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佛寺爭相舉行法會,但都是以誦經消災、聚會吃齋為號召,徒有法會之名,而無法會之實。因此,我除了在例行法會中添增說法項目之外,更應當時信徒的喜好需求,到處成立念佛會,在共修中兼帶講經,一方面讓大家知道佛教的好處,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學佛;另一方面藉此提高佛教徒的水平。不久,佛教果然適應大家的根機,逐漸興盛起來。記得當時我曾有一理想:“希望將來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在周末同一時刻,同聲念佛。”
二三十年後,這個願望果真實現了,我卻又在佛光山開會中提議:“為大眾在周末假日籌劃多樣化的弘法活動。”有些弟子不能了解,前來問我:“師父!週末同時同聲念佛,不是您過去一向的理念嗎?為什麼突然要改呢?”我回答他們:“因為時代不斷地變化,念佛會有其時代的意義及功能,在目前多元化的社會裡,如果我們依舊以過去的方式一成不變地推行念佛共修,就是錯誤的!”
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之後,首度推出“假日修道會”,列出禮懺、坐禪、念佛、朝山、抄經、齋戒、佛學講座、頭陀義工、親子營、青少年營等十種修持方法,供參加者選擇,就是一種嘗試性的突破。從目前各界紛紛組隊報名參加的情況看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從而更加警惕自己:“無論是個人或團體,無論是內修或外弘,故步自封,墨守成規,都是錯誤的,不能一直下去,我們必須像海水一樣,時時激盪,時時更新,才能具有充沛的活力。”
舍利弗曾經問佛陀:“為什麼您制定的戒律,有時開,有時遮呢?”佛陀回答他:“這是為了因時制宜,因為有些事情,在此時應該要這樣做,在彼時必須要那樣做。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握自利利他的原則來行事。”又說:“我所製訂的戒律,如果在其他地方不宜實施,就不要實行。”偉哉佛言!什麼事該不該做,必須因人、地、時、物等背景的不同而靈活變通,否則也是一種錯誤的繼續,為害或許更深。例如:慈悲為懷是對的,但如果放縱歹徒,姑息養奸,就是錯誤的;隨緣無求是好的,但如果喪失原則,不知變通,就是錯誤的;男婚女嫁是對的,但如果認識不清,勉強湊合,就是錯誤的;養兒育女是好的,但如果視為己物,任意處置,就是錯誤的;孝順父母是對的,但如果助其惡行,耽誤前途,就是錯誤的;廣交朋友是好的,但如果結黨組派,陷害他人,就是錯誤的;考試選才是對的,但如果偏重成績,選人失當,就是錯誤的;出國深造是好的,但如果浮誇虛榮,不切實際,就是錯誤的。錯誤有時是因為自己的一念之差,有時是由於前人的偏差誤導,但無論如何,一旦發現了錯誤,就必須要以無比的決心及毅力,阻止它一直下去,唯其如此,才能圓滿自己的人生,促進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