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倫敦佛光寺的建築本來也是一所天主教神學院,創辦人Authur Micheal Ramsey大主教在大門口所立的碑銘至今依舊保持原狀。一九九二年,倫敦佛光寺舉行開光典禮時,鄰居教堂的賀特神父('s Church)特來道賀。四年後,我每次走訪英國倫敦弘法,都邀請該修道會的上級主教參加我們的集會,彼此之間水乳交融。一九九六年八月,在該寺舉行的“和平對話”以“宗教與社會的融和”為主題,當地各教派均派人前來共襄盛舉,大家踴躍發言,氣氛熱絡,我感到十分高興,因為這表示在當地弘法的徒眾也能依照佛光山的宗風行事,與人結緣,不與人結怨。
早期自願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來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為不能與別人相應,造成一些糾紛,使得事務難以進行,讓主管不得不將之遣離。我每次聽說此事,即自願親自出面和對方溝通,由於我好言安慰,真心勸告,最後這些人都是歡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經積為怨懟的事情,結果也都化解為善緣。他們離開以後,不但與佛光山保持聯繫,而且還經常回來擔任義工。可見結緣能化怨懟為助緣,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
多年前,洛杉磯一位作家每次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來寺,總是挖苦幾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憤怒。我聞言不語。一天,我邀當地作家協會至西來寺“素齋談禪”,他也應邀在座,我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臉上也沒有慍色,有的只是讚嘆與尊重。從此以後,他的大作裡再也沒有出現批評佛門的言辭。
中部某報社記者也是經常惡意傷害佛教,當我知道以後,通過別人,邀約他來山一遊,讓他了解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結怨,都是誤會所引起,如果能夠多一點溝通交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動結緣,沒有什麼解不開的冤業。
像《台灣時報》因為經常以不實的新聞歪曲佛光山,終於激怒了信徒,於一九九六年二月間,發起包圍報廠,靜坐抗議行動。我得悉此事,立即電請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先生由台北南下,以佛光山信徒代表身份前往化解,《台灣時報》立即表達歉意,如今偶爾也刊登有關佛光山正面的報導。所以,主動結緣並不表示自己矮了半截,相反地,它比結怨更能將事情圓滿解決。
多少年來,拙作《釋迦牟尼佛傳》與《玉琳國師》一再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台、電台、電視及電影銀幕,但都因為劇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頻遭責難,也曾三番兩次想向演藝公司抗議,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後誰還有心做佛教的節目呢?況且既然已經結緣在先,又何必結怨於後?種種考慮之後,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編導的連續劇《再世情緣》改編自《玉琳國師》,不但佳評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觀念的傳播更有助於人心的淨化。後來許多導演、編劇紛紛來問我有關開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當初如果據理抗議,讓佛教與演藝界結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許多人見我人緣很好,都說我是上一輩子修來的。其實,我曾經遇到過不少公務人員在辦事的時候,不肯給人方便,總以磨人為樂,損人為快。儘管如此,當他們需要佛門的協助時,我仍給予幫忙,從此結下好緣,無形中也讓他們對於佛教以結緣、服務代替官僚、結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