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信心與念佛
1問:請問法師,在《大經》、《小經》和《觀經》中都談到稱名的問題,也談到信心的問題,那麼請您談一下信心和一向專稱名號的含義好嗎?
答:阿 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我們的,現在就完成的,這個就是「信」。所謂「白白送給我們」,現在就已經完成,在哪裡呢?在於你聞信之後只要相續 稱名,短在十聲、五聲、一聲、一念,長在百聲、千聲、萬聲,若一日、若七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乃至十念」。這個 「念」自然含「信」與「行」。「信」,就是信彌陀救度;「行」,就是稱彌陀佛名,就這樣。所以說沒有任何條件的。
沒 有時間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間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現在要斷氣了,要死了,現在才聽到彌陀的救度,這個時候,嘴巴、舌頭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 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那最短最短沒有比心中這麼一念更短的吧,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這麼最短的時間,當下死、當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 延長的話,自自然然地就會憶佛念佛、稱名念佛,這個時候,就演變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就會這個樣子。
為 求往生,除了稱念這句名號以外,不會再修其他的。如果聽人家說「你還要念往生咒,還要念觀音、念地藏……」,也不會跟隨他們。若跟隨他們的話,那就是善導 大師說的「隨緣雜善」(即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就隨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的這個機緣;人家告訴你稱念觀音、稱念地藏、稱滅定業真言、稱什麼什麼的,因為有那 個緣,就又隨他的緣去修,這個叫做「隨緣雜善」)。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沒有體悟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沒有機、法兩種深信。
所以,始終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不會再念別的什麼。何況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大福德。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時間、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時間、精力去稱念這句名號,不會在這句名號之外間雜其他的修行法門。
淨土法門講專——專修,講唯一——獨一無二。 十方諸佛獨有阿彌陀佛是王,獨一無二。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獨一。淨土法門是獨一的法門、無二的法門。我 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所拜的對象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所稱念的,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歸 向阿彌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彌陀佛為根本。
「雜善」(註:就往生這一目的而言有專有雜)就是諸善,因為「雜」就是種種,種種諸善,也叫做「萬善萬行」,略講就是三學六度,廣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2問:請問師父,很多人都非常關心信心決定的問題,那麼,怎樣才算信心決定,或者怎樣才算往生決定呢?
答:如果沒有體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那就是信心還沒有決定性,還沒有統一性,所以就會有二心、三心,種種心都出來了,就會想:「我應該修這個法,應該修那個法,除了念佛以外,還要念好幾個佛菩薩名號,還要念幾個咒語……」二心、三心等等心都會出來。
那麼,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先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要捨掉其他的行門,而專稱這句名號。今天有一分鐘,就以這一分鐘的時間稱念名號,有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十個鐘頭,就以這個時間去稱念這句名號。
同時,去體會什麼是機、什麼是法,因為在體會機、體會法當中,阿彌陀佛的悲心,會在某種情形之下納入我們的心中。
不 過,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面 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 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
自自然然——這就是一種彌陀的運作,就是一種他力。因此,到最後善導大師就說: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3問:請問師父,為什麼說「信從聞生」?
答:剛剛解釋了這個聞的內涵,真聞就是真信。信心的內涵就是體悟彌陀的救度,內心體悟彌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聞,這個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4問: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用觀想,或者是坐禪悟道,還有修密宗持心咒、修頗瓦法的,看他們都是人人信心十足,那麼,他們的信心與第十八願的「信樂」是否有所不同?
答:當然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願的「信樂」是隨順彌陀救度,而且是現在已經獲得往生的身份,命終的時候就進入報土,蓮花化生。其他法門就不是這樣,如果想往生,必須迴向才能往生,而且是胎生。
所以,我們信受淨土法門,就是專稱這句名號,不必坐禪,不必觀想,不必修學密宗的三密相應,不必的。
剛剛講了不必坐禪,可是如果有人喜歡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靜坐的方式稱念這句名號,當然你不是執著你的功夫。
5問:請問師父,信心決定的念佛,與有的人認為「我信名號,我就能往生」,這兩種念佛有什麼區別?
答:信心決定的念佛,以及信名號的念佛,這兩種是一種。因為信心決定的內容,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顯現在這句名號中。
信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機,一方面就是信法。這兩方面實際上是一個內容,只是分開來解釋而已。
信機:「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自己對自己要有體悟,善導大師說要深信,而且要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體悟到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的凡夫,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都不可能有力量出離三界六道。
好比一個人在茫茫的大海中,沒有力量游泳,也不會游泳,一直沉溺其中,永遠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岸上來。
六道就是苦海,我們眾生都沉溺在苦海中。沉溺,就是沉入水中、溺入水中,沒有浮上來。
像我們這種眾生,必須靠人家跳入海中把我們抱到岸上。
能夠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們抱上岸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二種,法的深信——信法: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種深信是一種體悟性的內涵。剛剛講的,譬如我們溺在水中,阿彌陀佛親自跳下水把我們抱起來,我們心中充滿了阿彌陀佛救度的真實,消除了苦惱和不安。這是一種實際體悟。
6問:我沒有那種信心開發那一時刻的體驗,我只信知「稱名定往生」,不論時節久近,不論行住坐臥。請問師父,這種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願?
答:這 都符合第十八願。因為,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裏邊了。因為往生並不是在我們眾生這裏講說 「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在運作。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 功能潛在其中。如一個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頭上有毫光,這是自然的。儘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 樣子。
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燒,一旦點火就必燃燒,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甚至你在口中或心中認為它不會燃燒,要它不燃燒,它也必定燃燒,除非你不點火,一點火就必定燃燒,因為燃燒就是火的功能。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裏面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在運作。
有 記載信心開發過程、而且歷歷在眼目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有這個記載。法然上人說他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得到念佛的信心。法然上人說,他為尋找出離生死輪 迴的法門,翻閱經藏五遍,「到底哪一部經所解釋的那個法門才是適合我,也適合任何人,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呢?」——法然上人在當時被稱為智慧第一,可是智慧 第一的法然上人為了尋求解脫之道,還是一部經典、一部論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總共五遍,最後才發現,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裏面有記載,稱念名號 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每個人能做得到的,簡單快速。於是,其他經典都不看了,專門針對這部《觀經四帖疏》再度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完,雖然 大意重點還沒有抓到,可是已經覺得很歡喜了。再看第二遍,更加得到安慰。再看第三遍,正當看到: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看到這段法語的時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頭的石頭當下落了下來。
他 所體悟到的是什麼?體悟到的是:原來我們往生這件事情,阿彌陀佛已經在十劫以前為我們預備好了,祂所預備好的,就是這句名號,往生這件事情就在這句名號裏 面,只要稱名,就一定往生。因為這裏所講的「念念不捨」是「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這句名號就好,行也好,住也好,坐也好, 臥也好,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形下,都沒有關係,都沒有限制,只要稱念這句名號,修行時間長、修行時間短,都有資格往生,所以說「不問時節久近」。 這樣的話,豈非救度是沒有條件、白白地送給我們的?而且是擺在這裏,我們隨時發現隨時來拿,隨時就擁有。既然是這樣念佛的話,誰不會啊!都會。並沒有限制 一天念十萬聲、要念幾千萬,沒有。也沒有限定是出家、在家,男眾、女眾,要深入經藏、不深入經藏,都沒有限制,只要我們稱念這句名號。我們是什麼樣的身 份,就以這樣的身份來稱念這句名號。如此說來,只要稱念這句名號,往生與否,不在於我們有如何的功夫境界,不在於我們要這樣地念、那樣地念,不在我們這一 邊,而完全在阿彌陀佛那一邊 ,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念佛眾生,眾生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法然上人看到這段法語的時候,當下感動了,眼淚流下來了,當下就高聲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已經是晚上了,沒有人,他就大聲地念佛。「原來阿彌陀佛救度我,在十劫以前已經定下了救度的方法」,這是法然上人信心開發的過程。
至於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去見到道綽禪師,道綽禪師給他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善導大師心中的疑惑就斷除了,其他法門也就放棄了,一心稱念這句名號。
有人追求「一念的信心」,又體悟不到,於是放棄稱名,一直要追求那個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無常,現在死了就輪迴去了。所以,你只要稱名。何況在稱名當中,信心就在裏邊了。所怕的是,你一方面稱名,一方面認為不夠,結果修其他法門去了。
那怎麼辦呢?必須環繞在善知識的旁邊聽,同時,信仰相同的蓮友常常相聚研討。
至於見解不同的蓮友,我們要避開,免得被絆倒,因為我們都很軟弱,容易跌倒。所以,要跟同修、善知識常常討論,常常在一起,因為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了。
7問:有句話說「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未必具真實信心」,請師父開示。
答:也就是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因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下去,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
那麼,「名號未必具信心」, 是說:稱名的人,即使他稱名,可是不一定有那個信心。因為稱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一定瞭解彌陀救度的原理。這樣的話,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 方面會認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廢,人家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也就隨著修別的法門去了,不能貫徹到底,是有這種現象。
所 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隨著稱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稱名的話,這種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虛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 他會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並不是說念佛有什麼辛苦,或什麼著相,不是的!稱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興起來,歡喜跳躍地念也可以,這個會 自自然然在心中產生的,「聽聞彌陀本願力,歡喜不覺稱佛名」,會不知不覺念出這句名號來。
不 過,固然不瞭解信與不信的內容到底怎麼樣,乾脆把它們擺到一邊,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彌陀佛也要救度。」這樣,信就在其中了,之後就稱名。今天 有一天的時間,就稱一天的名號,這一天過完了,壽命到了,自然往生極樂世界。若是有兩天,你就稱兩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兩個七天、七個七天,或者七年、 七十年,你就用這些時間一味地去念佛。不會說:「我時間那麼多,我來修這個、修那個……」不可能會這樣的。
8問:請問師父,唯有信願念佛的人才蒙受彌陀心光攝取,而沒有信願念佛的人只是蒙光照耀,而不被攝取,故不能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佛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身上放出來的光),一種是心光。 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實都是一體的,都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來,地面上的任何動植物都在陽光的普照當中。同樣的,阿 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眾生,不管善人、惡人,甚至地獄眾生也受彌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夠念這句名號的人才能蒙光攝取,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 的本體,能夠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就受彌陀心光的攝取,與彌陀的誓願相感應。
彌陀的心願展露在這句名號中,要度稱念名號的人,我們稱念名號,符合祂的心願,無形中就是受祂的光明照攝,與祂的心相感通。
如同電視臺發射出來的電波,發射到各個角落,沒有一個角落沒有電視臺的電波。可是,你如果不轉到那個電視臺,當下沒有與那個電視臺互相感應、連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
同樣,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們不稱名,與祂的心光不感應。唯有稱名才是阿彌陀佛的心願。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這句名號,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而稱念彌陀名號的人,自然在祂的心光攝取當中而得往生;不稱名者,就沒有光明攝取的利益。
9問:請問師父,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答: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當然是對彌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對別人有愛心、有包容心。為什麼?因為他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愛心,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包容心。當他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大愛的時候,就慚愧自己是一個罪惡的人,因此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一旦有什麼言語行為上的過失,立刻會受自己良心的譴責,反省比以前更加深刻。
阿 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心,對我們的寬諒,可以說非常的廣大,論我們的話,我們是罪惡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無窮無盡的罪業,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無時無刻有 意無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們去忍耐別人、寬諒別人,而是要請別人來寬諒我們。不寬諒我們的話,被他碎身萬段也不足以償還。
我們是這種不能被寬諒的人,而阿彌陀佛來寬諒我們!我們被阿彌陀佛的大寬諒所感動,對眾生也會有寬諒的心。所以,彌陀的生命在我們裏面作為我們的主人,監視著我們,我們的反省力就會更加的敏銳。
10問:請問師父,念佛的人也有苦惱,平時說念佛法喜,苦惱時念佛還法喜嗎?他的心中有些什麼轉化?
答:一般人沒有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告訴他念佛是好的,他也接受。可是逆境來了、煩惱來了、病痛來了,這句佛號就飛到三十三天之外了。
如 果聞信了阿彌陀佛的救度、聞信這句名號的原理的話,煩惱來了,他會有法喜,苦惱得念不出聲,也會有安慰;逆境來的時候,也會甘於承受,會這樣的。煩惱來 了,就不以煩惱為煩惱;痛苦來了,也不以痛苦為掛礙,這句名號即使念不出來,心總是安穩的。同時,他如果能念佛的話,就會停止原來很苦的「哎喲、哎喲」 聲,代之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會這樣念。
還有,聞信阿彌陀佛救度的人,心性會轉化。因為我們體會到彌陀救度我們,而彌陀救度我們,祂不但不跟我們計較,反而是大大地寬諒我們。大大寬諒我們的時候,使我們感動,也會去寬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
阿 彌陀佛救了我們,不但救起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不再繼續六道輪迴,而且是給我們無量壽的生命、無量光的生命,是給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生命,給我 們佛的智慧的生命。可以說,不但是給我們生命,而且是給我們那麼豐盛的生命,同時給我們極樂世界。你看,這些東西多麼的豐富、多麼的高貴,我們剎那之間擁 有了這一切,可以說,剎那之間雍容華貴起來。那個時候,我們面對其他的人,看到他們所需要的,我們有,我們就會儘量付出,幫助他、滿足他,就像彌陀來幫助 我們、布施給我們、滿足我們一樣,就會有這些轉化。
這 些轉化,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要去寬諒一個人,這個人如果是個好人,他做錯了,我們去寬諒他,這是很容易的。但是,不容易寬諒的人,我們也去寬諒他,這個 必須從我們內心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來自阿彌陀佛。為什麼?別人不可寬諒他,我們可以寬諒,是因為阿彌陀佛寬諒了我們、阿彌陀佛包容了我們。
我們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的眾生?這顆心可以說是很卑賤、很污穢、很骯髒、不可告人、無地自容的,阿彌陀佛一點都不計較。如果體會到阿彌陀佛這種慈悲的話,所有的人,我們都會去包容他、原諒他。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標準,因為十方眾生各不一樣,可是轉化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有那個可能性的。
所 以,我們信受淨土法門,這顆心會柔軟下來。柔軟下來就顯現一種不太計較、能夠寬諒包容,同時對所有人都好,懷著一種抱歉的心、對不起的心。因為,永劫以 來,我們曾經欠了眾生不曉得多少的債,都沒能償還,而且,一直都不知道,現在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我原來是這一種眾生!」
所 以,淨土法門跟自力法門之所以不一樣,也就在這裏。自力法門要自己去修六度萬行,自己去修布施、修忍辱。我們不是,我們是自自然然地去付出,即使付出了, 也不認為我們是在修布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知道自己所做的功德都是有為有漏,都是虛假的心、有代價的心,有功利心存在,一點都不是真實的 奉獻;唯有彌陀將極樂世界奉獻給我們,將成佛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使我們自自然然也想付出,而且付出卻沒有那種祈求回報的心,因為,最大的功德阿彌陀佛已經 給我們了,我們不須再來祈求功德了。
以 忍辱來講,以前都是要自己忍辱、忍辱,忍辱別人對不起我們的事情,忍辱一切逆境,忍辱人家誹謗、打罵。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祈求對方忍辱我們。我們曠劫以 來欠人家的、侮辱人家的,甚至今生今世都不知不覺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所以請求他們的原諒、忍耐,不是我們去原諒、忍耐他們——就會有這一種轉變。
第 十八願的內容就是信機、信法。「機」就是十方眾生,「法」就是彌陀的救度。十方眾生就是五逆謗法的眾生,十方眾生就是罪惡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罪惡 滿身,所以才「無有出離之緣」)。如果沒有罪業的話,那就是聖人、完美的人了,他們才沒有罪業,而且還有力量脫離三界,在這個世間,只有人家受他們的恩 惠,他們沒有欠人家;人家受他們的熏陶感化,他們沒有侮辱人家。可我們不是啊!既然我們罪惡深重、沒有出離之緣,就是有意無意、知與不知之間都虧欠了人 家,所以要請求人家原諒。心情就會有這種轉化。
這當然不是一個標準,眾生各不一樣,習氣比較重的人,突然面對某種狀況,霹靂啪啦,自己的慣性都出來了。但是,事後立即會反省,因為畢竟我們是深信機、深信法的人,機法在我們內心很深刻、很敏銳,所以,即使當時沒有發覺,事後也會發覺的。
11問:剛才聽師父講,《觀經》的眼目就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稱名定往生,但是,這種稱名,它和有一種理論解釋的,就是要稱到什麼樣子才能獲得不退,是否一樣?請師父再把這兩種稱名具體的含義解釋一下。
答:剛剛我沒有說清楚,應該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這個「稱名」再加以解釋,以及有幾種的稱名、那幾種稱名的內涵、性質又是怎麼個樣子。
稱名,分為自力的稱名和他力的稱名。
自力的稱名, 就是一般通途的稱名。什麼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彌陀的救度,本來彌陀的救度是彌陀的力量,通通具備了,可是我們不曉得那個原 理,以為阿彌陀佛雖然要救我們,可是祂高高在上,遠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低低地在這裏頂禮,遠遠地在這裏祈求。雖然要求往生,卻認為必須積功累德,或累積 稱名的功夫、功德,這樣迴向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救度相應。認為說「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如果沒有具備某種條件,是不能被救度的」,這是「他力中 的自力」,以為阿彌陀佛是有條件的。這不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
他力的稱名,就是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這種念佛,完完全全是沒有條件的,完完全全是領受彌陀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沒有盤算,沒有籌量、計度。
如 果認為「應該念到『事理一心』,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則的話,至少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這樣的話,臨終的時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 現生如果沒有那個功夫,臨終怎麼會有正念呢?所以,平時先培養『不亂』的功夫,等到臨終,就會有正念,那個時候,佛就會來迎接,否則,臨終沒有正念,佛就 不會來迎接……」,這種就是自力的觀念,這是完全不瞭解六字名號的原理、彌陀的救度。這種觀念,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因為阿彌陀佛的本 意完全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十方眾生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很少很少),阿彌陀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祂是把我們看成祂自己,而且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 完成好了,只求我們讓祂救,祂怎麼會給我們提出這種條件呢?
如果阿彌陀佛給我們立下某種條件的話,十方眾生就不可能往生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難道不知道,而會硬要立下某種條件嗎?這是不可能的!
慈
愛的爸媽,早年失去了最疼愛的幼子,現在發現了兒子的住所,這個兒子在那裏受風受雨、受苦受難、三餐不濟,慈愛的爸媽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趕快把兒子
接回家裏,免除他的貧窮困苦。但是兒子一直愚癡,心性低劣,以為爸媽所擁有的榮華富貴,自己沒有資格,要能夠回去的話,起碼要怎麼樣怎麼樣才能回去。所
以,兒子在外面待久了,自會有一種卑劣的想法,不能體會父母的悲心,那樣的話,就會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們不接受彌陀的救度,對彌陀懷有的那一種觀念,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種自力的念佛心態。
他 力的念佛一概不講那一些,就是以我們本身這種根性去念佛,不管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為,不是以這個為目標、為標準的,是領受彌陀的救度而去稱 念這句名號的,因為彌陀的功德寶珠在我們的心中,聲聲佛號念出來,都是這顆寶珠所放出的光明。並非這一聲是這顆寶珠,那一聲就不是了,不是的,聲聲都是這 顆寶珠的光明。往生是這顆名號的寶珠使我們往生,而不是我們口中稱念的功夫使我們往生。只是說:既然我們心中有彌陀名號的寶珠,我們就會時時刻刻流露出稱 名這個現象出來;雖然這樣流露出來,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並沒有一種要累積功夫,或者要達到「事理一心」的那種觀念,因為曉得 自己是已經被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已經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現在的念佛,就是內心那一顆明珠所散發出來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時候,他所解釋的是: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
我 們在「行住坐臥」當中,這顆心是散亂的。因為是「行住坐臥」,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蒲團上,在那裏靜坐念佛,而是行走的時候也念佛,站在那裏也念佛,躺在那 裏也念佛,而且又說「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修行時間長短,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時節久近」,這個都不管,這個才是真正「乃至」的意義。
「乃 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惡人,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這個都是「乃至」。如果不是「乃至」的話,阿彌陀佛如果限定說:「要出家發菩提 心,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發菩提心,幾個眾生發得起來?但是「乃至」,連身份上也是「乃至」,數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 「乃至」,所以這個「乃至」的含義非常的廣。
因為有「乃至」兩個字,使我們安心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就是這種「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本來就已經領受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故啊。
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