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孩子

  一、帶業而來  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孫:在《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中,我們的對話談到了孩子。您說有了孩子可以 “以子為師”,分享他的自性天真,補足成人經曆中忘卻的童年記憶。這當然是是理想的一面。但是現實生活中,我身邊的朋友有了孩子之後,就希望與煩惱相隨。他們忙著陪孩子上才藝班,忙著督導他們學習。作為旁觀者,我們似乎看不到“以子為師”的樂趣,反而是塑造與被塑造的辛苦。“可憐天下父母心”,談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落在教育方面,總有些隔靴搔癢。從禪角度,我們如何看待早教或著說胎教這件事呢?

  林:佛家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個輪回觀的基點。談三世因緣、三世因果。也就是說,孩子是帶業而來,是天生有秉賦的。像我實際養孩子,雨菴與見菴,截然不同的個性,一出生就如此。這一點,科學的解釋也許就是基因的隨機配對,但佛家談的是三世因果,也因此特別強調要尊重他們的先天特質。如果不這樣,就有違佛理,昧於萬法,更不要說所謂生命的尊嚴了。

  孫:先天稟賦?是不是佛家認為,孩子一出生或著還在娘胎中,就不是我們所說的一張白紙了?不是任由我們後天塑造?

  林:對,佛家的說法,是一個生命地圖的概念。因為帶業而來,它原來就有內在圖像。其實,現代談基因,不也一樣?基因是一套生命的密碼,由此生命依循著一定的軌跡成長,這特點是全體圖像先行,具體的部分再在後來的時間中出現,也像哲學講的目的論,是目的先於手段、成長而存在的,面對這種特質,如果我們想用單點突破來改變這個圖像,其實很難,你只能用一個圖像誘引整個圖像的轉變。

  再一個,孩子最初學習時,他們的心靈對萬事萬物,是全體領受的,不像我們,看到一個圖像,很容易就把它聯接成我們習慣的圖像。這種全體領受,從帶業而來的角度,正是與他生命整體特質相應的直接投射。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早教,首先就要有這全體呼應,有全體決定部分的觀念,從整體氛圍入手,讓與他相契的在此作用。即使要改變他,也得從這基礎上逐漸改變,不應該是堆棧式、片斷式地一會兒教他數學、一會兒教他舞蹈、美術,這只會把他原來整體的生命搞得支離破碎。

  孫:我們身邊人就是你說的那種,覺得孩子方方面面都學到了,也就會整體領受了。

  林:這樣的學習,並不能達到1+1等於2的效果,最後塑造出一個你想要的孩子。談生命地圖首先是個整體的觀念,如果我們只是想經由部分構成全體,那個全體也不是你想象的全體。它還可能出現互斥的兩面,性格上也容易有矛盾與分裂。由全體決定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就會存在有機的對應。

  孫:但我覺得整體領受這一說,總是聽來有些玄,不具操作性。不如學鋼琴、學畫畫那么具象。

  林:整體領受就是環境,或更直接的心理領受,也就是一種氛圍。人格特質是這樣形成的,而這個特質就決定了他實際習學的質地,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實際的學習激發或形塑他的某種特質,但就像現在的教育般,教出了一些政治人、經濟人、法律人,卻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所謂本立而道生,本不立,就容易流為零碎乃至矛盾。

  孫:這整個人的觀念我懂,但怎樣可以稱作一個完整的人呢?

  林:西方現代的教育常從生命必備的幾個面相來談完整的人,所以有所謂的七大學程之說,即作為人,你要在生命、科學、藝術、社會、語言等七個方面有所掌握。這樣的說法可以提供我們參考,但學習上也仍舊會有各管各的問題,兼顧起來又恐太累,何況,你也不能說過去的文人、鄉下的農夫有些面相不具了,就比受過這些學程教育的人生命不完整。其實這種完整也只是指應對環境須具備的一些能力,使你不致在專業中有“致遠恐泥”的迷失。而宗教談一個整體的人,談的則是對生命本身的觀照,畢竟只有掌握了這原點,才不致變成心外求法。而在此,建立時間之流的生命地圖則是禪所常強調。只有放在時間之流上,面對成長與死生,生命才能看清自己該有怎樣的軌跡。生命的面相是橫,時間之流是縱,一個縱向一個橫向,就構成了全體。在這裏你給他一個環境,他就會慢慢發展出自己生命的樣貌。我曾經在台灣做過一套《生命之歌》的有聲書,你也可以稱它為胎教書,因為我就是把生命放在時間之流上,認為哪些音樂能影響到他的生命地圖。所以才有:童趣、生機、俠骨、詩心、大化、有情這些禪的拈提。它等於是在孩子混沌的心田上印下這個地圖,很像我們通常所說的潛意識學習。有了這,以後就較可能循著這種軌跡而行。

  孫:這么說您是不反對胎教或者早教的?

  林:胎教本來是很好的觀念,只要帶著前面那種因緣觀,讓整體指導部分,就對了。但我們現在不是,做零歲教育,把小孩子完全當成一張白紙,由我們捏,反而把前面的因緣給截斷了。從佛家看,這樣早教的迷失首先在於:不尊重他的稟賦,而更糟的還在:武斷地認為後天都可以照著我們的預期來安排,就打上了太多生涯規劃的影子,雙重誤差,把大家搞得緊張兮兮的。結果是對許多人不談胎教還好,談了胎教,孩子弱了,父母也弱了。這跟坐月子一樣,本來對身體滿好的,但坐到緊張兮兮,產後憂鬱症就來了,動輒得咎嘛。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要么是優秀而不快樂,要么連優秀都談不上,只有扭曲。尤其在這變動的社會,那後天積累的種種真可以把人活活逼死。當然,父母有這盲點,有他基本的情感在。不過,對一些做兒童教育的人來說,有許多也不是不明白,只是不說破。

  孫:不說破?

  林:我以前教樂器,常明示或暗示學生他將來當不了音樂家,原意是要他能在此陶冶性情,不一定非在專業音樂家的路上碰得頭破血流。結果呢?朋友警告:你怎能這樣告訴學生,他立馬就不學了,也的確,許多學生就走了。兒童教育一樣,尤其是那些藝能教育,不說破才進行得下去。

  孫:不說破也可能是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的童子功是到長大才顯現那種作用的。我見過學者葉嘉瑩,她現在的詩詞大家的地位,跟她當年的童子功是緊密相聯的。看她八十好幾依舊出口成章,真後悔當年沒有接受這樣的童子功訓練。

  林:童子功教育絕對有殊勝一面,但你要曉得做一萬個童子功,可能才有幾個是訓練和稟賦相一致的,葉嘉瑩恰好有這個稟賦,所以紮到心田特別深。但其它的生命呢?舉個例子,現在倡導孩子讀經,好像只要讀經,很多事情都解決了,怎么可能?不要忘了中國兩千年都在讀經,宋代朱學大盛,所有讀書人都在讀,結果呢?中國還不是整體往下走,衰敗、動亂、世風日下,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真是狹隘的儒者觀點,讀經,還得有其它條件,它才能發揮效用。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