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說好做好 星雲法師

說好做好 星雲法師

第三部分 --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4)

[日期:2011-02-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四十年前,佛寺爭相舉行法會,但都是以誦經消災、聚會吃齋為號召,徒有法會之名,而無法會之實。因此,我除了在例行法會中添增說法項目之外,更應當時信徒的喜好需求,到處成立念佛會,在共修中兼帶講經,一方面讓大家知道佛教的好處,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學佛;另一方面藉此提高佛教徒的水平。不久,佛教果然適應大家的根機,逐漸興盛起來。記得當時我曾有一理想:“希望將來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在周末同一時刻,同聲念佛。”

二三十年後,這個願望果真實現了,我卻又在佛光山開會中提議:“為大眾在周末假日籌劃多樣化的弘法活動。”有些弟子不能了解,前來問我:“師父!週末同時同聲念佛,不是您過去一向的理念嗎?為什麼突然要改呢?”我回答他們:“因為時代不斷地變化,念佛會有其時代的意義及功能,在目前多元化的社會裡,如果我們依舊以過去的方式一成不變地推行念佛共修,就是錯誤的!”

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之後,首度推出“假日修道會”,列出禮懺、坐禪、念佛、朝山、抄經、齋戒、佛學講座、頭陀義工、親子營、青少年營等十種修持方法,供參加者選擇,就是一種嘗試性的突破。從目前各界紛紛組隊報名參加的情況看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從而更加警惕自己:“無論是個人或團體,無論是內修或外弘,故步自封,墨守成規,都是錯誤的,不能一直下去,我們必須像海水一樣,時時激盪,時時更新,才能具有充沛的活力。”

舍利弗曾經問佛陀:“為什麼您制定的戒律,有時開,有時遮呢?”佛陀回答他:“這是為了因時制宜,因為有些事情,在此時應該要這樣做,在彼時必須要那樣做。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握自利利他的原則來行事。”又說:“我所製訂的戒律,如果在其他地方不宜實施,就不要實行。”偉哉佛言!什麼事該不該做,必須因人、地、時、物等背景的不同而靈活變通,否則也是一種錯誤的繼續,為害或許更深。例如:慈悲為懷是對的,但如果放縱歹徒,姑息養奸,就是錯誤的;隨緣無求是好的,但如果喪失原則,不知變通,就是錯誤的;男婚女嫁是對的,但如果認識不清,勉強湊合,就是錯誤的;養兒育女是好的,但如果視為己物,任意處置,就是錯誤的;孝順父母是對的,但如果助其惡行,耽誤前途,就是錯誤的;廣交朋友是好的,但如果結黨組派,陷害他人,就是錯誤的;考試選才是對的,但如果偏重成績,選人失當,就是錯誤的;出國深造是好的,但如果浮誇虛榮,不切實際,就是錯誤的。錯誤有時是因為自己的一念之差,有時是由於前人的偏差誤導,但無論如何,一旦發現了錯誤,就必須要以無比的決心及毅力,阻止它一直下去,唯其如此,才能圓滿自己的人生,促進社會的進步。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分 -- 結緣總比結怨好(1) 第2頁:第一部分 -- 結緣總比結怨好(2)
第3頁:第一部分 -- 結緣總比結怨好(3) 第4頁:第一部分 -- 結緣總比結怨好(4)
第5頁:第一部分 --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1) 第6頁:第一部分 --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2)
第7頁:第一部分 -- 排難解紛不是閒事 第8頁:第一部分 -- 不比較,不計較(1)
第9頁:第一部分 -- 不比較,不計較(2) 第10頁:第一部分 -- 不比較,不計較(3)
第11頁:第一部分 -- 老二哲學(1) 第12頁:第一部分 -- 老二哲學(2)
第13頁:第二部分 -- 被領導學(1) 第14頁:第二部分 -- 被領導學(2)
第15頁:第二部分 --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1) 第16頁:第二部分 --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2)
第17頁:第二部分 --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3) 第18頁:第二部分 --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1)
第19頁:第二部分 --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2) 第20頁:第二部分 --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3)
第21頁:第二部分 -- 人我之間要跳探戈(1) 第22頁:第二部分 -- 人我之間要跳探戈(2)
第23頁:第二部分 -- 拒絕要有代替(1) 第24頁:第二部分 -- 拒絕要有代替(2)
第25頁:第二部分 -- 拒絕要有代替(3) 第26頁:第二部分 -- 拒絕要有代替(4)
第27頁:第二部分 -- 弘法利生(1) 第28頁:第二部分 -- 弘法利生(2)
第29頁:第二部分 -- 弘法利生(3) 第30頁:第三部分 -- 忍耐就是力量(1)
第31頁:第三部分 -- 忍耐就是力量(2) 第32頁:第三部分 -- 忍耐就是力量(3)
第33頁:第三部分 -- 不要同歸於盡(1) 第34頁:第三部分 -- 不要同歸於盡(2)
第35頁:第三部分 -- 不要同歸於盡(3) 第36頁:第三部分 -- 有情有義(1)
第37頁:有情有義(2) 第38頁:第三部分 -- 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1)
第39頁:第三部分 -- 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2) 第40頁:第三部分 --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1)
第41頁:第三部分 --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2) 第42頁:第三部分 --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3)
第43頁:第三部分 --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4) 第44頁:第三部分 --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1)
第45頁:第三部分 --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2) 第46頁:第三部分 --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3)
第47頁:第三部分 -- 以智慧來代替金錢(4) 第48頁:第三部分 -- 貧窮就是罪惡(1)
第49頁:第三部分 -- 貧窮就是罪惡(2) 第50頁:第三部分 -- 貧窮就是罪惡(3)
第51頁:第三部分 --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1) 第52頁:第三部分 --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2)
第53頁:第三部分 --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3) 第54頁:第三部分 -- 錯誤不能一直下去(4)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