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子觸碰紙張刮擦聲,以及鑽石分級落入小堆的啪答聲,是房間中惟一的聲響。在世界各地的鑽石分級室中,無論它是在紐約、比利時、俄羅斯、非洲、以色列、澳洲、香港或巴西,這景象都一再重複上演。
有一次,我們離開市中心,前往鄉間去實地了解鑽石是如何被切割琢磨的。大量的鑽石在鄉下人的家中進行切割琢磨,其過程由一大家子的成員共同協力完成。每天,未經切割琢磨的鑽石圓粒,通過由隨身攜帶小背包的信差所組成的綿密網絡,用搭乘火車、公車,騎自行車,或徒步的方式,從孟買輸送至鄉間。每天,完成切割琢磨的鑽石也以相同的方式,從鄉間返抵孟買某處的鑽石揀選分級室,然後被放置在一個金屬盒中,在寶力克保全公司快遞的層層護衛之下,搭乘當天夜航班機前往紐約。
在孟買北方,位於古吉拉特省(GujaratState)境內的納夫撒利(Navsari)是一個典型的鑽石切割城鎮,擁有最密集的鑽石工廠。在印度,鑽石切割這個行業,算是幾個比較穩定的工作之一,因此工人從印度的各個角落蜂擁至拿撒裏,希望能夠謀得一份差事。這些工人簽下6個月的工作契約,而且通常訂在重要的宗教假期之前結束,然後他們領取假期津貼,於第二天出城,趕回千裏之外的家,探望妻兒數個星期,把工作賺來的薪資投資鄰人的農作。之後,他們背起一個小小的行囊,返回工廠再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
攀越內在的聖山
與世界其它地方不同,在拿撒裏選購鑽石別有一番風情。你不妨想象一下,在這個印度小城中央,塵土飛揚的村道上滿是人潮,足足綿延了一兩英裏。人潮之中的每一個人高聲叫喊著,手裏抓著一個小小的紙包;紙包內,裝著一兩個僅僅比放在文章句末的句點稍稍大一點的鑽石。那些鑽石的外層仍然帶著切割琢磨時所使用的油脂,呈現單調的灰色;由於在太陽下,無法辨別它究竟是一顆價格高昂的純白鑽,還是一文不值的黃鑽,因此只有對鑽石一無所知的人,或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印度鑽石交易商才會掏腰包購買。
車輛從村道的兩端試圖通過擁擠的人群,喇叭聲大作。毒辣的太陽直射你的頭頂。你的襯衫覆滿了細細的塵土,混合了汗水之後,轉為褐色的泥糊。街童在人群中爬來爬去,就是說,他們是在交易商的兩腿之間爬行,希望能夠尋獲不小心掉落地面的碎鑽,有如雞上下來回搜尋穀物一般。
在印度的鑽石王國之中,最偏遠的邊陲之地接近一個名叫夫那加爾(Bhavnagar)的地方,緊鄰著西部海岸以及阿拉伯海;此處也是拉賈斯坦(Rajasthan)沙漠,以及綠寶石交易商活躍的粉紅沙岩城市齋浦爾(Jaipur)的起始之地。沙先生曾經帶著我一起乘坐一架搖搖晃晃的飛機抵達此地,然後再駕車前往耆那教教徒心中最神聖的聖地——巴利塔那聖山(Palitana)。
我們在最後一座鑽石工廠前停了下來;從外觀看來,那工廠只不過是坐落於沙漠邊緣的一幢住宅。在我們喝著氣味濃鬱的印度香料茶的時候,孩子們和婦女們從磚牆後面,從頭紗後面偷偷地窺視從此地經過的第一個白種人,著實讓他們咯咯發笑或瞠目結舌了好一陣子。我們離開那座工廠的時候,仿佛也把世俗生活遺留在身後,而去尋覓我們的內在生活了。
我們在位於山腳下的一間設備普通的旅館下榻過夜。這旅館是鑽石工廠的工作人員建造的,專供朝聖使用。
拂曉之前,沙先生靜悄悄地帶著我前往一個特別的庭院:這裏就是通往聖山路徑的起點。在庭院的石牆上,雕刻著2500年來的祈禱文;我們把腳上的鞋子脫下,留在此地。為了表示對聖地的敬畏,我們必須赤腳走上山。
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我們和數千名的朝聖者一起行走;周圍的空氣沁人心脾,腳下被磨得凹陷的石子述說著許許多多世紀以來,每天早晨,數百萬雙腳掌就是這樣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路徑攀上聖山。攀爬耗時數小時,然而,我們被這腳下岩石般鼓舞人心的心念和祈禱文環繞著,絲毫不覺時間之漫長。
終於,我們抵達了山巔,進入一個由石頭雕就的寺廟、聖堂以及神壇組成的網絡之中;置身其中,感覺比外面漆黑的夜色還更加幽暗。我們盲目地摸索前進,直到我們感覺對了,便隨遇而安地席地而坐,在涼爽的石地上冥想禪修。
此時,沒有一絲光亮,但幾近無聲的吟唱聲暗暗浮動著。你感覺自己被數千人的呼吸和心跳環繞著,你也感覺到了數千人的殷殷期待。
商人印象今非昔比
我們所有的人面向東方,眺望印度平原。在我們閉著雙眼冥想禪修之際,漆黑的夜色開始發生細微的轉變:很快地,天空被染為玫瑰紅,接著轉為橙黃,最後金黃色的太陽升起。我們坐在那裏,所有人都沉浸在冥想之中,每一個人思考著自己的人生,以及返回世間之後,該如何度過人生。
沒有人攜帶水或其他任何食物;在這聖山之上,攜帶水和食物幾乎是一種褻瀆。時候到了,我們起身,向聖山致敬,開始半走半跳地下山。此時,整個氣氛從肅穆轉為歡樂,孩子們在前頭又跑又笑。當你的雙腳開始腫脹龜裂的時候,你生平頭一遭感謝發明鞋子的奇跡與美好。
正是在此時,我才知道沙先生,這個身材矮小、膚色黝黑、幸福快樂的鑽石交易商,在早年曾經在同一座山上追隨他心靈的上師。後來我又知道,他每一次前往紐約參加國際主管會議的時候,等於是展開了一段心靈的齋戒之旅;他在小小的旅館房間內,面對著時代廣場耀眼的燈火祈禱,直至深夜。他在孟買的辦公室裏散發著熱情濃烈的家庭溫暖;他關愛每一個人如同關愛自己的親生子女,不論婚喪喜慶,他都慷慨相助。每天,他都經手數百萬美元的交易,但他絕對小心謹慎,分文不取。
他也用相同的心度持家。在我和沙先生緊密合作的數年間,他們居住在位於3樓的安靜小公寓之中。沙太太在嫁給沙先生之前即出身富裕,現在沙先生和他的兒子維克蘭姆(Vikram)則錦上添花,使家庭更加富裕,因此周圍的人一直不斷地慫恿他們換一個更大的住所。那些人說,孩子們越來越大,需要自己的房間。然而,他們一大家子仍然住在小公寓裏。爺爺住在廚房邊的舒適房間,受到所有人的敬重與關愛;其他人在就寢時間,則全部到陽台上,把床並排在星辰之下,享受夜晚的空氣,聞嗅著樹花綻放的芬芳。即使當他們在孟買的高級地段,買下一個有著許多房間的大套房時,他們最後仍然全都睡在一個小房間裏;他們很幸福、很快樂。
此處的重點十分簡單。在美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人們,對於“商人”這種職業角色總是存有憤世嫉俗的想法。在我成長的20世紀60年代,指稱某人為商人幾乎是一種侮辱。人們對於商人的刻板印象是,一頭披著西裝外套的狼,說話速度很快,只為了錢而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忽視周圍人的需要。
然而,毫無疑問地,現今的商業界人才薈萃,全國最優秀、最具才華的人皆聚集於此。他們具有沖勁,也具有他人所無的能力,去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以成就他們的事業。他們像上緊發條的裝置一般,大量生產價值數億美元的商品與服務,持續地改良產品,持續地縮減制造的時間與成本。創新與效率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其他的行業比從商更需要創新與效率。
商人深思熟慮、精力充沛、為人仔細、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若非如此,便無法在商場上生存,因為商場自有其揀選淘汰的過程:在任何公司之中,如果你不適應生產,沒有人能夠容忍你太久。如果你沒有任何貢獻,無法從事生產,你的老板與資方,甚至你的同事都將把你排除在外。對我來說,這種過程已經司空見慣,它正如同你的身體排斥外來的抗體一樣。
為商人量身訂做的法門
最偉大的商業家具有深刻的內在能力;他們如我們所有人一般,都渴望真正的精神生活,只不過他們的渴望更加強烈。他們比我們多數人經曆過更多世間的大風大浪、風風雨雨;他們知道,世俗世界能夠給予什么,也知道它不能夠給予什么。他們要求具有邏輯的精神生活;他們要求的方法,以及清晰可見的結果,如同商業交易的條款一般的條理分明。
他們經常從活躍的精神生活中半途而退,不是因為他們貪婪或是懶散,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一條通往目標的道路。《金剛經》正是為了這些才華橫溢、不屈不撓、具有悟性的人們所量身訂做的。
千萬不要以為,你置身商場,你就沒有機會,或沒有時間,或沒有從事真正心靈生活所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你也不要認為,擁有深刻的內在生活與經營事業之間有任何沖突抵觸之處。《金剛經》的智能指出,深受商業活動吸引的人,正是那些具有內在力量,能夠理解並且實行更深奧的修行法門的人。
《金剛經》的智能可以有利於大眾,當然,對於從商也大有利益。這完全符合佛陀的法教。在美國,商業社團正靜靜地引領變革,使用古老的佛教智能經營人生,經營事業,以達成現代生活的目標。
因此,在本章末尾,讓我們看一看佛陀在宣講《金剛經》那一天,如何起身,開始一天的工作:
早晨,世尊穿上他的僧袍和披巾,執起托缽,走入舍衛大城,挨家挨戶地乞食。他在城中乞食完畢之後,返回住處享用食物。
當他吃完食物,佛陀把托缽和披巾放置一旁,因為他遵循過午不食的戒律,以保持心的清晰明澈。他清洗他的雙足,然後坐在鋪好的坐墊之上。他雙腿交盤呈蓮花坐姿,挺直背部,把心思專注於冥想。
然後,一大群僧人走向世尊,當他們走到世尊身旁之時,他們躬身頂禮,以頭觸世尊的雙足。他們恭敬地繞著世尊行走三次,然後在一旁坐定。此時,世尊的弟子,年輕的僧人須菩提也坐在這群僧人的旁邊。
然後,須菩提從座位上站起來,稍稍解下僧袍,露出一邊肩膀以示尊敬,並且右膝著地。他面對世尊,合掌恭敬地向世尊行禮。接著,須菩提對世尊說:
喔,世尊,佛陀——如來,邪念摧毀者,全然證悟者——曾經給予修持慈悲之道的善男子善女人,以及諸菩薩許許多多殊勝的開示。佛陀,你給予我們的所有開示,都有巨大的利益。無論你給予什么開示,喔,世尊,都是非常好的。喔,世尊,那是非常好的。
接著須菩提提出了以下疑問:
喔,世尊,那些修持慈悲之道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如何生活?他們應該如何修行?他們應該如何保持正念?
然後世尊說了以下的字句,以回答須菩提的問題:
喔,須菩提,很好,很好。喔,須菩提,正是這樣的,正是這樣的:如來一向給予具有利益的開示,以愛護垂念菩薩們。如來的確用最清晰明白的開示,指引他們方向。
既然如此,喔,須菩提,你現在就注意聽我說,而且務必將我所言謹記在心,因為我將宣講那些修持慈悲之道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如何生活?他們應該如何修行?他們應該如何保持正念?
“是的,應該如此,”年輕僧人須菩提回答。他坐著聆聽世尊的開示。世尊用以下的字句作為起始……。③
譯注
①此段經文之意是:“我曾聽到佛陀如此說。那時,世尊與1250名大比丘住在舍衛國的樹給孤獨園。除了1250名大比丘之外,也聚集了無數具備菩薩品質、修持慈悲之道的弟子。”
②Mahavir,摩訶毗羅為耆那教之開祖,約與佛陀同時代,30歲出家,經12年苦行而大悟。
③鳩摩羅什譯本(以下所引之經文,皆出於此譯本)為: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惟然世尊,願樂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