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經驗,是在被組織成精確有效的單元之後,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那正確的單元就是觀念。無論哪一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如果不能成為精確的觀念,就可能是錯誤的或虛妄的。 我們的腦子可能裝滿許多信息或數據,但它可能是不完整的,是籠統曖昧的,是零碎的。這些東西對你待人處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障礙。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禮貌”,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豐富內涵。甚至把禮貌界定為對別人微笑,或打拱作揖,或送禮請客等。當然,這些可以用來表示禮貌,但並不表示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當的。因此,當我們不完全了解禮貌的意義時,就可能表錯情、說錯話。嚴格地說,任何一個觀念都由以下四個因素構成,如果殘缺不全,都會造成觀念的含糊不清: 觀念的名稱。 觀念所包含的實例。 透過觀念的實例歸納出來的屬性。 該觀念所指的功用或價值。 “禮貌”是一個觀念的名稱。必須通過上面四個因素來檢討,才會充分了解所得到的禮貌觀念,才會完整有用。任何知識觀念,都是由事實和實務歸納來的:事實即是佛法所謂的 “事”,歸納即所謂的“理”。透過“理事相融”所形成的完整觀念即是正念。所以說正念是活潑有用的,是創意的。 有時,對一件事情的觀念與別人不同,那是因為所搜集的數據不同,對屬性的認定有出入,對價值或功用的觀察有了差異。這時,需要的是討論和溝通,而不是各執一端的強辯。辯論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訊息的溝通上,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於是,我們必須面對事實,當立場和意見相左的時候,要設法了解對方。由於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自然互異。唯有彼此相互了解和接納,才能找到意見和認知上的交點。這個相知的交點,便是友誼和互助的開端。 歧見的發生是由於各執己見,不願意了解對方,而無法形成共識觀念。在抽象的觀念上,相互指責,各舉一些特例來非難對方,互相傷害,加深誤解,共識也就遙不可期。怨偶的對立,親子的代溝,兩個社會團體的敵意,都是這樣形成的。 此外,正念並不是指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是指一個完整有效、獲得正確觀念的方法。它能令自己思考正確。正念必須透過以下三個因素來完成: 符合思考的邏輯。 建立在事實和經驗上。 符合人類心智成長的道德法則。 透過正念的思考,很容易破除迷信、禁忌和虛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之中,若能養成正念的思考習慣,就能清醒覺照,有良好的生活適應。禪家說: 道須通流。 正念的本質不是墨守成規,而是用智慧面對變化無常的生活情境,作響應,那就是正念的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