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五、四念住.一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 四念住

前面三大段:第一段是引《大般若經》第六分的〈念住品〉,總說四念住的大意。第二段是引《俱舍論》的一段文,修身念住的骨鎖觀、白骨觀。第三段就是《瑜伽師地論》修九種不淨觀,裡面也包括骨鎖觀、白骨觀在內。

我這句話又來了!我們出家人,應該修不淨觀、要依據文來修不淨觀。初開始修行的時候,一定要依據聖言量,不要自己另外想出什麼方法,要循規蹈矩的,一定按照佛說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定要這樣子!

其中有一件事要注意:你自己要能作主,而且是依據聖言量作主!修不淨觀,一定要把「不淨」顯現在心裡。如果修青瘀想時,忽然現出蓮花,一定把它排遣,繼續地現青瘀相!若現出來的行相,不是你想要的,而你隨它去,就危險、就有問題。這件事一定要注意的!

你若想:「佛法裡也說蓮花嘛,緣蓮花也很好!」如果隨它去,那就沒個完,因為,蓮花出來,還會有其他的事情;慢慢的,顛倒心出來了,正念不容易維持。所以,一定要把持原則:「若現在是修不淨觀,一定要現出不淨,其他的事情都拒絕!」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說,修奢摩他以佛像為所緣境,也是一樣。「我現在修眉間白毫相」,你也一定只要觀白毫相,其他的相都要排遣!要依奢摩他、毘缽舍那,這樣修不淨觀,才能安全。如果你不控制,隨它去就糟糕了!

以下,我還是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解釋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身、受、心、法這四念住。這裡就是廣了一點、詳細了一點。這一部分,一共分兩段,第一段說四念住的體相,第二段明建立四念住的目的。

甲一、辨體相 乙一、略別辨 丙一、初身念住 丁一、總徵

今於此中,云何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觀?云何為念?云何念住?

第一科四念住的體相。

「今於此中」:指在這身念住裡面,一開始就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問「云何為身」:怎麼叫做身?第二、問「云何於身住循身觀」:怎麼樣學習於身住循身觀?第三、問「云何為念」:怎麼叫做念?第四、問「云何念住」:怎麼叫做念住?

不修行的人,隨順自己的煩惱活動;佛教裡的出家人,要改變自己,不隨順煩惱活動,這不是一句空話,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努力的。

在戒律上,我們看佛的辦法:出家人自己不生產,用全部的精神修行,這都是靠施主的幫助,若自己去生產,修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深深地感覺到施主恩。

我們的煩惱是很多,但是要先從「欲」這個地方著手,用不淨觀來對付它。當然,四念住不只是對付欲,也對付我愛、我見的煩惱;四念住先從「身」開始,是指要先對付這個愛。

前面提出四個問題,這以下回答。

丁二、別釋 戊一、身相差別

略說身相有三十五:
謂 內身、外身,根所攝身、非根所攝身,有情數身、非有情數身,麤重俱行身、輕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洛迦身、傍生身、祖父國身、人身、天 身,有識身、無識身,中身、表身,變異身、不變異身,女身、男身、半擇迦身,親友身、非親友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如是名為身 相差別。

先解答第一個問題「云何為身」。「略說身相有三十五」:有三十五種身的相貌。

「謂內身、外身」:內身,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外身,就是他人的身體——眼耳鼻舌身。

「根所攝身」:根,以能生為義,它能發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是依止義,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依止身發出來的。譬如茶杯也是一個身體,也能發出作用,但是,它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人是有情物,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屬於根所攝身。

「非 根所攝身」:我們說茶杯、茶壺、或者房子,它們沒有六根,是非根所攝身。另外,也可以指扶根塵。譬如我們彼此能看見的眼睛是扶根塵,扶根,就是幫助眼根的 四大,這地水火風的眼睛,能保護眼根。而眼根是精微的四大所組成,我們肉眼看不見。扶根塵有覺知性,像我們這個身體,你手一觸動,會有感覺,屬於有情,但 它是非根所攝身。所以,非根所攝包括扶根塵這一部分的組織,及其他的無情物在內。

「有情數身」:就是指根和扶根塵,是有情識的。「非有情數身」:就是山河大地、草木等。

「麤重俱行身」:我們沒得禪定的人的身體,若和得禪定的人對比,我們的身是麤劣沈重的。就像我們有病的時候,身體麤重;病好了,身體輕快,是有一點不同的。麤重與身體在一塊兒活動,叫麤重俱行身。

「輕安俱行身」:就是得到禪定的人身體輕快,若有若無的樣子,身感覺到安樂,有輕安在一起活動,所以叫俱行身。再換個字樣說:沒有欲的人身體輕安,有欲的人麤重;沒得禪定的人都是有欲的,初禪以上的人才沒有欲。

「能造身、所造身」:這個身體是什麼製造的呢?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能造身,就是四大;所造身,就是組織成的眼耳鼻舌身。

「名身、色身」:五蘊中的色蘊,就是「色身」;受想行識,就是「名身」。受想行識是心法,它不是色聲香味觸,沒有長短方圓、青黃赤白,也沒有體質的,但有個受想行識的名。身念住的所緣,應該只是色身;名身,就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但是這地方,也隨著標出來了。

「那 洛迦身」:指地獄的身體。那落迦翻作苦器,就是受苦的地方。「傍生身」:指畜生;牠那個身體是傍行的,不像人是頂天立地。「祖父國身」:祖父國身就是餓鬼 身。餓鬼道為什麼叫做祖父國身呢?餓鬼的梵語是薜荔多,因為餓鬼的壽命很長,有幾千萬年;壽命長而不死就是老鬼,後來的鬼稱以前的老鬼叫祖父;又這個祖父 的鬼,總是希望在人間後代兒女的祭祀,所以叫做祖父國身。在《大智度論》還有解釋。

「人身、天身」:人,就是我們人間的人;天,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應該不在內,因為那裡只有受想行識,沒有物質的身體。論身體,人間人的身體的確是不淨,不如天上好,天身比人身好一點。

經 論上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國王的夫人叫有相,她和國王在私人的房間裡彈琴跳舞。因為國王會看相,當他看到夫人一舉手,心裡面很悲痛。王夫人說:「王的面怎麼 現出來不高興的樣子呢?」王不說,她一定要他說,王說:「妳這一舉手,死相現前,不超過七天妳就要死了,所以我心裡面不歡喜!」

有相夫人是信佛的。她說:「如果是那樣,我聽寺院裡面的比丘尼告訴我,出家一晝夜就能生天,何況我還有七天壽命,我出家修行七天,最低限度能生天,也不錯。」王說:「不可以,等到第六天你再去出家。」凡夫境界是這樣的!到了第六天,才放他的夫人到廟上出家。

臨別的時候,國王說:「妳說出家一天就能夠生天,假設妳真生天,回來報告我一聲。」有相夫人答應了。

到廟上,比丘尼師父告訴她:「妳先受八關齋戒,還不要落髮。」她就受了八關齋戒。因為八關齋戒裡,有一條不非時食,但如果身體情況需要,可以飲漿、飲果汁。有相夫人飲了果汁後,就肚子痛,第二天——也就是第七天,就死了。

這 一天夜間,國王在休息,忽然間,庭院裡放大光明,國王警覺了,就出來看是怎麼回事情。這時,在天空裡看見一個天人,天人告訴他:「我就是你的夫人有相,我 已經生天了。因為和你有約定,所以來報告消息!」國王說:「真是生天了,很好啊!」這種相好光明,不是人所能及,所以國王說:「歡迎你!請你下來,我們坐 一坐。」有相說:「不可以,你是人間的人,我是天人,不可以在一起坐。」

國王心裡面感覺到很慚愧:「王夫人信佛,常聽聞佛法;自己也是信佛的,聽說天人一指甲,能值閻浮提這麼多的價值!可見人間的價值太低微了。這樣子,做國王沒有意思,我不做了,也出家修行!」他就出家了。

我在想,若是沒聽聞佛法,那就是另一回事。從佛法的經論上看,我們是應該努力,不要以人的境界為足,應該繼續地多栽培善根,能夠得到更好的身體也是不錯的。當然,天身雖然不錯,不如阿彌陀佛國好,阿彌陀佛國有觀世音菩薩、佛,在那裡能夠聽聞佛法,使令自己進步。

生到天上去,做什麼?天人沒有生活的問題,不需要找工作,就只是享受各式各樣的欲樂,也是忙得很;但是,為樂所迷,不能進步,壽命一到就死了。人的境界雖然不如天,但是,天也有苦惱,所以還是修學佛法、多栽培善根,使令自己有進步,是最好的。

「有 識身」:我們生存的人,身體裡面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叫「有識身」。「無識身」,就是沒有識了。所謂沒有識,比如我們睡覺不做夢的時 候,前六識不活動;如果不論及阿賴耶識,那麼前六識不動就叫做「無識」,可是他又不是死人,所以說已死的人是無識身比較合適。

「中身」:就是身體內部各式各樣的成份,這些心肝脾肺腎的自性是不淨的。「表身」:就是身體的表面;這種相似的清淨,實在也是不清淨。

「變異身」:指命終以後,青瘀、膿爛的變化出現了,叫變異身。「不變異身」:就是已經命終,但是還沒到變異的程度。

還有「女身」、「男身」。「半擇迦身」:中國話就是黃門,指沒有根的人。「親友身、非親友身、中庸身」:有親屬關係的人,叫親友身;或者非親友身;或者是非親友非非親友——屬於中性的,叫中庸身。

薄福德的人就是「劣身」,大福德的人是「妙身」,中間性的叫「中身」。還有「幼身、少身、老身」。

「如是名為身相差別」:這一共是三十五種身。

戊二、住循身觀 己一、標

住循身觀,略有三種:

現在解釋第二個問題「云何於身住循身觀」。

「住循身觀」:循,當循環解釋;一次又一次地去觀察,叫循身觀。「略有三種」:這是解釋觀察者怎麼觀察呢?簡略地說,有三種智慧。

己二、釋 庚一、出體

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

「謂依身增上聞、思、修慧」:佛依據這個身體的不淨,宣說出來的正法,有強大的增上力量。學習佛法的人,聽聞這增上教法得到的智慧,是聞所成慧;專精思惟進一步得到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修學禪定又進一步成就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

庚二、釋義

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隨觀隨覺。

「由此慧故,於一切身、一切相,正觀察,正推求」:由聞思修這三種智慧,正確地觀察、推求前面所說三十五種身相。推求就是更深細地觀察。

「隨觀隨覺」:隨,有循、也有隨順的意思。隨這樣的觀察,也就隨著覺悟了這個身體不淨的情況。

這一段文說得含蓄了一點,在其他的經論裡面說得詳細。譬如說,觀察死屍。用眼睛、眼識去觀察,把死屍的不淨取到心裡面,這是由眼識到意識。若是靜坐的時候,先修奢摩他而後觀察,這是由第六意識現起先前眼識取來的影像,不是指觀察那個死屍不淨相的本身。

這樣,可以知道有兩種身:一個是「本質身」,一個是「影像身」。這上面說隨觀隨覺,就是你觀察這個影像身,如何如何的不淨,也隨即覺悟了本質身的不淨,因為它們是相似的,所以叫做隨觀隨覺。

這是說由聞思修的三種智慧,去觀察、推求,隨觀隨覺,這就叫做循身觀。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念住品.一
第3頁:二、念住品.二 第4頁:二、念住品.三
第5頁:二、念住品.四 第6頁:二、念住品.五
第7頁:二、念住品.六 第8頁:二、念住品.七
第9頁:二、念住品-問答一 第10頁:二、念住品-問答二
第11頁:三、骨鎖觀.一 第12頁:三、骨鎖觀.二
第13頁:三、骨鎖觀-問答 第14頁:四、不淨所緣.一
第15頁:四、不淨所緣.二 第16頁:四、不淨所緣.三
第17頁:四、不淨所緣.四 第18頁:四、不淨所緣.五
第19頁:四、不淨所緣-問答 第20頁:五、四念住.一
第21頁:五、四念住.二 第22頁:五、四念住.三
第23頁:五、四念住.四 第24頁:五、四念住.五
第25頁:五、四念住.六 第26頁:五、四念住.七
第27頁:五、四念住.八 第28頁:五、四念住.九
第29頁:五、四念住-問答一 第30頁:五、四念住-問答二
第31頁:六、結語 第32頁:六、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