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讀書讀了半學期,興起回家的念頭,要求請假一個星期,我告訴他:“一星期太短了,我幫你請一個月的假,回家看看父母。”結果他們往往十天不到就回來繼續學業,從此不再戀家,而家長們看到兒女們在這裡生活正常,而且變得更孝順,更乖巧,自然也很放心地把子女交給我們。
有些青年男女抱持安貧樂道、弘法利生的理想來山學佛,但由於和來自不同環境背景的同學們格格不入,無法共處,因而萌生去意,他們前來找我,說道:“我實在很喜歡佛光山,捨不得離開,但是到佛學院唸書又不習慣,怎麼辦呢?”我告訴他們:“佛光山有很多路可以走,你可以從事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的工作,不一定要讀書。”後來這些人很歡喜地留在常住做事,奉獻心力,表現得可圈可點。
有些弟子在好幾個單位都無法適任,已經到了調無可調的地步,他們前來找我的時候,我總是請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工作地點,並且為他們從中斡旋,讓他們如願以償。由於我不輕易拒絕,而肯給予機會,結果他們大都能安住身心,勤奮辦道。所以我常覺得:我們對於一些行不通的事情,不一定要拒絕,如果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為對方多一點設想,給予智慧的方法,讓他們自由選擇,往往可以獲得圓滿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我也很少正面拒絕點破,而代之以啟發的方式,給予徒眾一些成長的空間。像有些剛入道的弟子一時俗情未泯,經常要求下山,我告訴他們:“可以下山,但要先學好五堂功課。”結果他們在道業上熏習日久,自然就不再喜歡憒鬧的都會。有些剛出家的弟子一心想到國外去學習,但條件又不具足,我和他們說:“必須先學會當地語言,才能請調國外。”這些人當中,有些知難而退,安守現有的崗位;有些則自知不足,從此更加努力。
做事遇到瓶頸在所難免,當這些單位求助於我的時候,我明知其中做法有誤,但自忖申斥拒絕只會讓他們畏事怕難,逃避責任,因此代之以討論、交流的方式,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大家都能從做事當中學習如何克服困境。
有許多人說:“師父!您何必如此客氣,直接說明拒絕就好了。”當然,拒絕只要一句話,非常簡便,但是它具有很大的殺傷力,我寧願自己麻煩一點,找尋智慧的方式,讓對方能夠接受,讓對方能夠成長。我每到一地,均十分留意當地的事物,數十年來,我發覺教育出問題的地方,往往在於父母師長習慣以拒絕的態度來對待下一代;而人際關係出了問題的人,大都在於他們經常用拒絕的方式來否定別人。在此奉勸諸位:要給人信心,要給人歡喜,要給人希望,要給人方便,所以即使不得已要拒絕的時候,也不要輕易地拒絕,而要“有代替地拒絕”;不要立刻就拒絕,而要能婉轉地拒絕;不要無情地拒絕,而要有幫助地拒絕;不要傲慢地拒絕,而要有出路地拒絕。
拒絕要讓對方感到歡喜,拒絕對方要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