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同理心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同理心

  知覺的延展

  雖然我不是音樂家,不過這雙手曾經有幸握過一把做工精致的古董小提琴。那把琴制作於十八世紀,而令我訝異的是,除了優美和諧的線條、漂亮的木頭紋理,我將它握在手上的時候竟能感受到它的震動。它並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對象。它會和周遭的聲音相應和,例如另一把小提琴、駛過街上的電車、某人的話音。如果你手握的是一把工廠大量制造的普通小提琴,它絕不會震動。盡管周遭的聲音成千上百,普通小提琴依然無動於衷。為掌握如此幽微的敏感特質和異乎尋常的和鳴性,制作這把古董小提琴的師傅必須對木材和它的屬性有深刻的認識。他們不但具備切割木材、裝飾樂器的天賦,還得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手藝做後盾。小提琴令人驚歎的響應屬性不只是出於被動,它是主動唱和。它能創造不同凡響的美妙樂音,也有與他物共鳴的能力,兩者相得益彰,因此流瀉出一種有靈魂的音樂,足以撼動人心,啟發性靈。

  人類也像那把小提琴——至少有這個可能。打從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具備了和其它人類聲氣相和的能力。一個新生嬰兒被抱到啼哭的嬰兒前面,他也開始啼哭。從一開始只是簡單共鳴本能的同理心,借著一點一滴的累積,最後發展成一種體恤他人情感的能力:認同。

  可是,如果這種能力沒有發展完全或是受到阻滯,我們會很慘。如果我們對他人的感受渾然不覺,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會變成永遠無解的啞謎。不把別人看作是有血有肉的生靈,而以無異於一個冰箱、一盞街燈的物體視之,我們會任由自己操控甚至侵犯他們。反過來說,如若同理心得到充分發展,生命會變得多采多姿,無比富饒。我們能夠走出自己,進入他人的生命。人際關系成了趣味的源頭,為個人的感情和性靈提供養分。

  無論我們的內心世界多么廣闊而多元,它依然是個封閉的體系,終究狹隘而壓抑。我們的思緒、憂慮、欲望充塞其中——難道只有這些嗎?有時候似乎如此。可是,一旦走出內心世界,進入他人的心靈,對別人的熱情、恐懼、希望、痛苦感同身受,我們就像進入太空在星球間探險——只是前者容易得多。封閉自己、拒人於心門之外,會讓我們失去平衡,反之,進入他人生命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唯我獨尊、自我中心的心態容易滋生鬱悶和焦慮。眾所周知:最自私、最罔顧別人的人最容易感到害怕,也最鬱鬱寡歡。

  打從史前時代開始,同理心就是人類存亡的關鍵。人類唯有加入群體,才能共生共榮,而如果個人不能感受他人的情緒和心意,要如何與群體共存?觀諸日常瑣事,道理亦然;有人喜歡插隊、在街上亂丟垃圾、別人睡覺的時候制造噪音,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能力顧及別人的感受。同理心是溝通、合作的前提,也是社會凝聚力的先決條件。抹殺了它,人類會回到蠻夷狀態,甚或絕種絕跡。

  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同理心都是讓它更上層樓的最佳良方。你可曾目睹這樣的爭吵: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願、也沒有能力以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多么痛苦。可是這種事所在多有,在國際關系上也每每可見。同理心是世間最欠缺的人格特質,也是解決種族問題和偏見的最佳對策。當今的種族沖突和偏見不知已累積了多少世代,在這樣的時候,同理心尤其重要無比。

  人類活動越來越頻繁,更多的人發現,自己必須和不同文化的人面對面打交道。那些人的生長環境和我們截然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體型外貌,習俗、飲食、衣著、時間、禮節、責任感、工作觀、金錢觀、對性的態度,幾乎樣樣不同。遇到和我們不同的人,我們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存疑。我們現在知道,種族偏見根深源長,而對異於我們的人存疑並非出於理性,卻是基於我們無從控制的實時反應。因此,雖然有人說理論上他們沒有任何偏見,事實上偏見是存在的。

  同理心的培養或許是一切教育的當務之急。美國傑出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在一次訪問中說過幾句深具洞見的話。他說:「如果德國青年在成長期間不只學會懂得欣賞貝多芬的音樂,同時也能隨著傳統的猶太音樂哼唱舞蹈,那場大屠殺絕無可能發生。」

  而同理心不但有助於解決問題,它也能紓解心情。研究顯示,富有同理心的人對自己的生活較為滿意,他們健康、有創意,也比較不固執。雖然好處多多,同理心面臨的阻力卻不少。有些人認為,為體恤別人而認同他人,這是弱者的行為。然而,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最好的出路。當一個人感到自己被理解,當他體會到我們明白他的論點言之成理、他的要求無可厚非,他的態度會改變。如此一來,無數的紛爭就可以避免。

  不久前,我正開著車,為了讓一個冷不防沖出來的小孩過馬路,我突然緊急剎車,後頭那部車因此撞到了我。我們都下了車,越走越近。我看到那人一副備戰模樣。雖然他一個字也沒說,但我感覺得到,他渾身進入了一級警戒狀態。可是兩部車都沒有損傷,所以我先開口。我大可這么說:「我沒錯」。這是實情,可是這種話就算不造成傷害,也是無濟於事。所以我改口說道:「我開得很快,又突然停下來,你一定沒料到。很抱歉。你沒事吧?」那人態度立刻變了。他臉部的線條舒緩了,雖然細微到幾乎察覺不到。電光石火之間,他卸盡武裝。是的,他沒事。我在他眼中看到了訝異。他的對手竟然關心他有事沒事。接著我看到他松了一口氣:無須大動幹戈。最後,他和我握握手就離開了。我承認,要是我的汽車有損傷,我的同理心可能會減少幾分。總而言之,一場原本可能劍拔弩張的爭吵在幾秒鍾內就煙消霧散。

  由此可知,同理心能帶來舒緩和滿足,而且它隨時隨地都在那裏,我們信手可得。很多從事心理治療的同業異口同聲,說同理心是成功醫病關系的要素,這並不是巧合。痛苦纏身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診斷、忠告、解讀、運籌帷幄。他們只需要別人衷心的關懷和體恤。一旦感受到他人的認同,痛苦彷佛霎時被放空,疾病也不藥而愈。

  醫界也有類似的現象。研究顯示,一個醫生越是富於同理心,在病人心目中就越是醫術高明。遺憾的是,常見到醫學院的學生在實習初期深富同理心,等到實習完畢,同理心卻也消磨殆盡。在這個懸壺濟世的行業,我們難道不該多一點這方面的訓練嗎?

  不過,好東西吃太多也不妙。我們很容易就會把劑量加過頭。倘若我們在聽到別人的苦痛時過於投入,不但身體疲累不堪,說不定還會怒火難消。我們很可能會失去重心。且讓我說個不尋常的故事。我母親在晚年身體依然硬朗,只是有時候會心神恍惚。一天她告訴我,她開車的時候有時會把自己想成是別人,所以當她眼前出現紅燈,她會想:「對別人來說是綠燈,」以為自己是別人的她就這么闖了過去。直到連闖好幾個紅燈,看到別的司機火冒三丈,她才驚覺過來。這個故事可以借來當個譬喻。不知不覺的同理心是危險的。我們必須先把持得住自己,確知自己的需求,認清自己的空間時間所在。換言之,在試圖解決他人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控制好,否則就是自找麻煩。

  要在這個世界上發揮自我、遊刃有餘,健全的心智不可或缺,而同理心就是它的元素之一。同理心豐富,意味著應付自如,無論是學業、找工作、人際關系、親子互動。試想,從事廣告創作的人想象不出消費大眾的反應,音樂家無法體會觀眾的感情,老師不了解自己的學生,或是為人父母者不知孩子的心路曆程,他們怎么可能響應?

  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同理心,光看一個面向即知:這人能不能為他人的成功歡呼。這是同理心真正的考驗,佛教稱為「喜」(mudita)。舉例來說,你有個朋友突然一夕間功成名就,或是她的兒子具有你的小孩想都不敢想的天賦,或是最近在談一場濃情蜜意、讓你豔羨不已的戀愛。你會有什么反應?你會替她高興嗎?還是心中隱隱作痛,怎么這等好事都輪不到你?你會不會比來比去,納悶自己為什么沒有那樣的運氣,或是大大的眼紅?為他人的成功高興,這樣的同理心有如鳳毛麟角,除非成功的是自己的小孩,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為降臨在別人身上而與自己無緣的幸運無條件地感到喜悅,這很不容易。如果我們做得到,表示我們已出凡入聖。

  不過,同理心並不是一種充滿歡欣、沒有憂煩的特質。恰恰相反,它和失敗的關系要甚於成功,和苦難的關聯要多於歡笑。就是因為諸事不順,同理心才有用武之地。沒錯,有人和我們分享快樂時光固然可喜,可是在遭到挫折苦痛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別人的體恤。

  要培養完整而真正的同理心,一個人必須和自己以及他人的苦痛建立起健康的關系。痛苦,定義上就令人嫌惡,我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避免痛苦,其實是健康的基礎,將痛苦降至最低是智慧的象征。可是,生命中難免有痛苦。人生而脆弱,遲早會生病、犯錯、失敗、失去所愛、對生活際遇傷心失望。只要是人,難免受苦受難。我們必須學會和苦難和平共處。

  而我們該如何面對痛苦呢?這絕非易事。有人故意視若無睹,從頭到尾強顏歡笑:「這沒什么。」有人引以為豪:「我的頭痛比你嚴重多了。」有人喜歡炫耀痛苦,巨細靡遺地形容它:「我的蛀牙曆史可久了,且聽我從頭道來。」有人怨天尤人,深信自己是遭到天譴或詛咒:「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有人抱怨個沒完,即使痛苦已經解除,依然杞人憂天地揣想可能到來的痛苦,深怕痛苦到來時會措手不及。有人永遠如臨大敵,不管值不值得如此大費周章。也有人毫無鬥志、垂頭喪氣,甚至放棄生命:「我投降。」

  以上種種應付痛苦的方式效果都不理想。它們或許能帶來些許虛幻的安慰,可是痛苦多半沒有消失,反而延續更久甚至愈演愈烈。應付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對,以坦誠,以勇敢。想從另一頭出來,就得進入痛苦,一如進入隧道。

  關於勇敢面對,基倫(Kyron)的神話可以教導我們許多。基倫是強暴的結果。他的父親克隆納斯(Cronos)是眾神之首,化身為一頭馬去追一個女人,抓住她後強暴了她。她生下一個半人半馬的醜怪兒子,做母親的看他第一眼就把他推開。因此,基倫生來就飽受屈辱和痛苦。一開始他拒絕接受這個殘忍的事實,之後在阿波羅的協助下,他努力培養一切高貴而智慧的情操——他人性的那一面。他成了醫學、草藥、天文、箭術的專家,從此聲名遠播,各國國王紛紛請他去為王子公主授課。可是有一天,基倫不小心被一根毒箭傷及膝蓋。他如果只是凡人,就此死去也就罷了,可是身為神的兒子,他死不了。他只能活著受罪。

  他的痛苦無可言喻:行動受限,只能依靠女兒。那根箭射穿了他軀體的下半部,也就是他深以為恥、拚命想忘記的動物的半身。他不斷想起自己被排斥的痛苦身世。在這樣的心境下,他無法成為國王的老師,只好去幫助受苦的人和窮民。他以非凡的技巧,履盡了任務。他經由痛苦而生的學識、敏銳和同理心,成功治愈了別人的痛苦。他成為療傷止痛之神。而雖然他也努力想解決自己痛苦,可是終歸失敗。

  基倫後來得知,如果他宣布放棄永生,他的痛苦就能結束。他必須放棄這項最後的特權。他決定這么做,於是遁入地底整整九日。後來邱比特將他接到天堂,讓他成為空中的星宿,在清朗的夏夜我們都看得到他。他終於遂畢生所願,尋得了安寧平和,和整個宇宙合而為一。

  基倫和以木馬屠城的阿奇裏斯或是力大無比的赫丘利斯不同。他不但不是個陽剛形象的英雄,恰恰相反,他勝利是因為他脆弱。當他不再千方百計證明自己的智能和才幹,這才變得富有同理心,也才有能力為別人療傷止痛。只有在逆來順受——而非對痛苦宣戰——之後,他才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開悟境界。

  無法坦然面對痛苦的人,比較難有同理心。連自己都拒絕承認自己在受苦,當然很難認同他人的痛苦,而若是拿痛苦來誇耀,不啻是將他人視為競爭對手,也就很難感受旁人的苦難。自身的痛苦,是同理心的基石。

  另一方面,我們對有同樣痛苦的人當然會有最大的同理心,同病相憐是也。一個自小受虐的人,能理解有同樣創痛的人;車禍、性侵害的受害者,或是曾經破產、曆經喪子之慟的人,對於有同樣悲慘遭遇的人較能感同身受,伸出援手也較能著力。哪裏受的傷,哪裏就是服務的契機,這應該不令人訝異。

  不過,這是培養同理心最難也最痛苦的方式。我不希望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獲得它,話說回來,這是人類共同的宿命。痛苦,是人生如影隨形的同伴,只是程度有輕有重。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有悲慘的後果。如果我們坦誠面對痛苦,它有可能結出重要的果實來。它會在我們心間紮根,開啟我們心胸,讓我們突然長大成熟,發現自己習焉不察的感情和才能,增益敏銳,說不定還能讓我們更謙遜、更有智慧。痛苦是殘忍的提醒,要我們知道什么是必要的。它讓我們和他人相連相系。沒錯,痛苦能讓我們心腸變硬或是憤世嫉俗,卻也可能讓我們變得更仁慈。

  幸運的是,除了讓自己在痛苦裏打滾外,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培養同理心。藝術的鑽研和實踐,例如文學、繪畫,尤其是舞蹈,益處枚不勝舉,其中顯然包括同理心的增益。不過,最容易也最直截的方法,是發揮想象,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羅娜.赫胥黎(LauraHuxley)在她的著作《目標不是你》(YouAreNotTheTarget)當中,率先采行了這個技巧。她的方法是:當我們和生命中某個重要的人有了摩擦,例如和先生或妻子爭吵後,試著回溯當時情景,並且讓自己變成對方。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便能以一種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嶄新視野來看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我看過有人做過這樣的練習,因而達到非比尋常的憬悟。他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景象,也真正了解到至親至愛的人的心聲。

  有一次,我正好在羅娜.赫胥黎的工作室,屋內正播放著莫紮特一首鋼琴協奏曲,很美妙的旋律。羅娜在隔壁房間打電話,幫忙一個有孕在身、剛到美國來的年輕泰國女人。我聽得到羅娜的聲音,雖然聽不清她在說什么,不過我猜得到內容。我從她的語氣聽得出她在為那個女孩憂心,也聽得出她願意幫忙的想望。通常我聽音樂,喜歡別無任何聲音,可是隔壁房間羅娜的話語和莫紮特的美妙旋律神奇地合而為一,並行不悖。我能感受到羅娜宛如和那個泰國女孩易地而處,懂得她流離失所、舉目無親、一人流落異國的窘迫,而且還嫌麻煩不夠似的,肚子裏還懷著小生命。羅娜的聲音變成了莫紮特音樂的一部分。那段音樂彷佛助我發現了同理心之美,而對方求助的聲音也讓我體會到莫紮特音樂中異常的豐富。那一瞬間,我頓然領悟到悲憫的意義:融入眾生的苦痛,給予真誠而深切的認同。

  孩童常能感受到當即和強烈的悲憫,或許更甚於成年人。我們大人飽經世故,表皮多了一層硬繭,經過街頭醉臥的醉漢或乞婦的時候,說不定根本就沒注意到。可是孩童對人世的邪惡和苦難全無防備。我記得我兒子喬納遜四、五歲時第一次看到遊民,一個形容枯槁的男人。對大人來說這是家常便飯。你我在大城市常可見到這種人,我們早就習以為常。孩童則不然。喬納遜看著那人,衣衫襤褸、滿臉悲苦、長發亂而糾結、喃喃自語、搜索著垃圾筒。喬納遜的臉上先是出現驚訝,接著是無限的同情,還夾雜著憤怒:世上怎么可能有這樣沒有尊嚴的生命?還有一回,喬納遜看到一個老婦爬樓梯,她一臉病容佝僂、著腰,每一步彷佛都要用盡全身力氣。那一刻喬納遜領悟到,生命中還有年老的痛苦。我不知道他當時在想什么,不過我知道他的心在痛,他的悲憫油然而生。有時候,我們得靠孩童重新發現自己的感情。

  悲憫,是同理心最後也是最高貴的果實。它是一種屬靈的特質,因為它將我們帶離了自私和貪婪。它擴及所有人類,即使是最無能、最可厭、最愚蠢的人。它開啟我們心胸,和他人聲氣相通。它滿溢在我們心中。

  不過,你也可以為悲憫下一個不同的定義:一種至為純淨的人際關聯。我們的人際關系中,理智判斷往往主導了一切。我們喜歡評斷事情,自以為這樣高人一等。或許我們和某人有筆舊帳未清,一份世仇未報(這是一道我們珍愛的菜肴,只是難以消化)。或許競爭情結在作祟、或是老愛提供建言、喜歡比來比去。也或許,我們愛把別人看作是達到目的的踏腳石。凡此種種,都是讓人際關系受傷和扭曲的幹擾。

  現在,且讓我們想象一種關系,純淨已極的關系。它不帶一絲判斷、仇恨、比較。你發現自己站在某人面前,沒有任何屏障和防衛。你和那人當即就能應和,聲氣相通。卸下了包袱,我們輕松了。我們忘了腳下匆忙的步伐。我們得到了自由。同理心於焉滋生。理解也是。只要你我打開胸襟,中間一無壁壘,我就能和你靈犀相通。你懂我,我也懂你。如果你受苦,我希望你的苦難結束,如果我受苦,我也知道你會扶持我。你快樂,我也快樂,如果我一切順利,我知道你會為我高興。

  或許,我們從此再無他求。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