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是成功人生的守護神。 就佛學而言,好的生活習慣正是自己的護法神。堅守原則和一定的規范,是促進福慧增長的動力。我們把這些好的習慣、生活秩序、工作態度和法則稱作規范。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會所必需的行為系統。建立規范,實現規范,就是達摩所謂的稱法行。 生活需要規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變成規范的奴隸;因為死守著規范,就不能解決新的問題。生活也忌諱沒有規范,沒有規范就會紊亂不堪。因此,規范必須與智慧同時存在,這也就是禪家要重視“戒禪合一”,才能達到理事圓融境界的原因。現在,我要透過理事圓融的觀點,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規范陳述出來: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淨化心中的煩惱。 遵守倫理。 清醒地思考 禪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謂惑就是智能使不出來,老是被一些成見、偏見和刻板觀念束縛。所以達摩說: 稱法行者性淨之理, 目之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對生活和工作,更要擺脫成見,以純真態度待人處世,這是人生最寶貴的原則。若不能靜心思考自己遭遇的問題症結所在,就得不到最恰當的答案。請注意!問題終究必須自己解決,而不是依別人的觀點解決。用智慧思考的步驟是: 1. 面對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筆來,具體列出問題;不可以含糊籠統一味地沮喪或慌張。 2. 把問題的前因後果弄清楚,搜集解決問題的資料,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列出時間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實依據計劃去努力。要不斷搜集資料,不斷評估校正原訂計劃。 人活著就是要不停地解決面對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斷解決新問題,心智的成長和經驗的累積,將使自己的腦子變得更靈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開闊。 每個人為了充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養成主動學習、不斷吸收新知的習慣。不過,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為了直接拿來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來孕育自己的創意。心理分析學家克比(L. Kubie),特別強調靈感在創造活動上的重要性;它是創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兩個現成而無關聯的觀念結合在一起,孕育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授知識和必要的經驗之外,還需要教導學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個人心智不斷 地成長,在人格上發生壯碩的效果。在我的輔導經驗中發現,精神官能症或人格異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執著,他們執著在“我無能”或“我不好”的自責和自我批評上,以致思考停頓,不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而產生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當一個人采取防衛的態度,老認為別人是無知、愚蠢的,而不屑與人溝通,自陷於獨夫的偏見之中,同樣會導致生活創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異常的傾向。唐朝的臨濟大師,特別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說: 汝欲得如法見解, 但莫受人惑, 向裏向外逢著便殺。 他的意思是說,你當然要博學多聞,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學識所惑,不被多聞所困,要能從中解脫出來,所以又教人逢著便殺,要破除它產生的成見。這樣“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不學習、不磨煉自己,比不獨立思考更為不如。因為不學無術的人,連孕育獨立思考的資糧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多讀書,多學習,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必須把握的法則。請留意!博學多聞和獨立思考是互為必要條件的。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規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質,與學識或學曆並沒有關聯。有些人學曆雖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傾向卻很重。在我們的社會裏,確實不乏這種人格特質者。他們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語言抨擊人,當自我中心膨脹到一定水平時,開始與別人沖突。很不幸的是,這些沖突和爭吵,並沒有引導他去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和改進溝通意見的方法。結果,他總覺得別人是錯的,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認為別人是無知。相對的,別人也會因為他的自大,而與他疏遠;獨夫的個性就更加明顯。因此,人必須打破我執,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達摩說: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這是說,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於自我中心,而是在於自由的心靈。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汙垢一樣,會障礙思考,必須遠離它,才能展現好的適應能力。 自我中心會發展為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風,要贏人家,不留給別人尊嚴。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為太愛贏,所以才輸掉許多機會。太重視自己的尊嚴,才會失去許多人緣。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許多駕車的司機或摩托騎士。他們兩眼直瞪著紅綠燈,似乎只考慮自己,經常有人在勉強的情況下沖了過去。彼此爭道,互不相讓,造成嚴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們意見的溝通,只要有“鴨霸”的人出現,就會出現紊亂和沖突。 人不要老是要贏人,要留一些給別人贏;不要老想占上風,要給別人一些尊嚴。這樣的人生遊戲才維持得長久。請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輸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贏家,唯有虛懷若穀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幾個原則,自然能克服:
開拓你的視野:經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見越多,越能捐棄一己之見。 為別人設想:這會增強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際關系能力。 多發現別人的優點:養成贊美和欣賞別人優點的習慣,這不但有助於解脫自我中心的態度,而且能幫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潑的智慧。 避免誇張自己:優點是在平實中流露出來的,炫耀和自誇除了破壞已有的優點之外,別無意義。 淨化心中的煩惱 淨化心中的煩惱是現代人必需的生活規范。現代生活太忙碌、太緊張、多誘惑、多欲望,如果不設法淨化自己的情緒和心境,很容易煩躁不安。達摩說,幸福生活的關鍵是淨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總是在失衡時才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所以禪家把這些煩惱稱為“自心眾生”。他說: 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沒有纏縛時才展現的,所以必須注意滌蕩塵垢,才能純真無礙,活潑自在。為了淨化自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要確立實際的目標,不要被貪婪或虛榮心所迷惑。要以淳樸的態度生活,不要讓自己沾染上奢華浪費的習氣。 要改正自己的壞脾氣,戒除性急的習慣。 不要沾染玩物喪志的遊戲。賭博電玩令人神魂顛倒,色情宴冶尤易墮落;對於壞習氣,必須防微杜漸。 傲慢使人無知,自負會失去心智增長的機會;要虛心學習、步步踏實。 培養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衛機制降至最低,對別人處處設防,無異作繭自縛。 遵守倫理 最後,要了解和遵守倫理。倫理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結晶,是安定人心的寶貴法則。大部分的倫理都蘊涵著豐富的意義,具有維護心智成長,避免矛盾和墮落的功能。每一個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備的生活適應能力的,人雖具足完好的潛能,但若未經一番學習和磨煉,不可能發展出優良的行為。倫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則以適應生活,同時也是糾正錯誤、塑造正確言行及強化自我功能的憑借。 缺乏倫理觀念,言行不合倫理規范的人,除了與人格格不入外,也會因為缺乏認同,而帶來相當的不安。用倫理管教小孩,比舍棄倫理而任其放縱,顯然較能培養親情和樂觀的態度,因為倫理能提供彼此有條不紊的互動系統。 倫理給予人們健康的精神生活。達摩所謂的稱法行,重點就是實踐倫理。佛家的主要倫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前面五個波羅蜜是遵行的規范,最後一個波羅蜜是獨立思考和創造。也就是說,無論遵行任何一項倫理,都必須以獨立思考的智慧為准據。六度就是要一個人能活在真實之中。唯有真實才能解決生活上一切問題,只有真實才能事事中肯。這些倫理幫助我們避免錯誤,減除矛盾痛苦,維護人免墮邪惡之道。但必須運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為倫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為倫理的奴隸,所以達摩說: 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是為稱法行。 倫理的存在是為了除妄以發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對子女的愛而言,必須投入時間關心他,協助他解決問題,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導他主動學習,這就是布施。但教育愛並不止於此,必須能恪守紀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這就是持戒。這還不行,父母須能寬容和忍耐(忍辱),否則氣急敗壞,往往舉措言行失當,很難教好孩子。這還不夠,必須有積極的思想和態度,才能培養孩子主動向上的思想和習慣。此外,還需要有一顆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誘等所擾亂或岔開,這就是禪定。有了它才能維持循循善誘、綿綿不斷的教導和啟發。僅此仍不為足,最後還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決教育子女的一切問題。這六度倫理,同樣可以用在任何待人處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現出光明面。 倫理不是一種口頭說說的形式規范,而是一種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說的,而是要實際化作行動和培養出“能行”的習慣才行。我們在上小學就常聽老師說要“愛惜光陰”,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寫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惜時”是一種珍貴的規范,是一則自愛的倫理。惜時的人不但懂得上進,善於安排時間,利用時間,同時還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時的人是有效率的,是會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時者。 常有人問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課、演講,你是怎么寫作的?”其實除了惜時,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並沒有特別的安排。工作之餘,與家人閑談之餘,演講上課之餘,正常作息之餘,都是很好的讀書和寫作的時間。比如說上下班在車上,就可以讀書思考,晚間沒有事時就可以放心寫作。只要肯把握時間,在忙碌之外,還有許多時間。只要安排得當,真是充實得很。但是真正的關鍵在於把它變成自己生活的規范。更確切地說,要養成善用時間的習慣。
達摩所揭示的稱法行就是建立規范,養成習慣,並實踐倫理。它使一個人具備有效的行為系統,去充實生活,發揮潛能,過悅樂成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