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要和
修行就是要去除習氣、調伏自心,學習如何對治自己的心態,一次改不過來,二次、三次持續地改進,只要真正下定決心,就一定沒有困難。
我常強調“調心”,因為心調好了,自然語言行為就會表達出來,這就是身、口、意三業平行,所以起心動念,對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影響深遠。
有人會說:“心不好,別人又看不到。”其實經常累積壞的念頭,很自然地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而發脾氣;脾氣就是累積而來的習氣,遇見不順心的事,就會表現出不好的臉色,說出不好聽的話。
例如“發脾氣”就是累積而來的習氣;只要看到不順眼的事,聽到不如意的話,就會表現出不好的神情,這都是習氣。如果任由習氣積累,不當的起心動念,也會變得理所當然。
有位慈濟委員曾分享,訴說自己婚後二十多年過的痛苦日子。她的婆婆受的是傳統禮教規范,認為“查某人憨憨地呷,憨憨地做就好(台語)”,彼此觀念的落差及代溝,致使婆媳之間產生摩擦,而先生的大男人主義,不懂得溫柔體貼,更讓她想放棄婚姻。
後來一位慈濟委員帶她走入志工的行列,她親眼見到種種苦難的眾生相,才發現自己的處境其實很好,不愁吃穿、生活無虞,卻自我折磨得幾近發瘋。尤其當她看到“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這句靜思語時,更猶如當頭棒喝。
她也曾自我反省,盡管很想做個好媳婦、好太太,卻常常愛發脾氣,說話直接,不替對方著想,心中更是充滿怨氣,而常常覺得:我比較有理,有理為什么不能解釋清楚?
其實,“理直氣壯”就容易“得理不饒人”,若覺得自己最有理,就要和人爭到贏為止,這樣的人生不是很痛苦嗎?她慢慢地明白“理直氣要和”、“得理要饒人”。心念輕輕一轉,人與人之間的紛爭也會減少了。
她看清自己的缺點後,才明白為什么先生假日不肯陪她,婆婆也不疼惜她,她決心修正自己的態度。看到她的轉變,不僅婆婆驚訝,先生也很高興。
如今,她的婆婆高齡九十多歲了,有時會自怨自歎:“我這么老了,已經沒有用了。”
她就告訴婆婆:“您是我們的寶,正因為有您在,我們才有孝順的機會!”婆婆聽了就很安心。
當自己的兒子要娶媳婦時,自認曾做過失敗的媳婦,她很擔心也會是個失敗的婆婆,就鼓勵年輕人婚後自組小家庭,但是兒媳卻選擇住在家裏。
她一方面高興,一方面也擔心萬一和媳婦處得不好怎么辦?於是她就對兒媳說:“大家住在一起最好,但是相處上若有什么問題,一定要溝通,因為媽媽有時候也會有無心之過。”
自從改掉不好的習氣,她每天都過得很歡喜,因為真誠的對待,三代婆媳之間和樂融融,有婆婆讓她盡孝道,有媳婦讓她疼惜,怎能不歡喜!
修行就是要去除習氣、調伏自心,學習如何對治自己的心態,一次改不過來,二次、三次持續地改進,只要真正下定決心,就一定沒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