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在農村貧苦的家庭裡,經常衣食不周,因此就想到要用“智慧來代替金錢”。夏天的時候,稀飯到隔日就有餿味,我學習鄉人用韭菜和在裡面,再煮一次,就可以消除怪味;剩下的菜餚,我也知道要放在清涼的地方,可以維持不壞,第二天還能再吃;即使是燒一根木柴,我總想到如何讓火維持久一點;寫一封信,我也是將用過的舊信封套反過來再用一次。
及至出家學佛,由於正處於兵連禍結的時代,民生困乏,寺院經濟更是拮据,僧侶們大都過著清貧的生活,襪子、鞋子的底破了,就拿厚紙板墊補;衣服破了一個洞,就將報紙糊成硬紙,代替面料縫成補丁。我就在那種環境之下,學會廢物利用的智慧。我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曾經自己動手用樹枝木板釘成一個籃球架,也經常將剩飯、剩菜煮成一鍋美味的炒飯,和同學們共享。因此,我經常很自豪地說:“即使是殘兵敗卒,我也要像韓信一樣,能調禦成為勝利之師。”
如今我看到現代人,也許是經濟發達,購物方便,需要什麼東西,總是一想到需要,就買現成的。我常想:如果有智慧品,為什麼非要花錢呢?如同撰寫文章,重在表情達意,通順流暢,我不太計較文字的工整對仗,所以我批改文稿的時候,如果有意義相同、可以代替的字,即使文辭再美,我也不輕易為人更動。物品也是如此,重在實用大方,我不一定要用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像佛光山的佛像,並非金、銀、木、石的雕刻品,而是用水泥打造而成,但外相莊嚴肅穆,一樣能引發信徒的信心道念,因此來此朝拜的善男信女超過數千萬人以上。
我記得多年前走訪印度時,曾經看到一對雕工精美的大理石燈籠,價值十多萬台幣,當時在佛光山擔任都監院院長的慈惠十分中意,建議我將它們買回去裝飾佛殿,我問他:“你是怕佛光山沒有東西可以給小偷覬覦嗎?你當家當了那麼久,難道沒有感覺到全佛光山雖然殿堂那麼多,但是我從來都不掛念有人會興起歹念,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呢?”慈惠恍然大悟,多年之後,他談及此事,向大家說從這裡學會了善用因緣的智慧。一個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種惡因,而且也會設想周到,不讓別人種下惡因,所以不會產生惡的果報。
我不但不花昂貴的代價來購買器具用品,甚至佛光山很多辦公桌椅都是從別人休業的公司行號裡搬回的舊貨,有些家具則是信徒淘汰更新而廢棄不用,我們撿回來使用至今。公家物品固然如此,私人用品也是一樣,即使是一雙筷子、一個碗也有生命,我也是反复盡量使用,讓它的生命延長。甚至佛光山有上百億的建設經費,我也從沒有為自己買過一張辦公桌。我不是不會用錢,但是我就是不為自己花錢。當初佛光山初期的建設,沒有建築師,沒有辦公室,當然更沒有辦公桌,我和包工蕭頂順先生都是站在路上指手畫腳一番,一棟一棟的建築物就完成了。我做事的原則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錢去堆砌一切。
記得在開山之初,我也請了一名劉姓建築師幫我設計了一座寺院大樓的藍圖,當他將設計模型拿給我看的時候,眉飛色舞地說道:“這棟大樓的建築即使在一百年之後,還是很合乎時代潮流。”我當即告訴他:“一百年之後,我們都已經不在世間了,更何況寺院建築最重要的是莊嚴、實用,不在於式樣新潮。”因此,佛光山就沒有再請過建築師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