在無想定、無想天中,我們現在就在無想天,現業沒有了,現業是什麼?現業是無想嘛,對不對?但是你過去所作的業,那 個果報將來還要還的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沒有到,你在這裡一請假,躲了五百劫了嘛。當然加上利息還重一點也算不定。也許你在無想天,修善法呢減輕 一點,也沒有一定。這個是不定的。所以過去的業、未來的業、不定業,還是存在的;只有現業在享受無想天天人的果報。所以呀,四種業果裡頭還是聯通的,三種 還通達的。

「除順現受」,在現在這一生生在無想天是順境,受這個現生的無想天的果報。因為你修無想定的善法來的。這懂了啊,這個文句都懂了吧?看通了吧?

好 了,現在另起,「有義」有一個師父說,都是佛的弟子,「有義」有些人講,「此定唯欲界起」,修無想定的人,在天人裡頭不大肯修的,只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 肯修。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在欲界中遭遇痛苦煩惱太多了。痛苦煩惱的根源就是心裡頭思想亂嘛,希望「不想就好了!」所以欲界裡頭引發,「由諸外道,說力 起故」,說外道,這個並不是罵人,就是說他沒有根本明心見性。說:「我教你個功夫,你這個功夫一做嘛,或者修氣功,或者修什麼,修到了以後,可以做到無 想。」譬如有一類的,最高的氣功,密宗也有,「yoga」瑜珈裡頭也有,道家也有,可以修閉氣的方法。不要亂講啊!我只講了名字,沒有教你們方法啊。你們 聽了這個名字自己亂去搞,出毛病我不負責啊!同我沒得果報,先說明了啊!有些硬修閉氣的方法,閉氣得成就了,念也跟著停掉了,也做到無想了。說無想定, 「由諸外道,說力起故」,遊說你,勸你:這才是法、這才是道,你跟著學。但是你要曉得,要修到無想定,笨人也做不到哦!所以要修善根、要培養智慧呦!任何 外道內道都要「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就是人也是聰明人才幹這個事。修了這一種方法,豈止閉氣,還有很多方法,使自己可以一下就達到無想境界,把思想切斷 了、停住了、停斷了。所以這種人,人當中智慧也算很聰明的,「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高等聰明的他才做得到。

所以修道做功夫,你說得了什麼 法、學了什麼法,怎麼樣修都沒有成果——笨啊!慧解不夠啊,真的呀!慧解夠了,任何功夫,一個有慧解的人同沒有慧解的人做任何的功夫,差得太遠了。有慧 的,這個竅妙一下就懂進去了;等於一個電的開關,懂得的人一下就懂了。不懂的呀,你給他什麼工專裡頭五年制啊、七年制啊、三年制啊、兩年制啊,你把他制死 了也沒有辦法!他就是那麼笨,學不會那個技術。所以慧!慧!要求慧呀!「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這是一種的理由、說法。

所以無想定是欲界裡 頭起始修的。我們所以生在欲界的痛苦,男女飲食之欲、功名富貴之欲、要發財做官之欲,這些都是欲。欲都由思想來,能夠把思想根本一切除的話,沒有了嘛,就 舒服了嘛。但是在這個中間起修,還要慧解,「極猛利故」。你不要老是看到佛經講是外道、外道,不過是那麼一個代名詞呀!你修到了這個功夫這個外道,外得不 錯哦!比欲界天的什麼,廟子上塑的那些瞪起眼睛、牙齒獠起,四大天王啊、四大金剛,比這些要高了不曉得多少層啊!如果拿我們這個房子來比方,四大天王實際 上是站在下一層按電梯的那一個地方的。到無想天已經是八層樓、九層樓這個地方了,快到頂了。所以是很高的啊!你如果修到這個……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就是 先學無想定,學了三年才修到;你查查佛經上有,「知非即捨」。他後來說,「哎,這還不究竟。」才丟掉的。所以他做到的。是外道法,可是你不要輕視看哦!

(第10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7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