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陸闊別四十年期間,一些投機的鄉人趁機欺負我俗家的親眷。一九八九年,我率團返鄉弘法探親之際,對於家鄉附近社區的每一戶人家,都以一個紅包、一份禮品與他們結緣。尤其曾經極力傷害過我家人的一些鄰居親友,我更加厚待,贈予電視機、錄像機、電冰箱、收音機等電器。兄弟們都怪我怨親不分,但我覺得“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對於心性澆薄的眾生,給予他們多一點因緣,讓他們未來也有得度的機會,非但自他受益,整個社會也將蒙利,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我在世界雲遊弘法,發現各地的僑團甚多,有的以同鄉組合,有的以宗親結社,有的以職業類聚,有的以性別集會,但彼此之間大多貌合神離,多少年來互不往來,甚至黨同伐異,視如水火。但是自從他們參加佛光會以後,都能在同一個信仰之下賡續友誼,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紛來問我是何原因。其實,這不是我個人有什麼魅力,而是因為佛光會本身實踐佛教結緣不結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有以致之。
結緣能助成善業,能化解惡因,比結怨要好,乃古有明訓之事,像三迦葉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領一千門下投皈三寶座下,使佛教在初傳世間時就擁有強大的聲勢;呂洞賓原本志在長生不老,在拜訪黃龍禪師時,因為對於“莫做守屍鬼”的勸言不甚明白,在惱羞成怒之下,抽出劍來,欲殺之為快。結果不但不能傷彼,反被其智慧之語點醒。從此不僅勸人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更以斷除貪、嗔、痴取代劍術之學習,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佛門也多添一位護法神仙。齊桓公於即位後,不記管仲昔日射殺之過,舉其為宰相,掌理國政,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後,盡棄敵對前嫌,任用魏徵、王珪為大臣,輔弼朝綱,乃有貞觀之治大放異彩……凡此不都是因為“結緣”所成就的美事嗎?
反觀佛世時,琉璃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因被釋族譏為“婢子”,乃心懷怨恨。即位之後,立即進軍迦毘羅衛國,盡滅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佛陀雖阻道三次企圖止戰,但終因夙業無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傷,後來琉璃王也死於非命,受地獄苦報。項羽雖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氣度狹隘,進入關中之後,坑殺降卒,焚燒秦宮,姦淫擄掠,而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之計,誤以為謀臣們皆與漢王劉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為是,結果眾叛親離,盡失人心,最後在烏江敗亡自刎,這一連串的歷史悲劇,不都是“結怨”造成的嗎?
經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誠乃不虛之言。當今的社會充滿暴戾氣氛,其實,夫妻不和是兒女的不幸,兄弟鬩牆是父母的傷痛,員工相爭是企業的損失,人民鬥亂是國家的悲哀。 “結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家何不以“結緣”的胸襟來莊嚴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