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美與歲月

  孫:和您談了這么久,在我腦子裏,已經漸漸形成這本書的關鍵詞——如果讓我來概括,那就是臨界點。一個人能不能做一件事,有時要把握臨界點。這對我是個提醒:我做記者經常跑會,有這個臨界點概念後,就覺得有些場合已經不適合我去了。我也覺得您特別強調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但是有時讀文學作品,又覺得那些成熟的作家記述成長歲月時的那種情緒,是我們這些習慣忘卻的人缺乏的。還有那些優秀的童話作家,他們的作品能感動9歲到99歲的人,作者的天性中其實也暗含著拒絕長大的意味。就生命過程來說,我不知道這中間是否存在著悖論。

  林:佛教講,自受因自受果。拒絕長大一定會有後果。你當然可以拒絕長大,但你生命的能量、寬度與深度會受影響。對拒絕長大的人,遠的不說,近的你就應祈禱,周圍的環境千萬不要改變。

  孫:但是……

  林:我懂你的意思,你其實說的是童心,而不是拒絕長大。這是兩個意思。宋代的青原惟信講自己的修行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袛是山,見水袛是水。”這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只是山,常被人引用,藝術上畢加索也說偉大的畫家正就是要回複那生命的天真,的確,就如我曾在《兩刃相交》裏所提,禪者是有赤子之心、有一種自性天真的。但我們也必須知道這種天真和孩子的天真不一樣,孩子的天真帶有大的我執,大的無明沖動,他的能量也不足以應付外面世界。而禪者的天真是因無心而契入當下,保持一種絕對的活潑性,也具足“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能量。

  一個童話作者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其實是有區別的。我們看到很多老人,他還有天真,但實際已經曆了很多事。比如台灣詩人管管,70歲還娶了個年輕女孩,到現在仍童心未泯,但他絕對不是拒絕長大。

  孫:可這兩者的界限又怎好界定呢?

  林:其實我們講臨界點,還必須跟另外一個觀念連起來看,才能看到禪的全部——就是當下。你真能當下的時候,就能夠應緣。自然能體會到哪些東西到了臨界點。臨界點不是一個計較的聰明,它要從生命真實的體會而來。體會每一個刹那、每一個時空環境的變化,然後感受到生命真實的存在,就能夠抓住自己的臨界點了。

  孫:我原來理解的臨界點是一個時間的界限,就是到了長大就不能任性得像個孩子,中年了就不能像個少年那般輕狂。但是很矛盾的,很多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各個年齡的色彩都有。

  林:說到臨界點,也說到當下,就是說每個人臨界點都是不一樣的,對每一件事的臨界點也不一樣,每個時候事物對人的臨界點也不同。比如你掙錢,為改善自己的生活去掙,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去掙,都沒錯。但如果哪一天,你覺得它已經成為你的負擔時,你關於掙錢這件事的臨界點就到了。有些寫童書的作者,活在自己的夢幻世界裏,從禪的角度,當然是不許,心理分析上形容退縮封閉性的人格是退回子宮,童書是退回子宮,或是用更貼近物質性、更無執的看待事物,還是分得出來,退回子宮是不具生命能量的,跟因生命的圓熟而回歸天真自然是兩回事。

  比如三毛,從禪角度看,就是這樣。她自殺時,我寫過一篇《一個女作家死的聯想》,談的是我對藝術與生命的看法。

  孫:我很想聽聽。

  林:前面說過,很多藝術不是在描繪真實,它其實在抒寫向往。補足現實當然是藝術的一個重要功能,但在此,讀者卻不僅將向往當做真實,還將它投射到作者身上。作者無論是自己喜歡或被逼無奈,也常努力呈現書中人的樣貌,一路苦撐到最後。落差越來越大,越過了臨界點後,生命就只有崩盤。虛幻與臆想並不能解決生命真實的問題。三毛也就是這樣解脫了。

  孫:要不怎么說藝術家都有病呢!很多事情他比別人更容易糾結,不吐不快,最後它們都變成他的作品出來了。

  林:藝術家不見得要糾結。張大千怎么會糾結?黃公望怎么會糾結?我們往往把一類藝術家的行貌當成藝術家的全部,也就看不到我常講的生命與生活的藝術:道藝一體。

  孫:大家通常是這么包容藝術家的。看到孤僻與自閉或著放浪行骸的人,大家就說:這是個藝術家。

  林:所以有些藝術家沒病也去找病。

  孫:哈哈。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