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五、四念住.九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三、約造業義 丁一、標立

復有差別,謂若依此,造作諸業;若為此故,造作諸業;若造業者;若由此故,造作諸業。為總顯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這是第三義,在造業這一方面安立。也是先標立。

「復有差別」:還有不同的理由。佛的大智慧,還依不同的目的,而建立四念住法門。什麼呢?

「謂若依此,造作諸業」:計我論者執著有我;以身為依止處,而造作種種的事業,或者是善業、或者惡業、或者生死業、或者是涅槃業。造作諸業的作用,是以身為依止處,才能造作各式各樣的業的。這樣子,這就是「身」。

「若為此故,造作諸業」:為什麼要造業?為享受。造惡業的人是為現在的享受;造善業,是為將來要到天上享天福。那麼這就是「受」。若為享受造作諸業,就是受者。

「若造業者」:造業者是誰?就是眾生的心。計我論者,執著心是我,是造業者,也就是作者。

「若由此故,造作諸業」:「我」,要假藉善法的因緣造作諸業,或者假藉惡法因緣造作諸業,或者超過了善惡法的因緣造作諸業,執著都是由「我」發動的。這就是「法念住」所對治的過失。

「為總顯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佛的慈悲智慧,統攝這一切的事情,顯示世間的不正見、出世法的正見,而安立四念住。

丁二、釋義

當知此中,依止於身,造作諸業;為求受故,造作諸業;心能造業;由善不善法,能造諸業。

這以下是解釋。

「當知此中,依止於身,造作諸業」:是解釋前面第一句「若依此故,造作諸業」。

「此」是指什麼說的呢?眾生都是以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為依止處,才能造作各式各樣的業;並不是「我」依止於身去造業;以此來顯示「身念住」。

「為求受故,造作諸業」:這是解釋第二句「若為此故,造作諸業」。

眾生為什麼要造作種種的業呢?就是為了希求享受!因為要享受安樂而作種種業。聰明的眾生,會說出種種好聽的理由:「我要怎麼怎麼、作什麼什麼事情!」其實就是一句話——為求受!就是為希求安樂的覺受,而去做種種事。這就建立「受念住」。

「心能造業」:這是解釋第三句「若造業者」。由心、心所法的助伴,各式各樣的分別,才能造善業、造惡業、及造作出世間的無漏業;這些都是因緣生法,不是「我」的發動而造作的,依此建立「心念住」。

「由善不善法,能造諸業」:這是解釋第四句「若由此故造作諸業」。

這種種分別心,怎麼能夠造作很多的事業呢?就是由善法、不善法的因緣,而造作種種善、不善業;或者為損害人而作、或者只是為利益人、或利人也利己、或傷害他人而對自己有利。當中沒有我可得,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目的。

丙四、約染淨義 丁一、標立

復有差別,謂若依此,有染有淨;若為此故,起染起淨;若染淨者;若由此故,成染成淨。總為顯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這是第四義,從染淨方面來辨明;先標。

「復有差別」:復有第四個不同的理由。

「謂若依此,有染有淨」:就是依止於身;或做清淨的事、或做染污的事。「若為此故,起染起淨」:就是為了享受,起染污、清淨。

「若染淨者」:就是指心說的。「若由此故,成染成淨」:就是善惡法的因緣、世出世間法的因緣,而成就染污、清淨等法。

「總為顯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為了顯示這樣的道理,而安立了四念住的法門。

丁二、釋義

當知此中,依止於身,有染有淨;為求受故,起染起淨;心染淨者;由諸法故,成染成淨。

以下解釋。

「當知此中,依止於身,有染有淨」:這是解釋前面第一句話「謂若依此,有染有淨」。就是依止於身,才創造出染、淨的業;而不是依止於我,而有染淨。這是安立身念住的理由。

「為求受故,起染起淨」:這是解釋第二句話「若為此故,起染起淨」。為求享受,或者起染污的業、或起清淨的功德業;不是我的緣故。這是安立受念住的理由。

「心染淨者」:這是解釋第三句「染淨者」。心是染淨者,不是「我」是染淨者。前邊身念住、受念住,也還是要以心念住為主,由心來發動,它是主要的,所以稱之為「者」。這是安立心念住的理由。

「由諸法故,成染成淨」:這是解釋第四句「若由此故,成染成淨」。就是雖然是以心為主,但是它不是單獨能成事的,要由種種的因緣,才能做染污的事、或者成清淨的事;並不是我。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理由。

前邊說造業,也就是生死業,這裡說「染」,就是苦集;「淨」就是滅道,指出世間清淨的因果。前邊只是說造業,這一段說出「染、淨」;這樣就不同於第三段了。

由這四段,來說明佛安立四念住的原因。

乙二、釋念住 丙一、問

問:念住何義?

這底下總釋念住的名字。「念住何義」:這是問。念住是什麼道理呢?怎麼樣叫做念住呢?這底下回答。

丙二、答 丁一、標

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

「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都可以名之為念住的。這是標出來,底下解釋。

丁二、釋 戊一、約三種念住配釋

於此住念者:謂所緣念住。

先解釋「於此住念者」這一句。「謂所緣念住」:就是以身受心法為所緣境,把念安住於此,然後加以觀察,這叫做所緣念住,舊的翻譯叫作緣念處。所觀察的念住的境界,就叫做念住。

由此住念者: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

「由此住念者」:這是第二句,有兩個解釋。一是自性念住,二是相雜念住。

「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慧,是以般若智慧的觀察,能破除去常樂我淨的顛倒。攝持內心不令散亂,叫做念。因為內心的正念,能把這法門現前,令心不亂,就是「攝持於定」,由念住心令不散亂,在定中由慧加以觀察能破除顛倒,這就叫自性念住。

自性,就是它本身的情況。念住本身的特義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這叫做自性念住,舊的翻譯叫做性念處。

所餘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

「所餘相應諸心心所法」:因為前面只說出念、慧兩個心所法;在修行時,還有信、進、念、定、慧等很多的相應心所法。所餘相應諸心心所法,與慧、念和合起來,共同地來做這件事。從這一方面說,叫「相雜念住」,舊的翻譯叫做共念處。

這樣合起來,就是兩句話:一、「若於此住念」名為念住,二、「若由此住念」也名為念住。但這裡有三個念住:所緣念住、自性念住、相雜念住;這樣子,從三方面解釋兩句話,就把念住的情況都表示了。

戊二、約三慧位次配釋 己一、出體性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皆名念住。

「又」:又有一個解釋,就是從淺深位次上說明。

「由身受心法」:我們用功的人,在身受心法上這樣觀察,由念住心,由慧觀察。

「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這樣修行很有力量的時候,會生出善的有漏法和無漏道,也就能破惡、生善。修行增上的力量是能生,所生的是善有漏法;在沒斷煩惱之前成就的戒定慧,都是善有漏法。等到一念相應,斷除我見煩惱、愛煩惱的時候,就是無漏的戒定慧了。

「皆名念住」:這都叫做念住。前面三個念住是平說的,這裡是前後說的。

己二、辨種類 庚一、標列

此復三種: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

觀察身受心法的時候,當然是智慧,就是前面所說「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的慧。

「此復三種」:這裡又分慧成三種差別,「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

第一、聞所成:由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聽聞佛法這件事,在我們中國佛教後來的情況來說,我認為這句話倒是有深意的!

後 來的佛法有什麼問題呢?不聽佛法!自己心裡想出來一件事,就用這個做佛法。菩薩戒上分明說:「不可以建立相似的佛法!」我最初讀菩薩戒的時候,究竟什麼是 相似佛法?不明白。後來逐漸逐漸地就有點分別,原來是有很多的相似佛法!但是,直到今日,有一些你明知道是相似佛法,但是不可以取消了。所以,聞所成慧一 定是根據經律論學習。聞就是學習,按照經律論學習、修行,不要自己虛妄分別。聞所成應該是有這樣的意思。

第二、思所成:要專精思惟!專精思惟之後,對佛菩薩說的話,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解,就是比初開始的聞所成慧有力量,經過思所成慧之後,你的信心會深刻。

有些人很聰明、也有智慧,在聞所成慧的基礎上,什麼都能講;但是他本人對佛法未必有信心。聞所成慧不是太有力量,靠不住。若思所成慧,有了深刻的信心,是不一樣的;理解得深刻,而不只是表面上的文字。

第三、修所成:就是成就禪定以後,在禪定的支持、幫助中,思所成慧能更進一步,這時候,有力量斷惑證真!

庚二、辨性

聞、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無漏。

「聞、思所成,唯是有漏」:這是批評前面兩種智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兩種是有漏的智慧,還會與煩惱相應的。

「修所成者,通漏無漏」:修所成的智慧,通於漏和無漏。初開始得禪定,修四念住,那還是屬於有漏;但是,力量強大了,終究有一天斷惑證真得成聖道,這時的智慧就是無漏的。

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這裡用這三慧來解釋,怎麼叫有漏、無漏。這合起來就名為念住。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念住品.一
第3頁:二、念住品.二 第4頁:二、念住品.三
第5頁:二、念住品.四 第6頁:二、念住品.五
第7頁:二、念住品.六 第8頁:二、念住品.七
第9頁:二、念住品-問答一 第10頁:二、念住品-問答二
第11頁:三、骨鎖觀.一 第12頁:三、骨鎖觀.二
第13頁:三、骨鎖觀-問答 第14頁:四、不淨所緣.一
第15頁:四、不淨所緣.二 第16頁:四、不淨所緣.三
第17頁:四、不淨所緣.四 第18頁:四、不淨所緣.五
第19頁:四、不淨所緣-問答 第20頁:五、四念住.一
第21頁:五、四念住.二 第22頁:五、四念住.三
第23頁:五、四念住.四 第24頁:五、四念住.五
第25頁:五、四念住.六 第26頁:五、四念住.七
第27頁:五、四念住.八 第28頁:五、四念住.九
第29頁:五、四念住-問答一 第30頁:五、四念住-問答二
第31頁:六、結語 第32頁:六、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