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如果你仔細思考經濟學,以及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等各種經濟制度,你將發現,其整個思想概念可以總結為:我們如何分享我們的資源,如何分享我們的財富,以及分配資源與財富的規則。如果你再做更深一層的思考,你將發現,我們所有的制度,都有兩個相同的前提。第一個前提是,區分“你”“我”來“分享” 事物;第二個前提是,我們必須想出一個分享事物的制度,因為物資是有限的。如本書所揭示的,你現在可以把這兩個前提都拋諸腦後。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看一看來自佛陀的醍醐灌頂之語:
何以如此?喔,須菩提,想一想菩薩行布施,卻不執著事物的表面現象而行布施所積聚的功德。這種功德,喔,須菩提,是你無法輕易思量的。①
如往常一般,讓我們求助於邱尼喇嘛,解釋這段經文的意義。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執著於事物本身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的人,仍然能夠透過類似布施等行為,累積功德。
但是,如果一個人已經從“事物本身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特質”的鎖鏈中解脫,並且繼續從事布施等行為,那么他所積聚的功德,肯定比以前更廣更大。為了強調這一點,於是佛陀說,何以如此?喔,須菩提,想一想菩薩行布施,卻不執著於布施所受的福德,而積聚的功德。這種功德,喔,須菩提,是你無法輕易思量的。事實上,它很難去思量。
然後,佛陀繼續宣說:
喔,須菩提,你認為呢?東方的虛空廣大,我們可不可以思量得到呢?
須菩提回答,
喔,世尊,不可以。
世尊又說,那么,南方、北方、上下、四維的廣大虛空,我們可否思量得到呢?十方的廣大虛空,我們可否思量得到呢?
須菩提回答,喔,世尊,不可以。最後,世尊說,那么,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事物表象所行的布施,其所獲得的福報功德也如十方虛空那般不可思量。②
這段經文傳達的某些概念十分明顯,但至少有一個概念不明顯。佛陀首先想要傳達的思想是,“功德”或善業或特定銘印的力量(業力)是無邊無際的。第二,為了獲得不可思量的功德或力量,我們“行菩薩道的生意人”必須“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來行布施”。“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來行布施”究竟是什么意思?“菩薩”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正是所謂無限經濟的整個基礎。
財富的真正來源
我們先說明何謂“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來行布施”。
這其實只是綜合了本書所有思想的一個簡單概念而已。任何一個稱職的生意人都會承認,“商業策略是不可測的,是誰也拿不准的”的事實。
有時候,一個保守穩健的財務政策失敗了;有時候,非得穩健保守才行得通。有時候,一個冒險的財務政策成功了;有時候卻一敗塗地。不論你是精明幹練的生意人,或才幹平庸的生意人,結果如出一轍:有些精明幹練的生意人飛黃騰達,有些則一敗塗地;有些才幹平庸的生意人失敗了,有些卻成功了。
如果我們真誠地面對自己,沒有一種標准是安全可靠的。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說,這個事實明確指出了,我們尚未找到財富的真正來源,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創造財富。
如果你仔細思考,你將能夠發現,世間的財富分配所蘊含的深奧真理。財富隨著個人的得勢與死亡而來來去去;隨著國家帝朝的興衰起落而來來去去;在繁榮昌盛的時期,財富散布整個世界,在經濟蕭條或戰亂時期,則普遍貧窮。
個人的發明,例如盤尼西林或槍支或個人計算機,能夠有效地增加或減少全世界人口的財富,然而盡管效力再大,也不過幾年的光景。
我的意思是,財富的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它從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財富的量是不停變動的。這也使我們開始懷疑“財富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必須發展出分享財富資源的優良制度”的概念。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或許我們可以找出財富的真正來源,那么我們就能夠增加整個世界的財富;也就是說,或許每一個人就能夠擁有足夠的財富,或更多的財富。
我們已經證明,一個咆哮的上司是我們自己的觀感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在此,讓我們再次運用相同的邏輯。就技術層面,以及嚴格的科學層面來說,一個咆哮的上司,事實上只是一大團顏色(主要是紅色!)、形狀(大部分時候,在你面前舞動)、分貝(高分貝),以及元音與子音(abc、 ,不斷地向你飄來)。你的心,在過去種植的銘印的影響之下,把這些形狀、聲音解讀為一個令人厭惡、大吼大叫的老板。
切記,那個坐在你身邊的人(他可能不是很喜歡你)或老板的妻子,可能認為同一組形狀和聲音十分討喜可愛。如此一來,“令人厭惡”以及“討人喜歡”就不會是老板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必定源自他處,否則我們所有人都將一致認為老板令人討厭或討人喜歡。
而事實上,這個現象的惟一解釋是:老板令人厭惡或討人喜歡,皆由心造。此外,顯而易見的是,盡管一切皆是心的作用,但卻不是出於自主。一個咆哮的上司或許是心創造出來的觀感,但是我們似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打開或關閉心的作用。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東西迫使我們產生那樣的觀感;那是銘印從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的結果。
顯然,無論一個咆哮的上司是否完全是自生的,或只是一個特定觀感所造成的結果,都不影響他存在的事實。我的意思是,他生氣了,他將要扣除我的假期獎金,無論他的憤怒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或是我心中銘印成熟的結果,他都會扣除我的獎金。
“他是我的觀感”的想法,確實有所助益,但卻無法改變當時的情況,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然而,在我決定如何面對咆哮的上司的時候,“他是我的觀感”的想法確實助益良多。也就是說,我問自己,我真的想要再看他大吼大叫嗎?因為,如果我同樣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回敬我的上司,那么我種下的銘印,將在未來迫使我再經曆相同的情境。
只有種下一個迫使你面對咆哮上司的銘印,才能夠制造一個咆哮上司的觀感。而惟有頂撞上司,才能在心中種下面對咆哮上司的銘印。然而,這個原理跟經濟學有何關聯?
擴展布施的層次
如果銘印的理論是正確的(的確如此),那么如果我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拒絕用大吼大叫的方式響應上司,那么在理論上,我就能夠阻止類似的情境再度發生。
然後在未來某一個時候,當老板走進辦公室的時候,我們兩個人——我和坐在我旁邊的人(記住,那個人很不喜歡我,看著我被老板斥責,他高興得很),都會覺得老板很可愛,很討人喜歡。
如果你仔細思考,你就會豁然開朗:那個辦公室中的財富、快樂或福利,在沒有人犧牲,沒有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加倍了。我的快樂並非建立於同事的損失之上。
此刻,我們擁有了雙倍的幸福快樂。同樣地,金錢也以相同的方式運作。
當你布施之時,用雙手、用時間、用金錢幫助任何一個生命之時,你在心中種下了一個特殊的銘印;你的布施行為被意識記錄下來。你的意識總是開啟著,分分秒秒地記錄著你的一言一行。這個布施的銘印停留在潛意識,如同植物或樹木一般,不斷地蓄積力量,成長茁壯。待時機成熟,銘印進入意識層面,影響——甚至創造你對周圍世界的印象,甚至對自己的觀感。
商業交易和商業決策如同一面空白的屏幕,無論它們是否發揮作用,無論它們是否獲致成功,諸如商場趨勢、聰明才智、冒險的程度等等外在因素都不是關鍵,過去的銘印迫使你對買賣交易或決策產生的觀感,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事實證明,外在因素不是決定交易或決策成功失敗的關鍵。
例如,使用相同的策略,不一定都能過關斬將;或一些新產品炙手可熱,一些舊商品開始被淘汰。
另外,為什么人們突然認為,畫家安迪·沃荷(AndyWarhol)繪著的漫畫書的一個場景具有非凡的價值?
為什么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塗鴉完成的畢加索的畫作,會成為無價之寶?
為什么一些白癡歌曲或電視節目大紅大紫?
而一些經過認真推敲,富有思想的歌曲或電視節目,甚至更白癡荒謬的歌曲或電視節目卻慘淡收場?
這其中必有原因。決定成功與否的因素,完全非我們所能想象。
如果所有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任何成功的冒險事業(不論是聰明的或愚蠢的投機冒險)以及創造巨額財富,都僅僅是善的銘印(善業)的結果。換句話說,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獲致財富,僅僅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種下了致富的銘印。而這種特殊的銘印,惟有透過布施的行為才得以種下。
如我們所了解,這種布施始於,也應該始於一種有限的形式,例如,你先從你的公司或家庭著手,仔細地觀察他們的期望與需要而行的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