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惑是一只美麗的青鳥,翔飛於古典和現實之間。
面對誘惑,君子可能變成小人,忠良可能變為奸佞,堅定的革命者可能變為貪圖小利的可憐蟲。然而,凡事須辯證地對待,面對誘惑,關鍵在於人不可被誘惑所奴役異化,人可以被誘惑所包圍,但不可被誘惑所湮沒,否則,人便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人一旦失去了主體性,豈能稱作人耶?由此觀之,面對誘惑,既應有所取又應有所舍,既應有所投入又應有所自持,既應有所熱忱又應有所節制,從而能在誘惑的包圍之中,頭腦清醒,心態平衡,行為規范。
理學家程明道與弟弟程伊川共同赴友人宴席,席間友人召妓共飲,伊川正襟危坐,目不斜視,明道則毫不在乎,照吃照飲。宴後,伊川責明道不恭謹,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無妓!"這是何等灑脫的胸襟,正是"雲月相同,溪山各異","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是凡人所不能致的境界。
快樂的妙訣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么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道:"什么使你如此驚訝?""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 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前面我們也說到這個故事,現在讀者是第二次看到這頭"團團轉"的牛了。但是故事所表達出來的含義卻是不同的。前面的故事主要是讓我們認識"識",讓我們認識我們的世界。而這裏,則是讓我們認識到:假如我們受到我們"觸"的束縛,我們就會像這個老牛一樣,只會團團轉,不得自由,不得悠閑,不得快樂。
嘗試做觸景生情,很多人都誤解了其中的禪機。許多人以為觸景生情,觸的是景色,生的是感情。實際上是:觸的是人生之景象,生的是人生之感情。
人生之景象就是我們身邊的客觀環境,主要是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人生之情就是我們人生中對於"自我"的一種感情。有怎么樣的身邊人和事,就會有怎么樣的"自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