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白話 原名《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紀曉嵐著/演蓮法師譯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白話 原名《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紀曉嵐著/演蓮法師譯

紀文達公筆記摘要重刊序

[日期:2012-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紀曉嵐著/演蓮法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華印經協會出版的《紀文達公筆記摘要》,此版本因為將字放大了,故分上下兩輯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原名《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清紀昀著

  演蓮法師譯

  紀文達公筆記摘要重刊序

  學誠

  紀文達公,諱昀,清朝學者、文學家。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篡官,篡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錄其平時所見所聞奇異之事,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約三十萬餘言,詳述因果六道輪迴之事征,多系真人真事,偶間有寓言者,然皆詞理周圓,堪為後世之寶鑒。警世勵俗,俾閱者知所戒慎進止。此書膾炙人口,令人拍案驚奇,昔賢評價尤在《聊齋誌異》之上。蓋鴻儒而能通達妙法者。民國陳荻洲居士,依此筆記摘錄百篇,題為《紀文達公筆記摘要》,冀其普及。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為此《摘要》撰寫序文,舉凡駁斥因果之禍,倡導因果之要,已作詳明精要之發揮。回溯往聖前賢,無不提倡因果,以期平治天下,淑世牖民。

  福建佛學院演蓮法師,悲心廣大,博聞強識,近就《紀文達公筆記摘要》加以整理充實,增為一百六十則,內容愈加豐富翔實。又譯為白話,希企不善文言者得以共享奇文,開卷有益,由明因果而步聖道之階,從而斷惡修善,進趣菩提。其拳拳懇摯之心,循循誘善之行,值得隨喜讚歎,是為之序。

  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紀文達公筆記摘要流通序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以若不提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唯大賢方能守分遵道,其他則孰不願任心肆意,以取快於一生乎?以既無前因後果,則一死永滅,堯桀同歸於盡,又何必無繩自縛,拘拘然循禮守分,以致諸凡皆不自在乎?儒教經史中,因果事理,不勝其多。惜後儒不深體察,徒見佛經詳說因果,遂欲與佛宗旨各別,反指佛說為妄,而不知其悖聖道而滅天理,喪治本而啟亂機,疑誤後人,埋沒道體,皆由此言以基之也,可不哀哉!

  有清以來,博學多聞者,江慎修先生為第一,次則紀文達公,又其次則袁氏子才。江乃窮理盡性之隱君子,雖未研究佛學,其於佛法亦不辟駁,而且深信因果報應,故於護生殺生各報,悉記錄之,以期啟善念而息殺機,可以知其居心矣。袁子才初則闢佛,及中年以後,閱歷日深,遂於佛法生真信心。但以狂妄自大,懶惰懈怠,不肯親近高人,息心研究,雖於佛法感應事跡,悉皆記錄,其所論說,難悉恰當。紀文達公自幼至老,篤信因果,凡所見聞因果事跡,悉為記錄,敘述詳明,文筆順暢。由其絕未研究佛法,每欲暢談深理,或致有乖實義。佛言,世智辯聰,難以入道。以江、紀、袁三公之博達,尚不知佛法即自己心法,專精研究而親證之,豈不大可惜哉!使彼稍分餘暇,略為研究,能不發大菩提心,專精緻力,宏揚大法,以期自他同出苦輪,同成覺道,又何至唯以記錄因果事跡,僅為世人開一向善之路而已。然只此記錄,殊有大益。以故陳荻洲居士,於《閱微草堂筆記》,摘錄百篇,擬排印以普遍流通,以為世之不知因果者,作一殷鑒。夫因果者,猶形聲與影響耳,未有有形而無影,有聲而無響者。故書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彼高談闊論,謂因果為虛幻者,何異執母決不能生子,子決非母所生乎?世有此人,人必目為癡顛,獨怪儒者讀聖賢書,不以聖賢言論為準,不以古今事實為準,而以己之偏執謬見為準。一人倡之,眾人和之,盲引眾盲,相牽入火。故致世道人心,日趨日下,以至廢經廢孝廢倫,殺父殺母免恥。而猶囂囂自得,謂為吾務歸還大道,不效彼從前迂腐輩,處處拘執束縛,令人一生不能隨意所行,各得自在也。今而後吾輩同享自由之幸福,意之所至,皆可為之,世何幸而得吾輩之改革,人何幸而為吾輩之儕侶乎。若此邪說,皆彼排斥因果者所釀成。使因果之理,家喻戶曉,父母以是教子女,師長以是訓生徒,誰肯滅理亂倫,現醜態於明鏡之前乎?唯其世之大儒嘗駁斥之,小儒即深知其非,亦只可人云亦云,以避眾口譏刺。學宮既如是,家庭更莫由談及,竟至一班新學派,完全棄人倫,滅天理,欲與禽獸,了無所異。此其禍不歸之破斥因果者,則將誰歸乎?善哉!周安士先生之言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吾嘗憫世之亂,無力挽救,因陳居士之請,遂略敘其利害之源本云爾。

  民國十七年戊辰六月釋印光謹撰

  【譯文】

  因果報應之說,是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的大權巧。因為如果不提倡因果,就無法得以勸勉善人,懲罰惡人。大概世間只有大賢才能自覺地恪守本分遵循道德,平常的人有誰不願任心肆意,以取快於一生呢?既無前因後果,無論好人惡人,則一死永滅,即便是仁德的唐堯、暴虐的夏桀,也一樣同歸於盡,又何必無繩自縛,小心翼翼地循禮守分,以致做什麼事都感到不自在呢?儒教經史中,有關因果報應的事理,不勝其多。可惜後世的儒者不願深加體察,但見佛經中詳說因果,遂欲與佛家的宗旨有所區別,反指責佛教所說的是虛妄。而不知他們這種觀念悖逆聖道,滅絕天理;不但喪失了治國安民的根本,而且更開啟了犯上作亂的先機,致使後人對禍福報應產生疑誤,埋沒進取向善的道心,都是由於他們這些言論所引起的,真是可憐!

  清朝以來,博學多聞者,當推江慎修先生為第一,其次便是紀文達公,又其次則是袁子才先生。江先生是一位窮理盡性的隱逸高士,雖然他對佛學未加研究,但他對於佛法也不駁斥,而且深信因果報應。所以對於護生、殺生各種果報,都加以詳盡的記錄,以期啟人善念,消除殺機,即此可以知道他宅心仁厚。袁子才起初排斥佛教,及至中年以後,閱歷日深,居然對佛法生真信心。但由於他一向狂妄自大,懶惰懈怠,不肯親近高人,息心研究,雖於佛法感應事跡,都有所記錄,但他所論說的義理,卻未能完全恰當確切。紀文達公自幼至老,篤信因果,凡所見所聞因果事跡,悉為記錄,敘述詳明,文筆順暢。但由於他絕未研究佛法,每欲暢談深理,有時反而背離實義。這正如佛經所說的,世智辯聰,難以入道。以江、紀、袁這三位先生的博學豁達,尚且不知佛法即自己心法,都未能專精研究而親證之,這豈不是太可惜了嗎!假使他們能稍微抽些空閒的時間,對佛學略為研究,怎能不發大菩提心,專精緻力,宏揚大法,以期自他同出苦輪,同成覺道。又何至於唯以記錄因果事跡,僅為世人開一向善之路而已。然而,就以這些記錄來說,對於改善世道人心也有很大利益了。因此,陳荻洲居士從《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摘錄百篇,擬排印以普遍流通,好讓世間那些不知因果的人,作一殷鑒。

  因果,就像形聲與影響,從來沒有見過有形體而沒有影子,有聲音而沒有應響的。是以《尚書》上說:「人能順善而行則吉,倒行逆施則凶,就如影子總是跟從身形移動,山谷的聲響問題隨從音聲互應一樣。」那些高談闊論,認為因果是虛幻的人,豈不等於是認定母親決不能生子,子決不是母親所生的謬論嗎?假如世上有這種人,人們必定會把他看成是癡呆顛狂。唯獨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儒者們,讀的是聖賢書,卻不以聖賢言論為準,不以古今事實為準,而竟然以自己的偏執謬見為準。一人首倡,眾人附和。真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以致世道人心,一天不如一天,乃至於摒棄經教、孝道、倫理,甚而殺父、殺母,不識廉恥,而仍囂張自得。不僅如此,竟還大肆標榜為我等務要歸還大道,不效從前那些迂腐輩,處處拘執束縛,令人一生不能隨意所行,各得自在。自今而後,我等同享自由之幸福,任憑自己的意願,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世上何幸能有我們這些人提出全面改革之說?生而為人,何幸能與我們這些人結為朋黨?像這等邪說,都是由那些排斥因果的人所釀成。倘若能把因果的道理廣為宣揚,使家喻戶曉,父母以這些道理來教育子女,師長以這些道理來訓導學生,試問還有誰肯滅理亂倫,於明鏡之前自現醜態呢?只因世上有某些大儒曾駁斥因果,那些小儒即使明知道這種言論是錯誤的,亦只好人云亦云,以避眾口譏刺。既然學校裡那些教學的先生也抱這種態度,那麼家庭教育也就更無從談起了。竟而至於一班新學派,完全拋棄人倫,滅絕天理,直要與禽獸等同,了無差別。這種種禍源的產生,不歸咎於那些破斥因果的人,難道還要歸罪於誰呢?

  正如周安士先生說得好:「人人知道因果,這是天下大治的規律;人人不知因果,這是天下大亂的必然現象。」我每每悲憫現下世道之亂,而又無力挽救,因陳居士之請,就把這其間利害的本源作一約略地敘述。

  民國十七午戊辰(1928年)六月釋印光謹撰

【書籍目錄】
第1頁:紀文達公筆記摘要重刊序 第2頁:義叟免難
第3頁:美味促壽 第4頁:放生消業
第5頁:雷殛長舌 第6頁:受恩必報
第7頁:蛇噬丐婦 第8頁:屠受惡報
第9頁:投謀召災 第10頁:無愧平生
第11頁:丐婦效孝 第12頁:驢報夙怨
第13頁:殺牛罪重 第14頁:鬼索欠債
第15頁:冥敬無私 第16頁:同行相忌
第17頁:神理分明 第18頁:化雞償債
第19頁:恩怨相償 第20頁:以邪召邪
第21頁:善巧勸誡 第22頁:謗人招報
第23頁:惡墮為豬 第24頁:善延子壽
第25頁:瀆職減祿 第26頁:改過滅罪
第27頁:自求多福 第28頁:念佛度冤
第29頁:互證因果 第30頁:禍由自召
第31頁:積德延嗣 第32頁:尖酸刻薄
第33頁:雷擊孽子 第34頁:雷殛奸惡
第35頁:理析牢騷 第36頁:貌隨心變
第37頁:夢幻泡影 第38頁:命數可挽
第39頁:尼說倫理 第40頁:巧舌罰啞
第41頁:群牛索命 第42頁:僧懺前業
第43頁:設謀召災 第44頁:神忌機巧
第45頁:深得佛心 第46頁:神祐孝婦
第47頁:挽轡報恩 第48頁:銜冤不平
第49頁:一念孝心 第50頁:以毒攻毒
第51頁:勇渡孝子 第52頁:造謠招禍
第53頁:夙孽報應 第54頁:醫乘人危
第55頁:義馬助婦 第56頁:悖入悖出
第57頁:鬼猶濟物 第58頁:鬼全孝悌
第59頁:殘忍受報 第60頁:大士慈悲
第61頁:惡口爛舌 第62頁:惡口受辱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