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食禿頭人(阿育王)

食禿頭人(阿育王)

[日期:2012-04-21]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阿育王的時代,由於他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迅速傳播開來,發展勢頭很猛。這便引起了印度傳統婆羅門教的嫉妒與仇恨。有一次,婆羅門教士匯集到一起,選出五百名精通吠陀,天文地理無不通達的高士組成代表團,托以勸化阿育王的重任,希望能藉此挽回本教的衰落。五百人中有一位善於變化的婆羅門毛遂自薦,擔任了代表團團長。他對大家說:「你們跟我來吧,我有辦法感化阿育王,讓他供養我婆羅門教。」說完,便帶領眾位婆羅門向阿育王宮走來。
  
  七天後,五百婆羅門來到了阿育王宮門前。只見那位善於變化的婆羅門做起法來,淩空飛起,化作一位天神立於空中,其他四百九十九人則肅立地下,等待著阿育王的接見。阿育王正在宮中無事,忽聽人報,說有一位天神領著一群婆羅門等候接見,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引入王宮。安排座次已畢,阿育王起身問道:「天神啊!你為何事屈尊來我宮中,有什麼事要我替你辦嗎?」那位假天神回答:「我們求見大王,只是想叨擾你,在你這裡吃點飯。」
  
  阿育王心中一楞,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天神下凡只不過是想來人間吃頓飯,誰見過呢?他立即傳令宮中禦廚準備飲食。不久,膳食上來,五百婆羅門每人一份,都是人間難得的美味佳餚。然而,五百婆羅門卻不吃,他們推開食物,齊聲說道:「這種飯菜,我們從生下來後就不想吃了。」
  
  阿育王一聽,知道今天的客人不好打發,忙說道:「大家事先沒有通知我,實不知你們喜歡吃什麼,怠慢之處,還請原諒。」五百婆羅門齊聲說:「我們喜歡吃的莫過於和尚的禿頭,就請大王給我們上些和尚頭來吧。」
  
  阿育王這才知道,對方原來是衝著佛教來的,便派人把消息通知雞園寺,問問雞園寺眾僧有沒有對付的辦法。
  
  雞園寺是當時的一座佛教名寺,寺主耶奢是一位有名的高僧。耶奢從阿育王那裡得到消息,便集合群僧說:「王宮中來了一些惡婆羅門,想吃我們和尚的人頭。我年紀大了,這事就由我去對付好了。我走以後,你們要努力修行,爭取早日解脫,不要辜負了我佛的教誨。」聽他的語氣,完全是準備赴死去了。
  
  原來,那位元元傳遞消息的信使也是婆羅門教信徒,他假傳聖旨,說阿育王需要和尚款待婆羅門。耶奢以為是王命如此,不敢違抗,便準備犧牲自己,保護全寺眾僧。
  
  雞園寺眾僧見耶奢要去赴難,心中不忍,爭著要代替耶奢前往。其中有一位小沙彌,年僅七歲,是雞園寺最小的弟子。只見他從僧眾中走出,跪在耶奢面前說:「諸位老師,你們都不必爭了,就讓我去吧。我年紀小,沒什麼修為,活著既不能護持佛法,死了也不會給佛教造成太大的損失。所以,由我去最合適。」耶奢聽後感動萬分,摸著小沙彌的頭說:「難得你有這份菩薩心腸,全寺的人永遠都會記住你,懷念你的。你這就去吧,別讓大王久等了。」小沙彌於是告別眾僧,跟著信使來到了阿育王宮。
  
  阿育王見雞園寺只派來一位小沙彌,心中不快起來,料想是大和尚們怕死,便選了一位小孩當替死鬼。他對雞園寺眾僧便有些瞧不起,對小沙彌的獻身精神卻非常敬佩,親自下座迎接,將小沙彌請到自己的王座之上。他問小沙彌說:「我這裡今天來了位天神,領著一群婆羅門,聲稱要吃和尚的人頭,你願意讓他們吃掉嗎?如不願意,你就回去吧,讓耶奢另派一個老傢夥來。」小沙彌回答:「我願意,今天是我自願來的,但我不願做餓死鬼,我今天還沒吃飯呢。希望大王先給我弄點吃的,待我吃飽了,再讓婆羅門吃我。」
  
  阿育王憐惜這位小沙彌,便讓禦廚選最好的飯菜送上來。不一會,小沙彌便把一份飯菜吃完了,但卻說沒有吃飽。阿育王命令繼續上飯,於是,各種佳餚被陸續端了上來,小沙彌卻總是說沒有吃夠,最後竟然把王宮中一切飲食都吃光了,還是不夠。阿育王急了,說:「你怎麼這麼能吃啊!我所有的東西都被你吃光了,再也沒東西給你吃了。」小沙彌回答:「那就讓我把婆羅門吃了吧。」說完起身下座,抓住婆羅門便吃了起來。不一會,便將殿上的婆羅門吃光了,只剩下那位變成天神的婆羅門。那位婆羅門一看大事不好,驚恐萬狀,正要起身準備逃走,卻被小沙彌捉來吃到了肚裡。
  
  阿育王見小沙彌如此威猛,也感到不安起來,心想:他接下來便要吃我了吧。小沙彌知道阿育王的想法,便對他說:「您是佛教護法王,我是不敢傷您的。您不要害怕,跟我一起回雞園寺如何?」阿育王心中仍然驚惶不已,回答說:「你帶我上天我便上天,帶我入地我便入地,一切都聽你的,只是千萬不能吃了我。」說完,便急忙跟著小沙彌來到雞園寺。這下阿育王更震驚了,原來被小沙彌吃掉的五百婆羅門都在雞園寺中,已經剃髮出家,皈依佛教了。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婆羅門要吃禿頭和尚的故事。
  
  這個故事實際上反映了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鬥爭的情況。在阿育王時代,佛教得到了迅速發展,傳遍了印度全土,傳統的婆羅門教想必因而受到了挫折,他們聯合起來向佛教反擊也是可以想見的事。上述故事便是兩大宗教當時鬥爭的反映,但以神話的形式表現出來。對佛教來說,獲勝的一方自然應該非己莫屬。然而為了更充分地體現自己一方的高明,達到教育後人的藝術效果,他們便把當時鬥爭的主角寫成一位小沙彌,以顯示佛教中的一個童子也要比婆羅門教的著名人物高出許多,從而更加有效地說明佛教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佛經經常說:「沙彌雖小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經過這樣一番藝術加工,佛教在信徒的眼光中就更是其他宗教難以望其項背的了。這正是此則故事的深刻用意所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